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第一節(jié) 臨床常用刺法,一、透穴刺法又稱透針刺法、透刺法,指一針透達兩個或多個穴位,用于治療疾病的方法。金元時期醫(yī)家擅用透刺法,如《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jīng)》謂:“偏正頭風痛難醫(y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透刺法分直透法、斜透法、橫透法三種。,2,透穴刺法,圖,3,(一)操作方法,1.直透法:直刺進針,由一側腧穴向?qū)认鄬蜓ㄍ复?,并促使雙穴得氣。表里經(jīng)穴透刺:內(nèi)關透外關治胸痛、胸脅挫傷;太溪透昆侖治腎虛
2、牙痛、跟痛; 陰陽經(jīng)非表里經(jīng)穴亦可透刺:懸鐘透三陰交治偏頭痛;如陽陵泉透陰陵泉,以治膝痛、脅痛; 直透法刺激量大,體弱畏針者慎用。,4,操作方法,2.斜透法:斜刺進針,從一穴透至病變經(jīng)絡臟腑相關的腧穴,并促其得氣。如曲池透手三里、太陽透懸厘等;3.橫透法:橫刺進針,由一穴向相關腧穴透刺,用于頭面皮肉淺薄處針刺,如陽白透魚腰、地倉透頰車、上星透前頂、腎俞透志室等,5,(二)臨床運用,1.適應范圍(1)直透法:病變涉及肢體表里、
3、陰陽兩經(jīng)的病癥(2)斜透法:病變涉及相鄰經(jīng)脈穴位。(3)橫透法:頭面、胸背、四肢皮肉淺薄處、鄰近有血管、深部有重要臟器;病邪位于淺表疾患。,6,臨床運用,2.臨床特點2.1精簡用穴;2.2對難以直接針刺的部位可選定方向深透刺,歸來透會陰治遺尿,秩邊透歸來治前列腺炎等;2.3 增強針感;2.4促進氣血運行、針感向病所傳導。,7,(三)注意事項,3.1 視患者體質(zhì)施針,體弱、年老者慎用,孕婦、嬰兒禁用;3.2 手法宜輕巧和緩;
4、3.3 注意避開血管,胸腹部透刺應避免刺傷臟器;3.4 以得氣為度,忌粗暴施針。,8,二、局部多針刺法,《靈樞?官針》傍針刺、齊刺、揚刺;現(xiàn)代圍刺法等多針刺法屬此。(一)傍針刺法在病變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針,再在其旁斜刺一針為傍針刺法。,9,1.操作方法,圖,10,2.臨床應用,適于痛癥位置相對固定者。《靈樞·官針》:“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11,(二)齊刺法,即在病變局部中心直刺一針,左右
5、(或上下)各斜刺一針的方法。1.操作方法:《靈樞·官針》:“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12,齊刺法,圖,13,2.臨床應用,主要用于治療痛點固定、壓痛明顯且病程纏綿的病癥。如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梨狀肌損傷綜合癥、四肢部骨性關節(jié)炎等。,14,(三)揚刺法,在病變局部中心直刺一針,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針的針刺方法。1.操作方法:《靈樞·官針》:“揚刺者,正納一,傍納
6、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15,揚刺法,圖,16,2.臨床應用,適用于寒邪凝滯、經(jīng)絡氣血痹阻所致的疼痛、麻木腫脹,病變范圍較大、病位淺表者。如風濕病、腱鞘炎、腰肌勞損、神經(jīng)損傷性疾病致痛者。,17,(四)圍刺法,是多針向病變中心刺入,似圍剿敵寇之狀的針刺方法。1.操作方法:用毫針直刺病變中心,再以多針斜刺或平刺入皮膚,使針尖指向中心。刺入深度應據(jù)病變部位、性質(zhì)而定。2.臨床應用:局限性軟組織損傷、濕疹、帶狀瘡疹、神經(jīng)性皮炎等
7、范圍較大病變。,18,圍刺法圖,圖,19,三、病位深淺刺法,依據(jù)病變部位的解剖結構不同而實施深淺不同的刺法稱之。(一)毛刺、直針刺和半刺:刺皮之法。《靈樞·官針》:“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半刺者,淺內(nèi)而疾發(fā)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取皮氣,此肺之應也”。1.操作方法:(1)毛刺;(2)直針刺法;(3)半刺法,20,直針刺法,圖,21,半刺圖,圖,22,2.臨床應用,主要適用于小
8、兒感冒發(fā)熱、泄瀉;亦可用于肢體麻木、關節(jié)扭傷、面癱患者恢復期部分無腧穴分布區(qū)域亦常用半刺法刺之;對斑禿、脂溢性脫發(fā)者亦常用半刺法。對部分淺表痛病者可直針刺法。3.注意事項,23,(二)分刺、合谷刺和浮刺,為刺肉之法?!鹅`樞·官針》:“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1.操作方法:(1)分刺法;(2)合谷刺法;(3)浮刺法,24,
9、(2)合谷刺法,圖,25,(3)浮刺法,圖,26,2.臨床應用:,主要用于治療肌肉、軟組織層病痛。注意事項:浮刺宜淺,分刺、合谷刺宜直入肌肉深層施行相應針法。,27,(三)恢刺和關刺,為刺筋之法?!鹅`樞·官針》:“恢刺,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1.操作:(1)恢刺法;(2)關刺法,28,恢刺法,圖,29,2.臨床應用,適用于肌肉
10、、肌腱及關節(jié)部的疼痛性疾病及關節(jié)活動障礙。,30,3.注意事項,3.1 施術時須掌握方向、深淺,因肌腱附著處血管豐富,有關節(jié)軟骨及滑膜囊等組織,刺之不慎易致血腫、劇痛甚至影響關節(jié)屈伸。3.2用恢刺法時須深刺后再將針退至淺層,然后方能活動關節(jié),以避免滯針、彎針和折針。,31,(四)短刺和輸刺,為刺骨之法。《靈樞·官針》:“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拜敶陶?,直入直出,深內(nèi)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11、”。1.操作:(1)短刺法;(2)輸刺法,32,短刺法,圖,33,輸刺法,圖,34,2.臨床應用,適用于各種骨病、肢體疼痛麻木。如頸腰腿痛、骨關節(jié)炎。3.注意事項:以針刺至骨膜為度,注意至骨膜部不可強行再插入。,35,報刺法,圖,36,豹紋刺法,圖,37,偶刺法,圖,38,贊刺法,圖,39,四、運動針刺法,概念:在得氣后,醫(yī)者配合患者活動肢體某些部位,隨其活動情況而施行不同手法,以調(diào)動患者潛能的一種治療方法。特點:針刺期間注重患者
12、守神。,40,運動針刺法,1.操作方法:醫(yī)者在得氣后指導活動身體某些部位并同時施行手法。2.應用:主要適用于運動系統(tǒng)損傷性疾病。3.注意:取穴應精簡,活動幅度應依病情而定,施行手法應由弱至強,防止暈針。,41,第二節(jié) 分部腧穴針刺操作,主要依據(jù)腧穴解剖結構位置,而選取適合該部位的針刺手法,以免損傷組織器官。通常必須嚴格遵照《腧穴學》中所規(guī)定的各種操作技巧施行。,42,一 、頭面頸項部腧穴,(一)頭部腧穴1.頭發(fā)覆蓋部位:通常用橫刺
13、0.5~0.8寸;針刺至帽狀腱膜下層,手法以捻轉為主;如有頭顱去骨瓣手術史的腦出血、顱腦外傷的病人禁止針刺;2.嬰幼兒(3歲以下)因囟門未閉者禁針;3.頭針易出血,故出針后應按壓片刻。,43,(二)眼部腧穴,主要指晴明、球后、承泣、上明穴的針刺操作。1.針前囑患者閉目,左手拇指將眼球推開固定;2.沿眼瞼邊緣快速進針0.1~0.15寸(適度)再柔緩地向深層刺入,通常刺入0.7寸;,44,眼部腧穴圖,圖,45,眼部腧穴,3.進針后
14、不提插捻轉;4.出針需柔緩,出針后迅速用干棉球按壓3~5分鐘;如發(fā)現(xiàn)眼部腫脹應按壓10分鐘,必要時采用冷敷法止血。 5.進針過快、過深,可導致視神經(jīng)損傷甚或顱內(nèi)出血。故需嚴格遵守操作要領。,46,(三)耳部腧穴,耳門、聽宮、聽會三穴,需張口進針,可針入0.5~1寸;耳后翳風、完骨針刺不可過深,通常翳風直刺0.5~1寸,完骨斜刺0.5~0.8寸;面癱初期翳風應刺淺、少提插捻轉,出針后需按壓針孔片刻,47,耳部腧穴圖,圖,48,(四
15、)面部腧穴,1.四白穴向下斜刺,忌刺深;2.額顳部腧穴:多用橫刺;3.面部其他腧穴可用斜刺/或直刺法。,49,(五)項部腧穴,1.風府、啞門應向下頜方向緩緩刺入0.5~1寸(部分教材標為0.5~0.8寸),通常不易出問題。禁止向上斜刺,否則易傷延髓。進針至寰枕后膜時針下出現(xiàn)阻力即可。禁提插;2.風池穴:通常向鼻尖方向/或下頜方向緩緩刺入,深度不宜超過1.2寸,通常針刺0.5~1寸。,50,項部腧穴圖,圖,51,(六)頸部腧穴,一般
16、避開主動脈刺入0.5~0.8寸。1.天突穴:先透皮0.2寸許,再針尖沿胸骨柄后緣緩緩平刺入0.5~1寸;2.人迎:沿頸總A內(nèi)側緣緩刺0.2~0.5寸,肥者最深可達1寸。,52,頸部腧穴圖,圖,53,二、胸腹部腧穴,(一)胸部:一般斜刺或平刺0.5~0.8寸,禁直刺;(二)脅部:向下斜刺0.5~0.8寸;(三)腹部:多直刺0.5~1.5寸。1.上腹部近胸部的腧穴: 0.5~1寸2.神闕穴:禁止針刺。3.下腹部腧穴,54,胸腹
17、部腧穴圖,圖,55,三、背腰骶部腧穴,(一)背部腧穴1.督脈穴:向上斜刺0.5~1寸。針刺時透皮針下較輕松,到達棘間韌帶后阻力增大;穿過黃韌帶進入椎管后,阻力突然消失出現(xiàn)落空感,應停止進針。2.膀胱經(jīng)穴:第一側線腧穴宜向內(nèi)斜刺0.5~0.8寸;第二側線腧穴宜向外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深刺,防止刺傷肺。,56,背腰骶部腧穴圖,圖,57,(二)腰部腧穴,1.督脈腧穴: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 2.膀胱經(jīng)腧穴:直刺0.5~
18、1寸。腰部穴不可針刺太深;督脈穴針刺過深可刺傷脊髓,膀胱經(jīng)穴針刺太深容易刺傷腎臟等組織器官。,58,(三)骶部腧穴,1.八髎穴:與4對骶后孔對應。八髎穴均應刺入骶后孔中,深度在1寸左右。2.尾骶穴長強:膝胸位取穴,沿尾骨與直腸之間斜刺0.5~1寸。腰俞:俯臥位取穴,向上斜刺0.5~1寸。針刺過深或大幅度提插搗針,容易造成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59,四、上肢和下肢部腧穴,(一)上肢部腧穴1.肩腋部腧穴2.上臂部腧穴3.前臂部腧穴
19、4.手部腧穴,60,(二)下肢部腧穴,1.大腿部腧穴2.小腿部腧穴3.足部腧穴,61,第三節(jié) 針刺異常情況,一、暈針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發(fā)生頭暈目眩、心慌氣急、胸悶、冷汗淋漓,甚則暈厥的現(xiàn)象。1.現(xiàn)象:輕者頭暈目眩、惡心欲嘔;重者心慌氣急、胸悶、冷汗、肢厥;危重者,昏仆、二便失禁,脈微欲絕。2.原因:緊張、勞累、饑餓;體質(zhì)敏感;手法過重等。,62,暈針,3.處理:停止針刺,平臥,放低頭部,松解衣帶,保暖。輕癥:休息并喂
20、飼糖水、溫開水后可恢復;重?。喊磯喝酥?、素髎、內(nèi)關等穴。并及時開放靜脈,補液升壓;昏仆者:升壓、強心;改善微循環(huán);吸氧。必要時請內(nèi)科會診;,63,暈針,4.預防:(1)初診者畏針,耐心解釋消除恐懼。(2)勞累者休息,饑餓者進食后治療,汗吐下或大出血后暫時不作針刺治療。(3)初診者選臥位,選穴宜少,手法宜輕。(4)保持室內(nèi)溫度適宜,空氣流通。(5)注意觀察表情,及時處理暈針先兆。,64,二、滯針,針刺過程中發(fā)生針下滯澀、行針
21、困難現(xiàn)象。(一)表現(xiàn)行針時或留針后,針下滯澀,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到困難,病人感到疼痛。(二)原因1)病人緊張,針刺入后局部肌肉強烈收縮;2)醫(yī)生行針手法太強,或持續(xù)單向捻轉,肌纖維纏繞針身所致;3)留針時間過長,由于體位不自覺移動或因病痛造成肌肉痙攣。,65,滯針,(三)處理1.消除緊張情緒,使局部肌肉放松。2.局部循按或彈擊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3.因單向捻轉造成的,反向捻回。(四)預防1.對精神緊張者,針前
22、做好解釋工作。2.行針手法不要太強,不要單向捻轉。,66,三、彎針,針身在病人體內(nèi)形成彎曲。(一)表現(xiàn):針柄改變了刺入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轉、出針均感到困難,患者感到針處疼痛。,67,(二)彎針-原因,1)醫(yī)生:進針手法過強過猛;或電針電流量突然增大,肌肉產(chǎn)生強烈收縮;或針下碰到堅硬組織;2)病人:在針刺或留針過程中移動體位,或針柄受到外力碰撞。,68,(三)彎針-處理,1.針身輕度彎曲,可慢慢將針退出。2.彎曲較大,順著將
23、針退出。3.針身多處彎曲者,沿針柄傾斜的方向,順勢分段退出。4.因體位改變造成彎針者,恢復原來的體位?!髑屑蓮娦邪吾?。,69,(四)彎針-預防,1.醫(yī)生的手法要熟練、輕巧,不要過猛過快操作。2.患者體位舒適,留針時不得移動體位。3.注意針刺部位和針柄不受外物碰撞。,70,四、折針,針身折斷,殘留于所刺的腧穴內(nèi)。(一)表現(xiàn):行針或出針時發(fā)現(xiàn)針身斷裂,斷端部分針身露在皮膚上面,或斷端全部陷沒于皮膚之下。,71,(二)折針-原因,
24、1)針具質(zhì)量差,針身或針根有損傷、銹蝕、裂痕;2)手法過猛過強,使局部肌肉強烈收縮;3)留針時病人改變體位,或針柄受到外力碰撞;4)滯針、彎針未及時處理。,72,(三)折針-處理,1.囑患者鎮(zhèn)靜,保持原體位,防止殘端內(nèi)陷。2.殘端部分顯露,用鑷子取出。3.殘端與皮膚相平,用手擠壓針孔兩旁,促使殘端顯露后取出。4.若斷針較長,在皮下或在前臂、小腿下部、可揉按針孔,促使針尖從對側冒出后取出。5.無法取出者,X線定位下手術取出。
25、,73,(四)折針-預防,1.針前檢查針具,剔除有成角彎、裂痕、銹蝕的針具。2.手法宜輕,不可過猛過強;使用電針時勿突然增強電流量。3.留針時囑患者不要移動體位,保護針柄免受外力碰撞。4.操作時針身留2~3分于皮外。5.及時處理滯針、彎針。,74,五、針后異常感,指出針后患者遺留酸痛、沉重、麻脹等不適感覺,又叫針刺后遺感。原因:針刺手法過重,或留針時間過長,或體位不適,或患者對針刺過于敏感。處理:①能耐受者,可不必處理;②脹痛
26、難忍者,可局部按柔、沿經(jīng)循按、熱敷等。預防:①針刺手法不宜過重,留針時間不宜過長;②出針后可作局部按柔,循經(jīng)按摩。,75,六、出血和皮下血腫,出血,指針后針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腫指針刺部位出現(xiàn)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1.表現(xiàn):出針后針孔出血,繼之局部青紫、腫脹、疼痛。2.原因:針刺時損傷小血管,特別是針尖帶鉤時;個別患者經(jīng)常出血,與凝血機制障礙有關。,76,出血和皮下血腫,3.處理:①針孔出血者,用消毒干棉球壓迫止血;②內(nèi)出血青紫腫脹
27、明顯,先作冷敷止血,24h后再作熱敷以消散瘀血。4.預防:①針具要經(jīng)常檢修,消除針尖鉤曲;②熟悉穴位局解,手法熟練輕巧,避免刺傷小血管(眼區(qū)穴更須注意);③經(jīng)常出現(xiàn)血腫者,應作血液學檢查。屬血液病者改用灸法。,77,七、針穴疼痛,指進針、行針、留針時,針刺部位出現(xiàn)的疼痛現(xiàn)象。1.原因:①針尖帶鉤;②針刺手法不熟練:不能一次透皮進針;操作機械,不自然;行針手法過重,針刺及骨骼、血管、肌腱等;③進針時患者體位移動;或留針時針柄受外力碰撞
28、。,78,針穴疼痛,2.處理:①仔細檢查針具,針尖帶鉤者剔除不用;②熟悉穴位局部解剖,防止刺及骨骼、肌腱、血管;③平時加強練針,進針時一次透皮;行針時操作熟練,手法輕重適度;④選擇適合的體位,囑患者進針時不移動;留針時保護好針柄免受外力碰撞。,79,八、針刺引起創(chuàng)傷性氣胸,(一)表現(xiàn)1.癥狀:胸悶、胸痛、咳嗽、氣短、心悸,甚至呼吸困難、紫紺、血壓下降、休克。2.檢查:肋間隙變寬,叩診呈鼓音或過清音,聽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氣管偏向健側
29、,X線胸透可確定氣胸的程度。(二)原因胸背部針刺過深,刺傷肺組織,肺內(nèi)空氣進入胸腔,造成氣胸。,80,針刺引起創(chuàng)傷性氣胸,(三)處理1.半臥位休息。胸腔空氣少者可自行吸收。2.對癥處理:鎮(zhèn)咳、消炎。防止肺組織因咳嗽擴大創(chuàng)面,加重漏氣與感染。3.重者搶救:胸穿排氣減壓,輸O2,抗休克等。會診。(四)預防胸背部應注意針刺方向、角度與深度,宜斜刺或平刺,不宜直刺、深刺。手法宜輕。,81,九、針刺引起神經(jīng)損傷,(一)刺傷腦脊髓1
30、.表現(xiàn)①刺傷延腦: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甚至昏迷、抽搐、休克,導致死亡。②刺傷脊髓:觸電感向四肢末端放射,短暫性肢體癱瘓,嚴重者危及生命。,82,刺傷腦脊髓,2.原因①針刺項區(qū)風府、啞門、風池等穴,針刺方向與深度掌握不當,向上深刺,誤傷延髓;②針刺胸腰段督脈穴、夾脊穴,針刺過深或手法太強,刺傷脊髓。3.處理①及時出針;②輕者靜臥休息,密切觀察;③重者送神經(jīng)科搶救。,83,刺傷腦脊髓,4.預防①項區(qū)穴位注意針刺方向與深度
31、,不可向上斜刺,不可深刺與搗針。②腰背正中線附近的穴位(督脈穴、夾脊穴)不可深刺與搗針。,84,(二)損傷周圍神經(jīng),1.表現(xiàn)刺傷外周神經(jīng),當即可出現(xiàn)向未梢放散的麻木感;隨后在受損神經(jīng)的分布區(qū)域可出現(xiàn)感覺與運動障礙,如麻木、疼痛、灼熱、發(fā)涼、肌肉萎縮,不能活動或功能減退2.原因在有神經(jīng)干或主要分支分布的穴位上針刺時,手法太重,刺激時間太長,如出現(xiàn)麻電感后仍然大幅度搗針,刺傷周圍神經(jīng)。,85,損傷周圍神經(jīng),3.處理損傷神經(jīng)后應在24
32、小時內(nèi)及時處理,針灸、按摩、理療、中西藥物。中藥可用當歸、川芎、丹參等活血通經(jīng)之品;西藥可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三磷酸腺苷等。4.預防在有神經(jīng)干或主要分支分布的穴位上針刺,手法宜輕柔,時間不宜太長,刺激量宜小,在出現(xiàn)麻電感后不宜繼續(xù)下插、搗針。,86,十、針刺引起內(nèi)臟損傷,(一)表現(xiàn)1.刺傷肝脾肝臟位于右上腹,其上界在右鎖骨中線平第五肋,下界除在斂突下方的部分突出肋弓之下3cm外,其余部分與肋弓基本一致。當期門、日月、鳩尾
33、等穴針刺過深時,容易刺傷肝臟。脾臟位于左側第9~11肋骨的深層,其表面無經(jīng)穴分布,但脾腫大出現(xiàn)“痞塊”時易刺傷。,87,刺傷肝脾,刺傷肝、脾的主要癥狀是:疼痛與出血。肝區(qū)、脾區(qū)疼痛,可向背部放射。內(nèi)出血不止,腹腔聚血過多會出現(xiàn)腹痛、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等急腹癥癥狀,嚴重者可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88,2.刺傷心臟,刺傷心臟時輕者可出現(xiàn)心胸憋悶,強烈刺痛;重者可有劇烈撕裂痛、心外射血、導致休克,甚至死亡。當乳根(左)向內(nèi)深刺、鳩尾穴向
34、上深刺時容易出現(xiàn)?!端貑?#183;刺禁論》有“刺中心,一日死”的記載。,89,3.刺傷腎臟,左腎上端平11胸推,下端平2腰椎,右腎比左腎約低1個椎體。當脾俞、胃俞、胃倉、三焦俞、腎俞、志室等穴針刺過深時,容易刺傷腎臟。刺傷腎臟后可出現(xiàn)腰痛、腎區(qū)叩擊痛、血尿、嚴重者血壓下降,甚至休克。4.刺傷膽囊、膀胱、胃、腸:出現(xiàn)疼痛,急性腹膜炎。,90,(二)原因,對穴位局部解剖缺乏了解。(三)處理:針對刺傷內(nèi)臟出現(xiàn)的疼痛、出血、休克。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毫針刺法,灸法,拔罐
- 針灸學毫針刺法三
- 針灸學6、毫針刺法
- 毫針刺法案
- 毫針刺法案描述
- 毫針刺法5如東縣中醫(yī)院
- 毫針針刺技術操作規(guī)范
- 毫針刺法和放血療法治療急性咽炎(初期)的臨床療效觀察.pdf
- 針刺法在臨床中的應用
- 美容毫針針刺治療兒童變應性鼻炎臨床觀察
- 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對毫針復式針刺補瀉手法臨床應用特點的研究.pdf
- 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對毫針單式針刺補瀉手法的臨床應用特點的研究.pdf
- 《民族醫(yī)適宜技術應用》-第一章-第二節(jié)-毫針刺法
- 隔姜灸、毫針刺、穴位貼敷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研究.pdf
- 溫針灸、毫針刺、穴位注射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pdf
- 醒腦開竅針刺法在中風臨床的應用及貢獻.pdf
- 中醫(yī)學毫針針刺醫(yī)療風險管理初步研究.pdf
- 三個不同時辰毫針刺干預失眠的療效研究.pdf
- 針刺法的護理
- 局部多針刺法的臨床運用及其規(guī)律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