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退變性下腰痛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隨訪評價系統(tǒng)的建立
1.退變性下腰痛手術治療隨訪評價系統(tǒng)的建立
研究背景:退變性下腰痛是一種常見的脊柱疼痛綜合征,當保守治療無效時,往往需要手術治療。傳統(tǒng)手術治療以開放手術為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微創(chuàng)手術被應用于退變性下腰痛的治療。微創(chuàng)與開放手術療效的差異仍有爭論。如何評價治療療效對于脊柱外科尤其是微創(chuàng)脊柱外科的發(fā)展顯得至關重要。對于臨床療效的評價,隨訪是至關重要的。傳統(tǒng)隨訪模式工作量
2、大且無法快速查詢,容易造成失訪。目的:建立一套退變性下腰痛手術治療隨訪評價系統(tǒng),為后期評價退變性下腰痛微創(chuàng)治療療效及建立適合國人的評價方案打下基礎。方法和結果:參考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下腰痛評價方案,篩選療效評定指標,建立隨訪表及隨訪流程。依托“軍字一號”電子病例系統(tǒng),將下腰痛患者的臨床資料、衛(wèi)生經濟學指標及常用評價方案一并整合寫入程序,設計建立退變性下腰痛手術治療隨訪評價系統(tǒng)。結論:所建立的退變性下腰痛手術治療隨訪評價系統(tǒng)錄入快捷、安全
3、可靠、查詢方便,可以全面展示術前、術中和術后情況,為后期評價退變性下腰痛微創(chuàng)治療療效及建立適合國人的評價方案提供了數據平臺。
2.退變性下腰痛療效評分表的建立及初步評價
研究背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下腰痛外科治療療效評定方案對于微創(chuàng)手術的短期療效敏感性不高,并且部分評價項目并不適合國人。目前我國仍缺乏一種適合國人的、簡潔實用的下腰痛療效評價方法。目的:建立一種適合國人的下腰痛程度評定方法,用于進行外科手術尤其是微創(chuàng)手術
4、的療效評定。方法:通過臨床資料隨訪進行數據統(tǒng)計,篩選出適合國人的評價指標,建立下腰痛療效評分(lowbackpainoutcomescore,LBPOS)量表,將其運用于微創(chuàng)及開放手術的療效評定,并與JOA下腰痛評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lowbackpainscore,JOA)、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等經典評價方法對比,驗證其效度及
5、信度。同時將其與其他常用評定方法整合建立退變性下腰痛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的隨訪評價系統(tǒng)。結果:LBPOS量表適合國人,依從性好,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分半信度,與JOA、ODI評分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結論:新建立的LBPOS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敏感度,適合國人進行下腰痛微創(chuàng)手術后短期的療效評定,中長期的評定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第二部分:腰椎盤突出癥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評價的相關臨床研究
1.兩種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腰椎盤突出癥的評價<
6、br> 研究背景:后路椎間盤鏡下椎間盤切除術(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與側路經皮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是目前最常采用的微創(chuàng)椎間盤手術,但是其臨床效果的差別仍不明確。目前尚無嚴格的循證醫(yī)學文獻對兩者的療效進行對比研究。目的:前瞻性對比研究PELD和ME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衛(wèi)生經濟學及臨床效果差別,同時驗證新建立的
7、下腰痛療效評分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通過建立的退變性下腰痛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隨訪評價系統(tǒng),序貫抽取因腰椎間盤突出癥行單節(jié)段MED及PELD手術的患者進行隨訪,統(tǒng)計比較其一般臨床資料、衛(wèi)生經濟學指標,于術前、術后1周、術后2周、術后1月、術后2月、術后3月、術后6月、術后1年、術后2年各時間點進行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評定(使用VAS、JOA、ODI、LBPOS評分),末次隨訪時用改良Macnab標準評定臨床效果。對比兩種術式的療效差別,驗證L
8、BPOS的依從性及及效度。結果:共有285例患者被納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70例,女性115例,平均年齡46.2歲,平均病程2.1年,183例行MED,102例行PELD。兩組病例的術前一般情況、疼痛與功能評分及住院費用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ELD較MED手術時間長,但術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MED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PELD(1.6%vs.2.0%),術后2年內復發(fā)率也低于PELD(4.4%vs.4.9%),PELD術后優(yōu)良率略低于MED(7
9、8.1%vs.80.9%)。術后3月內兩組VAS、JOA、ODI、LBPOS評分均顯著改善,MED術后1~2周腰部功能存在“反跳”現象,術后3月內各時間點PELD腰部功能評分多優(yōu)于MED,但VAS評分兩組無差別。術后6月至術后2年腰部疼痛程度及功能評分變化趨緩,兩組各時間點VAS、ODI、LBPOS評分無差別。LBPOS具有良好的依從性和敏感度,與JOA、ODI評分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結論:PELD和ME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均安全、有效,
10、PELD術后3月內的腰部功能恢復優(yōu)于MED。LBPOS量表可以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chuàng)手術的療效評定。
2.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同術式治療的再手術分析
研究背景: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廣泛應用于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但術后仍有2.8%到24%的患者進行了再次手術。不同的初次手術后的再手術率也不同,但再手術的原因和特點仍不明確。目的:對比研究椎間盤突出癥不同術式后再手術的原因和特點,為后期制定隨訪計劃、完善療效隨訪評價系統(tǒng)提供參考。方
11、法:調查我院2001至2012年10年間因腰椎間盤突出癥入院行手術治療的全部5280例患者,共有207例(232個椎間盤)進行了初次手術及再次手術,其中男性135例,女性72例,平均年齡47.7歲。統(tǒng)計、對比患者兩次手術的術前一般情況、影像學檢查結果、手術日期、手術方式、手術情況、手術時間間隔、再手術原因。結果:共有232個椎間盤進行了兩次手術處理。其中119個椎間盤初次手術為MED(MED組),68個椎間盤初次手術為PELD(PELD
12、組),45個椎間盤初次手術為開放手術(開放組)。再手術的部位與初次手術部位有較好的相關性(kappa系數=0.533)。再手術中有46.6%發(fā)生于術后半年內,35.3%發(fā)生于初次手術后1~5年之間。真性復發(fā)(同節(jié)段同側再突出)是每種術式后再手術的主要原因,分別占據了PELD術后再手術總量的70.6%、MED術后再手術的47.1%及開放手術后再手術的37.8%。再手術與初次手術的時間間隔長短按以下順序排列:PELD<MED<開放手術(8.
13、1月vs.19.7月vs.33.1月,卡方檢驗p值均<0.01)。結論: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再手術的高發(fā)時間段,開放手術為術后1~5年;MED為術后0~0.5年及術后1~5年;PELD為術后0~0.5年。真性復發(fā)是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再手術的主要原因,微創(chuàng)內窺鏡手術術后由真性復發(fā)導致的再手術要多于開放手術術后。
第三部分:椎間盤源性腰痛診斷方法與微創(chuàng)治療的相關臨床研究
1.椎間孔鏡下椎間盤切除、纖維環(huán)熱凝成形術治療椎間盤
14、源性腰痛的療效評價
研究背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切除、纖維環(huán)熱凝成形術(posterolateraltransforaminalselectiveendoscopicdiscectomyandthermalannuloplasty,PEDTA)近年來開始用于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治療,但臨床療效有爭議。對于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手術治療中,近期的少數研究發(fā)現單節(jié)段退變手術者療效優(yōu)于多節(jié)段退變者,但缺乏對照研究。目的:評價驗證PEDTA治療椎
15、間盤源性腰痛的療效,對比研究有無孤立退變椎間盤對手術療效的影響,探討椎間盤的“孤立退變”在微創(chuàng)手術病例選擇及臨床治療中的意義。方法:101例經椎間盤造影確診椎間盤源性腰痛并行PEDTA治療的患者被納入研究,其中男性47例,女性54例,平均年齡42.8歲,平均病程3.5年。根據改良Pfirrmann標準進行腰椎間盤退變程度分級,確定孤立退變椎間盤(比上下椎間盤退變分級均高出1級以上的椎間盤)。隨訪計算術前、術后的VAS、JOA、ODI評分
16、,采用改良Macnab標準進行療效評定。結果:101例患者均得到隨訪,平均隨訪時間2.5年。根據改良Macnab標準,101例患者術后療效:優(yōu)11例(10.9%),良41例(40.6%),可29例(28.7%),差20例(19.8%)。術后患者VAS、JOA及ODI評分比術前有明顯改善(p<0.01)。共有49例患者存在孤立退變椎間盤(孤立退變組,n=49),52例患者不存在孤立退變椎間盤(非孤立退變組,n=52)。兩組術前的年齡、性別
17、分布、病程及術前VAS、JOA與ODI評分均無差異。術后兩組患者的VAS、JOA及ODI評分均與術前相比有明顯改善(p<0.01),孤立退變組術后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的改善優(yōu)于非孤立退變組(p<0.05)。孤立退變組療效優(yōu)良率為65.3%,,有效率87.8%;非孤立退變組優(yōu)良率38.5%,有效率73.1%。結論:PEDTA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安全、有效,有孤立退變椎間盤的患者療效更好。
2.椎間盤內注射羅哌卡因對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
18、斷與治療作用
研究背景:椎間盤造影被認為是診斷DLBP的“金標準”,但一直備受爭議。近年來椎間盤封閉開始用于診斷DLBP,我們初期的臨床試驗發(fā)現羅哌卡因椎間盤內注射對DLBP有治療作用,目前尚未發(fā)現關于椎間盤封閉對于DLBP有長期療效的報道。目的:觀察用羅哌卡因進行椎間盤內注射封閉對于DLBP的診斷作用及治療效果,探討在DLBP的診斷階段同時給予初期治療的微創(chuàng)處理方案。方法:按照納入、排除標準篩選14例慢性下腰痛患者進入研究。
19、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46.0歲,平均病程4.8年。使用羅哌卡因對退變椎間盤進行封閉,觀察封閉效果并進行療效隨訪。使用VAS、ODI、LBPOS評分評定術前、術后1周、術后3月、術后6月、術后12月的疼痛及腰痛功能情況,末次隨訪采用改良Macnab標準進行療效評定。結果:14例患者均操作順利,無嚴重并發(fā)癥,術后均得到隨訪。其中12例經椎間盤封閉診斷為DLBP,根據改良Macnab標準,12例DLBP患者治療優(yōu)良率46.7%,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腰痛膏方、整脊手法治療退變性腰痛的臨床研究.pdf
- 椎間盤源性退變性下腰痛的臨床與實驗研究.pdf
- 微創(chuàng)TLIF技術治療單間隙退變性腰椎疾病的臨床療效.pdf
- 老年腰椎退變性滑脫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pdf
- 非手術療法治療退變性腰椎失穩(wěn)的臨床研究.pdf
- 微創(chuàng)單邊與雙側椎弓根內固定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的長期隨訪.pdf
- 微創(chuàng)脊柱內鏡技術在腰椎退變性疾病中的應用及相關臨床研究.pdf
- 后路手術治療退變性腰椎側凸的初步臨床分析.pdf
- “開窗”減壓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隨訪和實驗研究.pdf
- 顯微鏡輔助下微創(chuàng)減壓術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pdf
- 手術配合中藥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觀察.pdf
- PLIF與PLF手術治療退變性腰椎滑脫癥的療效評價.pdf
- 微創(chuàng)TLIF并單側椎弓根固定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的臨床療效觀察.pdf
- 下腰椎微創(chuàng)手術的應用解剖及臨床應用.pdf
- 經Quadrant通道下微創(chuàng)TLIF與開放TLIF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療效的對比研究.pdf
- 經胸微創(chuàng)先心病封堵手術療效及隨訪研究.pdf
- 下腰痛的非手術治療策略
- 后路手術治療退變性腰椎側凸合并椎管狹窄的臨床療效.pdf
- 心理治療對腰痛手術患者的心理減壓作用及隨訪分析.pdf
- 早期子宮內膜癌微創(chuàng)治療及隨訪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