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解毒顆粒對晚期肝癌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
  長期以來,中醫(yī)藥一直是治療肝細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重要力量。在國內,中醫(yī)藥被廣泛應用于肝癌預防和治療的全過程,尤其在晚期肝癌中的應用更為常見。多年的中西醫(yī)結合研究為臨床提供了為數不少的成藥、驗方,其療效也逐步得到認可。2011年中國衛(wèi)生部頒布的《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明確將中醫(yī)藥列入晚期肝癌的系統(tǒng)治療,并指出中醫(yī)藥“可以改善癌癥相關癥狀和生活質量,可能延長生存期,可以作為肝

2、癌治療的重要輔助手段”。
  中藥解毒顆粒是我科開發(fā)的院內制劑,在我科的日常肝癌防治中應用廣泛,經過十幾年的臨床驗證,療效確切。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眾所周知,中藥復方成分復雜,需要煎煮后,經患者口服,并通過腸道吸收代謝后發(fā)揮療效,這就使其有效成分、及后續(xù)作用機制的研究變得相當復雜。近年來,腸道菌群與腫瘤相關聯的研究備受關注,腸道也是中藥吸收代謝的必經之地,因此,本課題想從腸道菌群的角度去探討口服解毒顆粒所產生的影響。
  

3、此外,免疫治療是近年來治療晚期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免疫檢查點阻斷(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是當下研究的熱門。細胞毒T淋巴細胞抗原-4(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及程序性細胞死亡受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是常見的阻斷靶點;阻斷CTLA-4及PD-1,可以通過影響T細胞功能發(fā)揮抗腫瘤作用。有文獻報道,腸

4、道菌群可增強上述靶點的抑制劑的作用。因此,本課題以免疫檢查點阻斷為切入點,探討解毒顆粒對CTLA-4及PD-1的調節(jié)作用。
  目的:
  1、觀察解毒顆粒對晚期肝癌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2、研究解毒顆粒對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CTLA-4與PD-1表達的調節(jié)作用。
  方法:
  1、選取年齡≥18歲、巴塞羅那臨床肝癌分期為C期(BCLC-C)的HCC患者,隨機分為解毒顆粒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例。解毒顆粒組

5、每日沖服解毒顆粒,早晚各一次;解毒顆粒組服藥前留取一次糞便,服解毒顆粒后一個月與兩個月各留取一次糞便,共三次。對照組不服用解毒顆粒,共留取三次糞便,每次間隔一個月。解毒顆粒組服藥前留取一次靜脈血,兩個月后再留取一次靜脈血,共兩次。對照組共留取兩次靜脈血,間隔兩個月。
  2、采用16S多樣性測序分析對收集的糞便標本分別進行DNA提取、質量檢測、測序,通過各菌屬豐度產生的變化,觀察解毒顆粒對腸道菌群所產生的影響,并通過SPSS21.

6、0(IBM Corp)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細菌豐度治療前后的變化趨勢使用重復測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 of repeated measurement data);菌屬OTU水平的差異分析使用Kruskal-Wallis檢驗法(Kruskal-Wallistest)。
  3、采用流式細胞術探討解毒顆粒對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CTLA-4及PD-1表達的影響。
  結果:
  1、解毒顆粒組的患者在

7、服藥前所具有的與腸癌、肝癌發(fā)病相關的梭菌屬Ⅺ(ClostridiumⅪ)及消化鏈球菌科細菌(Peptostreptococcaceae)在服用解毒顆粒后一個月與兩個月均消失不見,而在對照組中,上述兩菌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2、對照組中,可以增強肝癌免疫抑制劑療效的擬桿菌屬細菌(Bacteroides)的占比隨時間變化呈明顯減少趨勢,在各個時間點擬桿菌屬細菌的占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且時間與分組存在交互作用,時間因素的作用隨

8、分組的不同而不同(P=0.032)。而解毒顆粒組中擬桿菌屬細菌的占比隨時間變化并不明顯。3、在解毒顆粒組中,可產生丁酸從而起到抗結腸癌作用的有益菌羅氏菌屬細菌(Roseburia)隨著時間變化,其占比呈增加趨勢;而在對照組中,羅氏菌屬細菌的占比隨著時間變化呈減少趨勢,且時間與分組存在交互作用,時間因素的作用隨分組的不同而不同(P=0.029)。4、在解毒顆粒組中,與結直腸癌相關的普氏菌屬細菌(Prevotella)的占比隨時間變化呈減少

9、趨勢;而在對照組中,普氏菌屬細菌的占比隨時間變化呈增加趨勢。雖然普氏菌屬細菌的占比在兩組中的變化趨勢比較明顯,兩組在時間、時間與分組的因素上的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5、在解毒顆粒組中,與結直腸疾病相關的毛螺旋菌科細菌(Lachnospiraceae)的占比隨時間呈輕微減少趨勢;而在對照組中,毛螺旋菌科細菌的占比隨時間變化呈增加趨勢,且時間與分組存在交互作用,時間因素的作用隨分組的不同而不同(P=0.044)。6、隨著時間的變化,解毒顆粒組

10、的物種比起對照組更為相似。7、對照組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CD4+和CD8+的細胞中CTLA-4的陽性率及平均熒光強度呈增長趨勢;而在解毒顆粒組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CD4+和CD8+的細胞中CTLA-4的陽性率及平均熒光強度較前變化不大或呈減少趨勢。兩組患者外周血CD4+和CD8+的細胞中PD-1的陽性率及平均熒光強度變化趨勢均不明顯。
  結論:
  通過觀察中藥解毒顆粒對BCLC-C肝癌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發(fā)現解毒顆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