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姜敬愛和蕭紅中國東北背景小說比較研究摘要姜敬愛是移住中國東北的韓人作家代表,而蕭紅是同時期中國東北作家群作家之一。在日本的鐵蹄侵略下,20世紀30年代的東北留下了韓國人和中國人共同生活過的足跡。兩位作家都在東北生活并創(chuàng)作過。很自然,她們的很多作品都以東北為背景。這樣,混亂的時代背景加之韓中人們共同生活過的空間背景,使得東北有了多層次的內涵。筆者認為針對在東北生活而國籍不同的中韓作家的作品的研究對于中韓文學研究是很有意義。本文中選取兩位作
2、家作品中“苦難”這一主題進行的深入比較對于深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有重大意義的。蕭紅和姜敬愛生前并沒有過任何的交集,但她們的作品卻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相似之處。她們的東北背景小說都不約而同的對苦難這一與時代相關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展示。本文將對兩位作家的東北背景小說進行比較,通過作中的苦難表現(xiàn)以及面對苦難下層民眾的不同生活態(tài)度,考察兩位作家創(chuàng)作的異同點。同時通過解讀她們的作品我們也更好的了解19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的東北的歷史現(xiàn)實。姜敬愛
3、作為代表性的移住東北韓國文人,她的創(chuàng)作多以東北為背景,但是對待東北的態(tài)度上與安壽吉等移住文人是不一樣的。我們感受不到“第二故鄉(xiāng)”的溫暖,她的作品多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對東北苦難進行客觀的描述。中國東北作家群創(chuàng)作的兩個主題是“抗日”和“懷鄉(xiāng)”出身于東北親身經歷過歷史命運的蕭紅的作品在主題上表現(xiàn)出了與當時群體的相通。但是她的創(chuàng)作是“東北作家群里的別樣景觀”。相比于其他作家的正面書寫她從側面描寫戰(zhàn)爭,相比于其他作家正面向上的“東北精神”,她更側
4、重表現(xiàn)出其負面、逆勢的一面。姜敬愛和蕭紅以中國東北為背景從“饑寒交迫”、“貧病交加”、“女性苦難”三個方面為重點進行了創(chuàng)作。本章將姜敬愛的《鹽》、《稿費兩百元》、《麻藥》、《母子》等作品和蕭紅的《啞老人》、《廣告副手》、《生死場》等作品進行了比較,重點分析了她們作品中苦難的表現(xiàn)及其差異。兩位作家的東北背景創(chuàng)作都源于現(xiàn)實同時又是對現(xiàn)實苦難的更深層次的揭露。兩位作家相似的人生經歷和苦難的遭遇決定了她們在人物塑造上的相似之處。但是作為不同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姜敬愛和蕭紅中國東北背景小說比較研究
- 姜敬愛與蕭紅小說創(chuàng)作之比較研究.pdf
- 蕭紅與姜敬愛小說的比較研究.pdf
- 蕭紅與姜敬愛的小說比較研究——以生死場和人間問題為中心
- 中韓現(xiàn)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識比較研究——以蕭紅與姜敬愛為中心
- 沈從文蕭紅抒情小說比較研究.pdf
- 矗立的“象”——蕭紅、張愛玲小說意象比較研究
- 矗立的“象”——蕭紅、張愛玲小說意象比較研究_28877.pdf
- 東北黑土地上獨特的生命視角——蕭紅小說探討.pdf
- 苦難的歷程精神的成長高爾基母親與姜敬愛鹽中“母親”形象比較
- 論當前體制外話劇演出中的劇本取向——以北京民營劇團為中心_23099.pdf
- 蕭紅小說的敘事學解析和意義
- 蕭紅小說文化意蘊新探.pdf
- 蕭紅小說的原型解讀.pdf
- 蕭紅小說敘述模式論.pdf
- 一種相思兩樣情懷—沈從文蕭紅鄉(xiāng)土小說比較研究
- 女性身份背景下的生存與寫作——張愛玲與蕭紅比較.pdf
- 蕭紅小說的敘事學解析和意義_718.pdf
- 苦難的歷程 精神的成長高爾基《母親》與姜敬愛《鹽》中“母親”形象比較_16965.pdf
- 蕭紅小說主題意蘊探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