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關(guān)于語文與語文教育的反思,徐林祥揚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基礎(chǔ)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語文學科專家委員教育部“國培計劃”語文學科專家,關(guān)于語文與語文教育的反思,一、語文是什么?二、語文教育是什么?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一、語文是什么?,1.“語文就是語言”2.“語文就是語言文字”3.“語文就是語言文章”4.“語文就是語言文學”5.“語文就是語言文化”6.小結(jié),1.“語文就是語言”,葉圣陶:“什么叫語文?語文就是語
2、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里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薄罢Z言”與“語文”都是多義詞,當“語言”與“語文”都是指“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時候,“語言”與“語文”的概念是相等的。,2.“語文就是語言文字”,《現(xiàn)代漢語詞典》:“‘語言’一般包括它的書面形式,但在與‘文字’并舉時只指口語”。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文字”有三個義項:“①記錄語言的符號
3、”,“②語言的書面形式”,“③文章(多指形式方面)”。呂叔湘:“‘語言’和‘文字’這兩個名詞都不止一種意義,這里所說的‘語言’是‘口語’的意思,這里所說的‘文字’是‘書面語’的意思?!?3.“語文就是語言文章”,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文章”有四個義項:“①篇幅不很長的單幅作品”,“②泛指著作”,“③比喻暗含的意思”,“④關(guān)于事情的做法”。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語言文字”的解釋類推,“語言”與表示書面語的“文章”并舉時專指口頭
4、語言?!罢Z言文章”仍指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4.“語文就是語言文學”,最初將“語文”理解為“語言”和“文學”,并付諸實踐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漢語”和“文學”分科教學。將“中國語言文學”合稱“中文”或“語文”也使人們將“語文”理解為“語言”和“文學”。,4.“語文就是語言文學”,《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釋“文學”為“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shù),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1) “文學”指一門學科,是語言的藝
5、術(shù),一般稱之為文學學或文藝學。(2) “文學”指文學作品,是文章的特殊樣式,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文學作品等。,4.“語文就是語言文學”,我們?nèi)绻选罢Z言文學”中的“文學”理解為一門學科的話,即“文學學”或“文藝學”,則這里的“語言”應相應地理解為“語言學”,那么,“語言文學”就是指“語言學”與“文藝學”兩門科學。如:“中國語言文學系”中的“語言文學”。我們?nèi)绻选罢Z言文學”中的“文學”理解為“文學作品”的話,即文章的特殊樣式,
6、則這里與之并舉的“語言”就應理解為口頭語言,那么,“語言文學”仍然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5.“語文就是語言文化”,《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文化”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shù)、教育、科學等?!?1)“語言”與“文學、藝術(shù)、教育、科學等”精神財富的關(guān)系:語言是人類精神文化的形式(或載體),此時“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guān)系(語言與文化);(2)“語言”與“人類在社會
7、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的關(guān)系:語言本身也是人類總體文化的內(nèi)容(或組成部分) ,此時“語言”與“文化”關(guān)系是種概念(或下位概念)與屬概念(或上位概念)的關(guān)系(文化中的語言)。所謂“語言文化”說,并沒有揭示語文的特質(zhì),只是強調(diào)語言與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而已。,6.小結(jié),葉圣陶所說的“語文就是語言”,已經(jīng)包容了“語言文字”(這里的語言指口頭語言,文字為書面語言的符號)、“語言文章”(文章為成篇的書面語言)、“語言文
8、學”(文學作品是文章的特殊樣式 )、“語言文化”(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的含義。即:“語文就是語言”中的“語言”,不僅包括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載體――語音和文字,而且也包括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應用――文章、文學、文化。也即:語音、文字、文章、文學、文化均是“語文”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語文”與語音、文字、文章、文學、文化都不是等同的概念。,二、語文教育是什么?,1.“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2.“語文教育
9、就是言語教育”3.“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4.“語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5.小結(jié),1.“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第一種觀點:認為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1.“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葉圣陶用“口頭為‘語’,筆下為‘文’”來解釋 “語文課本”的“語文”。葉圣陶:“‘語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tǒng)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
10、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1.“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呂叔湘用“口頭為‘語’,筆下為‘文’”來解釋“語文教學”、“語文課程”中的“語文”。呂叔湘:“‘語文’有兩個意義:一、‘語言’和‘文字’,二、‘語言文字’和‘文學’?!话阏f到‘語文教學’的時候總是用的‘語
11、文’的第一義?!眳问逑妫骸罢Z文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來講,可以有兩個講法,一種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另一種也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學,那就不一樣了。中小學這個課程的名字叫語文,原來的意思可能是語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為語言文學?!?1.“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張志公也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解釋“語文”課程教材。張志公:“一九四九年六月,全國大陸已經(jīng)大部分解放,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著手研究在全國
12、范圍內(nèi)使用的各種教材問題。關(guān)于原來的‘國語’和‘國文’,經(jīng)過研究,認為小學和中學都應當以學習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學一點文言文;至于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總之,在普通教育階段,這門功課應當教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根據(jù)這樣的看法,按照葉圣陶先生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國語’兩個名稱,小學和中學一律稱為‘語文’。這就是這門功課叫作‘語文’的來由。這個‘語文’就是‘語言’的意思,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
13、,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合起來稱為‘語文’?!?1.“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tǒng)一的以“語文”命名的教材。這套教材的《編輯大意》指出:“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jù)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1.“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既然語文教育中的“語文”應
14、理解為“語言”,那么為什么這門課程不叫“語言”而稱“語文”呢?葉圣陶:“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lǐng)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lǐng)的,為什么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Z文’這個名稱并不是把過去的‘國語’和‘國文’合并起來,也不是‘語’指語言,‘文’指文學(雖然教材里有不少
15、文學作品)。”,1.“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可見,“語文”無論是作為課程名稱,還是作為教材名稱,其基本思想都可以明確表述為:“語文”即“語言”,包括“口頭語言”(語)和“書面語言”(文);“語文教育”即“語言教育”,包括“口頭語言”(聽話、說話)和“書面語言”(閱讀、寫作)的教與學。不僅口語交際的訓練是其應有之義,而且文字的認讀與書寫、文章的閱讀與寫作也是其應有之義,并且文學教育、文化熏陶同樣是其應有之義。,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
16、育”,第二種觀點:認為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語言學家將語言分為廣義的或?qū)捠蕉x的語言與狹義的或嚴式定義的語言。廣義的或?qū)捠蕉x的語言泛指所有語言現(xiàn)象,包括狹義的或嚴式定義的語言與言語兩個部分。人們說和寫的過程,就是言語行為或言語活動;人們說出來的話或?qū)懗鰜淼臇|西,就是言語結(jié)果或言語作品。人們說和寫與說的和寫的所遵循的規(guī)則,就是與言語相對的狹義的或嚴式定義的語言。,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瑞士
17、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首先把人類語言現(xiàn)象區(qū)分為語言(langue)、言語(parole)和語言(langage)三個層面。他用下圖來表示:,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索緒爾:“語言既是言語的工具,又是言語的產(chǎn)物?!彼骶w爾:“要言語為人們所理解,并產(chǎn)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須有語言;但是要使語言能夠建立,也必須有言語?!?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
18、語言知識是語文知識的基本內(nèi)容。言語能力是語文能力的表現(xiàn)形式。知識的學習與能力養(yǎng)成是相互促進的。將語文教育等同于言語教育,割裂了知識與能力的聯(lián)系,排除了語言知識的學習。,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魯迅:“從前教我們作文的先生,并不傳授什么《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讀,做,讀,做;做得不好,又讀,又做。但卻決不說壞處在那里,作文要怎樣。一條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與否,大家聽天由命?!?2.“語文教育就
19、是言語教育”,張志公認為:“不重視知識教育”是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一大弊端。培養(yǎng)和提高讀寫能力,一直是一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事?!安恢v知識,甚至反對講知識,成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特點之一?!?,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20世紀30年代夏丏尊、葉圣陶合編《國文百八課》,在教材中編入文法和修辭,推動了語文教育的科學化,標志著語文教育的一大進步。,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國文百八課》編輯大意:“在學校教育上,國文科向和其他科學對列,不
20、被認為一種科學,因此國文科至今還缺乏客觀具體的科學性。本書編輯旨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給國文科以科學性,一掃從來玄妙籠統(tǒng)的觀念?!?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這里也涉及到學校開設語文課與不開設語文課的區(qū)別的問題,或?qū)W得與習得的區(qū)別問題:第一語言(通常是母語)的獲得大體上經(jīng)過兩個不同的時期,即早期的潛意識的語言習得和入學后的有意識的語言學習。第一語言的獲得,雖然有早期的潛意識的語言“習得”做基礎(chǔ),但是入學后的有意識的語言“學得”仍然
21、是十分必要的。要不要上語文課的問題,其實質(zhì)就是要不要在習得語言基礎(chǔ)上進一步學得語言的問題。,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所謂“習得”,即習而得之,是一個人從出生伊始乃至貫穿一生的、不自覺地對語言的學習,是個體的、潛意識的、無序的、非正式的、自然真實情境中的、感性方式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緩慢的、耳濡目染、經(jīng)驗積累的過程。所謂“學得”,即學而得之,是在人生特定階段的、自覺地對語言的學習,是集體的、有意識的、系統(tǒng)的、正式的、課堂教學情境中
22、的、理性方式的學習活動,是一個利用學習者智力發(fā)展、言語能力形成的最佳時機,有效獲得語言的過程。,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中小學開設語文課之所以有必要,即在于使青少年通過正規(guī)的語文教育熱愛并掌握祖國語言(包括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言語能力的養(yǎng)成)。祖國語言的學習和掌握,由自發(fā)的、偏重感性經(jīng)驗的、少慢差費的暗中摸索,走向自覺的、偏重科學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討,這其中便包括語言知識在內(nèi)的知識的學習。,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進學校
23、學語文與不進學校學語文的區(qū)別,或者說學校開設語文課程與不開設語文課程的區(qū)別:不進學校學語文或?qū)W校不開設語文課程,學習者僅僅是“習得”母語;進學校學語文或?qū)W校開設語文課程,學習者則是在“習得”母語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學得”母語,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關(guān)于語音、語形、語義、語用等語言知識的學習。,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語文教學的基本過程,就是由個別的感性的言語感知積累,到一般的理性的語言規(guī)則掌握,再落實到學生自己的言語實踐的過程。即讓
24、學生從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語行為和言語作品入手,進而把握語言規(guī)則,最終養(yǎng)成自己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需的言語能力和習慣的過程。也即由言語(parole)到語言(langue)再到言語(parole)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由特殊(個別)到一般再到特殊(個別)的過程,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將語文教育等同于言語教育縮小了語文教育的范圍。,2.“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教育”,從上世紀90年代“淡化語法教學”的議論,到21世紀初提出“不
25、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不必進行系統(tǒng)、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nèi)容”的要求,導致了語文教學忽視乃至取消語言知識教學的傾向。中小學語文課需要教學哪些語言知識,怎樣教學這些語言知識,仍然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然而,忽視乃至取消語言知識的教學,割裂言語與語言、語感與語理的聯(lián)系,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科學化進程中的倒退!,3.“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第三種觀點:認為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3.“語文教育就
26、是文學教育”,葉圣陶:“國文的涵義與文學不同,它比文學寬廣得多,所以教學國文并不等于教學文學?!睆堉竟骸罢Z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教給學生太多的文學理論知識或者文學創(chuàng)作技能,因為中學畢業(yè)生需要的是一般的讀書、作文能力,就是閱讀各種各類的書籍,寫各種各類的文章的能力,而不是只要閱讀文學書籍、必須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能力”。,3.“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上世紀60年代前期,“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與“反對把語文課教成政治課”,一度成為人們
27、的共識,并將“一般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或者政治課”寫進了1963年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和《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3.“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葉圣陶:“我謂課本中明明有政治性文篇,明明有文學作品,寧有避而不談政治與文學之理。所稱不要講成云云者,勿脫離本文,抽出其政治之道理而講之,化為文學理論之概念而講之耳?!?1963年7月)葉圣陶:“不要教成政治課者,不要從課文中抽出其政治道理而空講之也。不要教成
28、文學課者,不要從課文概括出若干文學概念文學術(shù)語而空講之也。”(1964年1月),3.“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文學作品作為藝術(shù)的樣式,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價值,它以人為表現(xiàn)中心,以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以形象思維作為思維方式。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相比,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學習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文學作品內(nèi)容教學的價值。并且,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經(jīng)過作家錘煉加工過的語言,語文課
29、通過學習典范的文學作品來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語言技能,取法乎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學作品形式教學的價值。,3.“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文學作品作品作為語言的成品,以語言為載體,以語言為表達形式。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從根本上講都是學生學語文的語料(葉圣陶:教材無非是例子)。 --語文課本中文學作品文本與非文學作品文本共同的價值。并且,政治讀物、科技作品、以及其他實用文章也有各自的特點和
30、價值,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劇本等文學作品的學習與政治讀物、科技作品、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學習不能相互代替。--語文課本中非文學作品文本與文學作品文本不同的價值。,3.“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由言語形式的感知進而到言語內(nèi)容的掌握,同時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又進而學習用恰當?shù)难哉Z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學會了言語的理解與表達,又受到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語文課的德育
31、與美育,要圍繞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來進行。無視語文學科的特點,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或是以文學課代替語文課,也就取消了語文課本身。語文課的德育和美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應當是一個日積月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過程。將語文教育等同于文學教育同樣縮小了語文教育的范圍。,4.“語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第四種觀點:認為語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4.“語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文化: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
32、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shù)、教育、科學等?!闭Z言既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又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語文課既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包括語文在內(nèi),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是人類文化的體現(xiàn),學習各門課程都是學文化。將語文教育等同于文化教育,沒有揭示語文教育的特質(zhì),泛化了語文教育。,5.小結(jié),語文教育所指可以概括為“一體三維”:“一體”即語文本體為語言(這里的語言指廣義的語言);“三維”即這個語言包含三
33、個維度的意義指向(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狹義的語言和言語、語言的形式和語言的內(nèi)容)。,5.小結(jié),葉圣陶所講的“語文就是語言”,這個“語言”宜理解為“廣義的語言”,就是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語言”,就是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潛在的語言規(guī)則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呈現(xiàn)的言語行為和言語作品的“語言”,就是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形式和內(nèi)容的“語言” 。 “一體三維”又可以圖解為:,5.小結(jié),語文教育,說到底,還是語言教育。既包含口頭語言的
34、教學(語) ,又包含書面語言的教學(文) ;既包含著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的教學(語文知識的傳授),又包含著按照這一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所進行的讀、寫、聽、說等言語行為的教學以及按照這一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形成的言語作品的教學(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既包含語言形式的教學(如字、詞、句、篇等語言形式的把握,語文知識與能力方面), 又包含語言內(nèi)容的教學(如字義、詞義、句義、篇義等語言內(nèi)容的理解,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5.小結(jié),第一個維度(既包含口頭
35、語言的教學,又包含書面語言的教學)涉及到語文課程的命名,即語文課與國語、國文的區(qū)別。第二個維度(既包含著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的教學,又包含著按照這一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所進行的言語行為的教學以及按照這一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形成的言語作品的教學)涉及到語文課程的內(nèi)容,即上語文課與不上語文課的區(qū)別。第三個維度(既包含語言形式的教學,又包含語言內(nèi)容)的教學涉及到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即語文課與其他課程的區(qū)別。,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三、語文教育
36、的性質(zhì)是什么?,早在1934年,葉圣陶就指出:“國文這一科,比較動物、植物、物理、化學那些科目,性質(zhì)含混得多。有些人認為國文這一科并沒有什么內(nèi)容,只是閱讀和寫作的訓練而已。但是有些人卻認為國文科簡直無所不包,大至養(yǎng)成民族精神,小至寫一個借東西的便條,都得由國文科負責。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還有種種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認識。如果一百位國文教師聚在一起,請他各就自己的見解,談談國文科究竟是什么性質(zhì),縱使不至于有一百個說法,五十種不同的見解大概是有
37、的?!?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07)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0304):“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
38、,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性質(zhì):一種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現(xiàn)代漢語詞典》)語文課程區(qū)別與其他課程的根本屬性是什么?語文教育就是關(guān)于祖國語言的教育!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guī)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
39、?!薄皩W校及其他教育機構(gòu)通過漢語文課程教授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敝袊Z文教育主要是關(guān)于中華民族通用語的教育。,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語文教育具有民族性中國中小學開設的語文課程,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讓中國的中小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正確理解并規(guī)范使用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文字――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就是要通過有計劃的言語訓練幫助他們掌握語言規(guī)律,從而發(fā)展他們做人(思維和交際、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需的言語技能和語文素養(yǎng)。,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
40、?,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像?!?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祖國語言教學在初級階段教學中是一門最重要的、中心的課程,它滲透到其他各門課程之中,并將其他各門課程的成績集合于自身,我有權(quán)把祖國語言教員看作整個小學教學的主導者?!?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國語教學不只是簡單的文字或字母
41、用法和段落或句讀的問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內(nèi)容問題。國語不是訓詁之學,而是活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日本學者岸根卓郎指出:“放棄母語,就是通向亡國的最直接的道路?!?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在基礎(chǔ)教育階段開設的語文課程,都是為了讓本國本民族的下一代熱愛并掌握本國本民族的語言。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將祖國語言教育列為語文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養(yǎng)成學生正確理解和規(guī)
42、范使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和習慣。,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區(qū)別,即在于“語文課程”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既包括祖國語言內(nèi)容的教學,又包括祖國語言形式的教學,要求掌握語言的形式,訓練語言操作技能(聽、說、讀、寫)和語言心智技能(思維),而“其他課程”(如:數(shù)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思想品德等課程),雖然一般也以祖國語言為教學語言,但主要是學習語言的內(nèi)容,偏重于對語言所表達的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三、語
43、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學校還有一些課程同樣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同樣既包括語言內(nèi)容的教學,又包括語言形式的教學,這就是英語、日語、俄語等外國語課程?!罢Z文課程”與“外語課程”的區(qū)別,主要是前者學習祖國語言,后者學習外國語言,并且,外語課程更偏重于語言形式的教學。,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中小學語文課--不同于政治、歷史、地理、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偏重于對語言所表達的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 );-
44、-不同于外語課程(外語則更偏重語言形式的理解與掌握 );--也不同于大學中文系的語言課和文學課 (教學目的:學習與研究,教學方法:歸納與演繹)。中小學語文教學負有語言形式方面教學與語言內(nèi)容方面教學的雙重任務。語文課要上成語文課(不要種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語文教育具有掌握語言工具的特點漢語言是中華民族思維和交際、生存和發(fā)展的最基本的工具,通過語文教育要讓學生盡快掌握中華民族思維和交際、生存和發(fā)
45、展的最基本的工具。,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語文教育又有傳承人類文化的特點漢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的形式與語言的內(nèi)容是密不可分的。側(cè)重語言形式的掌握并不意味著拋棄與語言形式相比更能體現(xiàn)人類文化的語言內(nèi)容。語文教育作為現(xiàn)階段中國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語文教育與其它學科教育同樣,除了負有
46、本學科教育的專門任務外,還擔負有開發(fā)學生智力、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和審美修養(yǎng)等共同任務。,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中國語文教育主要是關(guān)于中華民族通用語的教育;是掌握中華民族思維和交際、生存和發(fā)展的工具的教育;又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提高人的文化素質(zhì),造就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只講“工具性”,只是側(cè)重于語言的形式方面;只講“思想性”、“文學性”、“人文性”,只是側(cè)重于語言的內(nèi)容方面。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47、”固然不錯,但也沒有講到根本點上。,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半個多世紀以來,所謂“工具性”與“思想性”、“文學性”、“人文性”之爭,均未能揭示語文教育的根本屬性。語文課程標準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也未能揭示語文教育的根本屬性?!肮ぞ咝浴眰?cè)重于形式,“思想性”、“文學性”、“人文性”側(cè)重于內(nèi)容的,都是在第二個層次上的討論。如同“文”與“道”的關(guān)系,“工具性”與“人文性”既相分
48、不雜,又相依不離。討論語文教育工具與人文兩張皮怎么磨合的問題,是沒有看到工具與人文本來就是祖國語言教育這張皮的正面和反面。,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朱熹:“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惟其根本乎道,所以發(fā)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賢文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朱熹:“文皆是從道中流出?!?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十年實踐探索的基礎(chǔ)上,對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49、(實驗稿)》進行了調(diào)整和完善,突出了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新增了“語法修辭知識”的教學建議、《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體現(xiàn)了新的導向。,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巢宗祺《關(guān)于語文課程性質(zhì)、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的對話》2011年版課程標準與實驗稿相比,在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修訂中的增刪調(diào)整,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第二,進一步突出本次課
50、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第三,進一步突出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圍繞這一目標,進一步突出實施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要素,進一步加強操作性。第四,部分內(nèi)容和詞句有所增刪調(diào)整,力求對課程改革精神的表達更加準確貼切、順暢簡潔。,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chǔ);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
51、健全人格打下基礎(chǔ);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ch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前言》),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
52、用語文的規(guī)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三、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
53、語交際和學生思錐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課程應特別關(guān)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語文是什么?,“語文就是語言”。這個“語言”,不僅包括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載體――語音和文字,而且也包括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應用――文章、文學、文化。,語文教育
54、是什么?,“語文教育就是語言教育”。這個“語言教育”,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理解:一是既包含口頭語言的教學(語) ,又包含書面語言的教學(文);即:不僅口語交際的訓練是其應有之義,而且文字的認讀與書寫、文章的閱讀與寫作也是其應有之義,并且文學教育、文化熏陶同樣是其應有之義 ;二是既包含著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的教學(語文知識的傳授),又包含著按照這一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所進行的讀、寫、聽、說等言語行為的教學以及按照這一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形成的言
55、語作品的教學(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既包含語言形式的教學(如字、詞、句、篇等語言形式的把握,語文知識與能力方面), 又包含語言內(nèi)容的教學(如字義、詞義、句義、篇義等語言內(nèi)容的理解,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語文教育性質(zhì)就是祖國語言的教育!語文課程就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是什么?,中國語文教育主要是指中華民族通用語言文字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