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黃帝內(nèi)經(jīng)》(釋譯圖析) 《素問 · 熱論篇第三十一》,甘肅中醫(yī)學院 鄧 沂,,篇名解釋,熱 , 指熱病, 即由于感受外邪所致的一切外感發(fā)熱性疾病的總稱。,由于本篇對熱病的成因、癥狀、傳變、治療、預后與禁忌等作了全面的論述,是一篇研究熱病的重要文獻, 因此即以熱論名篇。正如《素問集注》所說:“ 此論熱病,故篇名曰《熱論》。”,,篇章大意,一、闡明熱病的概念,論述熱病的六經(jīng)傳變規(guī)律及其

2、臨床特點。 二、指出熱病的治療原則和護理方法。 三、論述兩感熱病的脈證特點與預后,并指出決定預后好壞的關(guān)鍵在于“胃氣”的存亡。 四、提出傷寒成溫的初步臨床分類,并強調(diào)暑病的治 療原則。,,篇章結(jié)構(gòu),第一節(jié)   討論熱病的病因、病證、治法與預后第二節(jié) 討論遺復的原因、機理、治療及熱病的禁忌第三節(jié)   討論兩感熱病的傳變、主癥與

3、預后第四節(jié) 提出溫病、暑病的劃分及暑病的治療,,釋譯圖析,第一節(jié) 討論熱病的病因、病證、治法與預后,一、敘述熱病的病因、病程及預后 二、闡述熱病六經(jīng)傳變次序及主要癥狀 三、討論六經(jīng)病將愈的癥狀四、論述六經(jīng)病的治則治法,,一、敘述熱病的病因、病程及預后,[原文] 黃帝問曰:今夫熱?、耪撸詡浦愐??;蛴蛩?,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

4、陽之屬也⑶。其脈連于風府⑷,故為諸陽主氣也⑸。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⑹,必不免于死。,,[注解釋義] 黃帝問曰:今夫熱?、耪?,皆傷寒⑵之類也。,⑴熱?。翰∶匆园l(fā)熱為主癥的疾病,指一切外感發(fā)熱疾病,如傷寒、溫病、暑病等。熱病是以發(fā)熱癥狀命名疾病的。 ⑵傷寒:病名, 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傷寒,泛指感受寒邪等四時邪氣引起的外感熱??;狹義傷寒, 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

5、病。此處指廣義傷寒,如《難經(jīng)》云:“ 傷寒有五, 有中風 、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逼渲?,“傷寒有”之“傷寒”為廣義傷寒,“有傷寒” 之“傷寒”為狹義傷寒。另外,傷寒是以傷于寒邪即病因命名疾病的。,黃帝問道:現(xiàn)在所說的外感發(fā)熱疾病,都屬于感受寒邪等四時邪氣引起的外感熱病。,,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聞其故。,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間,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這是什

6、么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釋,想聽聽它的道理。,,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⑶。其脈連于風府⑷,故為諸陽主氣也⑸。,⑶巨陽者,諸陽之屬也: 巨陽,巨,大也,古“ 大 ”與“ 太 ” 通 ,巨陽,即太陽,這里指足太陽經(jīng)。張介賓注:“太陽為六經(jīng)之長,統(tǒng)攝陽分,故諸陽皆其所屬?!?⑷風府:穴名,在項后入發(fā)際一寸處,屬督脈。楊上善注:“足太陽脈直者,從顛入絡(luò)腦,還出別下項 , 其風府在項入發(fā)際一寸 , 則太陽之氣連風府也?!?

7、 ⑸為諸陽主氣也:楊上善注云: “ 諸陽者,督脈、陽維脈也。督脈,陽脈之海。陽維,維諸陽脈,總會風府,屬于太陽。故足太陽脈,為諸陽主氣?!贝顺猩巷L府穴言 , 而風府屬督脈經(jīng)。督脈者,總督一身之陽,太陽之脈連于風府,故太陽統(tǒng)諸陽之氣。,,,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 。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歧伯答道:足太陽經(jīng)為六經(jīng)之長,統(tǒng)攝陽分,故諸陽經(jīng)皆隸屬于太陽。太陽的經(jīng)脈連于風府,與督脈、陽維相會,循行與巔背之表,所以太陽為

8、諸陽主氣,主一身之表。,,,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人感受寒邪等外邪后,就要發(fā)熱,發(fā)熱雖重,卻表明陽氣有抗邪能力,故預后尚可。,其兩感于寒而病者⑹,必不免于死。 ⑹兩感寒而病者:即兩感傷寒、兩感熱病,外感熱病的一種,指表里兩經(jīng)同時感受寒邪等四時邪氣發(fā)病,例如太陽與少陰兩感、陽明與太陰兩感、少陰與厥陰兩感。 如果表里兩經(jīng)同時感受寒邪等外邪而發(fā)病,由于邪盛正虛

9、,故預后較差,有死亡的可能。,[圖表分析]熱病的成因與預后,成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廣義傷寒,包括多種熱性病因 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 (狹義傷寒,指寒邪傷及太陽)

10、 預后良好預 其非兩感于寒者,熱雖甚不死 (單純傷寒) 正氣強盛 (兩感傷寒)

11、 邪盛正虛后 其兩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 預后不好,,,,,,,,,,,,,[小結(jié)],本文討論了熱病是屬于傷寒之類的疾病。 首先明確提出熱病的病因是傷于寒、即感受寒邪等四時邪氣。 其次指出熱

12、病的病程多在一周左右。 再次提出單純傷寒,因為正氣強盛,所以預后良好;而兩感傷寒,又因邪盛正虛,則預后不好。 此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酥畟诤?,則為病熱。為后世傷寒學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二、闡述熱病六經(jīng)傳變次序及主要癥狀,[原文] 帝曰:愿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⑴,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⑵。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luò)于目,故身熱⑶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⑷

13、。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⑸,其脈循脅絡(luò)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jīng)絡(luò)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⑹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luò)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⑺。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luò)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⑻。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luò)于肝,故煩滿而囊縮⑼。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wèi)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⑽。,,[注解釋義] 帝曰:愿聞其狀。 黃帝說:我想知道傷寒熱病的癥狀。,岐伯曰:傷寒一日⑴,巨陽受之

14、,故頭項痛,腰脊強⑵。 ⑴一日:本篇所說一日、二日、三日……皆指疾病傳變次第,并非計日限病。高世栻注云:“一日受、二日受者,乃循次言之,非一定不移之日期也。” ⑵頭項痛,腰脊強: 張志聰注 :“ 太陽之氣主皮毛,故傷寒一日,太陽受之。陽氣在上,故頭項痛。背為陽,故腰脊強。” 另外,本篇在闡述熱病六經(jīng)癥狀時未言“發(fā)熱”,這是古人省文的修辭方式,從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15、可得明證。,,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歧伯說:傷寒病一日,為太陽經(jīng)感受寒邪等外邪,足太陽經(jīng)脈從頭下項,俠脊抵腰中,所以太陽經(jīng)經(jīng)氣被邪氣阻滯而頭項疼痛、腰脊強直不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luò)于目,故身熱⑶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⑷。,⑶身熱: 張介賓注云:“ 傷寒多發(fā)熱,而獨此云身熱者,蓋陽明主肌肉,身熱尤甚也。 ”按發(fā)熱與身熱有淺深之別,發(fā)熱多在皮毛,身熱則在肌肉,故發(fā)熱摸之烙手,久之亦然,

16、 身熱則有愈按愈熱之感。 ⑷不得臥也: 邪在陽明,經(jīng)氣壅滯,胃中不和,故不得臥?!端貑?· 逆調(diào)論》云: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jīng)曰 :胃不和則臥不安。與此同義,可合參。,二日傳于陽明經(jīng)受病,陽明主肌肉,為多氣多血的經(jīng)脈,故邪入陽明、正邪激烈交爭而身熱;足陽明經(jīng)脈挾鼻絡(luò)于目,故邪入陽明、化熱灼津而目痛、鼻干;邪在陽明、胃中不和,且熱盛擾神、神志失寧,故不能安臥。,,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⑸,

17、其脈循脅絡(luò)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⑸少陽主膽:新校正云:“ 按全元起本‘膽’作‘骨’,元起注云:少陽者, 肝之表,肝候筋,筋會于骨, 是少陽之氣所榮,故言主于骨?!都滓医?jīng)》 、《太素》等并作骨。”丹波元簡注云:“《病源》亦作主骨。只《外臺》作膽?!鹅`樞 · 經(jīng)脈》篇云:膽主骨。如陽明不云主胃,而云主肉,則理宜于少陽亦云主骨。蓋太陽主皮膚,陽明主肉,少陽主骨,從外而內(nèi),殆是半表半里之部分 。 故改膽作骨,于義為長?!?三

18、日傳于少陽經(jīng)受病,少陽主骨,足少陽經(jīng)脈,循脅肋而上絡(luò)于耳,所以少陽經(jīng)經(jīng)氣被邪氣壅阻而胸脅痛、耳聾。,,,三陽經(jīng)絡(luò)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⑹者,故可汗而已。 ⑹未入于藏:藏,指三陰之里。張志聰注:“ 藏者,里也,陰也。言三陽之經(jīng)絡(luò),皆受三陽邪熱之病,然在形身之外,而未入于里陰,可發(fā)汗而解也?!?若三陽經(jīng)絡(luò)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陰的,

19、都可以發(fā)汗而愈。,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luò)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⑺。 ⑺腹?jié)M而嗌干:馬蒔注云:“太陰脾經(jīng)之脈 , 布胃中,絡(luò)于嗌。所以腹?jié)M而咽干也?!?四日傳于太陰經(jīng)受病,足太陰經(jīng)脈散布于胃中、上絡(luò)于咽嗌,脾主運化、代胃行津液,所以邪在太陰,運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濁則腹中脹滿,氣血津液化生不足、不能潤澤咽喉則咽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luò)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⑻。,⑻口燥舌干而渴:高

20、世栻注:“其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故少陰脈貫腎,絡(luò)于肺,系舌本。少陰水火不相交濟,故口燥舌干而渴?!?五日傳于少陰經(jīng)受病,足少陰經(jīng)脈貫腎、絡(luò)肺、上系舌本,腎為先天之本、內(nèi)藏真陰真陽,所以邪在少陰,煎熬真陰,陰液虧耗,不能上濟口舌,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luò)于肝,故煩滿而囊縮⑼。,⑼煩滿而囊縮:滿,同懣,煩悶的意思;囊縮,即陰囊與睪丸上縮。張志聰注:“厥陰木火主氣,故煩滿。脈循陰器,故囊縮。”,六

21、日傳于厥陰經(jīng)受病,足厥陰經(jīng)脈環(huán)陰器而絡(luò)于肝,肝喜條達,主疏泄,又合筋,所以邪在厥陰,熱郁氣滯、疏泄失職則心煩胸悶,熱灼血脈、筋脈失養(yǎng)則陰囊與睪丸收縮。,,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wèi)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⑽。,⑽五藏不通,則死矣:張介賓注:“ 傷寒邪在經(jīng)絡(luò),本為表證 ,經(jīng)氣盡復 ,自當漸解,若六經(jīng)傳遍而邪不退,則深入于府 ,府不退則深至于藏,故五藏六府皆受病矣。邪盛于外,則營衛(wèi)不行,氣竭于內(nèi),則五藏不通,故六七日間致死也?!?

22、如果三陰三陽經(jīng)脈和五臟六腑均受病,以致營衛(wèi)不能運行,五臟之氣不通,人就要死亡了。,[圖表分析]熱病六經(jīng)主要癥狀,太陽 陽明 少陽 太陰 少陰 厥陰 巨陽       三 陽 三 陰               由表傳里    

23、   表 里     由陽轉(zhuǎn)陰,,,,,,,,,,,熱病六經(jīng)傳變,附:《素問·熱論》與《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異同“卒痛”的分類,,[小結(jié)],一、熱病六經(jīng)主要癥狀:外感熱病的癥狀復雜多變,本篇是以六經(jīng)為綱領(lǐng),以經(jīng)脈所過部位為依據(jù),分類歸納。傷寒熱病六經(jīng)辨證的方法貫徹著由表入里的概念。原文例舉的六經(jīng)癥狀皆為熱證、實證

24、, 未及寒證、虛證,這僅僅是舉例而言,不能概括所有熱病的癥狀。 二、熱病六經(jīng)傳變: 傷寒屬外感熱病,其傳變的規(guī)律是由表傳里 、由陽轉(zhuǎn)陰,三陽為表、三陰為里,故其傳變有著陰陽表里的順序。,[臨床意義],本文對人體感受寒邪等外邪而變?yōu)闊岵〉牟C、傳變次序及三陰三陽證的主要癥狀進行了論述,為后世外感病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尤其是按六經(jīng)對熱病進行分類歸納,以及對傷寒由表傳里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至今對中醫(yī)臨床實踐仍然起著重

25、要的指導作用。 張仲景編著的《傷寒論》就是在本篇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 并對熱病的循經(jīng)、越經(jīng)、直中等不同傳變,以及對合病、并病與六經(jīng)證候等,結(jié)合臨床實踐,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和充實,從而奠定了祖圖醫(yī)學外感病學的基礎(chǔ)。,,三、討論六經(jīng)病將愈的癥狀,[原文] 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⑴巨陽病衰,頭痛少愈⑵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 ,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 ,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

26、,渴止,不滿⑶ ,舌干已而嚏⑷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⑸皆去,病日已矣。,,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⑴巨陽病衰,頭痛少愈⑵ 。,⑴七日:七日與下文八日、九日、十日、十一日、十二日都是指熱病過程中 , 正氣恢復,邪氣漸退,病情轉(zhuǎn)愈的次序和階段,亦非具體的日數(shù)。 ⑵巨陽病衰,頭痛少愈:馬蒔注:“ 七日之際,巨陽病衰,頭痛少愈,正以初時所感之邪太甚,既于二日傳于陽明矣 。 而其未盡傳者,尚在太陽,則至此而

27、比之一日之證,則少愈焉。非厥陰之邪,復出而傳之足太陽也?!?如果病不是陰陽表里兩感于寒邪等外邪,則第七日太陽病衰,頭痛稍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稍退。,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將逐漸能聽到聲音。十日太陰病衰,腹?jié)M已消,恢復正常,而欲飲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將逐漸能聽到聲音。十日太陰病衰,腹?jié)M已消,恢復正

28、常,而欲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⑶ ,舌干已而嚏⑷ 。,⑶不滿:即不再煩滿,《素問札記》云:“ 按下文兩感條云:巨陽與少陰俱病 ,則頭痛口干而煩滿。此不滿謂煩滿,非腹?jié)M也?!庇郑都滓医?jīng)》無“不滿”。丹波元簡認為是衍文。 ⑷嚏:《靈樞·口問》云:陽氣和利,滿于心,出于鼻,故為嚏。故大病得嚏是陽氣和利,病情將愈之兆。,十一日少陰病衰,口不渴,不煩滿,舌不干,能打噴嚏。,,十二日厥陰病衰

29、,囊縱,少腹微下,大氣⑸皆去,病日已矣。,⑸大氣:即指邪氣。王冰注:“大氣,謂大邪之氣也。”,十二日厥陰病衰,陰囊松弛,漸從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氣已去,病也逐漸痊愈。,[圖表分析]六經(jīng)病將愈的癥狀與時間,七日 太陽(巨陽)病 頭痛愈 八日 陽明病

30、 身熱愈 九日 少陽病 耳聾得聞 十日 太陰病 腹?jié)M愈而思飲食 十一日 少陰病 渴止,舌干已而嚏 十二日

31、 厥陰病 囊縮、少腹拘急愈,,,,,,,,,,,,,,,[小結(jié)],本文指出六經(jīng)病將愈的轉(zhuǎn)歸,是由于不是兩感于寒,臟腑氣血未受損傷,正氣尚能抗邪,因此邪去而疾病自能漸次好轉(zhuǎn)。但其向愈的方式,卻不一定按三陰三陽的傳變次序和日數(shù),應(yīng)根據(jù)具體癥狀表現(xiàn)來判斷,不能拘泥于原文。,,四、論述六經(jīng)病的治則治法,[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⑴

32、,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⑵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己⑵。,,[注解釋義] 帝曰:治之奈何? 黃帝說:怎么治療呢?,,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⑴,病日衰已矣。 ⑴通其藏脈:通,疏通,調(diào)理。臟,泛指內(nèi)臟。指用針刺等法疏通、調(diào)理有病的臟腑經(jīng)脈之氣。 歧伯說:治療時,應(yīng)根據(jù)六經(jīng)所出現(xiàn)的癥狀,疏通、調(diào)理臟腑經(jīng)脈之氣,病將日漸衰退而愈。,,其未滿三日者,可汗⑵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己⑵。,⑵

33、可汗、可泄:“汗”、“泄”是指針刺法而言,張琦注云:“ 經(jīng)言刺法,故曰通其藏脈,三日以前,病在三陽,故可汗;三日以后,病在三陰,故可泄?!薄?素問??庇洝吩疲骸?汗泄二字,俱是刺法,刺法有淺有深,故云可汗可泄。”,一般的治法,受病未滿三日,是邪在三陽,病尚淺還在表,可發(fā)汗而愈;已滿三日,是邪在三陰,病已轉(zhuǎn)為里證,可以泄下而愈。,[圖表分析]熱病的治則治法,治則

34、 各通其臟脈熱病 未滿三日(病在表) 邪在三陽 汗法 針刺治療為主       治法     已滿三日(病在里) 邪在三陰 泄法 包括藥物治療,,,,,,,,,,,[小結(jié)],本文指出外感熱病治療的原則是各通其臟脈、辨證施治,具體治法為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

35、者,可泄而己。 此外,“汗”、“泄”治法,在《內(nèi)經(jīng)》原本是指是指針刺法,但用于臨床,亦可作為處方用藥的法度。,本文提出的外感熱病“通”的治則和“汗”、“泄”的治法,體現(xiàn)了《內(nèi)經(jīng)》治療外感熱病祛邪為主的思想?!秱摗吩凇端貑?#183;熱論》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諸法,豐富和發(fā)展了外感熱病的治法內(nèi)容。,[臨床意義],,[總結(jié)] (第一節(jié)),原文首先明確指出熱病是屬于傷寒之類的疾病,并且敘述了熱病的病因

36、、病程及預后。 接著闡述熱病六經(jīng)傳變的次序及主要癥狀。 最后又提出六經(jīng)病的治則與治法。這些對張仲景創(chuàng)立傷寒病六經(jīng)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圖表分析]附: 《素問·熱論》與《傷寒論》六經(jīng)辨治異同,,第二節(jié),討論遺復的原因、機理、治療及熱病的禁忌,,[原文],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⑴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⑵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

37、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⑶,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diào)其逆從⑷,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⑸,此其禁也。,,[注解釋義]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⑴者,何也?,⑴遺:遺留、殘留的意思。這里指余邪不盡、殘熱遺留 。楊上善注:“ 遺,余也。大氣雖去,猶有殘熱在藏府之內(nèi)外?!?黃帝說:熱病已經(jīng)痊愈,常有余邪不盡、殘熱遺留,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曰

38、:諸遺者,熱甚而強食⑵之,故有所遺也。,⑵熱甚而強食:熱甚,非大熱,乃余熱尚甚,未全除盡。強食,勉強多食。楊上善注:“強,多也?!睆埥橘e謂:“病雖衰而余熱未除,尚有所藏,而強食之。”,歧伯說:凡是余邪、殘熱不盡的,都是由于在發(fā)熱的時候強進飲食,因為多進飲食,易使邪熱與谷氣相薄,留戀不解,所以有余邪、殘熱遺留。,,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⑶谷氣相?。罕。黄纫?。這里是指余熱與谷食之氣相交迫。,

39、象這樣的疾病,都是病勢已經(jīng)衰退,但由于尚有余熱蘊藏于內(nèi),假如勉強進飲食,則必因飲食不化而生熱,谷氣之熱與殘存的余熱交迫,兩熱相互交合,又重新發(fā)熱,所以有余熱不盡的情況出現(xiàn)。,,帝曰:善。治遺奈何? 黃帝說:講得好!怎樣治療余熱不盡呢?,岐伯曰:視其虛實,調(diào)其逆從⑷,可使必已矣。 ⑷調(diào)其逆從:逆從,偏義復詞。 調(diào)其逆從,即調(diào)其逆。高世栻注: “ 視其經(jīng)脈之虛實 , 調(diào)其

40、陰陽之逆從。”調(diào)其陰陽,清其余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等,皆調(diào)病之逆也。,歧伯說:應(yīng)診察疾病的虛實,或補或瀉,予以適當?shù)闹委?,可使其病痊愈?,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⑸,此其禁也。,⑸食肉則復,多食則遺:復,病愈而復發(fā)也。遺,病有遺留。王冰注:“ 是所謂戒食勞也。熱雖少愈,猶未盡除,脾胃氣虛,故未能消化,肉堅食駐,故熱復生。復 ,謂復舊病也?!?黃帝說:發(fā)熱的病人在護理上有什么禁忌呢?歧伯說:當病人熱勢稍衰的時候,由

41、于余熱未盡,此時脾胃之氣也未恢復,如若吃了肉食,因為肉食膩滯而蘊積生熱,則助長余熱病邪,所以疾病即復發(fā)。如果飲食過多,因為強為其難、不得腐熟運化而郁積化熱,則助長余熱病邪,所以出現(xiàn)余熱不盡。這些都是熱病所應(yīng)當禁忌的。,[圖表分析]遺復的原因、病機、治療及熱病的禁忌,余熱尚甚,胃氣未復 原因 熱甚而強食之                   強為進食

42、,蘊積生熱遺 病機 病氣與谷氣相搏,兩熱相合,留戀不解 復 治療 視其虛實,調(diào)其逆從 飲食宜少 禁忌(熱?。?

43、 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               飲食清淡,,,,,,,,[總結(jié)] (第二節(jié)),本文論述了傷寒熱病病遺和食復的原因、機理、治療及熱病的禁忌。 指出對于熱病應(yīng)注意飲食護理,一要注意少食,二要飲食清淡。,[臨床意義],原文提出熱病應(yīng)注意飲食護理,《傷寒論》在此基礎(chǔ)上對勞復 、食復等都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并提出了較為具體的治法。

44、 這些理論和方法 ,不僅對目前臨床實踐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而且也是研究我國古代護理學的重要資料。,,第三節(jié),討論兩感熱病的傳變、主癥與預后,,[原文],帝曰:其病兩感于寒者,其脈應(yīng)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而煩滿⑴。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言⑵。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⑶;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⑷。帝曰:五藏已傷,六府不通,榮衛(wèi)不行,如是之后

45、,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jīng)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⑸,故死矣。,,[注解釋義] 帝曰:其病兩感于寒者,其脈應(yīng)與其病形何如? 黃帝說:“兩感于寒”的病證,其受邪的經(jīng)脈和相應(yīng)的癥狀是怎樣的呢?,岐伯曰: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而煩滿⑴。 ⑴頭痛口干而煩滿:張介賓注:“兩感者,表里同病也。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故在太陽則為頭痛,在少陰則為口干煩滿。”,歧

46、伯說:陰陽兩經(jīng)表里同時感受寒邪等外邪的兩感證,第一日為足太陽與足少陰兩經(jīng)同時受病,其癥狀既有太陽的頭痛,又有少陰的口干和煩悶。,,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言⑵。,⑵譫言:即譫言妄語、語無倫次,是神志不清的表現(xiàn)。張介賓注云:“譫言,妄言也。陽明病則身熱譫言。太陰病則腹?jié)M不欲食?!?二日為足陽明與足太陰兩經(jīng)同時受病,其癥狀既有陽明的身熱、譫言,又有太陽的腹?jié)M、不欲食。,,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⑶;水漿不

47、入,不知人,六日死⑷。,⑶耳聾囊縮而厥:張志聰注:“少陽與厥陰為表里,故見少陽之耳聾 , 厥陰之囊縮而厥?!必剩甘肿阖世?。 ⑷水漿不入, 不知人,六日死: 高世栻注:“夫三陽以胃氣為本,三陰以神氣為先。水漿不入,胃氣絕矣。不知人,神氣亡矣 。 至六日則不能環(huán)復而死?!?三日雖陰陽皆病,但生命尚可延續(xù)三日,至六日而死。,三日為足少陽與足厥陰兩經(jīng)同時受病,其癥狀既有少陽之耳聾,又有厥陰的陰囊收縮和四肢厥冷

48、。如果病情發(fā)展至水漿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由于水漿不入為胃氣乏絕,而昏不知人為神氣將亡,均屬危癥 ,所以預后不良,因此到第六天便死亡了。,,帝曰:五藏已傷,六府不通,榮衛(wèi)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黃帝說:病情發(fā)展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wèi)不行,為什么要再過三天( “兩感于寒”傳變?nèi)?、再遷延三天,實際是六天)才死亡,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jīng)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⑸,故死矣。,⑸三日

49、,其氣乃盡:馬蒔注云:“ 其有等三日而死者,正以陽明者為十二經(jīng)脈之長也。陽明多氣多血,故感邪則熱愈盛,病愈甚 。而三日之際,元氣已盡,所以速于死也。 ”據(jù)文義當是三日傳遍陰陽諸經(jīng),又三日陽明之氣盡而死。,歧伯說:足陽明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氣血化生之源,故稱其為“ 十二經(jīng)之長 ”。正因為此經(jīng)脈為多氣多血的經(jīng)脈,氣血最盛,所以邪犯陽明正邪斗爭最為劇烈而發(fā)熱較重,熱甚上擾神明則又易使人發(fā)生昏迷。疾病傳變?nèi)欤粌H臟腑俱病,而且陽明

50、經(jīng)氣血已經(jīng)竭盡、神氣也將亡失,所以病人就要死亡。,[圖表分析]兩感熱病的病因、病機、主癥、預后與死因,病因:表里兩經(jīng)同時感寒 病機:邪氣亢盛,正氣虛衰兩 太陽少陰俱病 頭痛、口干、煩滿 主癥: 陽明太陰俱病 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感 少陽厥陰俱病

51、 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 胃氣衰敗 預后: 曰死                  于    不知人 神氣將失     邪氣充斥寒    氣血逆亂 死因:       

52、 故三日(實為六日)后死 邪盛正竭 胃氣已絕,,,,,,,,,,,,,,[總結(jié)] (第三節(jié)),原文是對第一節(jié)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一句的闡釋,并進一步明確了兩感熱病的病因、病機、主癥、預后與死因。 另外,兩感熱病絕非單純指表里兩經(jīng)癥狀的相加,而反映的是邪盛正虛的矛盾比較突出,是指外感熱病中最為嚴重的證候。,[臨床意義],文中提出的“陽

53、明”之氣的盛衰對外感熱病的發(fā)展轉(zhuǎn)歸有十分重要影響的觀點,對后人啟發(fā)頗多。 《傷寒論》立法制方處處注意“保胃氣,存津液 ”、發(fā)汗必滋化源、清下不傷胃氣等觀點,即是對上述理論的發(fā)揮與運用。,,第四節(jié),溫病、暑病的劃分及暑病的治療,,[原文],凡病傷寒而成溫⑴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⑵,暑當與汗皆出,勿止⑶。,,[注解釋義] 凡病傷寒而成溫⑴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⑵,,⑴溫:指溫熱病,與前

54、文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的熱病、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的熱同義。,⑵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馬蒔注:“此言溫病、暑病各有其時也。傷寒之病發(fā)于冬者,為正傷寒,如上文所言是也。其有所謂溫病者,則夏至己前者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另外,吳鶴皋注:“冬時中于寒邪,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闊岵?,此熱病之辨也?!?,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釋義一:冬季感受寒邪即

55、形成傷寒(狹義傷寒),春季即夏至日以前感受風溫之邪形成溫病,夏季即夏至日以后感受暑濕之邪形成暑病。,釋義二:冬季感受寒邪,潛伏體內(nèi),當時不發(fā)病,到來年春夏才發(fā)病,病發(fā)于春季即夏至日以前的就稱之為溫病,病發(fā)于夏季即夏至日以后的就稱之為暑病。,,暑當與汗皆出,勿止⑶。,⑶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汗出則暑邪外出,故不可止汗。吳崑注 :“暑邪在表,令人自汗,自汗則暑邪當與汗皆出,勿得止之,蓄邪為患也?!?暑病汗出,乃暑熱迫津所致,由于汗出可使暑

56、熱從汗散泄,因此暑病汗出切勿制止。,[圖表分析]溫病、暑病的劃分,夏至以前 溫病發(fā)病季節(jié) 夏至以后 暑病,,,,,[總結(jié)] (第四節(jié)),原文提出外感熱病,因為發(fā)病時間不同,所以有溫病與暑病的劃分。這有兩種觀點: 一是《內(nèi)經(jīng)》本身的觀點,即從四時邪氣發(fā)病分析 ,原文因此是一種對外感熱病的分類方法;

57、 二是后世醫(yī)家發(fā)揮的觀點,即從寒邪發(fā)病分析, 原文因此是新感與伏邪病因?qū)W說的理論基礎(chǔ)。 此外,原文還提出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的暑病治療原則。,[臨床意義],“冬傷于寒”與“冬不藏精” ,即指冬季養(yǎng)生不當,感受寒邪,陰精當藏而不藏,以致陽氣虛弱,抵抗力減低。至春夏外受陽熱之邪,可發(fā)生溫病與暑病。其實不僅溫病、暑病如此,如果養(yǎng)生不當,感受外邪,不能及時治愈,遷延時間還可以變生多種病證。如《素問 ·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