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0/18/ca1d0007-130b-4479-b28b-399c38895e9e/ca1d0007-130b-4479-b28b-399c38895e9epic.jpg)
![中西法的人文精神發(fā)展之比較——兼論中國城市化下法治與人文精神的融合.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0/18/ca1d0007-130b-4479-b28b-399c38895e9e/ca1d0007-130b-4479-b28b-399c38895e9e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隨著商朝覆滅、周朝建立而興起。西周興起的這種重民或重人的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jīng)諸子百家發(fā)揚光大,形成了內涵深厚的中華人文精神。后世學派秉承先秦理論,將人推向至高的地位。時到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巨大轉變,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與剛剛萌芽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相適應的嶄新的思想,又掀起了一次人文精神思想高潮。此時的“三大家”學說代表的社會思想潮流,為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fā)展起到了啟蒙作用,為社會經(jīng)濟及政治的變革奠定了思想基礎。但清
2、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將這一歷史發(fā)展進程掐斷了。
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制度層面,西方的文明都是伴隨著人的價值的不斷被發(fā)現(xiàn)逐步向前演進,西方人文精神也正是在人的價值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形成。以普羅泰戈拉為代表的古希臘智者學派從對自然和“神”的研究轉向對人和社會的研究。而西方真正的“人的發(fā)現(xiàn)”是從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它的標志是與“神為中心”相抗衡的人文主義的形成。18世紀西方爆發(fā)的規(guī)模宏大的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
3、動的成就首先在于它確立了理性主義,其次應是人文精神在此次運動中被具體化、制度化。
法與人文精神的關系無疑十分緊密。人文精神是本源,法是它的派生之物,任何法的生成總是依賴特定的人文精神的支撐。因此,人文精神也奠定了法治的理性基礎。而法不僅最終必須體現(xiàn)出對人的關懷,而且對人文精神具有“反哺”的意義,催生人文精神的新生。
西方法的發(fā)展無論是理念還是制度都來源于人們對人生意義、價值的認知和關懷。從人的需要出發(fā),以普羅泰戈拉為
4、代表的智者們提出了法律正義和平等的要求;蘇格拉底創(chuàng)立了理性的法律觀;晚年的柏拉圖在《法律篇》中的敘述也表明他最終接受了法治。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始,一些大致類似的有關法律的新觀念也出現(xiàn)了。在18世紀啟蒙運動所倡導的理性主義的昭示下,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古典自然法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在啟蒙運動中崛起的新興資產(chǎn)階級,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古典自然法思想,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一套理性主義的法的觀念、價值、原則和制度。他們正是在這些觀念和原則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
5、各種法治模式。
就尊重人格和以人為本而言,中西人文精神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先秦儒家追求的禮制秩序是一種非法律維持的文明秩序,以期實現(xiàn)的是一種非強制性手段維持的社會組織方式。這種重視人的內在精神、調節(jié)和平衡社會秩序與個人內心欲求的思想理念不可阻擋的灌注到了以后的政治實踐當中。特別是在儒家學說被確立為正統(tǒng)思想之后,中國傳統(tǒng)的法制建設始終遵循著儒家的基本觀點,傳統(tǒng)法律發(fā)展過程中處處閃爍著人文主義的光芒。
但我們也應看到,中國
6、人文精神雖與西方人文精神一樣始終以人為中心,但它關懷的卻是人的情感、意志方面的內容,所以未能展示出主體的獨立認知能力或智性,是一種“實踐理性主義”,其目的是為了純粹的實用。一方面,中國人文精神重視人的心性和人的意志,在注重人內在德性的同時卻忽略了外在的規(guī)范方式;另一方面,中國人文精神關懷的人是抽象的群體人格而非具體的個體人格??梢哉f,中國近代以前未出現(xiàn)以保障自由、人權為宗旨的法治的原因與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密切相關。這既使我們明白了傳統(tǒng)的人文
7、精神很難孵化出法治精神和實體來,同時又為我們尋找中西方古代和近代法律制度上存在差異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線索。
隨著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中國的大門逐漸被迫向西方國家敞開。面對國事日非的局面,一些仁人志士在探求挽救國家危難的道路上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隨著西方先進的制度在中國的迅速傳播,并未給中國社會帶來真正的法治、民主和科學,帶來的只是傳統(tǒng)精神與西方現(xiàn)代精神的劇烈沖突。在一定程度上這次的失敗在于它一味關注西方先進法律、民主制度本身,卻未能
8、足夠重視造就這些先進制度背后的內在精神,從而使外在的制度失去了應有的精神支撐。在當代法治建設之初,大量的引進、移植西方“先進性”的法律制度,過分推崇、依賴法律的烏托邦思想,同時也受著傳統(tǒng)“統(tǒng)治階級意志論”和“工具論”的濃重影響,我國的法治建設依舊沒有找到它足以生成的根基,仍未能擺脫一種“無根”栽培的困境。
重塑法的人文精神對推動我國法治進程的發(fā)展,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西方人文精神催生出現(xiàn)代西方法制文
9、明,其在現(xiàn)代更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切都成為我們順利、有效的引進西方人文精神的動力;而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的精神動力,與當今社會文明存在著必然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在尋求當今法治建設的精神資源時,我們必須正視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篩選、提煉和轉化是傳統(tǒng)人文精神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特別是用合理的方式對傳統(tǒng)人文精神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并經(jīng)當代人的重構之后,才能轉化為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內容,才能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珍貴思想資源。
城市化是
10、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和趨勢。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和新的社會事物,形成了許多新的社會關系,這對我國的法治建設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而蘊含著人文精神、體現(xiàn)著人文主義關懷是真正的法治的確具有、也必須具有的一種內在精神,是真正法治的生命線?,F(xiàn)時代的法治建設應該始終以關懷人、尊重人、保護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這種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必須由法律制度加以保障。法律信仰的培養(yǎng)在城市化進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xiàn)存的戶籍制
11、度問題在城市與農(nóng)村之間構筑了一道高墻,沒有農(nóng)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以及城市間人口的雙向遷移,城市化將是一潭死水,根本不能推進。戶籍改革不僅關涉到打破城鄉(xiāng)的界限,更重要的是保障公民的平等權、人身權等合法權益不受限制和侵犯。
民主的現(xiàn)實基礎在于私人利益的獨立存在。只有如此,公民才會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表達和維護自身利益,才會有熱情和積極性參與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因此,保障公民私有財產(chǎn)權對于造就自主和自治的公民至關重要?!段餀喾ā肥谴_認財
12、產(chǎn)、利用財產(chǎn)和保護財產(chǎn)的基本法律。而讓我們不得不關注的是公共利益與私人財產(chǎn)之間存在的沖突及其解決方法。
在現(xiàn)代法治國家,公民的政治參與是政治權利和自由。公民能廣泛的參與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中,這成為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一大亮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眾參與公共決策的體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將來我國的公共政策的參與機制應是以制度性參與為主導的“公民參與”機制。
本文采用與西方人文精神相對比的方式,以法的人文精神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為主線
13、,以中國法的人文精神發(fā)展過程為重點,重在分析中國傳統(tǒng)精神和西方人文主義精神對現(xiàn)時代法治建設的作用和意義,試圖找尋適應當今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人文精神內涵豐富的法治之路。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人文精神與法的情結”。著重敘述中西人文精神的起源和發(fā)展,指出法與人文精神于發(fā)展過程中的互融性。第二部分:“回歸的理性需要走向融合”。首先分析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中不利于法治建設的兩個方面,既而從近代中國的國家危機開始,敘述中西人文精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pdf
- 論競技的人文精神.pdf
- 淺析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 論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合
- “無人新聞”與人文精神
- 人文精神
-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的當代意義探析
- 論心理學的人文精神
- 當代中國的人文精神構建與人的全面發(fā)展.pdf
- 論科學家的人文精神
- 新聞傳播與人文精神.pdf
-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的當代意義探析.pdf
- 公共藝術的人文精神.pdf
- 中西大學人文精神比較研究.pdf
- 王充的理性精神與人文精神——兼論二者的失衡
- 體育電影中的人文精神
- 論楊絳創(chuàng)作中的人文精神.pdf
- 論《徐霞客游記》的人文精神_19485.pdf
-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人的全面發(fā)展之源.pdf
- 王充的理性精神與人文精神——兼論二者的失衡.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