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古代文學考研復習資料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國風中文考研——李家曄主編kychinese@1文學古漢知識——李家曄李家曄修辭文論.............................................................................................................................................................1古代漢語知識..............

2、.....................................................................................................................................19文字學..................................................................................

3、.............................................................................19訓詁學..........................................................................................................................................

4、.....................30音韻學...............................................................................................................................................................32詞學...............................

5、....................................................................................................................................42字典辭書..................................................................................

6、.........................................................................44古籍版本學............................................................................................................................................

7、...........48典籍及文獻.......................................................................................................................................................52目錄學..............................................

8、.................................................................................................................60修辭文論修辭文論第一、修辭概說一、什么是修辭一、什么是修辭修辭是人們在運用語言傳遞信息、表情達意的過程中,追求最佳表達效果的言語實踐。最佳表達效果就是指“準確、鮮明、生動、形象”。二、漢語修辭研究的歷史二、漢語

9、修辭研究的歷史“修辭”一詞出現得很早,但在古代學術研究中,修辭學并不是獨立的學科,有關修辭的論述散見于解經、文論、史論、詩話、詞話、筆記、隨筆之中。魏晉南北朝時劉勰的《文心雕龍》曾對詩文的修辭規(guī)律進行了系統的探討。隋唐五代史論修辭、詩論修辭、散文修辭都獲得了發(fā)展。南宋陳骙的《文則》,對比喻、引用、仿擬、析字、重疊、節(jié)縮、省略、層遞、錯綜、倒裝等各種辭格,都分別作了分析。元朝的《修辭鑒衡》是我國第一部以修辭命名的著作。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

10、簽》是我國第一本斷代的修辭學資料匯編。清代王國維的詩歌評論在修辭學方面也多有貢獻。“五四”運動以后,修辭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得到了全面、系統的探討和研究。比較重要的成果主要有:1923年胡懷琛的《修辭學要略》可算是中國最早的現代修辭學著作。1932年陳望道的《修辭學發(fā)凡》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個科學的修辭學體系,開拓了修辭研究的新境界,標志著現代修辭學的建立。三、修辭格1、比喻,2、比擬,3、借代,4、夸張,5、雙關,6、仿詞,7、婉曲有意不直

11、接說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與某事物相應的同義語句婉轉曲折地表達出來,這種辭格叫婉曲。例如:我向他打聽賣灶糖的老漢,他告訴我,賣灶糖的老漢老去了。(張潔《揀麥穗》)照部隊規(guī)定,當戰(zhàn)士的是不準談“個人問題”的。(徐懷中《西線軼事》)8、對偶,9、排比,10、層遞根據事物的邏輯關系,連用結構相似、內容上遞升或遞降的語句,表達層層遞進的事理,叫層遞。國風中文考研——李家曄主編kychinese@3先看“以意逆志”說。孟子主張分析詩時,不能拘泥于

12、個別字眼而曲解其辭句,不能局限于辭句的表面意義而歪曲丁作品的原意,即“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應該“以意逆志”,從整個詩篇的意義來探索作者的意旨。再看“知入論世”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⑨盂子認為要正確理解作品,還必須對作者的生活、思想,對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時代都要有歷了解,以便根據具體作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這是“以意逆志”原則的基礎。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原則是正確的,對后世有很大影

13、響。漢代經學家鄉(xiāng)運用這些原則,只可惜有的只是片面理解了孟子的原意,有斷章取義,牽強附會之處。梁代劉勰《文心雕龍》的有些章節(jié)也繼承了“以意逆志”的原則。宋代魏了翁在《攻槐樓宣獻公文集序》中贊同孟子和《周易》的觀點:“今之文古所謂辭也。古者即辭以知心故,即其或慚,或枝、或游、或屈,而知其疑叛,知其誣善與失守葉;即其或破、或淫、或邪、或遁,而勿其蔽陷、知其離且窮也?!鼻宕鷧卿?、惲敬亦具體闡述了這些原則。王國維也稱贊孟子的原則為“善哉”并說:“

14、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漢人傳詩,皆用此法,故四家詩皆有序。序者,序所以為作者之意也?!氨焙`嵕觯藢S妹献又ㄒ灾卧?。其于詩也,有譜有箋。譜也者,所以論古人之世也;箋也者,所以迎古人之志也?!本C上所述可以看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論辯和游說藝術的理論,不但已經涉及到對修辭功用的認識問題,而且已注意到如何因時、因地、因人而宜地進行語言修期不僅考慮到寫說者本身的因素,還注意到聽、讀者的種種心理狀態(tài)。其探

15、討的廣泛是顯而易見的。這就為后世的修辭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一、諸子論“譬”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較早談到比喻的是孔子,他在論及“仁”時曾說過:“能近取譬”(《論語雍也》)朱熹注曰;“譬,喻也。……近取諸身,以已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但再追溯起來,《詩經》中就已出現過“取譬不遠,昊天不忒”的詩句,可見那時人們已開始重視“取譬”。墨子在總結論辯的方法時,給比喻下了定義:“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舉也物”

16、的“也”字,王引之云:“也與他同”。墨子指出比喻是用他事物來說明此事理的方法,并揭示出比喻具有“明之”即說明的作用。墨子和其他諸子一樣,也是善于運用比喻的能手。他常以人們熟知常見的事物或寓言作譬,來宣傳自己的觀點。茍于在談到論辯的語言藝術時也提到比喻:“談說之術,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分別以喻之,譬稱以明之……”(《茍子非相》)也強調比喻的說明作用,認為談話時適用比喻可以說明道理,收到良好的效果,觀點和墨子相同。名家代表惠

17、施,也是一位辯才犀利,善用比喻的論辯家。他進一步指出比喻是用已知的事物打比方,來說明對方所不知道的事理。比喻的目的是使對方明白易懂。先秦諸子關于比喻的論說,為后世的比喻理論奠立了基礎。漢代鄭玄的“比者,比方于物也”,王符的“夫譬喻者,生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以及梁代劉勰的比喻理論等,都與此一脈相承,并有所發(fā)展。這些闡述,一直為后人所采用。二、孟子、莊子論夸飾夸飾的修辭現象,自古就有。正如劉勰所說:“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

18、被,夸飾恒存。”《莊子》一書個雖有“曼衍其辭”的話,但并投有說下去。對后世有影響的要算孟子?!睹献尤f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字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他要求對詩中的夸張辭,不拘泥于辭句的表面涵義而歪曲作品原意,而要根據詩篇的整體,去探索作者的意圖。所以,雖然孟子并末提出“夸張”一詞,但他對這一手法的意見是正確的。他的這一觀點至今仍為人們所采用。如唐鉞《修辭格》、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