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師陀的創(chuàng)作心理變遷.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937年5月,初出茅廬的師陀以自己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谷》榮獲了《大公報》文藝獎金,一舉成名。但是幸運的開端并不意味著平順的坦途,盡管師陀在隨后的創(chuàng)作中仍然有不斷的進境,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滑落在人們的視線之外,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又浮出批評家與文學史的水面。本文擬通過對師陀心理變遷的分析,去觸摸錯綜的社會背景下一個普通作家的生命隱衷,并力圖更切近地去理解其作品的復雜內涵。 前言回顧總結了師陀研究的幾個角度:社會歷史、文化品格、

2、敘事模式等,指出在其心理變遷方面還缺乏細致系統(tǒng)的梳理,為論文主要內容的展開確立了基本的方向。 第一章講述了師陀在流浪江湖中遭遇的生存和影響的焦慮。缺乏溫情的童年體驗與耳濡目染的民間文化,促使他選擇了“在路上”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他不事張揚的處事方針和認真隱忍的處事態(tài)度,于是,在漸趨陣營化和意識形態(tài)化的文壇,他置身“京”“左”之外,保持了獨立。不過,這也造成了他在文本創(chuàng)作上的斑駁與坎坷,給人以不協(xié)調的感覺。 第二章分析了2

3、0世紀40年代蝸居上海的師陀必須面對的重挫:思想的禁錮,生存的鉗制,個體的無力,指出正是在這個方生未死的時刻,師陀在孤獨中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凈化與升華,通過對時間、生命等永恒主題的闡釋達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巔峰,不論從內容上還是敘事模式上都完成了一次秋天的文化苦旅。 在第三章中,師陀從以筆謀生的自由客漸漸演變?yōu)橐粋€身不由己的公家人,其創(chuàng)作體裁和題材都悄然而變。在《歷史無情》與《三個小人物》的對比中,清晰可見的是一條理智戰(zhàn)勝情感的歸附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