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派京韻大鼓藝術研究_27478.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校代碼:10072學號:200902007天津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TIANJINCONSERVATYOFMUSICTIANJINCONSERVATYOFMUSIC碩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MASTERSDISSERTATION白派京韻大鼓藝術研究白派京韻大鼓藝術研究培養(yǎng)院系:音樂學一級學科:藝術學二級學科:音樂學論文作者:翟靜婉指導教師:錢國楨教授天津音樂學院科研與研究生處天津音樂學院科研與研究生處2011年11月2020日摘要1中文摘

2、要京韻大鼓形成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由冀中河間府的木板大鼓逐漸演變而成。據(jù)資料記載來看,木板大鼓流入北京,至少有二百年以上歷史。由于木板大鼓的吐字行腔中帶有濃重的河北鄉(xiāng)音,在其初流入北京時被京城人稱為“怯大鼓”。十九世紀后半葉,木板大鼓在第一代京津木板大鼓藝人的大膽改革下,開始向京韻大鼓演變。京韻大鼓發(fā)展相對完備,在曲藝的百花園中位顯身貴。其韻雅詞美、流派紛呈。產生的流派有:張(曉軒)派、劉(寶全)派、白(云鵬)派、白(鳳鳴)派(稱

3、少白派)和駱(玉笙)派。其中,張(曉軒)派京韻發(fā)展到第二代就已失傳。筆者通過多年藝術實踐,學習演唱白派京韻,深入了解其藝術規(guī)律及傳承方式,對實踐過程進行理論化整合。并將現(xiàn)有資料進行圖表式的分析,從形態(tài)學與史學入手,對白派京韻的旋律、板眼、潤腔、伴奏等方面進行橫向、縱向的對比論述:橫向分析白派京韻與其它京韻流派之間的差別;縱向分析一個世紀以來,四代大鼓藝人對白派京韻的傳承過程。進一步挖掘白派京韻在韻味、行腔、表演等方面的藝術風格特征,探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