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 《荀子》引《書》辨析</p><p> 關(guān)鍵詞:荀子;儒家經(jīng)典;《尚書》;先秦引用學 </p><p> 摘要:近現(xiàn)代以來的《尚書》研究者在分析《荀子》引《書》時存在不同的看法。荀子引《書》共22次,引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引用《書》中文句,共17次,其中重復(fù)引用者兩次;二是化用《書》中文句,共5次。《荀子》引《書》涉及《書》篇范圍廣,集中引用《周書》內(nèi)容,引
2、議結(jié)合,往往斷章取義。辨析荀子引《書》問題有助于我們探究《書》學在先秦的流傳、荀子與《書》學的傳授關(guān)系以及先秦引用學等一系列問題。 </p><p> 中圖分類號:B222.6; I206.2 </p><p>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3)06-0074-05 </p><p>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對儒家典籍的傳
3、授有重要的貢獻。漢劉向《孫卿書書錄》說:“孫卿善為《詩》、《禮》、《易》、《春秋》?!薄?〕實際上,荀子不僅擅習《詩》、《禮》、《易》、《春秋》,而且深諳于《書》,《荀子》三十二篇中存在大量引《書》、論《書》的情況即為明證。而辨析《荀子》引《書》問題正是考論《荀子》習《書》、論《書》和傳《書》的基礎(chǔ)。 </p><p> 近現(xiàn)代以來的《尚書》研究者在論述《尚書》學史時,往往都會分析《荀子》引《書》的情況。由于《
4、尚書》有今古文之分,所以學者在《荀子》引《書》的次數(shù)等問題上存在不同的看法。陳夢家《尚書通論》通計《荀子》引《書》共十五條〔2〕,并將之分為三類:一是引“《書》曰”類,共十一條;二是引“篇名”類,共三條;三是引《書》稱《傳》類,一條。而《天論》篇引“《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陳氏沒有統(tǒng)計,此條與《修身》篇引《書》的內(nèi)容基本一致,屬于重復(fù)引《書》例。 </p><p> 蔣善國《尚書綜述
5、》認為《荀子》引《書》共計十四條〔3〕。《富國》篇“《康誥》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和《君道》篇引“《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二條,蔣氏沒有統(tǒng)計在內(nèi)。后一條現(xiàn)存于古文《尚書?胤征》篇,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認為:“‘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此出《荀子?君道》篇所引‘《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是整乃見于《荀子》也?!薄?〕并在“《書》曰”下注明“《韓詩外傳》作‘周制曰’”,以此證明此兩句并非是《
6、尚書》的內(nèi)容。蔣氏可能出于對今古文的不同認識而有意沒有將其統(tǒng)計在內(nèi)。 </p><p> 劉起《尚書學史》對《荀子》引《書》進行了詳盡的分析〔5〕,他將《荀子》引《書》分為三種情況,共約22例:(1)《荀子》引今文《尚書》16例;(2)《荀子》引“《書序》百篇”篇名;(3)《荀子》引先秦文集中沒有篇名的逸《書》4例。劉氏統(tǒng)計的《荀子》引《書》例不僅包括《荀子》直接引《書》中的文句,還包括《荀子》與《書》相關(guān)或相
7、近的內(nèi)容。 </p><p> 前人分析《荀子》引《書》的立足點是考辨《尚書》學史,因而更注重《荀子》直接引《書》的內(nèi)容,而對《荀子》與《書》相關(guān)聯(lián)的信息分析極少。本文試就《荀子》引《書》情況作進一步辨析,以便深入探究荀子與先秦《書》學的關(guān)系。 </p><p> 一、《荀子》引《書》的次數(shù)與方式 </p><p> 今本《荀子》共三十二篇,據(jù)學者研究,其中一
8、些篇章并非荀子所作,在此我們暫不考慮《荀子》某些篇章的偽作問題。《書》有今古文之分,在此我們亦撇開今古文《尚書》的畛域,以今傳本《尚書》為依據(jù)來分析《荀子》引《書》的情況。《荀子》引《書》的方式主要有直接引用和化用兩種: </p><p> ?。ㄒ唬┲苯右谩稌分形木?</p><p> 這種情形共17條,引用方式又可分為四種: </p><p> 1.以“《
9、書》曰”的形式引《書》篇內(nèi)容,共12次。即: </p><p> ?。?)《修身》:“《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币囊娪凇吨軙?洪范》篇。 </p><p> ?。?)《王制》:“《書》曰:‘維齊非齊?!币囊娪凇吨軙?呂刑》篇。 </p><p> ?。?)《富國》:“《書》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若有疾?!币囊娪凇吨軙?
10、康誥》篇。 </p><p> (4)《君道》:“《書》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懌?!币囊娪凇吨軙?康誥》篇。 </p><p> ?。?)《君道》:“《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币囊娪凇断臅?胤征》篇。 </p><p> ?。?)《臣道》:“《書》曰:‘從命而不拂,微諫而不倦,為上則明,為下則遜?!币囊娪凇渡袝?伊訓》篇。 <
11、/p><p> ?。?)《致士》:“《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惟曰未有順事。’”引文見于《周書?康誥》篇。 </p><p> ?。?)《天論》:“《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币囊娪凇吨軙?洪范》篇。 </p><p> ?。?)《正論》:“《書》曰:‘克明明德?!币脑凇队輹?堯典》中作“克明俊德”。 </p>&
12、lt;p> ?。?0)《正論》:“《書》曰:‘刑罰世輕世重?!币囊娪凇吨軙?呂刑》篇。 </p><p> ?。?1)《君子》:“《書》曰:‘凡人自得罪?!币囊娪凇吨軙?康誥》篇。 </p><p> ?。?2)《宥坐》:“《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即,予維曰未有順事?!币囊娪凇吨軙?康誥》篇。 </p><p> 其中,《修身》與《天論》篇所
13、引《書》句相同,屬于重復(fù)引《書》。而《致士》與《宥坐》篇引《書》句略有不同,但均出《康誥》篇,可能是荀子引用的版本不同所致,也屬于重復(fù)引《書》。 </p><p> 2.直舉《書》篇名引其內(nèi)容,共3例,即: </p><p> ?。?)《富國》:“《康誥》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p><p> ?。?)《議兵》:“《泰誓》曰:‘獨夫紂。’” <
14、/p><p> ?。?)《堯問》:“其在《中?之言》也,曰:‘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已若者亡?!敝?,唐楊?注:“中?與仲虺同,湯相也?!贝司洮F(xiàn)見于古文《尚書?仲虺之誥》中。 </p><p> 3.以“《傳》曰”形式引《書》中內(nèi)容,此種情況僅有一例,即《君子》篇:“《傳》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睏?注:“《尚書?甫刑》之辭?!薄陡π獭芳唇癖尽渡袝?呂刑》篇
15、。 4.既不標明是“《書》曰”或《書》中某篇曰,也不標明是“《傳》曰”,但其語句實乃《書》之內(nèi)容。如《大略》:“舜曰維予從欲而治”,此句實出自《大禹謨》“帝曰:俾予從欲以治”,楊?注:“《虞書》舜美皋陶之辭,言皋陶明五刑,故舜得從欲而治。引之以喻禮能成圣,亦猶舜賴皋陶也?!遍惾翳车榷鄶?shù)學者認為《大禹謨》等今傳古文《尚書》25篇為東晉梅賾所偽造,因而學者均未將此條統(tǒng)計在《荀子》引《書》中。 </p><p>
16、 ?。ǘ┗谩稌分姓Z句 </p><p> 荀子熟稔《書》學,諸篇章中多有化用《書》中語句者: </p><p> ?。?)《臣道》“若養(yǎng)赤子”?!犊嫡a》有“若保赤子”,“養(yǎng)”與“?!币饨?,劉起?認為此句是將《康誥》“若保赤子”句稍變而來。 </p><p> ?。?)《成相》“明德慎罰”?!犊嫡a》與《多方》均有“明德慎罰”,劉起?認為此句乃是襲自《書》語。
17、</p><p> ?。?)《王制》“元惡不待教而誅”。此句所言的“元惡”實化用《康誥》“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而來。 </p><p> (4)《君子》“以族論罪,以世舉賢”?!短┦纳稀酚小白锶艘宰澹偃艘允馈?,兩者之間明顯存在密切聯(lián)系。 </p><p> ?。?)《王制》“故周公南征而北國怨,曰:‘何獨不來也?’東征而西國怨,曰:‘何獨后我也?’”而《仲虺
18、之誥》記載湯“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后予?’”《王制》此段內(nèi)容明顯襲自《仲虺之誥》,只不過荀子將此事系于周公,未免失當。 </p><p> 綜上所述,荀子引《書》次數(shù)共為22次,引用方式主要有二種:第一是直接引用《書》中文句,共17次,其中重復(fù)引用者兩次;第二是化用《書》中文句,共5次。 </p><p> 二、《荀子》引《書》的特點 </p>
19、<p> 以上我們對《荀子》引《書》的方式和次數(shù)進行了詳細分析,從中可以看出《荀子》引《書》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p><p> ?。ㄒ唬盾髯印芬稌窋?shù)量較多,涉及范圍廣 </p><p> 如上所述,《荀子》引《書》共22次,次數(shù)較為頻繁。《荀子》共三十二篇,涉及引《書》的篇章有《修身》、《王制》、《富國》、《君道》、《臣道》、《致士》、《天論》、《正論》、《議兵》
20、、《君子》、《成相》、《大略》、《宥坐》和《堯問》等十四篇,幾近《荀子》篇章的半數(shù)。而涉及的相關(guān)《書》篇則有《堯典》、《大禹謨》、《胤征》、《仲虺之誥》、《伊訓》、《泰誓》、《洪范》、《康誥》和《呂刑》等九篇,既有今文《尚書》的內(nèi)容,又有古文《尚書》的內(nèi)容。 </p><p> ?。ǘ盾髯印芬稌繁容^集中 </p><p> 《荀子》直接引《書》17次,其中今文《尚書》的《堯典》1
21、次、《洪范》3次、《康誥》7次、《呂刑》3次,古文《尚書》的《大禹謨》1次、《胤征》1次、《伊訓》1次、《仲虺之誥》1次、《泰誓》1次;《荀子》化用《書》中語句共5次,其中今文《尚書》的《康誥》3次,古文《尚書》的《仲虺之誥》1次,《泰誓》1次??梢?,荀子征引今文《尚書》的次數(shù)遠遠高于古文《尚書》。又,《尚書》有《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而《荀子》引《周書》的次數(shù)遠遠高于他書,這是由荀子法后王的思想造成的。 </p&
22、gt;<p> ?。ㄈ盾髯印芬稌反蠖嘧C論結(jié)合 </p><p> 作為儒家傳世經(jīng)典之一,《尚書》不僅是記載上古政事之書,而且蘊含了儒家所主張的微言大義,成為儒家思想的淵源以及衡量事理的標準?!盾髯印芬稌吩诶^承春秋時代以來逐漸定型的“此之謂也”的固定方式時,進一步將引證與議論結(jié)合起來。 </p><p> 荀子在引《書》時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先引后議,二是先議
23、后引。先引后議是先引《書》篇章內(nèi)容,然后闡述《書》之大義以申明事理,即引《書》論事,如: </p><p> 《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修身》) </p><p> 《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順事。”言先教也。(《致士》) </p><p> 《書》曰:“克明明德?!薄对姟吩唬骸懊髅?/p>
24、在下?!惫氏韧趺髦?,豈特玄之耳哉?。ā墩摗罚?</p><p> 可見,《荀子》引《書》之后的議論往往是對《書》原句意的引申與發(fā)揮,與《書》原句的本義無甚相關(guān)。 </p><p> 而先議后引則是在議論的基礎(chǔ)上引《書》為證,即引《書》證事,這種方式一般通過“此之謂也”句式來完成。如: </p><p> 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
25、下之本也?!稌吩唬骸熬S齊非齊?!贝酥^也。(《王制》) </p><p> 而或以無禮節(jié)用之,則必有貪利糾之名,而且有空虛窮乏之實矣。此無它故焉,不知節(jié)用裕民也?!犊嫡a》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贝酥^也。(《富國》) </p><p> 三德者誠乎上,則下應(yīng)之如景向,雖欲無明達,得乎哉!《書》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贝酥^也。(《富國》) </p>
26、<p> 《荀子》直接引《書》17次,其中僅“此之謂也”式的引用就有10次之多,可見荀子已將《書》視為儒家的經(jīng)典,論證時把《書》中內(nèi)容作為強有力的論據(jù)。 </p><p> ?。ㄋ模盾髯印芬稌吠鶖嗾氯×x </p><p> 《書》在特定的語境下有其自身特有的意義。隨著《書》學儒家經(jīng)典地位的確立,其內(nèi)容便成為儒家思想的載體,蘊含了儒家的微言大義?!盾髯印芬稌返哪康?/p>
27、正是將《書》作為衡量事理的標準,因而闡釋《書》學時往往隨意發(fā)揮,這就造成對《書》的理解脫離原意,甚至是斷章取義。如《修身》引“《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搜跃又芤怨x勝私欲也”。此句引自《洪范》,本意是箕子勸諫周武王不要私心偏好、為非作歹,要遵循王者治國之道。荀子引用時將“作好”與“作惡”看做是人之私欲,“王道”則是“公義”,由此衍生出“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盾髯印芬稌分蟮淖h論實際是對《書》原
28、句意的改造,與《書》的本義無甚相關(guān)。這種對《書》的斷章取義的理解與作為論說的儒家所強調(diào)的禮義教化、政治倫理之間建立起了一種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也正是在這種教化、倫理化的闡釋過程中,《書》學逐漸喪失獨立的記載“政事”之《書》的史學功能,而被賦予了儒家的微言大義。 三、《荀子》引《書》的研究價值 </p><p> 研究《荀子》引《書》問題,在經(jīng)學、文獻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概而言之,其研究價值體現(xiàn)在三方面。
29、 </p><p> ?。ㄒ唬摹稌穼W方面看,《荀子》引《書》對我們了解先秦《書》學的原貌和先秦《書》學的傳流,以及考辨古文《尚書》的真?zhèn)尉哂兄匾膬r值 </p><p> 在儒家原始經(jīng)典的傳授中,《書》的命運最為多舛,秦始皇焚書坑儒,致使先秦《書》傳幾盡焚毀。漢代之《書》啟于伏生壁藏,但伏生所藏壁《書》僅存二十九篇,即今文《尚書》二十九篇。而“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
30、《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6〕,此即為古文《尚書》,流傳到東漢時期逐漸亡佚。東晉梅賾獻《尚書》五十八篇,號稱是西漢孔安國所傳,其中有三十三篇與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九篇的內(nèi)容相同,但在篇數(shù)的分合上存在差異,其余二十五篇不見于晉以前的史傳記載,因而引起后世學者的質(zhì)疑。 </p><p>
31、; 《荀子》一書中既引有今文《尚書》的內(nèi)容,又引有古文《尚書》的內(nèi)容?!盾髯印匪慕裎摹稌返奈木渑c今傳本今文《尚書》基本一致,從中可見今傳本今文《尚書》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基本定型。而《荀子》所引逸《書》的文句與今傳古文《尚書》文句有著顯著差別,但文意基本相同,這為后世考量古文《尚書》的真?zhèn)翁峁┝丝尚诺牟牧稀?</p><p> 另外,通過《荀子》引《書》,我們還可以了解先秦《書》的名稱。對于《書》在何時始稱為
32、《尚書》,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一些學者依據(jù)傳統(tǒng)文獻認為《尚書》之名最早見于《史記》,如《史記》中《五帝本紀》、《儒林傳》、《大宛列傳》等均稱《尚書》。那么《尚書》之名何人始稱之?《尚書大序》說:“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jīng),口以傳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薄?〕西漢劉歆《七略》說:“《尚書》,直言也,歐陽氏先名之。”東漢鄭玄《書贊》說:“孔子乃尊而命之,曰《尚書》。”唐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批駁鄭玄之說,認為鄭玄是“
33、溺于書緯之說”,“以‘書’是本名,‘尚’是伏生所加,故諸引《書》直云‘《書》曰’”〔8〕。而當代有些學者根據(jù)馬王堆帛書《要》篇中對《尚書》既稱《書》,又稱《尚書》的記載,以為“就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文獻而言,《尚書》之稱始于孔子。保守一點,它也不會晚于戰(zhàn)國。說它起于西漢,是完全錯誤的”〔9〕。實際上,《尚書》之稱,《要》篇中僅此一條,屬于孤證,不能排除是漢人抄書時以當時流行的《尚書》之稱取代了先秦的《書》名。通過《荀子》以及先秦諸子引《書》的大
34、量實例可以看出,先秦時期《尚書》一律稱</p><p> ?。ǘ能鲗W方面來看,《荀子》引《書》是我們研究荀子傳經(jīng)等問題的基礎(chǔ) </p><p> 《書》在先秦的傳授譜系沒有系統(tǒng)的記載。漢劉向《孫卿書書錄》以及應(yīng)劭《風俗通義?窮通》均言“孫卿善為《詩》、《禮》、《易》、《春秋》”〔10〕,而沒有提及荀子與《書》的關(guān)系。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荀子》存在大量引《書》的情況,荀子對《書
35、》相當熟悉,在先秦《書》學的傳授上應(yīng)當起著重要作用。正如余英時所言:“在先秦儒學史上,儒家經(jīng)典為孔子所手定,而其傳授之功,見于文獻可考者,則前歸子夏,后歸荀子,他們二人在傳授儒家經(jīng)典方面皆有卓越的表現(xiàn)。”〔11〕雖然學者在荀子的師承問題上認識不同,無論傳自子夏之儒①,還是傳自子弓之儒②,均與孔子之經(jīng)學一脈相承??梢哉f戰(zhàn)國時期《書》學賴荀子而傳。特別是秦火之后,《書》學仍能在齊地重新得以流傳,荀子之功實不可沒。 </p>&
36、lt;p> 關(guān)于漢代《書》學的流傳,蔣善國認為:“我們雖不能遽以此斷定伏生治《書》受過荀子的傳授,可是伏生既然是齊國人,而荀子在齊國做了三次祭酒,自難免有些淵源。如果這個推測不錯,那么荀子不但與《書》的編纂有關(guān),并且與《書》的傳授也有影響?!薄?〕總之,研究《荀子》引《書》問題,是探討荀子在先秦《書》學傳授史上是否起重要作用的基礎(chǔ)。 </p><p> ?。ㄈ囊脤W方面來看,荀子引《書》是研究先秦引《
37、書》的重要例證 </p><p> 先秦時期的典籍中,儒家經(jīng)典被引用頻率較高的是《詩》和《書》。《左傳》引《詩》已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而先秦典籍如《左傳》、《孟子》、《墨子》、《論語》等引《書》的問題有些論著雖有所提及,但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 </p><p> 實際上,從引用的角度而言,荀子引《書》相對于孔孟而言,形成了自己顯著的特點:一是荀子引《書》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多為先引后
38、議或先議后引,句式基本為“此之謂也”;二是荀子引《書》突破了孔孟側(cè)重引《書》中史事的界限,注重《書》中所蘊含的義理,拓寬了《書》學的引用空間;三是荀子引《書》多論證結(jié)合,在論證過程中,脫離了《書》的本意,加深了對《書》的闡釋力度,并賦予其新的哲理意義,從而拓展了《書》學的闡釋空間??傊?,我們可以將荀子引《書》與先秦其他典籍引《詩》、引《書》進行比較,從中探尋先秦引用學的規(guī)律。 </p><p><b>
39、 注釋:① </b></p><p> 章學誠《文史通義?經(jīng)解上》認為:“荀、莊皆出子夏門人。” </p><p> ?、谥煲妥稹督?jīng)義考》云:“將荀卿之學實出于子弓之門人”。 </p><p><b> 參考文獻:〔1〕 </b></p><p> 張舜徽.文獻學論著輯要〔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40、1985:13. </p><p> 〔2〕陳夢家.尚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5:30-32. </p><p> 〔3〕蔣善國.尚書綜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16. </p><p> 〔4〕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2. </p><p> 〔5〕劉起.尚書學
41、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9:14-19. </p><p> 〔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7:1706. </p><p> 〔7〕黃懷信.尚書注訓〔M〕.濟南:齊魯書社,2002:3. </p><p> 〔8〕孔穎達.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4. </p><p> 〔9〕廖名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