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文化再研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禮俗文化再研究禮俗文化再研究一、問題的提出與思考早在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先生從鄉(xiāng)土社會的視角,提出“禮治秩序”的概念,與此同時,柳詒徵先生的《中國禮俗史發(fā)凡》一文,也從歷史上考察禮俗的源流和沿革,認為古代中國“以禮為立國根本”。不論是從社會學還是歷史學出發(fā),是用“禮治秩序”還是“禮俗”來概括,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前現(xiàn)代中國社會所具有的禮俗社會的特征。所謂禮俗社會,即是以民間生活習俗為基礎,以禮治為主導,實施秩序管理的社會。這也就是王安

2、石在《周官新義》中所說:“禮俗,以馭其民者。其民所履唯禮俗之從也?!币揽棵耖g習慣勢力進行社會管理,并提升為禮的規(guī)范,教化民眾服從這種秩序,是儒家推行禮治的一貫主張,這與依仗權力馭民的法治有所不同,更與現(xiàn)代的法理社會有不同的實質。雖然在實施禮治的實踐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禮的情況,但它作為治國理政的藍圖,為歷代圣賢所推崇,并以禮義之邦的標榜,來表現(xiàn)中華民族有別于外邦異域的社會理想,此種文化形態(tài)也可稱為禮俗文化。因此以禮治秩序或禮俗社會來概

3、括鄉(xiāng)土中國,是認識前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國情,切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由于禮學史研究在大陸的長久冷落,對禮俗社會的研究成果甚為少見,因此這一學說50多年來很少有所發(fā)展。如今這一觀點面臨新一代學者的挑戰(zhàn),有的認為:“費氏筆下的‘禮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支撐這一構造的二元對立(按:指禮治秩序與法治秩序)實際上并不存在,相反,實際情況可能是,‘禮治秩序’中有‘法治秩序’的生長點,‘法治秩序’也可以從‘禮治秩序’中獲取

4、養(yǎng)分。”又說:“中國歷史上既缺少關于習慣法的說明性學理,也缺乏一個從事于這種探究和說明工作的群體,結果是,所謂習慣法只能是一種粗糙、實用的地方性知識,而無由成為一種精致、抽象和富有學理性的知識系統(tǒng)。”[1]最近,又有人提出:儒學由于缺少像基督教那樣“一套完善、有效的宣傳和教化機構,傳播到民間世界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角落”。同時也因為“儒學自身缺乏對私人生活和世俗生活的關懷”?!跋惹刂T子主要是政治哲學”,而“官僚無法擔當儒家文化傳播為重任”。

5、因此“把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實際上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想象”。[2]前者從明清以來頻繁的訴訟為例,說明鄉(xiāng)土中國已孕育現(xiàn)代性的法理要求,這是從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并非二元對立的視角,對禮治秩序提出的質疑;后者認為儒學由于缺乏對世俗生活的關懷和教化手段,并未構成中國文化的主流。要知道,禮治秩序的立論是以關注世俗生活為前提,這是儒學最高的社會理想,如果儒學無視世俗生活,那禮治秩序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這兩種看法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

6、又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禮俗社會說是“人為構造的虛幻實在”或“自我想象”。這是一個富有理論性的詰難,這個問題的提出也促使我們思索,禮俗社會說所以被質疑,其理論依據(jù)的本身也有不足之處,這就是對禮俗社會的分析,大多是沿用西方法理觀念和法理社會為參照,往往陷入禮俗與法理二分法的窠臼,從兩者不同質的一面看,中國非禮俗社會莫屬;從發(fā)展看明清時期已孕育了現(xiàn)代法理的生長點,禮俗社會說因而被指為“虛幻”。禮俗本是土生土長的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觀念,禮俗社會說的

7、建樹,首先應該從本土資源來發(fā)掘理論支點,如果擺脫禮俗與法理二分法的局限,換一種視角向下看,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構來考察觀念與生活及其百姓日用之學,重新建樹禮俗社會說的知識系統(tǒng),是從學理上回答這一詰難的又一探索。代代傳沿不絕,這是舉世公認的特征。50多年前史學界和社會學界提出禮俗問題,正是源于探究中華文化這一特性的思考。面對中華文化如此堅韌的歷史,人們不禁要思索,同在地球上生息的人類,為什么只有地處北溫帶的中華民族才有如此高強度的凝聚性和傳承

8、力西靠大山,東臨大海,依山背水與世隔斷生態(tài)環(huán)境曾經(jīng)為眾多的學者研究中國文化這獨特的性能,提供了地理環(huán)境作用的依據(jù);黃河、長江、運河等橫貫中國大陸的江河沽海之利,造就了穩(wěn)定而靜態(tài)的農(nóng)業(yè)文明,也給人們探索中國文化的這一奧秘以豐富的聯(lián)想。不論是歷史的考察或社會調查,種種實證和推理都不失為論證中華文化從未中斷的佐證,然而這些佐證并不能使我們滿足,在世界上具有相似的地理環(huán)境和農(nóng)業(yè)文明的族群,為什么卻未能構成像中國這樣強勁的文化形態(tài)這就不能不促使我

9、們從社會文化的領域來考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模式,以進一步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文化模式,是指一種文化形態(tài)所涵有的文化要素及其構成方式,這是集眾多個體思想行為而整合的群體性的特征,又是一個族群認同的穩(wěn)定性的范式。它沉潛在紛紜錯綜的文化事象中,并不是隨時可以感知,人人可以發(fā)現(xiàn)的,它需要經(jīng)過偽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的抽象和提煉,方能感悟的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模式,通常是指封建文化模式,這是封建時代人們在器用、認知、情感、道德和法權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

10、筆者在《禮的省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模式探析》[5]一文中曾經(jīng)闡明,這種文化模式在中國表現(xiàn)為以禮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它以血緣為紐帶,以等級分配為核心,以倫理道德為本位,滲透政治、經(jīng)濟、文藝、教育、人際交往、道德風尚、生活方式的各個領域,從權力財產(chǎn)的分配到日用器物的消費,幾乎無所不在,因此就其涵有的文化因素來說,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就其構成來說,它具有生活方式、倫理道德、等級序列一體化的內容。正是這三位一體的文化結構,使它成為統(tǒng)治

11、社會至深至廣的力量,這是中國文化生命力尤為頑強的獨特機制。文化模式的提出,是要回答一個族群的文化構成和風格,以便與其他文化系統(tǒng)相區(qū)別。就人類社會來說,既有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上層與下層的區(qū)分,在文化上那就有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分野。作為文化的傳統(tǒng),它不僅傳自上層的文案,也包括下層的風俗民情,涵有各階層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整體性特征,這在各國都不例外,只是由于地位、方式與影響的不同,才有大小、主從、文本與非文本之別。眾所周知

12、,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倫理為本位,人們從意識形態(tài)領域作出這樣的論斷,幾乎已成為學術界的通識。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起主導作用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這在社會上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其締造者和傳承者都是對歷史發(fā)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文化巨匠,后世的研究者往往致力于這些文化精英的研究,以揭示倫理道德為本位的文化特質。這種思路是從思想史或個案著手,直入堂奧,有便于把握傳統(tǒng)中的主導部分即所謂大傳統(tǒng)的研究。然而此種研究的不足在于,對于散在社會生活衣食住行各個領域,乃至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