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講-專題5-板塊運動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上課!同學們好,上課!同學們好,(老師好),請坐!請坐!今天由我來給大家上課,首先做下自我介紹,我是來自華師大的研究生,楊宛蕓(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黑板上面),主修地理教育。好,請大家閱讀ppt上面的兩則材料(展示ppt1),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材料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馬宗晉先生表示,臺灣島在以每年七十至八十毫米的速度向大陸方向移動。材料二,臺灣島的形狀、山脈走向、地質構造三者一致,都是北北東向。臺灣山脈形成于喜馬

2、拉雅造山運動,至今還在不斷長高。海拔超過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中國東部第一高峰。(為了避免后面的同學看不清楚材料,可以讀給大家聽,或者叫同學起來讀,當大家在讀完材料后可以稍等1分鐘給大家思考的時間)難道地球表面在運動?其實宇宙萬物永不停息的運動著(展示ppt2),地球上的萬物在生生不息的改變著,我們腳底下看似平靜的大地當然也不例外……今天我們將進入新的專題專題5板塊運動,了解我們腳下的大地到底是怎么樣

3、的。我們先來看看地圖,這是南美洲和非洲的政區(qū)圖,(展示ppt3)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有沒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此處停留3秒鐘,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經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基本吻合,大家知道最早發(fā)現(xiàn)它們吻合的人是誰嗎?我隱隱約約聽見有人說是魏格納,看來大家的知識還蠻豐富的嘛,不錯,就是這家伙,地質學家魏格納當年生病了,躺在床上沒事干,就盯著他臥室墻上的世界地圖看啊看,有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嘿,怎么非洲西海岸跟南美洲東海岸那么吻合呢,會不會

4、這兩塊大陸以前是一塊的(展示ppt4),但是它們又是怎么分開的呢?于是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展示ppt5),該學說認為,二、三億年前,只有一塊完整古陸,周圍是廣闊的海洋,后來在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以及天體引潮力的作用下,硅鋁層在硅鎂層上漂移,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的海陸分布,這就是著名的一張地圖引發(fā)的科學革命的故事??墒且f服大家,你必須得拿出讓大家足夠信服的證據,于是魏格納同學跑遍全球,力圖找出大陸漂移的證據,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魏格納

5、同學終于找到了四條足以說明這兩個板塊以前是同一個板塊的證據了,下面我們來看看是哪四條證據?(展示ppt6)第一,大陸輪廓吻合;第二,古生物群連續(xù)分布;第三,古氣候相似;第四個,地質構造相吻合。為了找這些證據,魏格納幾乎傾盡了自己所有的心血,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950年魏格納同學在考察格陵蘭島的時候一命嗚呼了。魏格納雖然走了,可是他的板塊漂移學說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質疑,最大的質疑就是如此大的大陸,其推動力從何而來?魏格納同學的解釋不

6、足以讓人信服,于是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新技術被廣泛用于海洋觀測,人們發(fā)現(xiàn)被稱為“海嶺”的巨大海底山脈是彼此相連的(展示ppt7),并發(fā)現(xiàn)大洋中脊兩側存在著相同排列的對稱的磁異常條帶(通俗來講就是離大洋中脊越近,巖石的年齡越年輕).這為海底擴張學說提供了有利的證據(展示ppt8)。我們來觀察海底擴張示意動畫(展示ppt9),海底擴張的動力來源是地幔物質的對流,即軟流圈,地幔物質在巖石圈最不穩(wěn)定的破碎帶上涌,使得洋殼被迫往兩側推移,海底

7、擴張,大洋地殼俯沖入大陸地殼之下便形成深海溝,地幔物質上涌冷卻后形成海嶺,此處的巖石是最新的,越往兩邊洋殼的年齡越老,海嶺即是洋殼的誕生處,而海溝則是洋殼的消亡處。概括起來海底擴張學說的主要觀點有三點:1、洋殼從海嶺處不斷生長并向兩側擴張;2、老的洋殼在海溝處俯沖入地幔而消失;3、海底擴張的驅動力是地幔物質對流。到了20世紀60年代(展示ppt10),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等人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8、,該學說認為巖石圈是由若干剛性的板塊所構成的,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全世界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那么老師問大家什么叫巖石圈?什么又叫軟流層呢?它們是怎么分布的呢?(此處停頓3秒鐘,以便同學們思考)這其實跟地球的內部圈層有關,在初中的時候我們了解到科瑪利亞拉海溝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處,由于大洋板塊位置較低且密度較大,便俯沖入大陸板塊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漸融化而消亡,這里往往形成海溝,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最后是冰島,它位于美洲

9、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生長邊界處,板塊張裂,往往會伴隨著火山爆發(fā),久而久之邊形成了出露于地表的島嶼;東非大裂谷則是由于板塊張裂而成,東非大裂谷也稱為非洲之角(展示ppt22),未來的“第八大洲”,大陸板塊張裂致使裂谷形成,海水侵入,海底擴張,使得東非與非洲大陸脫離形成所謂的第八大洲,(展示ppt23)未來很有可能就是五大洋八大洲了;(對于這一塊,之間三個可以叫同學起來回答,首尾兩個就帶動學生一起分析)下面我們一起來小結一下板塊運動(展示ppt

10、24),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內部相對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活躍,分兩種情況,一是板塊張裂處,即板塊的生長邊界,常常形成裂谷或者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紅海;二是板塊碰撞處,即板塊的消亡邊界,在此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兩個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常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二是大陸和大洋板塊相互碰撞,常常形成海溝、島弧鏈和海岸山脈,如瑪利亞拉海溝、日本群島和科迪勒拉山系。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是(展示ppt25)板塊構造學說以及地震與火

11、山。在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的是板塊構造學說,它是建立在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的基礎之上,要求同學們能夠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六大板塊名稱和相對位置,板塊的邊界類型及其作用,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以及板塊運動塑造的地貌類型;能夠利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海洋、裂谷、山脈、海溝、島嶼的成因。下面我們來做一些小練習鞏固一下所學內容,看看大家的掌握程度。1、填空題(展示ppt26)(1)圖中:海底地形A處為_海溝_______,P處為___海

12、嶺_____;B處是___地幔_____物質上升處。(2)據勘探,C、D、E三處海底地層巖石年齡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ECD__,這個發(fā)現(xiàn)為________海底擴張學說_____學說的建立提供了事實依據。(3)如M板塊為太平洋板塊,則N板塊的名稱是___美洲_______板塊,當M板塊俯沖到N板塊下面,N板塊受擠壓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稱是____科迪勒拉_______山系。二、選擇題(展示ppt27)1.安第斯山脈是由兩大板塊相撞

13、隆起而形成的。這兩大板塊是美洲板塊和(D)A非洲板塊B太平洋板塊C美洲板塊D南極洲板塊2.大西洋洋底分別屬于六大板塊中的(D)A一個板塊B兩個板塊C三個板塊D四個板塊3.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地區(qū)多發(fā)地質災害是(B)A火山B地震C洪澇D干旱三、判斷題(展示ppt28)1.地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割成兩大板塊,即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六大板塊(略)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漂浮在海洋上,處在不斷運動中。(上地幔軟流圈)3.在板塊相撞擠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