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基本知識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藥的基本知識,質量管理部,第一章 中醫(yī)學導論中醫(yī)學,是具有濃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醫(y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醫(yī)療實踐中逐漸積累總結而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診療手段的醫(yī)學。在歷史的長河中,中醫(yī)學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時至今日,中醫(yī)學仍以其特有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診療效果,屹立于世界醫(yī)學之林,頗受世人矚目。,第一節(jié)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是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 與自然和社會環(huán)

2、境統(tǒng)一性的認識,是整體思維方法在中醫(yī)理論中的體現(xiàn)。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辨證論治包括辯證和論治兩個思維階段。辯證的任務是分析疾病,尋找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論治則是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所找出的主要矛盾進行治療。,第二章中藥的總論,一、中藥(本草)的概念藥 1.植物—占絕大多數(shù),使用最普遍 物 2.動物 的 3.礦物來 4.化學制品 源 5.生

3、物制品 “藥物以草為本”,“藥之眾者,莫過于草, 故舉多者,言之本草?!?(《神農本草經》),,中 藥——是指在中醫(yī)藥理論和經驗指導下使用的藥物。 (是我國傳統(tǒng)藥物的總稱,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化學制品和生物制品) 中藥材 是指藥用植物、動物、礦物的藥用部分采收后經產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藥材。大部分中藥材源于植物。中藥飲片 是指

4、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根據(jù)辯證施治和調劑、制劑的需要,對中藥材進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中成藥 以中藥材為原料,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按規(guī)定的處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劑型,標明藥物作用、適應癥、用法用量、供醫(yī)生、患者直接選用的藥物,主要有丸、散、膏、丹、露、酒、片劑、沖劑、糖漿等不同的劑型。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是祖國醫(y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草 藥——系指

5、廣泛流傳于民間,在正規(guī)中醫(yī)院應用不太普遍,為民間醫(yī)生所習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規(guī)范的部分中藥。,本草、本草學、中草藥、民族藥、中成藥的概念:,(1)本草: 因為中藥主要來源于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但其中以植物藥居多,使用也最為普遍,故歷代將中藥稱為“本草”。(2)本草學: 記載中藥的典籍中藥學稱為本草學。(3)中草藥: 實則是指中藥和草藥的混稱。

6、 草藥、中草藥與中藥、本草沒有質的區(qū)別,為避免混淆,應統(tǒng)一于中藥一詞的概念中。,,(4)民族藥: 是指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所習用的藥物,其藥源與中藥基本相同,如藏藥、蒙藥、維藥、傣藥、苗藥、彝藥等。(5)中成藥: 是以中藥材為原料,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按規(guī)定的處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劑型,標明藥物作用、適應癥、劑量、服法,供醫(yī)生、患者直接選用,符合藥品法規(guī)定的藥物。,,第三章 中藥的產地與采集,,中藥

7、的來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動物、植物和礦物。中藥的產地、采收和貯存是否適宜是影響藥材質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對野生動、植物來說,還會破壞藥材資源,降低藥材產量。,,《神農本草經》指出:“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zhèn)侮愋?,并各有法。”歷代醫(yī)家都十分重視中藥的產地與采集,并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藥物的產地、采收與貯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證藥材質量和保護藥源的重要課題。,第一節(jié) 產 地,1.

8、道地藥材形成的原因?(1)我國特殊的自然地理狀況:天然藥材的分布和生產,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我國自然地理狀況十分復雜,水土、氣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別很大。因而天然中藥材的生產多有一定的地域性,且產地與其產量、質量有密切關系。,,(2)古代醫(yī)藥家的實踐:古代醫(yī)藥家經過長期使用、觀察和比較,知道即便是分布較廣的藥材,也由于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地所產,其質量優(yōu)劣不一樣,并逐漸形成了“道地藥材”的概念。,,2

9、.道地藥材的概念與確定:(1)道地藥材: 又稱地道藥材,是優(yōu)質純真藥材的專用名詞,它是指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yōu)良、產量宏豐、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藥材。 (是指某一特定產區(qū)出產的質量優(yōu)秀,療效顯著,歷史悠久的藥材。)《新修本草》言“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保?)道地藥材的確定: 與藥材產地、品種、質量等多種因素有關,而臨床療效則是其關鍵因素,最重要的是長期臨床實踐的療效。,,(3)常用道地藥

10、材:四川:川連、川芎、川烏、川斷、川貝等廣東:砂仁、廣陳皮、廣藿香、高良姜等河南:懷地黃、懷牛膝、懷山藥、懷菊花東北:人參、細辛、五味子;云南:三七、茯苓;江蘇:薄荷、蒼術;山東:阿膠;寧夏:枸杞等等。,,3.怎樣正確對待道地藥材?(1)重視道地藥材:長期的臨床醫(yī)療實踐證明,重視中藥產地與質量的關系,強調道地藥材開發(fā)和應用,對于保證中藥療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發(fā)展道地藥材:隨著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中藥材需

11、求的日益增加,再加上很多藥材的生產周期較長,產量有限,因此,單靠強調道地藥材產區(qū)擴大生產,已經無法滿足藥材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藥材的引種栽培以及藥用動物的馴養(yǎng),成為解決道地藥材不足的重要途徑。,,(3)確保原有的療效和質量:道地藥材是長期的生產和用藥實踐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使上黨人參絕滅,人們遂貴東北人參;三七原產廣西,稱為廣三七、田七,云南產者后來居上,稱為滇三七,成為三七的新道地產區(qū)。但應注意的是

12、,在藥材的引種或馴養(yǎng)工作中,必須確保該品種原有的性能和療效。,,水提取物(人參皂甙)的量%日本長野縣紅參 13韓國紅參 14日本長野縣白參 4韓國白參 3中國生曬參 3中國大力參(紅參類) 6 應按地道藥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技術、產品質量去發(fā)展藥材生產,總以確保

13、療效為標準。來認識道地藥材的含義。,第四章 中藥的作用,第一節(jié) 中藥作用的基本原理一、中醫(yī)治病的基本原理 正氣不足發(fā)病 陰陽失去平衡 病—陰陽 外邪內侵 偏盛偏衰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治病——以藥性之偏來糾正病性之偏,調整臟腑功

14、能,糾正陰陽偏盛偏衰,使之恢復平衡。 以偏糾偏 “藥以治病,因毒而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欲救其偏,則以氣味之偏者能也,正者不及也?!?《景岳全書·類經》,,二、中藥的作用 治療作用:中藥(發(fā)揮治療作用)的功

15、 效 1.副作用,指常用劑量時出現(xiàn) 的與治療需要無關 不良作用 的不適反應 2.毒性反應,指藥物對身體的 損害性反應,,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出現(xiàn)的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一般比較輕微,對機體危害不大,停藥后能消失。毒性反應是指用藥后引起機體損害

16、性反應,往往因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而引起,與人的體質因素等也有密切關系,,第二節(jié) 中藥的功效 中藥功效:亦稱為中藥的“功能”。是對中藥治療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 中藥功效的認識和概括,是根據(jù)機體的用藥反應,即用藥前后癥狀、體征的變化,通過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的方法歸納出來的。,,功效與主治的關系:中藥的主治,是指其所主治的病證,又稱為“應用”或“適應證”。從認識方法而言,主治是確定功效的依據(jù);從臨床運用

17、的角度來看,功效提示中藥的適應范圍。 中藥功效是聯(lián)系中藥主治(應用)和性味歸經的樞紐,因此是學習中藥學的重點內容。,,功效的分類: l. 對因治療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調理臟腑功能、消除病理產物等方面的內容。①祛邪的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瀉下、涌吐、解毒、殺蟲等②扶正的功效:益氣、助陽、滋陰、補血,,2.對癥治療功效(治標) 對癥治療功效是指能緩解或消除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某些癥狀,具有減

18、輕痛苦,防止病勢惡化的意義。止痛、止咳、止血、止嘔、止咳平喘、止汗、澀腸止瀉、澀精止遺等皆屬對癥治療功效。 臨床遣方用藥時,因根據(jù)具體病情,或治其本,或治其標,或標本兼治。,,第五章 中藥的性能 性——性質、特征:四氣、五味、歸性 能 經、升降浮沉、毒性。(藥性) 能——作用:功效,主治。  氣味——苦寒。

19、 性 歸經——心、胃、大腸經。 升降浮沉——沉降。如黃連 功效:清熱燥濕(清里熱、燥里濕 能 主治:清心、胃火熱,燥泄大腸濕 熱,治熱病高熱,胃腸濕熱等證。,,中藥性能——是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據(jù)用藥后的機體反應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 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

20、 中藥性狀——是指藥物的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地(輕重、疏密堅軟、潤燥等),是以藥物為觀察對象。,第一節(jié) 四 氣,一、含義 寒(甚于涼,大寒) 性質基本一致 涼(次于寒,微寒) (屬陰)四氣 熱(甚于溫,大熱) 性質基本一致 溫(次于熱,微溫) (屬陽)

21、 平 —— 不涼不溫之謂,但按藥性皆偏之 理,實際仍有偏涼或微溫,不過其 寒熱偏性不顯著而已。,,二、來源 西瓜使人感覺涼 快——寒涼性 機體發(fā)生的反應 (正常機體) 生姜使人感覺溫

22、 暖——溫熱性藥物→機體 知母、石膏治愈 熱證——寒涼性 對疾病的療效 (異常機體) 附子、肉桂治愈 寒證——溫熱性,,三、作用(一般中藥的作用規(guī)律) 寒 清熱瀉火

23、 涼血解毒 熱證、陽證。 涼 養(yǎng)陰生津作 用(共性) 熱 溫里散寒 補火助陽 溫經通絡 寒證、陰證。 溫 回陽救逆,,第二節(jié) 五 味一、含義 “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經》 辛——辛辣、麻脹感覺,芳香氣味。 酸——包括澀(即味澀、性澀)。 甘——甜味。五味 苦——

24、包括火焦味。 咸 淡——淡而無味 “本草不言淡,淡附于 甘”實際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 之味),淡附于甘,甘淡并稱。,,說明: 1.一藥可以有兩個以上的味,但有主次之分。 2.若一藥具兩個以上的味,主要之味起主要 作用。二、來源(五味確定的依據(jù)) 主要是通過味覺器官辨別出來(即藥物實際滋味)。其次是根據(jù)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藥物作用的標識)

25、。如:葛根(甘、涼) 發(fā)汗解肌 甘、辛、涼。玄參(苦、甘、寒) 軟堅 苦、甘、咸、寒。,,三、作用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淡味滲泄” 《內經》 “凡酸者,能收能澀;苦者,能泄能燥能堅;甘者,能和能補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咸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五味之用也” 《本草從新》,,發(fā)散表邪—治表證,解表藥味多辛 散

26、祛散風邪—治外風證及外風引動內風證 (發(fā)散) 祛散風濕—治風濕痹證,祛風濕藥味多辛(苦) 祛散濕邪—治濕阻中焦證?;瘽袼幬督孕?辛 行氣—治氣滯證,行氣 、芳香化濕藥味多辛味 行血—治血瘀證,活血藥味多辛 行 宣通肺氣—治肺氣不宣之咳嗽 (運行) 芳香開竅—治竅閉神昏證,開竅藥味多辛 芳香避穢—治穢濁證 禁忌——辛味藥性多辛散

27、,易傷津耗氣(陰),故 氣虛、津虧陰虛者慎用,,收斂止汗——治虛汗證 收 收斂止血——治虛證出血 (收斂) 斂肺止咳——治肺虛久咳 酸 澀腸止瀉——治久瀉久痢味 澀 (固澀) 澀精止遺——治遺精遺尿 禁忌——酸澀味能收斂邪氣,故有 邪者不用。,,補(補養(yǎng)、強壯)——補益,

28、 治虛證,補虛藥味多甘 作用 和(調和)——調和藥性甘 緩(緩急)——緩急止痛味 解毒——解食物、藥物中毒 禁忌——甘味藥性多膩滯、難消化, 易助濕,脾胃濕滯勿用。,,降肺平喘——治咳嗽證 降泄 降胃止嘔——治嘔呃 通瀉大便——治積滯便秘 通泄 通利小便——治小便不利證 泄

29、 疏泄肝氣——治肝郁證苦 疏泄 疏泄血結——治血瘀證味 清泄邪熱(苦寒)——治熱證 苦寒治濕熱證 燥——燥濕 苦溫治寒濕證 堅——某些苦寒藥如知母、黃柏能瀉火堅陰 禁忌——苦味多燥,易傷津液,陰津不足者當 慎用。,,軟(軟堅、軟化)——軟堅散結—治痰火作用 或瘀血凝滯

30、下(瀉下)——瀉下通便咸 味 禁忌——咸能滋水,故便溏,水腫者不宜用 作用——滲(滲利)——滲利水濕——治水淡 濕 證(小便不利、泄瀉、淋濁)味 禁忌——淡味性多能通利,易傷津液,故津 液不足者慎用。,,第三節(jié) 升降浮沉一、含義:是指藥物作用的趨向。 升——升提、升陽(上升) 作用趨向基本一致 浮——上行、發(fā)散向

31、上、向外(浮越) (升浮并稱) 沉——下行、通利(下沉) 作用趨向基本一致 降——降逆、收斂 向下、向里(下降) (沉降并稱),,第四節(jié) 歸 經一、含義: 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二、歸經的理論基礎及依據(jù):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證

32、為依據(jù)。,,第五節(jié) 有毒無毒 一、含義: 廣義(古)——是指藥物的總 毒性 稱或藥物的偏性 狹義(今)——是指藥物對機 體的損害性 (現(xiàn)所說毒性多指狹義的毒性),,二、使用有毒藥物應注意的問題1.影響毒性的因素: ①用藥是否對證 ②劑量的大小 ③藥材的品種 ④藥材質量

33、 ⑤炮制方法 ⑥給藥途徑 ⑦劑型及制劑工藝 ⑧配伍 ⑨服藥時間 ⑩患者個體差異,,三、正確使用有毒藥物,掌握中藥中毒 的解救方法和預防措施。1.有毒藥物的偏性強,根據(jù)以偏糾偏、 以毒攻毒的原則,有毒藥物也有其可 利用的一面。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藥物 治療惡瘡腫毒、疥癬、麻風、瘰疬癭 瘤、癌腫癥瘕,積累了大量經驗,獲 得肯定療效。 “有毒觀念,

34、無毒用藥”,,2.為確保用藥安全,在使用有毒藥物時, 必須遵循: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而不 過極量,中病即止,加強觀察,做好中 毒搶救準備。 “若毒藥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 《神農本草經》,,第六章 中藥的配伍 1.配伍: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 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或兩味 以上的藥物配合使用。 2.七情:

35、是指中藥的單味使用及藥與藥 之間的配伍關系,包括單行、 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 惡、相反七種情況。,,七情的內容 單行:即一種藥物單獨應用。 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 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 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 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

36、 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 高主藥的療效。,,相畏:即一種藥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 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 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相反:即兩藥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 應或副作用。,,“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

37、有相惡者, 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 。 《神農本草經·序錄》,,“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 。

38、 《本草綱目》,第七章 用藥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藥禁忌、服食時飲食禁忌 1.配伍禁忌:是指藥物之間有相反的關 系。主要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 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 細辛、芍藥,,本草明言十八反,貝蔞半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

39、蘆。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 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參畏五靈脂。,,本草明言十八反,貝蔞半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 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參畏五靈脂。

40、,,〖歌訣〗:“硫磺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3.服藥時的飲食禁忌:是指服藥期間 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稱食忌、忌口。服藥食忌的一般原則: 一是忌食可能妨礙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影響藥物吸收的食物。應忌食生冷、多脂、粘膩

41、、腥臭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 二是忌食對某種病證不利的食物。如生冷食物對于寒證,特別是脾胃虛寒證不利;辛熱食物對熱證不利;食油過多,會加重發(fā)熱;食鹽過多,會加重水腫;等等,,三是忌食與所服藥物之間存在類似相惡或相反配伍關系的食物。如服皂礬應忌茶,因為皂礬為低價鐵鹽(硫酸亞鐵),遇茶中的鞣質,容易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鐵,使藥效降低;服綿馬貫眾應忌油,因為綿馬貫眾系脂溶性藥物,腸中有過多的脂肪存在,則藥物容易被機體吸收,如吸收過多,可導

42、致中毒。,,熱性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類食物;胸痹患者應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臟及煙、酒;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熱助陽之品;脾胃虛弱應忌食油炸粘膩、不易消化食物;瘡瘍、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fā)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等等。,,2.服藥食忌服藥食忌是指服某些藥時,不可同時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甚或發(fā)生毒性反應。古代文獻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鱉甲忌莧菜;常山忌蔥;

43、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等等,指出服用某些藥物時不可同食某些食物。,第八章 用藥劑量與用法,藥物用量影響因素表 影響因素 用量較大 用量較小藥 藥物質量 質次 質優(yōu)物 藥物質地 金石,貝殼類質重 花葉類質輕方 藥物性味 味淡性弱溫和 味濃性峻烈

44、面 鮮品 干品應 方藥配伍 單味 入復方用 作主藥 作輔藥方 劑  型 作湯劑 作丸、散劑面 用藥目的

45、 臨床用時的目的不同,同一藥物 的用量亦不同。,,影響因素 用量較大 用量較小 年齡大小 青壯年 嬰幼兒、兒童、患 老人 體  重 重 輕者

46、 體  質 強壯 虛弱 病  程 新病 久病情 病  勢 病急病重 病緩病輕 患者職業(yè)、生活習慣、體力 勞動者或腦力勞 況 動者、婦女月經期、妊娠期;還應考慮到季 節(jié)、氣候、居處環(huán)境等方面的因素。,,1.劑量的含義 劑量是指藥物的用量。 一般

47、是指每味藥的成人一日量(即干燥后的生藥,在湯劑中的用量)。 中藥常用劑量5-10g,部分藥用量較大15-30g,鮮品30-60g;,,①年齡: 小兒、老人與成年人的用藥劑量有所不同。 小兒五歲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歲以上的可按成人量減半用。②性別: 對于一般藥物,男女用量區(qū)別不大。 但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經藥用量一般不宜過大③體質強弱: 體質強壯者用量可重; 體

48、質虛弱者用量宜輕,即使是用補益藥,也宜從小劑量開始,以免虛不受補。,,④病程長短的不同: 新病患者正氣損傷較小,用量可稍重; 久病多體虛,用量宜輕。⑤病勢輕重的不同: 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 病緩病輕者用量宜輕。 如病重藥輕,猶如杯水車薪,藥不能控制病勢; 若病輕藥重,誅伐太過,藥物也會損傷正氣。,,⑥職業(yè)、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如體力勞動者腠理一般較腦力勞動者的致密。使用發(fā)汗解表藥時,對體力勞

49、動者用量可較腦力勞動者稍重一些。,,煎煮方法 1.煎藥器具:最好用砂鍋、砂罐。 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 煎藥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 2.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 礦物質及雜質少,無污染。在生活上可 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第二節(jié) 中藥的用法,用法,指中藥的應用方法,內容十分廣泛。 這里主要介紹中藥湯劑的煎煮方法和不同劑型的服藥方法。,一、湯劑的煎煮方法,1.煎藥器具

50、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鍋、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金屬元素容易與藥液中的中藥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可能使療效降低,甚至產生毒副作用。,,2.煎藥用水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3.加水量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后,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煎加水量為第一煎的1/3~1/2。,,4.煎前浸泡多數(shù)藥物用冷水浸

51、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5.煎煮火候及時間一般藥:宜先武火后文火。解表藥及其它芳香性藥物:一般用武火煎煮,迅速煮沸,然后煎3~5分鐘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6.榨渣取汁湯劑煎好后應榨渣取汁。7.煎煮次數(shù)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8.入藥方法(特殊煎法)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性

52、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二、服藥方法,口服--是臨床使用中藥的主要給藥途徑??诜o藥的效果,除受到劑型等因素的影響外,還與服藥的時間、服藥的多少及服藥的冷熱等服藥方法有關。,,1.服藥時間: 適時服藥也是合理用藥的一個重要方面,古代醫(yī)家對此甚為重視。★ 飯前:飯前服用,胃中空虛,有利于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shù)藥都宜飯前服用。如驅蟲藥、攻下藥、補益藥及其它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均宜飯前服用。,,★ 飯后:飯后,胃

53、中存有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合,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宜飯后服。消食藥亦宜飯后及時服用,以利充分發(fā)揮藥效。 一般藥物,無論飯前或飯后服,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fā)揮。,,★ 特定時間:安神藥:宜睡前30分鐘至1小時服藥;緩下藥:宜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 便;截瘧藥:應在瘧疾發(fā)作前兩小時服藥;急性?。翰痪袝r服。,2.服藥多少:,★一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