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鼻竇手術同仁經驗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入院與術前,1、七大常規(guī)2、鼻分泌物涂片、變應原皮試(皮膚點刺)、 IgE (總/過篩/特異性)3、嗅功能、鼻阻力4、CT 骨窗 3 張水平/冠狀/矢狀位 W2000 L200 軟組織窗 1張 冠狀位 W350 L405、抗生素口服6、激素 甲潑尼龍片24mg 或潑尼松片30mg 晨起頓服 短期治療10-14天 維持治療 根據(jù)病情每5天減1片7、粘液促排

2、劑 吉諾通 0.3 Tid,入院與術前,8、內科?。?哮喘-呼吸科、麻醉科會診 肺功能正常(原則上急性發(fā)作3月后才考慮手術) 手術能控制鼻部癥狀,難徹底治愈;對哮喘控制 有一定作用,不能治愈哮喘。手術開放應充分, 多去篩房黏膜、骨隔,減少變應原接觸。 高血壓—測血壓Bid 利血平(耗竭腎上腺素受體儲備)、阿司匹林術 前停用1周,內科調

3、整藥物。 糖尿?。O(jiān)測空腹及三餐后血糖9、立止血 2Ku 術前30m im / 2Ku 術中 入壺,術后與出院,1、靜脈抗生素3-5天后改口服10天2、激素口服/鼻用(抽紗條后即用,中隔手 術術后1周用)3、促排劑(抽紗條后即用)4、鼻沖洗(抽紗條后,中隔矯正推遲1-2 天)5、紗條2-3天取,中道硅膠短管1周以上 取,硅膠片2周取,術后與出院,6、哮喘并鼻息肉注意阿司匹林不耐受,盡

4、量 不用非甾體抗炎藥7、出院前清理1次, 隨診術后1月每周或每2周1 次; 1-3個月每2周或1月1次; 3月后3月至半年復診1次(鼻竇炎不伴 鼻息肉)或3月復診1次(伴鼻息肉)。,手術麻醉,1、一律全麻,仰臥位2、控制性低血壓,異丙酚+瑞芬太尼,必要 時加吸入,一般血壓控制90/50mmHg左右, 特別強調低血壓,可加用硝甘+艾洛,血 壓控制70-8

5、0/40-30mmHg3、加用局麻/表麻,減少術中血壓波動,鼻內鏡手術器械,,二、內鏡鼻竇手術操作,,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下手術,原則–在鼻內鏡直視觀察下,清除病灶、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功能并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結構為其前提,達到治愈的鼻病的目的。,1、去息肉,分清根蒂,鉗取少許送病理,用轉切吸。,2、切鉤突,常規(guī)法-球刀或剝離子沿鉤突前緣切開黏膜并剝離鉤突骨質,中甲剪剪斷上下端,鉗去鉤突。搖門式-用刀在中甲穹窿下方切開鉤突

6、,反張鉗做下方切口,鉤突后方插入刮匙或探針,將鉤突從鼻腔外側壁剔除45度鉗咬除。,3、篩竇開放,前組-咬開篩泡前壁,切吸轉切除篩泡前內壁后組-切吸轉自中甲基板水平和垂直部穿透進入上鼻道,辨認上鼻甲,從下向上,由內而外,由前及后開放后組氣房(避免損傷眶紙板與顱底)。僅開前組篩竇,保留篩泡前下緣3-4mm以形成共同引流通道的后上緣;如開后組,保留篩泡前下緣1-2mm,以方便入后組篩竇。術前細讀CT判斷有否顱底低位與Onodi氣房,4、

7、蝶竇開放,自然口判斷:一般在上甲中下1/3交界處能找到,一般需切除上甲下1/3以方便暴露;難辨認,可從后鼻孔上緣向蝶篩隱窩處1.2cm處探查或穿刺??山涀匀豢诨蚝蠛Y開放蝶竇,無病變可不擴大,有病變需向上、內、外擴大。處理原則: 取決于蝶竇有否病變,如蝶竇內有病變,一般蝶篩隱窩也有病變,為不破壞中甲穩(wěn)定性,盡量經后篩開放蝶竇,竇口擴大約5mm以上,并盡量與后篩相通;如蝶竇內沒有明顯病變,一般蝶篩隱窩可能沒有或有輕微病變,可經蝶篩隱窩探

8、查蝶竇口或開放蝶竇。注意避免向下擴大時損傷竇口下方蝶腭動脈分支。術前細讀CT區(qū)分蝶上篩房和蝶竇。,5、上頜竇開放,改30或70度鏡,用剝離子或反張鉗去鉤突尾端骨質,切吸轉修平黏膜,注意保留上頜竇口后下緣自然引流途徑。處理原則:上頜竇無明顯病變,切除鉤突即可暴露竇口,無需向后囟擴大,以免額竇及前篩分泌物傾倒入上頜竇內;有副口,反張鉗或切吸轉與自然口打通;上頜竇內較多息肉、真菌或粘稠分泌物等病變,竇口開放到后囟,有利于清除病變與術后觀察

9、。去后囟不可過分向后,易損傷蝶腭動脈鼻后外側分支。竇內輕微病變,竇口開放不宜過大(小于5mm,竇內NO濃度過低,抑菌作用減弱)。,6、額竇開放,額隱窩-是前組篩竇靠前上的部分,與額竇直接相連,外側界為紙樣板,內側界為中鼻甲,前界為鼻丘氣房后上壁或額鼻嵴,后界為篩泡前壁或篩泡前隱窩。額隱窩分布多個前篩氣房:,額隱窩氣房,鼻丘氣房:“最前篩房”,鼻腔外側壁中甲垂直附著處前隆起,毗鄰淚囊窩。額氣房:均位于鼻丘氣房上方。單一氣房未超額鼻

10、嵴為Ⅰ型;2個以上仍未超額鼻嵴為Ⅱ型;超過額鼻嵴但未及額鼻嵴至額竇頂連線的一半為Ⅲ型;超過額鼻嵴至額竇頂連線的一半為Ⅳ型,Ⅲ.Ⅳ型可為單個也可多個??羯虾Y房:篩氣房從額隱窩延伸至眶上進入額隱窩外側壁,可以是多個,開口于額竇口外后側。,額隱窩氣房,額泡氣房:篩泡上篩房沿顱底氣化從額隱窩后進入額竇,后壁是顱底的前顱窩,前界必須進入額竇,位于真額竇氣化通道后面。上篩泡氣房:篩泡上的氣房,上壁顱底的前顱窩,前界不能進入額竇。額竇中隔氣房:

11、額竇中隔氣化,與雞冠氣化有關。終末隱窩:鉤突上緣向外附著于眶紙板時與之形成的空間,位于鉤突外側,額竇口下方。,圖1:冠狀位(A、B 和C)、水平位(D 和E)和左側矢狀位(F)CT 示額竇區(qū)域3 個氣房,最內側的是額竇間隔氣房(*),向后與中間的額竇(*)融合 最外側的是眶上篩房(**)。ANC=鼻丘氣房;EB=篩泡。,圖 2:冠狀位(A、B 和C)、左側矢狀位(D)、右側矢狀位(E)和水平位(F)和CT 示額竇區(qū)域3

12、個氣房,左側的2 個氣房(*)是2 個額竇氣房,向后融合在一起。左側鼻丘氣房(A)上方的單個氣房為Ⅲ型額氣房(*),右側鼻丘氣房上方的氣房是Ⅲ型額氣房(箭頭),其后上方的是額泡氣房(**)。,圖 3:冠狀位(A)和右側矢狀位(B)顯示篩泡(EB)上方的篩泡上氣房(*)。,額隱窩氣房,眶上篩房、篩泡上氣房、額泡氣房、額竇間隔氣房和鼻丘氣房的出現(xiàn)率分別為5.4%、36.6%、9.0%、12.4%和94.1%.額氣房的出現(xiàn)率近40%(

13、四型額氣房的出現(xiàn)率分別為24.4%、7.0%、8.2%和0,最多見的是Ⅰ型,其它類型少見),額隱窩氣房,正常人群中鼻丘氣房的出現(xiàn)率達 94.1%,表明鼻丘氣房是穩(wěn)定可靠的臨床解剖標志,經鼻丘徑路可安全開放額竇。鉤突前上部參與組成鼻丘氣房,后上部在中鼻甲與鼻腔外側壁前附著端后方進入額隱窩,鉤突后上端附著點的定位,決定了額竇引流通道的走行方向。超過半數(shù)的鉤突(53.0%)向外附著于眶紙板,額竇經篩漏斗內側引流至中鼻道,有8.3%的鉤突向上

14、或向內側附著于顱底(2.1%)或中鼻甲(5.2%),額竇引流入篩漏斗,經半月裂引流至中鼻道。近40%的鉤突(39.7%)有兩個附著點,額竇引流入篩漏斗。,額竇手術解剖標志:,鉤突-根據(jù)冠位CT提示鉤突上端附著部位,額隱窩氣房分型: Ⅰ型:鉤突上部附著眶紙板,額竇直接引流到中鼻道,鉤突內側與中甲間氣房口為額竇開口,即額竇經鉤突內側引流至鼻腔。 Ⅱ型:鉤突上部附著在中甲根部、顱底或上端分叉,額竇經篩漏斗引流到中鼻道,鉤突外側與紙樣板間氣

15、房口為額竇開口,即額竇經鉤突外側經篩漏斗出半月裂引流至鼻腔。鉤突上端附著位置與額竇引流方式相關,切鉤突時保留其上端作為解剖參考標志。,額竇手術解剖標志:,鼻丘-外側鼻骨和淚骨,前方上頜骨額突,上方額隱窩和額竇,下外側鉤突,后方額隱窩和篩漏斗,后外側與紙樣板相連.70-90%人存在鼻丘氣房,構成額竇底前部,去除鼻丘頂壁(額竇底)可入額竇。,鼻內額竇手術Draf分型:,DrafⅠ:去除額竇口下方阻塞額竇引流的前篩氣房,保證額竇口引流通暢。

16、DrafⅡA:去除突入額竇的篩房,中甲和紙樣板間擴大額竇口。DrafⅡB:去除單側鼻中隔和眶內壁間的額竇底壁,擴大額竇口。DrafⅢ:去除雙側額竇底壁以及相鄰鼻中隔,建立雙側貫通的額竇引流通道(鼻內完成即改良Lothrop手術)。,圖1:DrafⅠ型手術(女性,56 歲,慢性鼻竇炎)。A:冠狀位CT 示右側鼻丘氣房(星號)及其上方的額竇(FS)。B:70 度鼻內鏡下示去除鼻丘氣房的下、內和后壁,暴露額竇引流通道(FS)。MT=中

17、鼻甲。,圖2:Draf ⅡA 型手術(女性,56 歲,慢性鼻竇炎)。A:冠狀位CT 示左鼻丘氣房(星號)及其上方的額竇(FS),鉤突上端分支附著于顱底。B:70度鼻內鏡下示在中鼻甲和眶紙板擴大額竇口,箭頭指向鉤突殘端。,圖 3:Draf ⅡB 型手術(女性,55 歲,左鼻腔鼻竇復發(fā)性乳頭狀瘤)。A:冠狀位CT 示左側額篩區(qū)域軟組織影。B:70 度鼻內鏡下示在鼻中隔(NS)和眶紙板間擴大額竇口(箭頭)。,圖 4:鼻內鏡下改良Lothrop

18、 手術(Draf Ⅲ型)(男性,23 歲,左鼻腔鼻竇復發(fā)性乳頭狀瘤)。A 和B:術前冠狀位CT 示雙側額篩區(qū)占位病變。C:術后8個月70 度鼻內鏡下見術腔黏膜光滑。NS=鼻中隔;FS=額竇。箭頭指向額竇間隔。,手術方式,0度鏡技術(鼻丘徑路):以Wormald為代表,0度鏡下操作,以鼻丘為標志切除額隱窩前壁進入額竇,用中甲根部或中甲腋黏膜瓣修復額隱窩前壁裸露骨面。先作中甲根部或中甲腋黏膜瓣,鉗咬鼻丘前壁入鼻丘,額竇探針沿鼻丘氣房后壁后方

19、探查額竇口,確認有氣房進一步咬除鼻丘后和頂壁,去除額氣房,充分暴露額竇口,黏膜瓣修復額隱窩前壁裸露骨面。,手術方式,70度鏡技術(鉤突徑路):保留鉤突上端作解剖標志,鉤突上部附著眶紙板,術中在鉤突附著緣與中甲間探查額竇口;鉤突上部附著在中甲根部、顱底或上端分叉,術中在鉤突附著緣與眶紙板間探查額竇口。,鉤突徑路和鼻丘徑路的主要區(qū)別:,鉤突徑路    鼻丘徑路核心 對鉤突上端附著

20、點   對鼻丘氣房及額      位置的評估和處理     氣房的評估和處理操作方向 從后下向前上 從前下向后上對鼻丘氣房的處理 未強調,     強調,大部去除        多開放其后內壁   對鉤突的處理 強調去除其上部 在實際操作中已去除手術設備 對帶角度的鼻內鏡  對帶角度

21、的鼻內鏡       和手術器械要求較高   和手術器械要求較低,復雜額竇病變鼻內鏡手術,額竇口前后徑小和或內鼻嵴發(fā)育不良、前期內鏡手術失敗需再手術、廣泛額竇鼻息肉、額竇外傷、額竇腫瘤等以及額竇骨成形+脂肪填充失敗的病例。改良經鼻內鏡Lothrop手術,處理原則:,保留鉤突殘端與篩泡前上壁,可作為對額隱窩定位解剖標志,多數(shù)切除鉤突殘端,額隱窩便已開放,無需對額隱窩過多操作(除非存在大鼻丘氣房、額泡或眶上篩房)-Draf

22、Ⅰ。開放額隱窩(DrafⅡ DrafⅢ):要有充分的理由:最大程度藥物治療沒有能夠改善額竇癥狀;部分前篩切除未能成功。額隱窩本身積膿,不是對其手術的理由,額隱窩手術進行手術僅有少數(shù)幾個理由,包括額竇真菌病;氣壓性損傷;粘液囊腫;引起阻塞的骨瘤等此區(qū)域的其他病理改變。額竇口操作而不擴大,易術后狹窄(操作之必擴大之>4mm)。,手術并發(fā)癥:,鼻內鏡額竇手術的并發(fā)癥可大致分為:篩前動脈損傷、眶紙板損傷和前顱底骨折等術中并發(fā)癥額竇

23、引流通道狹窄閉鎖和復發(fā)性額竇炎等術后并發(fā)癥。,手術并發(fā)癥,由于術中出血、解剖標志不清、篩前動脈管擴大或低位等,均導致手術誤傷篩前動脈管,繼而累及篩前動脈。篩前動脈一旦受損,壓迫或電凝止血多無困難。警惕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眶內或顱內出血,必要時請眼科和神經外科協(xié)助診療。術中損傷前顱底骨質導致骨折,可能引起腦脊液鼻漏,術中即可見清亮液體自額隱窩后上流出,應及時修補漏孔, 多可避免嚴重后果。,手術并發(fā)癥,額竇引流通道術后狹窄和閉鎖是手術失敗的主要

24、原因,常與術中對竇口周圍黏膜處理不當有關, 輕者術后額竇炎反復發(fā)作,個別患者可引起突入顱內的巨大黏液囊腫。避免引流通道狹窄和閉鎖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嚴格掌握鼻內鏡下額竇開放術的適應證; ②在熟練掌握局部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精細操作; ③謹慎應用電動吸引切割系統(tǒng),妥善維護竇口周圍黏膜;④必要時在竇口置管等。,鼻中隔矯正/鼻甲減容手術,主要針對鼻中隔與鼻腔側壁結構異常引起的鼻腔阻塞,糾正鼻腔病理性改變,調整雙側氣流對稱性分布,維系鼻腔正常生

25、理功能。,(一)鼻中隔矯正    ?。n式三線減張,,中隔手術發(fā)展史,鼻中隔粘膜下切除:切除大面積軟骨、骨質-中隔支架切除過多-中隔粘膜松弛擺動,鼻緩慢變形(鼻背過寬、尖上區(qū)塌陷/鞍鼻、中隔穿孔等)局限性鼻中隔成形(局限性切除術):只切除彎曲軟骨與骨質,保持中隔支架與硬度-只能矯正局限性中隔偏曲。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術:按鼻中隔偏曲產生生物學規(guī)律,設計一種改良中隔矯正術式。-保留大部分中隔軟骨與正常骨性支架,只切除三條張力線區(qū)域部分

26、少許的軟骨及骨質,解除導致中隔偏曲應力。,鼻中隔偏曲產生生物力學分析,顱骨(早)與中隔軟骨(晚)發(fā)育不均衡: 上頜骨、腭骨、額骨發(fā)育完成時中隔軟骨還在生長→鼻中隔上下均固定,無法延長→形成上下應力關系變異,主要集中于較薄弱中隔軟骨與周邊骨間連接部位。鼻中隔多個骨、軟骨組成,各部分生長不平衡:下方上頜骨鼻嵴、腭突、犁骨最先骨化,后中隔自后漸向前骨化→后、下方篩垂直板、上頜骨腭突、犁骨骨化固定后,軟骨部還在延伸生長。,鼻中隔偏曲產生

27、生物力學分析,發(fā)育不均衡造成張力,主要作用于中隔軟骨前、下、后方三條張力線:① 方形軟骨尾側端與鼻小柱大翼軟骨內側腳 間-前位偏曲② 鼻中隔軟骨與篩垂直板結合處-高位偏曲③ 方形軟骨與上頜骨鼻嵴、腭突、犁骨交界處-后位偏曲以及形態(tài)各異的鼻嵴與距狀突,手術步驟:,1、鼻前庭皮膚粘膜交界“C”形切口,且向鼻底延伸2、分離切口側中隔粘骨膜,向上向后至篩垂直板及犁骨上后部,向下向后至鼻中隔軟骨下端與上頜骨鼻嵴、犁骨結

28、合處,并分離對側粘骨膜。3、暴露3個張力形成核心區(qū)域,手術步驟:,4、咬骨鉗咬除3條線性骨條: ①方形軟骨尾側端垂直骨條約2mm垂直軟骨條; ②鼻中隔軟骨與篩垂直板結合處部分篩垂直板前緣垂直骨條; ③咬除偏曲上頜骨鼻嵴、腭突骨鼻嵴、犁骨及基底部水平軟骨條,形成中隔方形軟骨頂端連接,分離左右兩面,游離前、下、后三邊。5、軟骨若明顯偏曲,凹面沿凹陷方向劃痕數(shù)刀-拉直軟骨;重度高位偏曲,篩垂直板用咬骨鉗夾持使其骨折而不切除。6、對合雙

29、側粘骨膜,填塞固定。,手術特點 :,按鼻中隔偏曲產生生物學規(guī)律,解除產生三條張力的核心區(qū)域,將變異應力關系恢復正常,有新應力關系引起中隔支架重新塑型,更微創(chuàng),符合偏曲產生生物學規(guī)律,矯正中隔偏曲同時,減少并發(fā)癥(保持中隔厚度與硬度;預防鼻錐、鼻尖下塌;減少中隔穿孔發(fā)生)?;謴洼^傳統(tǒng)完全切除中隔骨質慢,保留軟骨、術中骨折,腫脹時間延長,耐心隨訪,避免鼻腔粘連、狹窄。保留大部分中隔骨性支架,兒童手術非禁忌。,(二)下甲減容手術,下甲粘膜

30、下成形:①軟組織肥厚為主-下甲前端縱行小切口,伸入下甲切吸轉,吸切粘膜下固有層肥厚組織,由前至下甲后端,使下甲與中隔間距3-5mm,與鼻底間距2-5mm。②骨質增生為主-下甲前端縱行小切口或沿下甲長軸橫切口,分離下甲骨質,咬骨鉗去除內側、前端部分骨質,回復粘骨膜,填塞固定。下甲部分切除術(桑椹樣或息肉樣改變):用切吸轉與咬骨鉗,盡量保護下甲內側正常粘膜。下甲等離子射頻消融術。,(三)鼻腔擴容技術,,鼻腔阻塞-上呼吸道阻塞源頭性因素,

31、兒童期腺樣體增生→鼻腔、鼻竇反復感染,鼻腔氣流受阻,張口呼吸→ 誘發(fā)后天性鼻、咽腔結構順應性狹窄,鼻腔廢用性狹小,通氣比例失調→青春期后顱骨迅速發(fā)育,上頜竇底明顯低于鼻腔底,上頜竇容積與鼻腔通氣容積比例失調,鼻腔通氣截面積狹小→長期張口呼吸,咽腔粘膜肥厚、扁桃體增生、舌根肥大后墜及下頜狹小等顱面結構發(fā)育異?!?長期低通氣,睡眠低血氧→ OSAHS。,鼻腔阻塞-上呼吸道阻塞源頭性因素,鼻腔通氣功能在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要求的情況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