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1中國傳統(tǒng)哲學名言名句簡介中國傳統(tǒng)哲學名言名句簡介考研政治試題中經常涉及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命題、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等,考生對此應有所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它們之間又有許多相似或相通之處,特別是后者中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一。中國人比較容易接受、并在實踐中運用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哲學傳統(tǒng)中已經含有這種哲學的某些智慧。但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還未形成科學的物質觀、不能從實踐出發(fā)去理解和說明對象;沒有自覺系統(tǒng)的唯物辯證法;也沒有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更不可能形成唯物史觀。中國傳統(tǒng)哲學雖然重視圣賢、君子人格的培養(yǎng),重視人的道德價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但對人的理解實質上也是脫離社會實踐、社會關系的抽象理解。這些問題考生答題時須予以注意。一、世界一、世界觀(唯物(唯物論與唯心與唯心論、辯證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法與形而上學)(一)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一)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1“天下一氣”、“元氣”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就已提出氣一元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原,多樣化的物質世界統(tǒng)一于“氣”,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一氣”。“元氣”是最初的氣即本原的氣。秦漢時期流行的“元氣論”認為,“元氣”在萬物生成之先,是萬物的本根,是宇宙的初始狀態(tài),宇宙萬物都是由元氣化生而成的。2“天人之蘊,一氣而已”王夫之認為,天與人統(tǒng)一于“氣”,即“氣”是萬物的本原,也是一切生命現(xiàn)象和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所謂“天人一氣”。3“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認為,天與人本來就是合一的,只是因為人們的主觀區(qū)分,才破壞了天與人的統(tǒng)一。4“知太虛即氣則無無”,“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睆堓d認為,“太虛”也是“氣”,唯心論者所說的“無”并不存在,實際上,“有”和“無”都統(tǒng)一于“氣”。這表明氣一元論所說的“氣”是物質性的客觀實在。5“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避髯诱J為,事物狀態(tài)變化而其本質不變,這種不變的東西就是“一實”,在氣一論者看來就是“氣”,提出了“化不易氣”的思想。這里猜測到了物質不無的原理。6“元氣亦從一心所變”佛教主張“一心為本”,同主張“一氣為始”的氣一元論根本對立。唐代佛教學者宗密指出,元氣也是由心所變的。這是唯心論的觀點。7“心者,神明萬主,萬物之統(tǒng)也”西晉傅玄認為,心比萬物更根本,主張以心去統(tǒng)攝萬物。這是世界統(tǒng)一于心靈的主觀唯心主義一元論觀點。8“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元為本”。魏晉王弼認為,“無”生出有形有象的萬物,萬物又復歸于無,而“無“則是一種客觀化的精神本體。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命題。(二)運動和時間空間(二)運動和時間空間1“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游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3滲透,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導致新的量變。9“原始反終”,“物極則反”。易傳概括的“原始反終”指出,那些構成某一事物最初出發(fā)點的因素,同時也就是該事物發(fā)展的最終歸宿。漢代王弼則以“物極則反”說明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必然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這里已有辯證否定的內涵。(四)矛盾雙方的對立與統(tǒng)一(四)矛盾雙方的對立與統(tǒng)一1“物生有兩”,“各有妃耦”。春秋末史墨的思想。他認為物的生存有的成雙,有的成三,有的成五,有的有輔佐,都有搭配。“妃耦”即配偶,比喻事物有差別,有主從的矛盾關系。2“反者有不反者存”。王夫之的觀點,它要人們注意相反者之間有不相反的同一性。他曾批評一些人一見相反,就懷疑其不相濟,結果謬誤百出。3“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方以智在前人關于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前提下,又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命題。他以水與羹汁交融的狀態(tài)說明事物又是“合二而一”的。這說明他已看到事物對立面的同一。4“和實生物,同則不斷。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蔽髦苁凡乃枷?。說明不同性質的五材相和合,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萬事萬物?!耙运剿敝昂汀?,就是強調有差別的對立事物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鬃诱J為,“和”與“同”是兩種不同的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君子以正確意見糾正錯誤意見,做得恰到好處,不去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不肯表示不同的意見。6“禮之用,和為貴”??鬃诱J為,禮有上下尊卑的差別,關鍵是通過禮的作用,使人際關系有序而和諧。這里的“和”也是指有差別的統(tǒng)一。7“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闔一辟謂之變。”易傳中的命題。道是陰與陽的統(tǒng)一,變則是開與合的統(tǒng)一。8“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會位焉,萬物育焉?!敝杏怪械乃枷??!爸小笔翘煜伦钪卮蟮母?,“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將“中和”發(fā)揮至極致,天地就各得其所而清寧了,萬物的生長就茂盛了。這里的“和”、“中和”人生實踐中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具有通過實踐使現(xiàn)實與理想相一致的涵義。中庸辯證法強調矛盾對立的中和,重視對立面的相互依存、聯(lián)結和同一,但不能把中庸原則絕對化,在封建社會,中庸之道往往屬于一種含混茍且,不分是非的圓滑態(tài)度和不思進取、阻礙革新的庸俗世界觀。9“歸根曰靜”老子把一切事物歸結為靜態(tài),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導致形而上學。這表明樸素辯證法思想家(老子)其思想的不徹底性。10“不相容之事,不可兩立”。先秦韓非的觀點。看到了矛盾雙方的本質區(qū)別和確定界限,卻以絕對不相容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否認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11“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睎|晉僧肇的觀點。“旋嵐”指狂風。它把日常所見的事物的變動不居,看作是常靜不動的。這是一種以主觀唯心主義同形而上學相結合的觀點。二、二、認識論認識論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7
大小: 0.0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一、名詞解釋一、名詞解釋1、師夷長技以制夷出自清朝末年“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的海國圖志。含義是在對待西方文化問題方面,要了解西方,吸取西方的長處然后戰(zhàn)而勝之?!吧茙熕囊恼?,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彼J為不論是西方的戰(zhàn)艦、大炮、兵法還是西方的近代工業(yè)技術,都是值得中國人學習?!氨M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庇绊憜酒饑?,學習外國的長技,興利除弊,增強國力,抵抗外來侵略2、洋務運動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內部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重要性,發(fā)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代表人物有曾國藩、張之洞。曾國藩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家官辦的軍用企業(yè)安慶內軍械所。張之洞在洋務運動中提出“中體西用”的思想,他所著的勸學篇實際上成為洋務派的施政綱領。影響雖然洋務運動沒有真正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對中國的早期現(xiàn)代化卻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但在思想上還未擺脫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范圍。(見高中歷史課本)3、中體西用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的核心思想,出自他的著作勸學篇?!爸畜w西用”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10、公羊三世說起源西漢董仲舒研究春秋公羊傳把春秋時期分為“有傳聞世”、“有聞世”、“有見世”三個階段。發(fā)展東漢何林作春秋公羊解詁認為“有傳聞世”即“據(jù)亂世”,“有聞世”即“升平世”,“有見世”即“太平世”。龔自珍對公羊三世說加以改造,提出每一個朝代的歷史分為“治世”、“衰世”、“亂世”三個階段,清王朝也不例外,他借此揭露了清王朝所面臨的嚴重危機。康有為以歷史進化論附會公羊學說,宣稱人類社會是按照“據(jù)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順序演變的,相對應的是君主專制時代、君主立憲時代和民主共和時代,以此論證變法維新的必然性,要求因革改制。11、以太又譯作“伊太”,是經典物理學的概念,被設想為一種不同于實物粒子的充塞空間的物質?!耙蕴崩碚?9世紀末傳入中國。譚嗣同把“以太”作為新的物質概念,以此為基石建立自己的自然觀。他認為“以太”是“原質之原”?!霸|”即化學物質。他又把物質性的“以太”與精神性的“仁”等同起來,即“以太亦曰仁”。這樣“仁”成了世界的本源,譚嗣同力圖把科學內容與哲學思辨糅合為一體。章太炎認為物質性的“以太”是宇宙萬物的始基。他反對譚嗣同混淆物質與精神的界限,把“以太”說成“仁”,而強調“以太”的物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15
大?。?0.0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一、孔子一、孔子正名中國禮制思想中關于名實關系的一個原則,最早由孔子提出。在孔子看來,他所生活的春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邪說暴行”不斷發(fā)生的大亂時代。為了有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正名。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ㄕ撜Z子路)至于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他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保ㄕ撜Z顏淵)就是說,“實”應當與“名”為它所規(guī)定的含義相符合。在社會關系中,每個名都含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君、臣、父、子都是這樣的名,負有這些名的人都必須相應地履行他們的責任和義務??鬃拥摹罢彼枷脒€具有一定的認識論和邏輯學意義,他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名稱、概念和實際事物應當相符的觀點。忠恕春秋孔子倫理思想的重要范疇。論語里仁載曾子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蹦纤沃祆渥ⅰ氨M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保ㄕ撜Z集注)孔子認為,“忠”、“恕”相通而有別。“忠”要求積極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論語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孔子又稱為“能近取譬”(論語雍也)。由人同此心此心出發(f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施于己而不欲”,推知人亦不欲,故“亦勿施于人”。同樣,我之所欲,推知人亦所欲,故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恕是實行“仁”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即“為仁之方”。為后儒繼承,成為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庸儒家倡導的一種宇宙觀、方法論和道德境界。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義;庸,有平常、常道、用等義。最初由孔子作為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提出來,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以“中庸”為最高的美德。要求“事舉而中”,反對“過”和“不及”。子思作了發(fā)揮,不僅以“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中庸)釋“中庸”,而且賦予“中庸”以“中和”新義,視之為天地萬物的法則,并以此作為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由此而提出“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主張。后儒釋“中庸”多以此為據(jù)。北宋程顥、程頤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保ㄟz書卷七)南宋朱熹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保ㄖ杏拐戮洌┻@些解釋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特點。文質中國哲學史的一對范疇。文指事物的形式表現(xiàn);質指事物的內容、本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币庵^樸實的內容乃是“禮”的根本,華麗的形式則是“禮”的表述。北宋程頤說“質必有文,自然之理。必有對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二程集粹言),說明事物的內容(質)和形式(文)是“必有對待”的關系。南宋朱熹也說“凡物之理,必先有質而后有文,則質乃禮之本”(四書章句集注),強調內容決定形式。明末王夫之認為,“形者,言其規(guī)模儀象也,非謂質也”,“質日代而形如一”(思問錄外篇)。事物外部形體有時看不出明顯的變化,而其質卻不斷變化。為仁由己春秋孔子主張的修養(yǎng)方法。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何晏、邢昺疏“言行善由己,豈由他人乎哉言不在人也?!敝祆涔?,無知無欲,循應自然,泯滅差別,消除是非,才能使自己進入“玄妙齊同”與“道”混為一體的境界,從而認識“道”與天地萬物。道法自然先秦道家基本思想之一。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币庵^宇宙間最根本的原則是自然,聽任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自生自滅而不加以干預最為高明,因而一切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人為活動都應該取消,“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旨在反對儒家“有為”說。也有人認為道是天地宇宙間的最根本存在,“道法自然”意謂道對外無所法,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存在為法,如河上公注“道性自然無所法也”。微明春秋老子用語。老子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薄拔⒚鳌敝覆灰俗⒁饣蛄钊穗y以察知的明道境地。前八句講的其實就是福禍盛衰倚伏之理,消息盈虛相因之理,雖甚幽微而理實顯明,故曰“微明”。換句話說,成功者必須善于掌握張合、強弱、興廢、取予之間的轉化規(guī)律。否則,將如魚離開了水,不能持久?!拔⒚鳌痹谶@里的意思是事物最關鍵的運行轉化規(guī)律。反者道之動春秋老子用語。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币馑际钦f,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運動的規(guī)律,而柔弱則是“道”的作用。老子揭示出諸如長短、高下、美丑、難易、有無、禍福、強弱、勝敗等一些列矛盾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在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中,他還深刻認識到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這種事物都包含向相反方向運動轉化的規(guī)律,可以概括為“反者道之動”。小國寡民春秋老子的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敝鲝堃环N封閉、孤立的社會生活,無需文明進步?;謴偷皆济擅翣顟B(tài),使民無所欲求,各安其居,生活淳樸,習俗甘美。集中體現(xiàn)了老子復古倒退的歷史觀和文化觀,為其倡導的“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以復“大道”之世的道德理想提供根據(jù)。靜為躁君春秋老子用語。老子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逼浔疽馐钦f統(tǒng)治者應該守靜持重,不要輕舉妄動;同時“靜為躁君”也是老子關于事物運動變化的一個重要命題?!办o為躁君”就是“弱者道之用”的體現(xiàn)?!叭酢迸c“靜”是緊密相連的,“靜”是“弱”的表現(xiàn)?!叭崛酢笨梢浴皠賱倧姟?,“無為”乃能“無不為”,都是以“弱”與“靜”的方式達到目的的?!瓣虺R造o勝牡”,就是“靜勝躁”這個抽象命題的生動例證。在老子的概念中,“靜”和“躁”是兩種運動變化的形式,“靜”是潛移漸進的變化,“躁”是劇烈激進的運動。“動”包括“靜”、“躁”兩種形式。老子所謂“靜為躁君”或“靜勝躁”,意即潛移漸進的變化勝過劇烈激進的運動,故“清靜為天下正”。襲明春秋老子用語。“襲”指藏。襲明,即內藏的聰明睿智。老子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
下載積分: 9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62
大?。?0.2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洪范九疇1秦漢以后,(A)圖書代表了中華文化的主干。A、經部B、史部C、子部D、集部2論六家要旨的作者是(D)。A、左丘明B、班昭C、司馬遷D、司馬談3以下著作中,不屬于經部的是(A)。A、周易B、大學C、六祖壇經D、尚書4在尚書洪范一文中,“王訪于箕子”中的“王”指的是周文王。()5經傳釋詞一書由清代王引之所撰。(√)五行五事1在尚書洪范一文中,“金曰從革”中的“革”意為(B)。A、皮革B、變革C、甲胄D、免除2尚書洪范中“言曰從”的“從”具有兩層含義,一為語言本身的通順柔和,二為(C)。A、話多且亂B、人云亦云C、言而有信令人順從D、恭順3以下不屬于尚書洪范的“五事”的是(D)。A、貌B、言C、視D、行4尚書中的“五行”概念不同于后世陰陽家所謂的“五行”概念。(√)5錢大昕是明朝著名史學家。()八政五紀1尚書洪范中的“八政”不包括(C)。A、兆B、算C、祀D、筮2關于尚書洪范,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A、“洪范九疇”指的是九種治國的根本大法B、五行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C、作者為孟子D、皇極中道思想后來成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內涵3龜占和星占都是我國古代常用的占卜方式。(√)天地庶征1“庶草蕃廡”指的是以下哪種景象(C)A、百草枯萎B、草木凋敝C、草木茂盛D、百花齊放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不包括(B)。A、王夫之B、戴震C、顧炎武D、黃宗羲3尚書洪范中“庶征”的“庶”意思是(D)。A、常規(guī)B、平凡C、庶民D、多4“休征”的“休”表示好,好的。(√)5“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風”中的“旸”指的是雨天。()五福六極1尚書有“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之分,其中,“今文尚書”共有(C)篇。A、26B、27C、28D、292被譽為“政書之祖”的是(D)。A、周易B、大學C、論語D、尚書3尚書洪范所闡發(fā)的天授大法、君權神授的思想,對我國古代政治哲學理論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卦變通爻(上)1關于周易,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17
大?。?0.08(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8
大?。?0.2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國哲學概論中國哲學概論緒論(一)1秦漢時期,中國哲學稱為A、哲學B、義理之學C、道術之學D、以上都不對正確答案C2“科學不在遠,就在豬圈旁。”這句話出自A、朱自清B、蕭紅C、季羨林D、郭沫若正確答案D3哲學中的“哲”是什么意思A、哲理B、學問C、明智D、智慧正確答案C4“使專精神,憂念天下,思維得失”出自()A、素問上古天真論B、荀子哀公C、漢書張世安傳D、莊子天下正確答案C5哲學是論涉()的學科A、思維智慧B、人文情懷C、物體法則D、歷史事實正確答案A6()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地方A、記憶B、感覺C、知覺B、思鄉(xiāng)詩C、山水詩D、送別詩正確答案C5“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出自()A、莊子天下B、素問上古天真論C、荀子哀公D、荀子解蔽正確答案A6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著作是()A、傷寒論B、黃帝內經C、金匱要略D、溫病條辨正確答案B7凡人之患,蔽于一曲,出自荀子。正確答案√8窮理盡性出自莊子。正確答案9中國文化曾經把心意當做道德的尺度正確答案√10“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中的“窮”是貧窮的意思正確答案中國哲學概論緒論(三)1下列不屬于南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是A、朱熹B、程顥C、程頤D、王安石正確答案D2王安石是()的宰相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4
頁數(shù): 21
大小: 0.0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1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牟宗三【序】予既寫才性與玄理,佛性與般若,心體與性體,以及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諸書已,如是乃對於中國各期哲學作一綜述,此十九講即綜述也。此十九講乃民國六十七年對臺大哲學研究所諸生所講者。當時口講本無意成書。諸同學認為將各講由錄音整理成文可供學者悟入中國哲學之津樑,否則茫茫大海,渺無頭緒,何由而知中國哲學之面貌耶如是由陳博政、胡以嫻、何淑靜、尤惠貞、吳登臺、李明輝六位同學分任其責,而以胡以嫻同學盡力獨多。諸同學之辛勞甚可感也。吾順其記述稍加潤飾,期於辭達意明,雖非吾之行文,然較具體而輕鬆,讀者易順之而悟入也。於所述者盡舉大體之綱格,不廣徵博引,縷述其詳;欲知其詳,當回看上列諸書,知吾之所述皆有本也。無本而綜述,鮮能的當,此不得曰綜述,乃浮光掠影也,故多膚談而錯謬,不足為憑。綜述已,則各期思想之內在義理可明,而其所啓發(fā)之問亦昭然若揭。故此十九講之副題曰「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函蘊之問題」。簡述明固有義理之性格,問題則示未來發(fā)展之軌轍。繼往開來,有所持循,於以知慧命之相續(xù)繩繩不已也。此為序。民國七十二年七月。目錄序第一講中國哲學之特殊性問題第二講兩種真理以及普遍性之不同第三講中國哲學之重點以及先秦諸子之起源問題第四講儒家系統(tǒng)之性格第五講道家玄理之性格第六講玄理系統(tǒng)之性格第七講道之「作用的表像」第八講法家之興起及其事業(yè)第九講法家所開出的政治格局之意義第十講先秦名家之性格及其內容之概述第十一講魏晉玄學的主要課題以及玄理之內容與價值第十二講略說魏晉梁朝非主流的思想並略論佛教「緣起性空」一義所牽連到的諸哲學理境與問題第十三講二諦與三性第十四講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第十五講佛教中圓教底意義第十六講分別說與非分別說以及「表達圓教」之模式第十七講圓教與圓善第十八講宋明儒學概述3第一講中國哲學之特殊性問題我們這個課程叫做「中國哲學的特質」。我以前寫過一本小冊,也叫這名字(註一)。那是我在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所作的講演,一共有十二講,每次只講一個小時。那個講法比較簡單,因為它是校外課程,是講給社會上的好學之士來聽的,聽眾的程度比較淺,而且也不一定是學哲學的。他們只是想瞭解一點中國哲學的常識。我們要想瞭解中國哲學的特質,有一個方式就是按那小冊子的講法,直接從正面敘述,把它的內容簡單地表示出來。還有一種方式是屬於比較高層次的講法,這就不能像那小冊子那樣講。這種講法是帶點批導性的。這種講法,如果我們用普通的邏輯裏面的名詞來說,這是屬於第二序上(SECONDDER)的講法。那本小冊子的講法,是屬於第一序上的講法,只是正面把中國哲學的內容敘述出來,沒有批導出它所函蘊的問題。這種第二序的講法,當然層次是高一點,同時我們也假定你對中國哲學這一條思想流的內容知道一些。中國哲學大概有些什麼內容,你們可以自己去看,先有個基本知識。我們採取第二序的講法,是就著你已經有的基本知識來重新加以反省、衡量,來看看這裏面有些什麼問題,以及在其他的哲學史中有沒有這樣的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比較來限制、來衡量。再進一步說,要用這種方式講,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是講中國哲學的特質,既然是如此,那就表示還有非中國的哲學,比如說西方的哲學、印度的哲學。這樣一來,首先就出現(xiàn)一個問題,就是哲學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問題。平常人們都說,哲學是講普遍的真理,那有什麼中國與西方之別呢但是事實上是有分別,這樣一來,哲學就不只有普遍性了,它也有特殊性。另外還有一些人說,哲學沒有普遍性,沒有普遍的哲學、共同的哲學。就著個人講,只有你的哲學、我的哲學、他的哲學;就著國家民族講,只有中國哲學、英國哲學、德國哲學,沒有說是有個共同的哲學。這也是一種說法。但是你反過來說,凡是哲學的真理都是普遍的(UNIVERSAL);哲學裏面建立一個概念、一個原則,通常都是有普遍性的。比如說孔夫子講仁,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是中國人,但是孔子講仁並不是單單對中國人講??鬃邮巧綎|人,他講仁也不是單單對著山東人講。他是對全人類講。人人都當該有,所以「仁」這個概念不是具有普遍性嗎再比如說,西方這個文化系統(tǒng),是順著希臘、羅馬、希伯萊這三個來源下來的,即希臘的科學、哲學,羅馬法以及希伯萊的宗教??墒?,同樣是順著這三個來源下來,英國哲學就和德國哲學不同,和法國哲學也不同。不同歸不同,它們三個又是屬於同一系統(tǒng)。所以在這裏,一定要普遍性、特殊性兩面都講,不能只講一面。我們在正式講中國哲學的特質以前,就要先考慮這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問題。今天我們光講特殊性的問題。我們說中國代表一個文化系統(tǒng),西方代表一個文化系統(tǒng),印度也代表一個文化系統(tǒng)??墒?,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都是人類,為什麼文化系統(tǒng)卻有差別呢我們如何來解釋這個差別呢如果瞭解了文化系統(tǒng)的特殊性,就能瞭解哲學的特殊性。這種問題一般人是不會想到的。那麼我們要如何來瞭解這個問題呢要如何來解釋才是中肯的呢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也可舉出好多例子,從各個文化歷史上已有的那些
下載積分: 9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4
頁數(shù): 210
大?。?0.6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作者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出版說明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后經整理,于1948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此書出版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和南斯拉夫文的譯本出版,在歐美頗有影響。此書過去沒有中文本,現(xiàn)由著者的學生涂又光同志據(jù)英文本譯為中文,供從事中國哲學史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同志參考。中文譯本對英文本所引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文句,作了核實。自序小史①者,非徒巨著之節(jié)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也。①本書英文原本出版時,中文名為中國哲學小史。但1933年商務印書館曾出版著者另一本中國哲學小史,作為萬有文庫百科小叢書之一。因此著者將本書中文本定名為中國哲學簡史。歷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才者,文筆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才,較之學術巨著尤為需要。余著此書,于史料選材,亦既勉竭綿薄矣,復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讀者,倘覺此書易曉,娓娓可讀、博士與有力焉;選材編排,博士亦每有建議。本書小史耳,研究中國哲學,以為導引可也。欲知其詳,尚有拙著大中國哲學史②,亦承布德博士英譯;又有近作新原道③,已承牛津大學休士先生ERHUGHES英譯;可供參閱。本書所引中國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譯文,書此志謝。②小國哲學史上卷,布德譯,書名AHISTYOFCHINESEPHILOSOPHY,THEPERIODOFPHILOSOPHERSFROMTHEBEGINNINGTOCIRCAL00BC,由HENRYVETCH,PEIPINGALLENUNWIN,LONDON于1937年出版。布德繼續(xù)譯出下卷后,上、下兩卷均由PRICETONUNIVERSITYPRESS于1952年出版。③新原道,一名中國哲學之精神,休士譯,書名THESPIRITOFCHINESEPHILOSOPHY,由LONDONROUTLEGEKEGANPAUL于1947年出版。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賓夕凡尼亞大學任訪問教授,因著此書。此行承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乘此書出版之際,致以謝意。該校東方學系師生諸君之合作、鼓勵,亦所感謝;該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謝。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恒幕義先生AWHUMMEL為此書安排出版,亦致謝意。馮友蘭一九四七年六月于賓夕凡尼亞大學就可以看出,不能認為儒家是宗教。人們習慣于說中國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們已經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個哲學的學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區(qū)別。道家與道教的教義不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順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舉例來說,照老子、莊子講,生而有死是自然過程,人應當平靜地順著這個自然過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義則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術,顯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從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許多資料。作為哲學的佛學與作為宗教的佛教,也有區(qū)別。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對佛學比對佛教感興趣得多。中國的喪祭,和尚和道士一齊參加,這是很常見的。中國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學意味的?,F(xiàn)在許多西方人都知道,與別國人相比,中國人一向是最不關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中國文化形成中的主導觀念①,其中說“中國人不以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規(guī)的、有組織的那一類宗教。這一切自然標志出中國文化與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數(shù),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侶起主導作用的?!雹貲OMINANTIDEASINTHEFMATIONOFCHINESECULTURE,載美國東方學會雜志62卷4號,293294頁。收入HFMACNAIR編中國,1828頁,加利弗尼亞大學出版社,1946年版。在一定意義上,這個說法完全正確。但是有人會問為什么會這樣對于超乎現(xiàn)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為什么事實上大多數(shù)民族以宗教的觀念和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這種追求如果是人類基本欲望之一,為什么中國人竟是一個例外若說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這是否意昧著中國人對于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毫無覺解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價值。愛人,是道德價值;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有人會傾向于把超道德價值叫做宗教價值。但是依我看來,這種價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處宗教的含義與前面所說的不同。例如,愛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價值,但是在斯賓諾莎哲學里就不是宗教價值,因為斯賓諾莎所說的上帝實際上是宇宙。嚴格地講,基督教的愛上帝,實際上不是超道德的。這是因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從而人愛上帝可以與子愛父相比,后者是道德價值。所以,說基督教的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是很成問題的。它是準超道德價值。而斯賓諾莎哲學里的愛上帝才是真超道德價值。對以上的問題,我要回答說,對超乎現(xiàn)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國人并不是這條規(guī)律的例外。他們不大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他們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他們在哲學里滿足了他們對超乎現(xiàn)世的追求。他們也在哲學里表達了、欣賞了超道德價值,而按照哲學去生活,也就體驗了這些超道德價值。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積極的知識。我是指關于實際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xiàn)世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钡谒氖苏逻@種損益的不同暫且不論,老子這個說法我也不完全同意?,F(xiàn)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國哲學傳統(tǒng)里有為學、為道的區(qū)別。為學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增加積極的知識,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提高心靈的境界。哲學屬于為道的范疇。哲學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學的功用,不是增加積極的知識,這個看法,當代西方哲學的維也納學派也作了發(fā)揮,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為了不同的目的。我不同意這個學派所說的哲學的功用只是弄清觀念;形上學的性質只是概念的詩。不僅如此,從他們的辯論
下載積分: 9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30
大?。?0.4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1第一編第一編先秦時期的哲學先秦時期的哲學考古發(fā)現(xiàn)考古發(fā)現(xiàn)1、藍田人2、北京人3、元謀人一、原始社會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一、原始社會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約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約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前(二)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同時推動了人類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二)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同時推動了人類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三)(三)(一方面)(一方面)在原始社會中,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雖然想盡辦法企圖克服自然力帶來的災禍,但人類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產生了對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構造的各種錯誤、幻想的觀念。○靈魂不死的觀念或靈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學唯心論的萌芽。(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原始社會的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和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也逐漸地積累了一些實際經驗,對自然界的一些簡單規(guī)律、物質現(xiàn)象也有一些樸素的了解,對客觀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現(xiàn)實的態(tài)度。無神論、唯物主義思想發(fā)展的萌芽。二、原始社會后期社會的發(fā)展及進入奴隸社會階段二、原始社會后期社會的發(fā)展及進入奴隸社會階段(一)原始社會后期社會特點(一)原始社會后期社會特點(二)奴隸制的社會特點(二)奴隸制的社會特點1、經濟上奴隸主貴族占有土地奴隸;;通過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給各親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世襲制度,實行奴隸主貴族世卿世實祿的等級制(三)奴隸制度社會對哲學的影響(三)奴隸制度社會對哲學的影響◎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階級的烙印、階級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無上的神,形成一種與巫術密切結合的早期宗教◎周朝發(fā)展原始宗教,用統(tǒng)治者的德行作為補充,以說明上帝不斷更換統(tǒng)治者的理由,總之,這時的宗教已成為奴隸主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了。2、生產力發(fā)展帶來的科學知識豐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資料、生產力發(fā)展帶來的科學知識豐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資料三、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及封建制的社會特點三、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及封建制的社會特點(一)奴隸制的沒落,封建制的確立(一)奴隸制的沒落,封建制的確立(二)春秋時期哲學的發(fā)展(二)春秋時期哲學的發(fā)展農、商、手工業(yè)及科學的發(fā)展進步及社會、階級矛盾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奴隸主統(tǒng)治者奴隸主統(tǒng)治者新興地主階級及同盟者小生產者新興地主階級及同盟者小生產者孔子孔子提出“仁”“禮”的學說及“中庸”的觀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人文主義思潮人文主義思潮老子老子提出“道”與“無為”學說墨子墨子提出“兼愛”“非命”孫武孫武總結我國作戰(zhàn)經驗,包含有豐富的古代樸素軍事辯證法(三)戰(zhàn)國時期社會特點及哲學發(fā)展(三)戰(zhàn)國時期社會特點及哲學發(fā)展1、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矛盾和斗爭及不同的解決主張、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矛盾和斗爭及不同的解決主張知識分子和奴隸農民的不同主張知識分子和奴隸農民的不同主張2、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田氏官學田氏官學(1)新興地主階級的激進派)新興地主階級的激進派自由民因軍功獲得土地,或由工商業(yè)手工業(yè)轉化過來的地主階級代表自由民因軍功獲得土地,或由工商業(yè)手工業(yè)轉化過來的地主階級代表商鞅,孫臏,管商鞅,孫臏,管子,后期墨家,荀況韓非子,后期墨家,荀況韓非經濟上,剝奪奴隸主政權,廢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張用暴力、戰(zhàn)爭推翻奴隸主的統(tǒng)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軍功論爵位世界觀上,注重客觀實際,樸素的唯物主義(2)改良派)改良派舊奴隸主轉化的地主舊奴隸主轉化的地主孟子孟子經濟上,承認封建地主經濟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義”感化奴隸主,籠絡勞動人民實現(xiàn)封建制過渡,反對暴力31、不僅提出了德,而且提出了“孝”,制定了一套制禮作樂的規(guī)則。禮成了奴隸社會的等級名分制度,樂成了為這種等級名分制度服務的工具2、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視,產生了對天的一些新認識。提出了“天命靡常天命靡?!薄疤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孟子引泰誓子引泰誓)3、保民的思想、保民的思想保民才能“享天之命享天之命”(尚書。多方(尚書。多方)“保民保民”也就是告誡統(tǒng)治者要勤于人事,要注意統(tǒng)治之術,好好地保護奴隸不讓他們逃亡和失散,才能保住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讨艿淖诮堂孕攀蔷S護奴隸主貴族階級統(tǒng)治的思想武器,其形式不斷變換,但其本質就是政權神授。這一理論后來又發(fā)展成為我國兩千多年鞏固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支柱之一。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樸素辯證法思想的萌芽樸素辯證法思想的萌芽一、一、隨著商周奴隸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人們開始注意到自然界變化發(fā)展和人類社會政權交替、禍福轉化等現(xiàn)象。對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變化,人們是有不同的看法的。紂王“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否認變化EG周代殷政權周公旦“天命靡常天命靡?!背姓J變化二、二、在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觀察、分析和解釋中,逐步萌發(fā)了古代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但我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最初是在宗教神學的體系下萌芽發(fā)生的?,F(xiàn)存周易中的易經部分,原是周人問吉兇的卜筮之書,但其中包括著某些原始而可貴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萌芽。(一)(一)周易的兩個部分(二)(二)易經的成書年代(三)(三)易經中關于“對立”和“物極必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1、對立面及其變化的思想反映在六十四卦的演變產生六十四卦八卦陰陽兩爻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變化,最終歸結為陰陽兩種勢力的消長。這是最原始的關于對立面及其變化的思想※易經關于陰陽的觀念很可能是從觀察天象地理的變化或人類男女兩性,禽獸雌雄的不同中概括出來的但并沒有把陰陽作為某種具體事物的兩種對立性質,而是把陰陽當作一切具體事物共同的、最基本的兩種對立性質提出來,并用抽象的符號表示這由易經作為占筮之用宗教神學體系決定的?!醪豢苫焱跇闼匚ㄎ镏髁x思想。2、易經中關于“對立”的思想,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兇對立。EGEG泰卦與否卦;剝卦與復卦3、易經在一些卦中包含有一些由低到高的變化發(fā)展思想。EGEG乾卦;漸卦乾卦;漸卦4、易經在描述由低至高的變化發(fā)展情況中,也表露了一些轉化的思想和“物極必反”的思想?!捉洶咽挛锏摹皩αⅰ焙娃D化抽象化,神秘化,認為人們地于事物的變化發(fā)展是無法認識和駕馭的,只能乞求于神的啟示,然后再來決定人們的行動;這些樸素辯證法思想因素帶有嚴重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四)一些進步的政治家,思想家表露出了一些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素(四)一些進步的政治家,思想家表露出了一些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素1、晏嬰對齊景公論“和”“同”2、晉國的史官史墨,提出“物生有兩”“各有妃耦”事物不是固定不變,對立雙方地位可以發(fā)生轉化等思想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樸素自然觀的萌芽樸素自然觀的萌芽一、一、樸素自然觀的產生(一)(一)生產的發(fā)展和文化的進步(二)(二)天,上帝,鬼神觀念的動搖二、二、五行的觀念世界由五種元素構成的樸素唯物主義
下載積分: 9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56
大?。?1.0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1中國哲學簡史作者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后經整理,于1948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此書出版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和南斯拉夫文的譯本出版,在歐美頗有影響。此書過去沒有中文本,現(xiàn)由著者的學生涂又光同志據(jù)英文本譯為中文,供從事中國哲學史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同志參考。中文譯本對英文本所引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文句,作了核實。自序小史①者,非徒巨著之節(jié)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也。歷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才者,文筆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才,較之學術巨著尤為需要。余著此書,于史料選材,亦既勉竭綿薄矣,復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讀者,倘覺此書易曉,娓娓可讀、博士與有力焉;選材編排,博士亦每有建議。本書小史耳,研究中國哲學,以為導引可也。欲知其詳,尚有拙著大中國哲學史②,亦承布德博士英譯;又有近作新原道③,已承牛津大學休士先生ERHUGHES英譯;可供參閱。本書所引中國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譯文,書此志謝。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賓夕凡尼亞大學任訪問教授,因著此書。此行承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乘此書出版之際,致以謝意。該校東方學系師生諸君之合作、鼓勵,亦所感謝;該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謝。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恒幕義先生AWHUMMEL為此書安排出版,亦致謝意。馮友蘭一九四七年六月于賓夕凡尼亞大學注3心中所指的并不相同。哲學家所說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當于古代中國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其定義是“至大無外”。所以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應當看作宇宙的部分。當一個人思想宇宙的時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當我們思知識或談知識的時候,這個思、談的本身就是知識。用亞力士多德的話說,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學家若要堅持在我們思想之前必須首先思想我們的思想,他就在這里陷入邪惡的循環(huán);就好像我們竟有另一種能力可以用它來思想我們的思想實際上、我們用來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用來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種能力。如果我們懷疑我們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們也有同樣的理由懷疑我們思想思想的能力。宗教也和人生有關系。每種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種哲學。事實上,每種大宗教就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這就是我所說的宗教。這樣來規(guī)定宗教一詞的含義,實際上與普通的用法并無不同,若照這種含義來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認為儒家是宗教。人們習慣于說中國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們已經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個哲學的學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區(qū)別。道家與道教的教義不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順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舉例來說,照老子、莊子講,生而有死是自然過程,人應當平靜地順著這個自然過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義則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術,顯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從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許多資料。作為哲學的佛學與作為宗教的佛教,也有區(qū)別。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對佛學比對佛教感興趣得多。中國的喪祭,和尚和道士一齊參加,這是很常見的。中國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學意味的。現(xiàn)在許多西方人都知道,與別國人相比,中國人一向是最不關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中國文化形成中的主導觀念①,其中說“中國人不以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規(guī)的、有組織的那一類宗教。這一切自然標志出中國文化與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數(shù),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侶起主導作用的?!痹谝欢ㄒ饬x上,這個說法完全正確。但是有人會問為什么會這樣對于超乎現(xiàn)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為什么事實上大多數(shù)民族以宗教的觀念和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這種追求如果是人類基本欲望之一,為什么中國人竟是一個例外若說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這是否意昧著中國人對于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毫無覺解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價值。愛人,是道德價值;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有人會傾向于把超道德價值叫做宗教價值。但是依我看來,這種價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處宗教的含義與前面所說的不同。例如,愛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價值,但是在斯賓諾莎哲學里就不是宗教價值,因為斯賓諾莎所說的上帝實際上是宇宙。嚴格地講,基督教的愛上帝,實際上不是超道德的。這是因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從而人愛上帝可以與子愛父相比,后者是道德價值。所以,說基督教的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是很成問題的。它是準超道德價值。而斯賓諾莎哲學里的愛上帝才是真超道德價值。對以上的問題,我要回答說,對超乎現(xiàn)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國人并不是這條規(guī)律的例外。他們不大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他們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他們在哲學里滿足了他們對超乎現(xiàn)世的追求。他們也在哲學里表達了、欣賞了超道德價值,而按照哲學去生活,也就體驗了這些超道德價值。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積極的知識。我是指關于實際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xiàn)世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第四十八章這種損益的不同暫且不論,老子這個說法我也不完全同意?,F(xiàn)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國哲學傳統(tǒng)里有為學、為道的區(qū)別。為學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增加積極的知識,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提高心靈的境界。哲學屬于為道的范疇。哲學的
下載積分: 9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18
大?。?0.3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序我們今日要編中國古代哲學史,有兩層難處。第一是材料問題周秦的書,真的同偽的混在一處。就是真的,其中錯簡錯字又是很多。若沒有做過清朝人叫做“漢學”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錯誤。第二是形式問題中國古代學術從沒有編成系統(tǒng)的紀載。莊子的天下篇,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諸子略,均是平行的紀述。我們要編成系統(tǒng),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所以非研究過西洋哲學史的人,不能構成適當?shù)男问健,F(xiàn)在治過“漢學”的人雖還不少,但總是沒有治過西洋哲學史的。留學西洋的學生,治哲學的,本沒有幾人。這幾人中,能兼治“漢學”的更少了。適之先生生于世傳“漢學”的績溪胡氏,稟有“漢學”的遺傳性;雖自幼進新式的學校,還能自修“漢學”,至今不輟;又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兼治文學哲學,于西洋哲學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編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難處,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較的容易多了。先生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才滿一年。此一年的短時期中,成了這一編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可算是心靈手敏了。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幾處的特長第一是證明的方法第一是證明的方法。我們對于一個哲學家,若是不能考實他生存的時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來源;若不能辨別他遺著的真?zhèn)?,便不能揭出他實在的主義;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辯證的方法,便不能發(fā)見他有無矛盾的議論。適之先生這大綱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書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個人的苦心,并且為后來的學者開無數(shù)法門。第二是扼要的手段。第二是扼要的手段。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但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出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系統(tǒng),不是窮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適之先生認定所講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fā)達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fā)達史,所以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這是何等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光。古代評判哲學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漢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諸子;近人替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這都是鬧意氣罷了適之先生此編,對于老子以后的諸子,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是很平等的。第四是系統(tǒng)的研究。第四是系統(tǒng)的研究。古人記學術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說過了。適之先生此編,不但孔墨兩家有師承可考的,一一顯出變遷的痕跡。便是從老子到韓非,古人劃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家等的,一經排比時代,比較論旨,都有遞次演進的脈絡可以表示。此真是古人所見不到的。以上四種特長,是較大的,其他較小的長處,讀的人自能領會,我不必贅說了。我只盼望適之先生努力進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編成一部完全的中國哲學史大約,把我們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給我們一種研究本國哲學史的門徑,那真是我們的幸福了中華民國七年八月三日蔡元培●第一篇導言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例如行為的善惡,乃是人生一個切要問題。平常人對著這問題,或勸人行善去惡,或實行賞善罰惡,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決。哲學家遇著這問題,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惡;人的善惡還是天生的呢,還是學得來的呢;我們何以能知道善惡的分別,還是生來有這種觀念,還是從閱歷經驗上學得來的呢;善何以當為,惡何以不當為;還是因為善事有利所以當為,惡事有害所以不當為呢;還是只論善惡,不論利害呢;這些都是善惡問題的根本方面。必須從這些方面著想,方可希望有一個根本的解決。因為人生切要的問題不止一個,所以哲學的門類也有許多種。例如一、天地萬物怎樣來的。一、天地萬物怎樣來的。(宇宙論)(宇宙論)二、知識、思想的范圍、作用及方法。二、知識、思想的范圍、作用及方法。(名學及知識論)(名學及知識論)三、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三、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四、怎樣才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四、怎樣才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教育哲學)(教育哲學)五、社會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五、社會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政治哲學)(政治哲學)六、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六、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宗教哲學)哲學史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過了許多哲學家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fā)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致互相辯論。有時一種問題過了幾千百年,還沒有一定的解決法。例如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荀子說性是惡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說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說性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著年代的先后和學派的系統(tǒng),一一記敘下來,便成了哲學史。哲學史的種類也有許多哲學史的種類也有許多一、通史。例如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之類。二、專史。(一)專治一個時代的,例如希臘哲學史、明儒學案。(二)專治一個學派的,例如禪學史、斯多亞派哲學史。(三)專講一人的學說的,例如王陽明的哲學、康德的哲學。(四)專講哲學的一部分的歷史,例如名學史、人生哲學史、心理學史。哲學史有三個目的哲學史有三個目的(一)(一)明變明變哲學史第一要務,在于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哲學史第一要務,在于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學說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稱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學,并不是孔子的儒學,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學。但是這個不同之中,卻也有個相同的所在,又有個一線相承的所在。這種同異沿革的線索,非有哲學史、不能明白寫出來。(二)求因(二)求因哲學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須要尋出這些沿革哲學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須要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變遷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學,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學陸象山、王陽明的哲學,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這些原因,約有三種(甲)個人才性不同。(乙)所處的時勢不同。(丙)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三)評判(三)評判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了,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了,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
下載積分: 9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18
大?。?0.4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國古代宗教雕塑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義、故事、人物、傳說為題材的雕塑。中國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藝術成就最高?,F(xiàn)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為代表,分布于新疆、甘肅、寧夏、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川、廣西、云南等地百余處。其中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享譽世界。敦煌石窟,是今甘肅敦煌一帶石窟群的總稱。它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以莫高窟規(guī)模最大。據(jù)載,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的一千多年間,不斷鑿建。唐代已有一千窟龕??邇人苡性煜瘢谋谂c天頂畫滿壁畫,洞前建有木結構建筑,集建筑、彩塑與壁畫于一體,構成金碧輝煌、絢麗多彩的佛國世界?,F(xiàn)存歷代洞窟492個,壁畫45000余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由于敦煌自西漢張騫通西域開始,就成為東西方的交通樞紐,是印度犍陀羅文化、希臘文化和我國中原文化的匯合地,所以敦煌石窟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寶庫,也是世界古代文化藝術的寶庫。敦煌石窟現(xiàn)存魏至宋彩塑2415余身,影壁(浮雕)千余身。其中,唐代彩塑670尊,從藝術成熟和繪塑結合之完美來看,都是敦煌彩塑的高峰。唐代彩塑,將佛的慈祥大度,菩薩的溫靜端莊,弟子的聰慧虔誠,天王的威武雄壯,都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人物形象豐潤端莊,比例適度,衣紋舒展自然,傅彩艷麗又諧調統(tǒng)一,是從生活中概括而來又按佛教發(fā)展要求創(chuàng)造出來的中國化佛教雕塑。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天水市東南45公里處的秦嶺西端的麥積山。鑿窟始于十六國后秦(公元384~417年),后經多個朝代開鑿,現(xiàn)存洞窟194個,壁畫1300余平方米,雕塑7200余身,被譽為“中國彩塑博物館”。其中,北魏、西魏時期的彩塑最為精美,形象已是典型的“瘦骨清相”的優(yōu)美風格。佛、菩薩溫柔親切、秀麗婉約、寧靜淳樸。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的武周山北崖,依山開鑿,東西綿長一公里,始創(chuàng)于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主要石窟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以前?,F(xiàn)存洞窟53個,共計1100余龕,有石雕造像51000余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魏文帝命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史稱“曇曜五窟”,即第16~20窟。這五窟的主像像高分別為135米、156米、155米、168米、137米,形體碩大,氣勢宏偉。其相貌分別按北魏太祖至文成帝五世帝王雕刻,突出體現(xiàn)皇帝即“當今如來”的思想,是神權與皇權相結合的產物。20窟大佛,是云岡石窟的代表作。此窟前壁已崩塌,大佛露天,為釋迦牟尼坐像。大佛前額寬廣,直鼻大耳,寬肩,頭部徽俯,沉思端坐。大佛形體洗練、概括,藝術成就極高,但風格仍帶有印度外來影響的痕跡。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伊水兩岸,創(chuàng)建于北魏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四百多年的營建,現(xiàn)存窟龕2102個,雕像10萬余身,碑刻題記3600多品,以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和唐代的奉先寺最為突出。北魏時期的造像,面孔清瘦,身材瘦小,衣紋飄曳,頗具文士之風。與云岡造像的高鼻大眼、面龐飽滿、身軀壯實、慈祥中透有威武之氣的形象相比,龍門石窟創(chuàng)造了真正有別于外來樣式的中國佛教石雕像。奉先寺盧舍那佛龕是唐高宗、武后時開鑿的,當時執(zhí)政的武則天曾助脂粉錢二萬貫,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工。當時窟前有木結構建筑群,稱奉先寺。奉先寺后被伊水沖毀,但屬于寺廟一部分的窟龕造像依然存在,共有主佛盧舍那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11尊雕像。主像身高1714米,菩薩身高13米,弟子、金剛約10米,是龍門石窟最大的雕像群。盧舍那佛是釋迦牟尼的報身像,是佛慧光芒普照四方之意。大佛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tài),其視線角度與禮佛者仰視視線交匯,使禮拜者感受到佛的慈祥。此外,我國古代還有一些與宗教有聯(lián)系的祠祀性建筑中,也遺存有優(yōu)秀的雕塑作品,如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的宋代彩塑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殿內有43尊彩塑,除圣母兩側小像是后補者外,其余均為宋代原塑。正中帳內為圣母坐像,侍從井然有序地站立在兩廂。侍從中有5尊宦官,4尊男裝女官,33尊身著長衫或短衣長裙的侍女。她們或梳雙螺髻,或梳堆云髻,其上裹彩色布巾,裹法各不相同,服飾彩繪美觀,衣紋塑造流暢,身材苗條,體態(tài)婀娜,與真人同高。這些侍女像,因都是站立靜候侍奉圣母,動作不可能有過大區(qū)別,要使其不雷同難度極大,但藝術家能依靠身姿微妙的變化和面部眉宇間的細微起伏,表現(xiàn)出她們年齡、性格和情態(tài)的不同,是我國古代彩塑藝術的精品。復習思考題1中國有哪些著名佛教石窟2晉祠圣母殿彩塑的藝術成就表現(xiàn)在哪兒
下載積分: 3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4
頁數(shù): 2
大小: 0.0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測試題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測試題一、選擇題1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A漢語B英語C西班牙語D俄語2小明收到在加拿大留學的姑姑用當?shù)卣Z言文字寫給他的一封信、信的語言文字是()。A英語B西班牙語C漢語D俄語3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是()。A漢語B英語C阿拉伯語D法語4西班牙語主要使用在()(雙選)。A西班牙B葡萄牙C拉丁美洲D非洲5以下使用英語的國家有()。A美國B法國C俄羅斯D西班牙6世界上信仰人數(shù)最多的宗教是()。A基督教B伊斯蘭教C佛教D清真教7哪種宗教的教徒被稱為穆斯林()。A基督教B伊斯蘭教C佛教D喇嘛教8世界第三大宗教是()。A基督教B伊斯蘭教C佛教D回教9伊斯蘭教產生于()。A亞洲的東部B阿位伯半島C古印度D歐洲10每個禮拜日都去教堂做禮拜的教徒信仰()。A基督教B伊斯蘭教C佛教D清真教11泰國的國教是()。A基督教B伊斯蘭教C佛教D清真教12阿拉伯人信仰()。A基督教B伊斯蘭教C佛教D回教13我國的回族多信仰()。A基督教B伊斯蘭教C佛教D喇嘛教14十字架是哪個宗教的標志()。A基督教B伊斯蘭教C佛教D回教15清真寺是哪個宗教的建筑()。A基督教B伊斯蘭教C佛教D回教(1)A地人口稀疏,其主要原因是_____氣候極端干旱_______。(2)B地的居民大部分是___黃色____人種,通用的語言是______漢語______。(3)C大洲這里的居民主要信仰______基督______宗教。(4)D地位于_______亞馬孫_______平原上,人口稠密還是稀疏___稀疏_____。(5)從圖中可看出人口稠密區(qū)主要分布在亞洲的____東____部和南部、____洲和南北美洲的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qū)。23閱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6分)(1)如圖所示①②③④,表示人口稀少的地方的是_______。(2)圖中②處所在的國家主要使用_______________語。(3)圖中④處主要是_____________人種。(4)圖中③處的居民大多信仰的宗教是______________。(5)亞洲是三大宗教的發(fā)源地,其中伊斯蘭教發(fā)源于______________。并且我們把伊斯蘭教的教徒成為______________24讀圖分析,完成下列各題(5分)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2
大?。?0.6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13333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一、單選題(共10題;共20分)1中東大多數(shù)居民信仰()A伊斯蘭教B猶太教C基督教D印度教2阿拉伯語主要分布在()。A亞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B歐洲的西部C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D北美洲的東部3人口的分布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密切,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回答②地居民使用的語言主要是()A英語B俄語C漢語D阿拉伯語4下列城市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穆德誕生地的是()A耶路撒冷B麥地那C巴格達D麥加5世界上流傳最廣和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分別是()A英語和俄語B英語和漢語C漢語和法語D漢語和英語3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A、B、C這三種建筑物的名稱分別叫什么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14________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________語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其主要分布在歐洲的________國、北美洲的________國、________國,大洋洲的________國及亞洲的________等國。三、綜合題(共2題;共15分)15讀下圖,回答問題。(1)圖中A地居民主要通用的語言是________,主要人種是________。(2)圖中B地居民通用的語言是________,信奉的宗教是________。(3)圖中C地居民通用的語言是________,E地居民通用的語言是________。(4)圖中D地居民通用的語言是________,信奉的宗教是________。(5)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是________;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是________;西班牙語除西班牙人使用外,現(xiàn)在________地區(qū)的許多國家都通行西班牙語。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4
頁數(shù): 9
大?。?0.1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答案一、單選題1、B2、B3、C4、C5、C6、C7、D8、C9、C10、B二、多選題1、ABC2、ABCD3、ABCDE4、ABCDE5、ABC6、ACD7、CD8、CDE9、CE10、ABCDE三、名詞解釋1、經濟基礎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相適應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2、理性認識(1)使認得的高級階段,是人們對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關于事物的本質、內部關系和整體的認識。(2)其特點是間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3、社會進步是對社會進步發(fā)展的總概括,包括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社會本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會基本領域的變化和變革。四、判斷說明1、一切社會意識都是社會意識形式。答(1)此命題是錯誤的(2)社會意識從高低不同層次看,可以區(qū)分為社會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形態(tài)則是高水平的社會意識(3)只有高水平的社會意識才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4)人民群眾是社會制度變革的決定力量。六、論述題1、什么是黨的思想路線,它和馬克思主義認識的關系怎樣1)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路線是緊密聯(lián)系的,是一致的,這個一致性體現(xiàn)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知和行在實踐中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只有化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路線才能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在改造世界中發(fā)揮巨大的指導作用,思想路線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對認識論的貫徹和運用。3)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物質世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因此在思想路線就要求人們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通過調查研究認識和掌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對實踐起指導作用,因此,在思想路線上要求理論,又不能把理論當作教條。理論要于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依次在思想路線上要求人們必須要用實踐去檢驗認識,使認識得到修正、發(fā)展。2、論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1)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界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征服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2)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關系。3)其辯證關系是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第一、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第二、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4
頁數(shù): 13
大?。?0.05(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