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首先簡要介紹了室溫磷光的研究進展,著重介紹了室溫磷光的光物理基礎、發(fā)展簡史及應用。之后就非除氧室溫磷光體系中常見的有序介質作了系統(tǒng)的介紹,重點對以環(huán)糊精為有序介質的非除氧室溫磷光法及其優(yōu)點作了詳細闡述。結尾介紹了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第二章:在不除氧的條件下,以1,2-二溴乙烷(1,2-DBE)為第三組分,γ-環(huán)糊精(γ-CD)誘導芴能產生強而穩(wěn)定的室溫磷光信號。實驗結果表明,芴、γ-CD與1,2-DBE形成了包合比
2、為1∶1∶1的三元包合物。且在優(yōu)化的實驗條件下,芴分別在1.8×10-7 mol/L~2.5×10-6 mol/L與2.5×10-6 mol/L~2.75×10-5 mol/L范圍內,與其磷光強度呈良好的線性關系,檢出限為1.53×10-9 mol/L。另外該法用于合成海水樣品中芴的測定,相對標準偏差(RSD)為2.06~2.87%(n=5),回收率為96.7%~98.3%。
第三章:非除氧的γ-環(huán)糊精(γ-CD)水溶液中,加
3、入1,4-二溴丁烷(1,4-DBB),1-氨基芴可被誘導產生強而穩(wěn)定的室溫磷光發(fā)射。通過考查對第三組分的選擇、pH值、以及形成包合物各組分的濃度變化等對體系室溫磷光強度的影響,優(yōu)化了實驗條件,建立了一種簡單、快速及靈敏度高的測定1-氨基芴的環(huán)糊精誘導非除氧室溫磷光分析法。
第四章:以1,4-二溴丁烷(1,4-DBB)為第三組分,γ-環(huán)糊精可誘導2-氨基芴產生較強的非除氧室溫磷光。為對實驗條件進行優(yōu)化,詳細考查了pH值及形成包合
4、物的組分的濃度對體系室溫磷光強度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在優(yōu)化的實驗條件下,2-氨基芴分別在1.0×10-6 mol/L~6.0×10-6 mol/L與6.0×10-6 mol/L~2.6×10-5mol/L范圍內,與其相應的磷光強度呈良好的線性關系,檢出限為2.7×10-9mol/L。
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在1,4-二溴丁烷(1,4-DBB)存在下,γ-環(huán)糊精水溶液中芴及其衍生物氨基芴的非除氧室溫磷光行為。結果表明γ-CD可以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芴及氧芴的精制工藝研究.pdf
- 環(huán)糊精誘導室溫磷光法在手性識別中的應用研究.pdf
- 洗油中芴和氧芴的提取.pdf
- 有機小分子存在下,環(huán)糊精誘導西維因、α-溴代萘室溫磷光及其分析應用.pdf
- 芴及芴酮類化合物聚集誘導發(fā)光及固態(tài)熒光轉換性質研究.pdf
- 2-乙酰氨基芴誘導γH2AX焦點的形成.pdf
- 芴催化氧化合成芴酮的綠色工藝研究.pdf
- β—環(huán)糊精鍵合濾紙在固相萃取固體基質室溫磷光分析中的應用.pdf
- 芴甲氧羰酰琥珀酰亞胺
- 芴液相催化氧化制取9-芴酮的研究.pdf
- 鈀卟啉室溫磷光氧傳感器的研究.pdf
- 9,9—雙甲氧甲基芴的合成及工藝研究.pdf
- N-(9-芴基甲氧羰基)-癸基氨基乙醛的合成工藝開發(fā)及優(yōu)化.pdf
- 芴衍生物及含芴環(huán)甾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pdf
- 基于粗芴的本芴醇及中間體的工業(yè)制備研究.pdf
- 芴基及吲哚芴基藍光聚合物的合成與表征.pdf
- 螺芴氧雜蒽二胺及聚酰胺的合成與性能研究.pdf
- 有機小分子存在下,環(huán)糊精誘導1-溴代萘、2-溴代萘及西維因分子熒光及室溫磷光的研究與分析應用.pdf
- 聚芴的合成及光致發(fā)光特性研究.pdf
- β-環(huán)糊精及化學修飾β-環(huán)糊精的分子識別作用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