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傳教士來中國的目的是要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于中土,其傳教工作的最大困難,源于基督教在絕大多數中國人心中是“洋教”,因而遇到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本土文化意識的挑戰(zhàn)。西方傳教士很快意識到儒家學說在中國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中國文化與中國國民中的重要地位,意識到必須實行適應性的傳教策略,因而對儒家文化作了一些研究與評論。研究西方傳教士的儒學觀對我們當下更好地認知儒學、認知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論文分明清之際與晚清以后兩個階段對來華西方傳教士
2、的儒學觀做了剖析。分4個部分: 一、明清之際來華天主教傳教士的儒學觀。明清之際的利瑪竇等天主教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已意識到要成功地推進基督教的傳播,必須入鄉(xiāng)隨俗,理解、尊重與適應中國文化,尤其是調和、會通基儒關系,對基督教作出適應儒學、適應中國禮俗、適應中國文化的必要的變通與調適。利瑪竇等傳教士“會通基儒”主要是從以下方面入手:在上帝觀上,認為中國古書中的“天”、“上帝”等概念和基督教中的“上帝”有類似之處:在自然觀上,對儒家“天
3、”的觀念與天主教的“天的”觀念進行會通;在倫理觀上強調基督教愛的觀念與儒學仁的觀念的一致性;寬容儒家的祭祀祖宗、祭拜孔子和祭天等習俗;等。但也有批評,尤其是龍華民開始發(fā)起禮儀之爭,導致了“禁教”。 二、19世紀初大規(guī)模的傳教浪潮再次襲來時,基督教新教傳教士與孔子在這場跨越時空中的對話仍然在繼續(xù)。19世紀60年代以前,基督教在華宣教事業(yè)與儒學之間以激烈的沖突為主,認為“孔子或耶穌”二者必居其一。19世紀60年代木起傳教士們‘援儒入
4、耶’,嘗試“孔子加耶穌”,試圖在基督教與儒學之問建立密切聯系。 三、19世紀以后來華新教傳教士的儒學觀。把儒學與基督教加以比較:指出其相通相似點,這是實行“孔子加耶穌”傳教策略的依據,找到儒學中可加以比附的部分,利用它為基督教的利益服務;又指出兩教相異相抵觸之處,論證基督教高明于儒學,認為基督教可補儒學之不足,讓人們接受基督教義。基儒比較涉及以下主要方面:上帝觀,有的傳教士對儒學缺乏明確的超自然的觀念進行了批評,不過他們也認識到
5、恰恰是儒學的非宗教性與對孔子的非宗教性崇拜,使其與基督教崇拜“獨一的真神”并不構成矛盾,而有的傳教士試圖在上帝觀上對基儒作些附會與糅合,認為儒學知有上帝,不過他們對儒學的上帝觀還是持某種批評態(tài)度的,認為基督教的上帝觀要遠優(yōu)于儒家的類似觀念;自然觀,傳教士注意到儒家在上帝創(chuàng)世與自然觀方面的知識的欠缺,主張增加“物倫”;人性論,基督教的人性論是和原罪說聯系在一起的,“原罪論”是一種典型的性惡論,而儒家的主流是“性善論”傳教士批評儒家寄希望于
6、內心修養(yǎng)而不是寄希望于上帝的幫助是一個嚴重錯誤;倫理觀,傳教士對儒學的道德倫理思想是比較認可的,他們對其頗多贊賞,并認為它與基督教倫理較為吻合,因而作了一些會通基儒倫理觀的工作;禮俗觀,傳教士從敬拜唯一真神的基督教信仰出發(fā),對與儒家有關的祭天、祖宗崇拜、孔子崇拜等禮俗進行觀察與評論??傊?,晚清傳教士的儒學觀是他們從其基督教的立場出發(fā)所形成的對儒學的認識。他們對儒家的上帝觀、創(chuàng)世論與人性論主要是進行批判,但也有附會的解釋,如以儒家經典的“
7、天”、“帝”比附基督教的上帝,把“性本善”解釋為“天命之性”、人類初祖偷食禁果前的天性;對儒家的倫理道德觀作了較多的肯定,但也有批評,尤其是對儒家向內用力的道德修養(yǎng)論、缺乏對上帝負責教義的道德修養(yǎng)論多有指責;對儒家的祖宗崇拜、孔子崇拜等習俗,有批評,但有的傳教士認為是可以容忍、與“專拜上帝”并不截然對立的非宗教性崇拜。 四、傳教士對儒學的分析與思考,作為異域視野下的比較文化論、作為宗教視角下對世俗政治倫理思想的觀照,對我們審視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晚清來華傳教士德貞研究
- 來華傳教士媒介使用研究(15651912)
- 傳教士詮釋策略下的儒學本體論范疇.pdf
- 晚清來華傳教士德貞研究.pdf
- 論早期美國來華傳教士與美國漢學研究.pdf
- 早期來華傳教士傳譯故事述考
- 明末來華傳教士艾儒略研究.pdf
- 早期來華傳教士傳譯故事述考.pdf
- 來華傳教士與晚清史學批評
- 明末來華傳教士艾儒略研究
- 85541.論早期美國來華傳教士與美國漢學研究
- 試論來華傳教士對西方民主制度的傳播(1807-1860).pdf
- 傳教士與西方近代教育的導入.pdf
- 晚清來華傳教士德貞研究_12879.pdf
- 來華傳教士媒介使用研究(1565-1912).pdf
- 基督教傳教士來華辦報動機辨析.pdf
- 論中國現當代小說中的西方傳教士形象.pdf
-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的中國文化觀.pdf
- 西方傳教士對貴州近代教育的影響.pdf
- 西方傳教士與近代貴州(1861-1949).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