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史文化說甘肅武威雷臺出土之“天馬”一、龍雀蟠蜿,天馬半漢1969年10月,武威縣新鮮公社社員在城北二里村的雷臺下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此墓出土器物中,有一件稀世的珍寶,那就是現(xiàn)以“銅奔馬”名之的銅鑄馬俑。甘肅省博物館文物考古工作隊之《甘肅省武威雷臺東漢墓清理簡報》稱:奔馬,亦可稱之為飛馬。此馬為一罕見的古代藝術品,造型異常矯健精美,做昂首嘶鳴、飛躍奔馳狀。頭微左揚,長尾飄舉,三足騰空,右后足踏一飛燕,飛燕展翅回首,注目驚視。(1)此一命名經(jīng)
2、《文物》雜志刊布之后,至今已達10年之久,但我以為它并未完全揭示此銅鑄馬俑的歷史內涵。英國人彼得霍甫科克在其《絲綢路上得外國魔鬼》一書中曾說:雖然這種“天馬”(隴菲按:指漢武帝時在敦煌、大宛之地得之的良種戰(zhàn)馬)現(xiàn)在早已絕種,但是它的形象在漢、唐雕刻家和藝術家的手下則并未磨滅。其中最精彩的摹擬品,是1969年在曾經(jīng)一度是漢武帝的京城西安附近的絲綢之路上(隴菲按:實際上是在甘肅武威),被中國考古學家所挖掘出來的聞名世界的青銅飛馬。(2)與彼
3、得霍甫科克的意見相仿,在中國,近來也有一種此馬應該命名為“天馬”的動議萌生。但他們也如同彼得霍甫科克一樣,僅將此武威這雷臺出土之銅鑄馬俑,看作是漢武帝于元鼎四年秋于敦煌渥洼水中,以及在此之后于大宛所得之良種戰(zhàn)馬──“天馬”的寫真,而未深及于此銅鑄馬俑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獨特思想內涵。他們之所論,仍未出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甘肅省武威雷臺東漢墓清理簡報》:“此馬奔騰飛躍已超于飛燕之疾速”(3)其說,以及常書鴻先生1973年1月6日發(fā)表于《光
4、明日報》之文章《武威出土的東漢銅奔馬》所論的范圍。五百里”,“落地不沾砂”的“天馬”──良種“野馬”,并不完全相同。漢代實際存在的“天馬”,乃神話“天馬”之子,只是對于敦煌、大宛等地的良種野馬的美稱。漢代人心目中的“天馬”,則是“嘶青云,……騰昆侖,……神行電邁躡恍惚,……逸氣棱棱凌九區(qū)”(9)之“若滅若沒”、“絕塵弭轍”的神馬。(10)晉代郭璞《山海經(jīng)圖贊》有言:龍憑云游,騰蛇假霧,未若天馬,自然凌翥。這種不憑云、不假霧,不待風,一言
5、以蔽之:無所待而“自然凌翥”作逍遙游之“行空”的“天馬”,自然不是凡馬,而是神馬。然而,要把這種無所待而自然凌翥作逍遙之游,神巡玄運于星漢之中的行空天馬,轉化為可視可觀的藝術形象卻并非易事。(11)敦煌莫高窟第402窟隋代壁畫中繪有有翼天馬的圖案,河南安陽修定寺唐塔上雕有無翼之云中天馬的浮塑。但是,它們或有翼而待風,或無翼而待云,都還不是自然凌翥而能作逍遙游的“半漢”天馬。在敦煌莫高窟第329初唐壁畫中,有一幅四名飛奔天人各捧無翼天馬一
6、蹄的《夜半逾城圖》。其想象力的貧乏,與其欲要表現(xiàn)天馬行空的企圖,形成了尖銳的對照。如果將此四名天人各捧天馬一蹄的藝術造型,與酒泉丁家閘5號晉墓壁畫之凌翥于群山之上飛奔于流云之間的無翼“天馬”圖像相比,后者顯然更為高明。然酒泉丁家閘5號晉墓之“天馬”圖像的藝術造型,仍有待于流云而未臻于簡潔明快、凝練精純的至境。這個難題──完美地表現(xiàn)無翼且無待而作逍遙游之神巡玄運的天馬自然凌翥于星漢之中的難題,由創(chuàng)作武威雷臺銅鑄馬俑之原型的無名中國古代工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