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學繼續(xù)教育培訓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授課教師:高 歡,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藥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山東省天然藥物重點實驗室,藥物化學專業(yè) 醫(yī)學碩士中藥有效成分及質(zhì)量控制研究方向,中 藥 藥 理 學,目 錄總論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中藥藥效學第三章 中藥藥物代謝動力學第四章 中藥藥理作用的特點及研究思路第五章 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第六章 中藥復方藥理第七章 中藥新藥藥理學和毒理學研究,各論第一章 解表藥第二

2、章 清熱藥第三章 瀉下藥第四章 祛風濕藥第五章 芳香化濕藥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第七章 溫里藥第八章 理氣藥第九章 消食藥第十章 活血化瘀藥第十一章 止血藥第十二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第十三章 安神藥,第十四章 平肝息風藥第十五章 開竅藥第十六章 補虛藥第十七章 收澀藥第十八章 祛蟲藥第十九章 外用藥及其他,總 論,第二章

3、 中藥藥效學,第一章 緒論,第五章 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第六章 中藥復方藥理,,第三章 中藥藥代動力學,第四章 中藥毒理學,第七章 中藥新藥藥理和毒理學研究,第一章 緒 論,第一節(jié) 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內(nèi)容和學科任務,一. 概念,中 藥,機 體,,,,,藥理作用及機理、物質(zhì)基礎,吸收、分布、代謝、排泄,中藥藥效學,中藥藥動學,中醫(yī)藥基本理論及臨床應用,二. 學科任務,闡明中藥藥效產(chǎn)生的機理和物質(zhì)基礎提高中藥臨床

4、療效促進中醫(yī)藥理論的發(fā)展參與中藥新藥的開發(fā)促進中西醫(yī)結(jié)合,促進中醫(yī)藥的現(xiàn)代化和國際化,三. 學科性質(zhì),藥學(中藥學),醫(yī) 學(中醫(yī)學、中西醫(yī)結(jié)合),,橋梁學科,第二節(jié) 中藥藥理學發(fā)展簡史,20世紀 20-40年代,陳克恢 -- 麻黃堿 -- 擬腎上腺素,提取 – 篩選,20世紀 50-80年代,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有效成分、新用途,20世紀 90年代,研究思路、研究水平,復方藥理研究的深入,面臨的問題,低水平重復、成分復

5、雜、方法學、毒理研究等,,,,第二章 中藥藥效學,是藥物與療效有關性質(zhì)和性能的統(tǒng)稱 四性(四氣)、五味、歸經(jīng)、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無毒,藥性,第二章 中藥藥效學,寒 熱 溫 涼 藥性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fā)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四氣,第二章 中藥藥效學,寒 熱 溫 涼能減輕或消除熱證--------寒或涼能減輕或消除寒證--------溫或熱

6、,四氣,中藥四性(四氣)的現(xiàn)代研究,,對基礎代謝的影響,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對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影響,四性的物質(zhì)基礎 ?,藥效學研究,,對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1. 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臨床:,熱證,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寒證,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溫熱藥,寒涼藥,,,自主神經(jīng)平衡指數(shù),2. 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寒涼藥抑制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溫熱藥增強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下丘腦-垂體-性腺軸,血清激素水平、代

7、謝產(chǎn)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應速度、受體水平及親和力、基礎體溫等,,寒涼藥、溫熱藥,不同動物模型,,,,動物實驗:,寒證模型,寒涼藥,,,心率,尿中兒茶酚胺排出量,DβH,耗氧量,,,,陽虛證模型,甲狀腺切除,,,體溫,,溫熱藥,,,寒涼藥可使交感神經(jīng)-腎上腺系統(tǒng)功能低下溫熱藥可使交感神經(jīng)-腎上腺系統(tǒng)功能亢進,3. 基礎代謝,熱證、陰虛,基礎代謝率偏高,寒證、陽虛,基礎代謝率偏低,,,臨床:,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寒涼藥、溫熱藥,,

8、,“甲亢”陰虛或“甲低”陽虛動物模型,,動物實驗:,寒證、陽虛,紅細胞膜鈉泵活性↓,,,ATP ↓,臨床:,動物實驗:,寒涼藥,溫熱藥,,,紅細胞膜鈉泵活性↑,紅細胞膜鈉泵活性↓,寒涼藥降低基礎代謝率溫熱藥提高基礎代謝率,,寒涼藥降低基礎代謝率溫熱藥提高基礎代謝率,,寒涼藥具有中樞抑制作用(抗驚厥、解熱、鎮(zhèn)痛等)溫熱藥具有中樞興奮作用(活動量↑等),,中藥五味的現(xiàn)代研究,五味,藥物的五類基本作用,辛味藥,化學成份:辛味藥主要含揮發(fā)

9、油,其 次為苷類、生物堿等。 藥理作用:發(fā)汗、改善微循環(huán)、抗 菌、抗病毒、解痙、鎮(zhèn)痛,化學成份:單酸味藥主要含有機酸類成分, 單澀味藥主要含鞣質(zhì)。 酸澀藥也含有大量的鞣質(zhì)。 藥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組織蛋白沉淀凝

10、 固,在創(chuàng)面形成保護膜,起收斂止 瀉、止血。,酸味藥,甘味藥,化學成份:糖類、蛋白質(zhì)、氨基酸、苷類。 藥理作用:補養(yǎng)機體,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化學成份:生物堿、苷類 藥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熱、利膽、瀉下、止血,苦味藥,化學成份:碘、鈉、鉀、鈣、鎂等無機鹽成分藥理作用:治療單純性甲狀腺腫、瀉下、補益,咸味藥,中藥

11、升降浮沉理論研究現(xiàn)狀,藥物的性能在人體內(nèi)呈現(xiàn)的一種走向和趨勢 現(xiàn)代研究資料有限 實驗:補中益氣湯(柴胡、升麻)--- 子宮平滑肌,補中益氣湯治療子宮脫垂,中藥歸經(jīng)理論研究現(xiàn)狀,藥物作用選擇性地歸屬于一定的臟腑經(jīng)絡 現(xiàn)代研究 △藥理作用 △藥動學,歸經(jīng)與藥理作用的關系,抗驚厥 --- 入肝經(jīng)--- 肝主筋、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瀉下 --- 入大腸經(jīng)--- 大腸為傳導之腑止血 --

12、- 入肝經(jīng)--- 肝藏血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經(jīng) --- 肺主呼吸、肺為貯痰之器,2. 歸經(jīng)與藥動學的關系,同位素示蹤技術 --- 有效成分 --- 體內(nèi)過程,3. 微量元素、環(huán)核苷酸水平、受體學說,中藥藥理作用的特點,1. 中藥作用的兩重性,治療作用 不良反應,多效性,,標本兼顧,劑型的改變,受到重視,,2. 中藥作用的差異性,種屬差異 實驗動物與人體,個體差異

13、 人體體質(zhì),,3. 中藥作用的量效關系,粗制劑 有效成分,4. 中藥作用的時效關系,中藥藥動學所面臨的問題,目前研究方法:藥效法、毒理法、化學法,5. 中藥作用的雙向性,概念影響因素:劑量、化學成分、機體狀態(tài),6. 中藥藥理作用與中藥功效,一致性 差異性(傳統(tǒng)認識與現(xiàn)代研究),,第三章 中藥藥物代謝動力學,,,第四章 中藥毒理學,藥物的偏性,藥物的毒性反應,對機體不利的反應,藥物的不良反應,毒性,“毒”(偏

14、性) 廣義、狹義 不良反應,,,中藥不良反應的表現(xiàn)類型,1. 急性毒性反應,3. 過敏反應,表現(xiàn)癥狀 給藥途徑,4. 致畸胎、致突變、致癌作用,雷公藤 檳榔(檳榔堿) 關木通、馬兜鈴、廣防己、青木香(馬兜鈴酸),2. 長期毒性反應,古人記載 動物毒性實驗,病理檢查 靶器官,,,一、與中藥“毒”有關的些因素,1、藥物自身所含有的毒性:大毒、小毒 2、不適當

15、的配伍:配伍禁忌 3、特殊的機體狀態(tài):妊娠禁忌,二、對中藥安全性的認識,1、藥物與毒物只是劑量上的差別2、中藥與化學藥物相比,相對安全、低毒是客觀事實3、中藥成份復雜,用之不當,一旦中毒范圍廣泛,三、中藥不良反應常見的原因,1、藥物品種的混亂:木通性腎病2、劑型、工藝、質(zhì)量存在問題3、組方用藥不當、忽視禁忌4、不合理的中西藥合用,關于中藥不良反應研究現(xiàn)狀,2001年12月頒布實施

16、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71條明確規(guī)定“國家實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端幤凡涣挤磻畔⑼▓蟆废蛏鐣嵤┚W(wǎng)上公布中藥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數(shù)量和涉及藥品品數(shù)量明顯增多,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問題尤為突出。參加國際間草藥安全性技術交流與合作。,中藥的藥性理論是如何得出的?,?,,,中醫(yī)的臟腑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臟腑能否等同?,,藥性的現(xiàn)代研究中存在什么問題?,,第五章 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第一節(jié) 藥物因素,藥物、機體、環(huán)境,品種

17、與產(chǎn)地:正品、道地藥材,采收與貯藏:,炮制: ↓毒性或副作用;↑療效;加強或突出某一作用,制劑與煎煮方法:劑型 --- 藥物體內(nèi)過程、不同藥理作用 闡釋傳統(tǒng)煎煮方法;分煎、合煎現(xiàn)代研究,配伍與禁忌:七情;君、臣、佐、使; 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有效成分,品種繁多,容易混淆。正品大黃: 瀉下

18、作用的ED50 為326-1072mg/kg 混雜品種: 瀉下作用的ED50為3579-5000mg/kg,一、中藥基原,原因,二、產(chǎn)地,土壤、氣候、日照、雨量等自然環(huán)境條件有差異 ,特別是土壤對動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及內(nèi)在成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影響藥理作用。,“道地藥材”,三、采收季節(jié),人參 多糖:5月份采20% 11月采購75%

19、 皂甙:1月采7% 8月采22.6%青蒿 青蒿素:花前期含量最高高達6% 。 開花后含量下降,四、貯存條件,發(fā)霉、蟲蛀、發(fā)芽等都會影響有效成分三顆針(小檗堿) 不避光:降低54.1% 避光: 降低39.83%,

20、,,五、炮制,1 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烏頭:烏頭堿(LD50=1.8mg/kg) ?加熱 次烏頭堿(LD50=5.8mg/kg)

21、2 增強療效 元胡用醋制,生物堿溶出量增加.3 加強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黃瀉下(結(jié)合型蒽醌), 炮制后抗菌作用(游離型).4 制劑和煎煮方法 枳實、青皮:水煎口服?促進腸蠕動,行氣 針劑?升高血壓,抗

22、休克,配伍和禁忌,相須 石膏:退熱快,弱而短暫 快且作用 知母:退熱慢,強而持久 強而持久關于十八反十九畏 動物實驗研究結(jié)果與十八反、十九畏的看法很不一致。動物實驗結(jié)果存在有相互矛盾之處,難以做出確切判斷,有待進一步研究。,,第二節(jié) 機體因素,生理狀況:年齡、性別、情志、精神狀態(tài)、個體差異,病理狀況:肝腎功能、機體機能狀態(tài),腸道內(nèi)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分解藥物---藥效或毒性成分的產(chǎn)

23、生 (黃芩苷、梔子苷),,第三節(jié) 環(huán)境因素,生物節(jié)律 ---- 時間藥理學,,第六章 中藥復方藥理,經(jīng)典方劑---動物模型---揭示藥、證的實質(zhì),組方的合理性,復方作用多層次、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 --- 功效,研究思路,結(jié)合證的研究,中藥分類對比研究 與功效相關的系統(tǒng)藥理研究 重新評價性研究 毒性研究 作用機理和物質(zhì)基礎研究,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認識疾病和治

24、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建立不同證的動物模型是證藥結(jié)合研究的前提。,,證的實質(zhì)還未得到揭示時,要做到與證的研究結(jié)合尚存在困難。,中藥分類對比研究,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清熱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瀉火藥,,同類藥之間藥理作用的異同,中醫(yī)的痰 狹義: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廣義:無形之痰即水濕停聚于體內(nèi)的各種病證

25、 心-------- 心悸、神昏、癲狂、失眠 四肢------麻木、疼痛 咽喉------梗噎,只重視對呼吸道祛痰作用的研究,而對呼吸道外由“痰濁”引起的證的作用研究很少,目前只重視對呼吸道祛痰作用的研究,而對呼吸道外由“痰濁”引起的證的作用研究很少,,,第七章 中藥新藥藥效學和毒理學研究,(一)中藥新藥主要藥效學研究,中醫(yī)藥理論,新藥的功效主治,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方法,試驗計劃,結(jié)

26、果,有效性,臨床應用,,,,,,,研究注意點:,1.受試藥物 處方、工藝、質(zhì)量;注射劑、體外實驗,2.試驗動物 動物的選擇,原始記錄,3.觀察指標 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xiàn)性好,4.對照組 正常、陽性、模型對照組,5.給藥劑量與途徑 根據(jù)臨床劑量、給藥途徑,量效關系,6.試驗記錄 詳細準確,真實可靠,7.統(tǒng)計處理 科學性、嚴密性、邏輯性,8.參考資料 少而精,(二)中藥新藥一般藥理研究

27、,? 一、二類新藥,? 內(nèi)容,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三)中藥新藥毒理學研究,? 目的 毒性強度、選擇性、毒性發(fā)展過程、損害是否可逆等,? 毒理試驗基本要求,受試藥物,試驗動物,動物飼養(yǎng)條件,,? 分類 急性、慢性、特殊毒性試驗,? 毒性試驗研究內(nèi)容,?急性毒性實驗,半數(shù)致死量(LD50),最大給藥量(MTD),,?長期毒性實驗,一般狀況和毒性癥狀(死亡、體重),血液學指標,,血液生化指標,尸解及病理組織

28、學檢查(臟器指數(shù)),(四)中藥新藥藥代動力學研究,? 成份明確者,? 成份不明確或測定方法困難者,藥效法,毒理法,,,各 論,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濕藥,芳香化濕藥,利水滲濕藥,理氣藥,溫里藥,消食藥,止血藥,外用藥,活血化瘀藥,化痰止咳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開竅藥,補虛藥,收澀藥,驅(qū)蟲藥,,,,,第一章 解表藥,據(jù)臨床證侯性質(zhì)將表證分為: 表

29、 表寒虛證:發(fā)熱、惡風、自汗、脈浮等寒象輕 寒 證 表寒實證: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苔薄白、 脈浮等寒象較明顯者表熱證:發(fā)熱重、惡寒輕、口渴、咽痛、舌紅、脈 浮數(shù)等熱象較明顯者,,第一節(jié) 概述,含義 凡以發(fā)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發(fā)汗解表,,,外感表證,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急性傳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根據(jù)其藥性和功效不同可分為:

30、,辛溫解表(發(fā)散風寒):麻黃、桂枝、生姜、 麻黃湯、桂枝湯等 辛涼解表(發(fā)散風熱):薄荷、牛蒡子、桑葉、 蟬蛻、銀翹散、 桑菊飲等,,解表藥與功效有關的 藥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1.發(fā)汗作用,2.解熱作用,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6.調(diào)節(jié)免疫作用,4.鎮(zhèn)痛鎮(zhèn)靜

31、作用,5.抗炎作用,二. 解表藥的主要藥理作用,1. 發(fā)汗作用,發(fā)汗,表證,,表邪從汗而解,,惡寒、發(fā)熱等,出汗,辛溫>辛涼多屬于溫熱性發(fā)汗神經(jīng)系統(tǒng)機能狀態(tài)影響發(fā)汗作用機制 (1)直接影響汗腺,增加汗液分泌 (2)促進或改善血液循環(huán) (3)興奮外周α受體,特點:,2. 解熱作用,藥物,不同實驗性發(fā)熱模型動物,程度不同的解熱作用,,,辛涼>辛溫部分藥物使正常動物體溫下降機制(

32、1)發(fā)汗或促進發(fā)汗---散熱↑ (2)腦內(nèi)活性物質(zhì)(cAMP,PGE)→中樞體溫調(diào)節(jié)功能 (3)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特點:,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外邪:細菌、病毒、低溫、高溫等,實驗:G+、G-菌、真菌、病毒,注意:體外實驗、粗制劑、臨床效果,4. 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藥物,多種實驗性疼痛模型動物,程度不同的鎮(zhèn)痛作用,,,外周或中樞性,藥物,自主活動↓協(xié)同中樞抑制藥,鎮(zhèn)靜,,,5. 抗炎作用,藥物,多種實

33、驗性炎癥模型,抗炎,,,抑制,6. 調(diào)節(jié)免疫作用,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特異性免疫功能↑ 變態(tài)反應---過敏性疾病,總結(jié):表 5-1,桂枝,麻黃,柴胡,葛根,常用藥物,細辛,,第二節(jié) 常用藥物,麻 黃,來源 麻黃科 草麻黃、中麻黃、木賊麻黃成分 生物堿類 揮發(fā)油、鞣質(zhì),麻黃堿(L-ephedrine),偽麻黃堿(D-pseudo- ephedrine ),,[藥理作用]

34、1. 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1)發(fā)汗,臨床:歷史悠久 表實證 辛溫解表之峻品,實驗研究:,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揮發(fā)油、麻黃堿、L-甲基麻黃堿等,,大鼠或小鼠,,發(fā)汗,口服或注射均有效;作用強;起效快,維持長。,阻礙汗腺導管對Na+的重吸收;興奮汗腺α受體;興奮中樞有關部位。,,,,,特點,機制,發(fā)汗,溫熱條件;藥物配伍;神經(jīng)機能狀態(tài);入藥部位。,,影響因

35、素,(2)平喘,有效成分:麻黃堿、偽麻黃堿、揮發(fā)油,2,3,5,6-四甲基吡嗪萜品烯醇,機制:,直接興奮支氣管平滑肌的β-R →激活CA, cAMP ↑ →松弛 直接興奮支氣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R →減輕黏膜水腫 促進腎上腺素能神經(jīng)末梢和腎上腺髓質(zhì)嗜鉻細胞釋放遞質(zhì)→ 間接擬腎上腺素作用 阻止過敏介質(zhì)(5-HT、His、LTs)釋放,(3)利尿,D-偽麻黃堿 注射>口服,一定劑量范圍 機制(1)擴張腎血管

36、→腎血流量 (2)阻礙腎小管對Na+的重吸收,(4)解熱、抗炎,揮發(fā)油,多種實驗性發(fā)熱模型動物,解熱,,,多成分 多制劑,多種實驗性炎癥模型動物,抗炎,,,(正常體溫↓),(偽麻黃堿),抑制,抑制,(變態(tài)反應),(5)抗病原微生物,揮發(fā)油 體外:G+、G-球菌及桿菌 體、內(nèi)外:甲型流感病毒,(6)鎮(zhèn)咳、祛痰,2. 其他藥理作用,(1)興奮CNS,麻黃堿---治療劑量---部位(皮層、皮層下中樞、中腦、延腦

37、),(2)強心、升壓,麻黃堿---腎上腺素受體---心臟、血管,(3)抑制腸平滑肌收縮,(麻黃堿),(4)其他:,抗腎衰 利膽 降血糖(多糖) 鎮(zhèn)痛、鎮(zhèn)靜(揮發(fā)油),[現(xiàn)代應用]感冒 麻黃湯、大青龍湯支氣管哮喘 麻黃堿低血壓狀態(tài) 麻黃堿鼻塞 0.5-1%麻黃堿滴鼻液腎炎 復方,改善全身浮腫,[不良反應]毒性較小,麻黃堿 > 偽麻

38、黃堿中毒表現(xiàn)、使用注意,,桂 枝,[藥理作用]1. 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揮發(fā)油 桂皮醛,擴張血管促發(fā)汗 單用---配伍 解熱、鎮(zhèn)痛 正常小鼠體溫↓ 抗炎、抗過敏 抑制His、PGE,抗氧化 抗病原微生物 G+、G-球菌,病毒 心血管系統(tǒng) 心肌營養(yǎng)血流量↑;抗心肌缺血, 抗心肌損傷;改善微

39、循環(huán)等,,,柴 胡,來源 傘形科 柴胡、狹葉柴胡成分 柴胡皂苷(saikosaponins a、b、c、d) 甾醇(α-spinasterol、stigmasterol) 揮發(fā)油(柴胡醇bupleurmol、丁香酚、己酸等) 脂肪油及多糖等,[藥理作用]1. 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和解表里、疏肝、升陽,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

40、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1)解熱,臨床:歷史悠久 半表半里之熱有確切療效,風濕熱、化膿性感染及瘧疾,,間歇熱,實驗研究:,煎劑、注射液、醇浸膏、揮發(fā)油、粗皂苷,(正常體溫↓),多種實驗性發(fā)熱模型動物,解熱,,,抑制,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揮發(fā)油,,揮發(fā)油:用量小,作用強及毒性小,,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內(nèi)酯、對-甲氧基苯二酮,(2)抗病原微生物,體外:G+、G-球菌及桿菌;鉤端螺旋體 體、內(nèi)外: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毒、

41、單 純皰疹病毒,(3)抗炎,粗皂苷、皂苷、揮發(fā)油,多種急性炎癥動物模型,抑制,,,抗炎,(4)促進免疫功能 柴胡多糖、皂苷,(5)鎮(zhèn)靜、鎮(zhèn)痛、鎮(zhèn)咳,成分:總皂苷、皂苷元 表現(xiàn):,(6)保肝、利膽、降血脂,柴胡,多種原因致實驗性肝損傷動物模型,肝細胞腫脹、變性、壞死↓;轉(zhuǎn)氨酶↓,,,直接保護生物膜、 ↑ACTH,提高機體抵抗能力、↑肝細胞DNA合成,,,柴胡皂苷、柴胡醇、 α-菠菜甾醇,,,水浸劑

42、煎劑,實驗動物,,,膽汁↑、固體物質(zhì)↓,(醋炙 黃酮類),,皂苷、皂苷元a,b、柴胡醇、 α-菠菜甾醇 →高脂血癥或高膽固醇癥動物 →↓CHO、TG,2. 其他藥理作用,(1)影響物質(zhì)代謝 柴胡皂苷,(7)興奮內(nèi)臟平滑肌 腸道、子宮 復方,(2)抗輻射 柴胡多糖,(3)影響腎臟,[現(xiàn)代應用]發(fā)熱 注射液、口服液等病毒性肝炎

43、 柴胡注射液、小柴胡湯咳嗽 高脂血癥 注射液流行性腮腺炎 注射液,[不良反應]溶血;中樞抑制;過敏反應,,葛 根,黃酮類化合物 葛根素( β-R 阻斷劑),解肌退熱、除煩止渴,解熱、降血糖、降脂、調(diào)節(jié)內(nèi)臟平滑肌運動,,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擴血管、降血壓、改善循環(huán)改善血液流變性、抗血栓促進記憶,,,凡以清泄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

44、 清熱藥,,,,,第二章 清熱藥,(一)清熱瀉火,“火為熱之極”,清熱瀉火藥主治氣分熱證。表現(xiàn):高熱、煩躁,多見于感染性疾病的明顯期、急性期。 藥理作用:清熱解毒+解熱、鎮(zhèn)靜、抗

45、驚厥。,清熱藥分類的藥理學特點,(二)清熱解毒,熱毒證  溫病初起     瘡癰腫毒     咽喉腫痛     痢疾,,,均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袪邪,抗病原微生物  抗炎性反應  抗內(nèi)毒素  抗過氧化損傷  抗炎性細胞因子,扶正,增強免疫功能  保護細胞器  維護鈣穩(wěn)態(tài)  增強解毒活性,(三)清熱涼血,主治熱入營血。見于急性傳染病的衰竭期,伴有CNS病變及臟腑功能衰竭?! ?、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以消除病因;

46、 2、強心,增加血循環(huán)動力; 3、擴張血管,解除微循環(huán)血管痙攣; 4、調(diào)整凝血與抗凝系統(tǒng)平衡的紊亂而減少出血;  5、鎮(zhèn)靜、解熱以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四)清熱燥濕,主治濕熱內(nèi)蘊諸證。見于慢性疾病。如肝炎,尿道感染,菌痢。 1、抗菌、抗病毒、抗真菌; 2、降脂、保肝利膽;,,清熱藥與功效有關的 藥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1.抗病原體作用,2.抗毒素作用,3.抗炎作用,6.抗腫瘤作用,4.解熱

47、作用,5.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共同的藥理 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以清熱解毒藥和清熱燥濕藥較強,   其中清熱燥濕藥對真菌有效,*最初的靶點,但并非是主要機制,,1、直接作用 ?。?)降解內(nèi)毒素(Endotoxin)  A、直接破壞內(nèi)毒素的結(jié)構(gòu);  B、保護溶酶體膜?!。?)拮抗外毒素(Exotoxin)2、間接作用――降低細菌的毒力。 ?。?)抗透明質(zhì)酸酶。?。?)抑制凝固酶的形成,抗毒素,抗炎,抗急性炎癥反應,

48、解熱,(1)擴張血管,促進皮膚散熱;(2)減少致熱源;(3)抑制發(fā)熱介質(zhì)的合成、分泌:(4)改變Na+/Ca2+比值:?,體溫?;?,體溫?。       與解表藥不同之處:       清熱藥退熱一般不伴明顯發(fā)汗。,,多數(shù)清熱藥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某些清熱藥又可抑制異常的免疫反應,對免疫功能的影響,黃 連,黃 芩,牡丹皮,苦 參,常用藥物,牛 黃,穿心蓮,魚腥草,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

49、青 蒿,梔 子,知 母,,根據(jù)其藥性和功效不同可分為:,清熱瀉火藥:知母、石膏、梔子。清熱燥濕藥:黃芩、黃連、黃柏、苦參、 龍膽草。清熱涼血藥:牡丹皮、赤芍、紫草。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大青葉、 板藍根、魚腥草、穿心蓮、 山豆根、青黛、蒲公英、 野菊花、牛黃。清虛熱藥:青蒿、地骨皮、胡黃連、 銀柴胡。,黃 芩

50、,一、 概述,功能與主治,主要成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黃酮類,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 ,癰腫瘡毒,胎動不安。,二、主要藥理作用 1、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1)抗病原體 有效成份:黃芩素、 黃芩苷元作用特點:抗菌譜廣,     對G+、G-都有效,(2)抗炎 有效成份: 黃芩苷元、黃芩素等作用特點:對急性炎癥作用明顯,對免疫性     炎癥對也

51、有抑制作用,對慢性炎     癥作用不明顯。作用機制:抑制炎性介質(zhì)的生成和釋放有關,(2)抗過敏有效成份:黃芩甙、黃芩素作用特點:對I型變態(tài)反應作用顯著,(4)保肝、利膽 有效成份:黃芩素、總黃酮作用特點:黃芩的保肝作用可能與抗     氧自由基損傷有關。,2、其他藥理作用(1)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 (2)抗氧自由基損傷 (3)降壓、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2.其他藥理作用,(1)中樞抑制和肌松(2)抑制血小板聚

52、集(3)降壓、松弛血管平滑肌,,黃 連,一、 概述,功能與主治,主要成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小檗堿 、黃連堿、掌葉防己堿 、藥根堿 等,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迸瘡;外用可治療濕疹,濕瘡,中耳炎 。,二、主要藥理作用 1、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l)抗病原體有效成份:小檗堿作用特點:1)具有廣譜抗菌作用 2)抗菌強度與炮制、配伍有關,(2)

53、抗細菌毒素、抗腹瀉 有效成份:小檗堿作用特點: 黃連及小聚堿能提高機體     對細菌內(nèi)毒素的耐受能力。,(3)抗炎、解熱有效成份:小檗堿、藥根堿、黃連堿作用特點:小檗堿對急慢性炎癥均有     抑制作用。,(4)抗?jié)?有效成份:小檗堿作用特點:抑制胃酸分泌 、抗幽門螺桿菌,鎮(zhèn)靜催眠 、降血糖 有效成份:小檗堿,2.其他藥理作用,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 (1)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作用 ?。?)負性

54、頻率作用?。?)降壓作用 (5) 對缺血心肌的保護,其他:抗腦缺血 、抗血小板聚集 、降血脂,,金銀花,一、 概述,功能與主治,主要成份,清熱解毒,綠原酸類及黃酮類化合物,外感發(fā)熱、瘡癰癤腫熱毒瀉痢,二、主要藥理作用 1、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有效成份:綠原酸、異綠原酸 作用特點:1)廣譜抗菌作用2)與連連翹合用抗菌范圍增加3)對多種病毒有抑制作用,(2)抗內(nèi)毒素銀花提取液對內(nèi)毒素有直接

55、摧毀作用(3)其他 :抗炎 、解熱 、提高免疫功能,2.其他藥理作用,降血脂、抗早孕、利膽、 抗肝損傷、止血,,大青葉與板藍根,一、 概述,功能與主治,主要成份,清熱解毒、涼血消斑,菘藍苷、靛藍 、靛玉紅 色胺酮 、揮發(fā)油,熱毒入血,發(fā)斑神昏,咽喉腫痛,丹毒口瘡等,二、主要藥理作用 1、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有效成份:靛藍、靛玉紅 作用特點:1)大青葉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 2)板藍根抗病毒作用

56、比較顯著,(2)提高機體免疫功能(3)保肝,2.其他藥理作用,靛玉紅有抗白血病作用,,知 母,一、 概述,功能與主治,主要成份,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甾體皂苷、黃酮類,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二、主要藥理作用 1、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 對常見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對結(jié)核桿菌效價強度較高。(2)解熱 作用慢而持久,3、降血糖 有效成分:知母聚糖A

57、、B、C、D     其中B活性最強。作用機制:(1)促進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2)減少肝糖原含量。,2.其他藥理作用,(1)改善學習記憶(2)對腎上腺皮質(zhì)及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的影響 (3)抗癌,,青 蒿,一、 概述,功能與主治,主要成份,清熱解暑,除蒸,截瘧,青蒿素 、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 、青蒿酸甲酯,暑邪發(fā)熱,陰虛發(fā)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二、主要藥理作用 1、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

58、理作用,(1) 抗瘧原蟲有效成份:青蒿素 1)我國學者發(fā)現(xiàn)的新型抗瘧藥2)高效、速效、低毒3)對瘧原蟲RBC內(nèi)期有直接殺滅作用4)復燃率高,(2)其他抗炎、解熱、鎮(zhèn)痛對免疫功能的影響,2.其他藥理作用,(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 (2)抗癌,,,凡能引起腹瀉或潤滑大腸、促進排便的藥物

59、 瀉下藥,,,,,第三章 瀉下藥,第一節(jié) 概述,含義 凡能引起腹瀉或滑潤大腸,促進排便的藥物。,里實證,主要病因:胃腸道蠕動功能減弱,病原微生物感染,病理過程:便秘、發(fā)熱、腹痛、炎癥等,,,瀉下藥與功效有關的 藥理作用 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1.瀉下作用,2.利尿

60、作用,3.抗病原體,4.抗炎作用,5.抗腫瘤作用,二、 瀉下藥的主要藥理作用,1. 瀉下作用,增加腸蠕動,程度不同的瀉下作用分類及成分 (1)刺激性瀉藥 結(jié)合型蒽苷(大黃、番瀉葉、蘆薈)、 牽牛子苷(牽牛子)、巴豆油(巴豆)、 芫花酯(芫花),(2)容積性瀉藥 硫酸鈉(芒硝)(3)潤滑性瀉藥 脂肪油(火麻仁、郁李仁),2. 利尿作用,以峻下逐水藥為主,尿量↑;大黃,3. 抗病原體作用,◆ 大黃、蘆薈 ---

61、 細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蟲,4. 抗炎作用,◆ 大黃、商陸:作用明顯,◆ 商陸、芫花、番瀉葉、巴豆 --- G+球菌、G-桿菌、皮膚真菌,,芒硝,大黃,蘆薈,番瀉葉,常用藥物,,根據(jù)其藥性和功效不同可分為:,攻下藥:大黃、芒硝、番瀉葉 蘆薈潤下藥: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藥:牽牛子、芫花、 大戟、商陸、 巴豆、甘遂,第二節(jié) 常用藥物,大 黃,成分,

62、蒽苷,番瀉苷A、B、C、D、E、F(Sennoside A、B、C、D、E 、F),,大黃酸(Rhein )、大黃酚(Chrysophanol)等,來源 蓼科 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藥用大黃,鞣質(zhì)、多糖等,蒽醌苷,二蒽酮苷,苷元,蒽醌類,,[藥理作用]1. 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癰腫疔瘡,淤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1)

63、瀉下,致瀉成分,結(jié)合型蒽苷,番瀉苷A (Sennoside A)---- 作用最強,作用機理,結(jié)合型蒽苷,小腸吸收,,,蒽酮的膽堿樣作用:M-R興奮 → 腸蠕動↑,,抑制腸平滑肌上 Na+,K+-ATP酶,作用部位:大腸,注意:,? 煎煮和炮制方法,蒽苷的水解,? 繼發(fā)性便秘,鞣質(zhì)、“瀉劑結(jié)腸”,“瀉劑結(jié)腸” 指長期應用瀉劑(接觸性瀉藥為主)損害結(jié)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導致腸動力障礙,對瀉劑反應性明顯下降,使病人對瀉劑產(chǎn)生依賴性的一

64、種狀況,是慢傳輸性便秘的一種重要的臨床類型。 腸動力減弱、平滑肌及壁內(nèi)神經(jīng)病變、膽堿受體的變化等,(2)保肝、利膽,大黃,多種原因致實驗性肝損傷動物模型,肝細胞腫脹、變性、壞死↓;轉(zhuǎn)氨酶↓,,,,,大黃,疏通肝內(nèi)毛細膽管,膽汁分泌↑、膽紅素↑,促進膽囊收縮,松弛Oddi括約肌,膽汁分泌↑,,,,,(3)抗?jié)?、抗急性胰腺?大黃,動物實驗性潰瘍模型,抗?jié)?,,抑制,,,,大黃,急性胰腺炎動物模型,促進病理損傷的恢復,,

65、,,,急性胰腺炎,抑制多種胰酶的分泌,,療效迅速可靠,,AP發(fā)病初期:胰酶激活、胰腺自身消化,AP重癥化:胰腺缺血、微循環(huán)紊亂、腸道細菌易位、胰 腺感染及氧自由基損傷等,,(4)利尿、改善腎功能,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po.,利尿Na+,K+ ↑,,,抑制腎髓質(zhì)Na+,K+-ATP酶,,大黃,,,改善腎衰動物模型的指標異常,,氮質(zhì)血癥、慢性腎功能衰竭,療效肯定,,? 瀉下---- 腸道

66、氨基酸吸收減少,? 血中必需氨基酸↑--- 蛋白質(zhì)合成↑,? 抑制體內(nèi)蛋白質(zhì)分解 --- BUN來源↓,? 促進BUN、Crea隨尿液的排泄,改善氮質(zhì)代謝(大黃鞣質(zhì)),,慢性腎功能衰竭(CRF),? 改善CRF患者的氮質(zhì)血癥,? 抑制腎代謝性肥大、緩解高代謝狀態(tài),? 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的增生,? 抑制CRF患者的脂質(zhì)代謝紊亂(降血脂),,? 清除自由基、免疫調(diào)節(jié),,改善血液流變性,? 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善,? 血液稀釋作用,,抗腫瘤,

67、? 蒽酮衍生物、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 d-兒茶素,? 荷瘤小鼠實驗,,? 干擾癌細胞的核酸、蛋白質(zhì)合成;糖代謝,免疫調(diào)節(jié),(7)抗氧化、清除自由基,2. 其他藥理作用,抗精神病、強心、解熱、延緩衰老、減肥等,[現(xiàn)代應用],便秘及各種急腹癥2. 急慢性腎功能衰竭3. 急性感染性疾病4. 各種出血性疾病,[不良反應],鮮大黃;大鼠長期毒性實驗----肝毒性,,,凡以祛除風濕、解除痹痛為主要功效的藥物

68、 祛風濕藥,,,,,第四章 袪風濕藥,,第一節(jié) 概述一、與袪風濕藥藥有關的概念,袪風濕藥,痹癥,,筋骨、關節(jié)、肌肉疼痛、腫脹、變形、麻木、運動障礙、半身不遂、腰膝酸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