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全球重大課題之一,是輸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急性HCV感染者約50%~85%會轉為持續(xù)性感染,且是引起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因素。HCV感染人體后,宿主免疫系統(tǒng)活化,產生并釋放各種細胞因子,其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是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它不僅可以直接誘導肝細胞的凋亡,引起肝細胞炎性反應,還可以誘導淋巴細胞產生IL-2、IL-6、IL-12、IFN-γ等,因此肝組織中出現(xiàn)大量的細胞因子,形成細胞因子網絡的
2、活化,這些細胞因子促進肝內炎癥反應,介導肝細胞損傷,從而使肝臟慢性炎癥持續(xù)存在。同時由于HCV RNA聚合酶缺乏校對功能,整個基因組呈現(xiàn)高度的基因異質性,致使HCV容易形成準種變異。新的變種影響抗體和T細胞的識別能力,破壞宿主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影響細胞因子的產生和釋放,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本文首先分析了HCV感染中血清TNF-α及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Ⅱ(sTNFR<,2>)在不同病情丙型肝炎中的水平。同時采用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
3、性分析法(RFLP)對HCV進行基因分型,探討丙型肝炎在我省的基因分布特點,分析基因型與TNF-α、sTNFR<,2>的關系,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及判斷預后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方法: (1)病歷選擇和血清收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2例,清晨空腹肘靜脈采血。收集患者一般資料、肝功能、HCV RNA定量等臨床資料。選擇20例正常人作為對照。 (2)分別測定樣本及對照血清TNF-α及sTNFR<,2>,結合臨床資料,分析TN
4、F-α系統(tǒng)在HCV感染中所起的作用。 (3)提取各樣本HCV RNA,逆轉錄后設計引物擴增5’非編碼區(qū)(5’NCR)。以5’NCR為目的基因,分別用內切酶HaeⅢ、Bsh1236 Ⅰ進行酶切得到不同長度基因片段,分析結果,確定基因型。 (4)分析TNF-α、sTNFR<,2>水平與基因型的相關性,探討基因型致病輕重不同的部分機制。 結論: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系統(tǒng)與病情輕重有明顯相關性。TNF-α系統(tǒng)反映機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臨床意義的研究.pdf
- 山東地區(qū)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亞型的分布及其臨床意義.pdf
- 重慶地區(qū)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臨床意義.pdf
- 萊蕪地區(qū)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臨床意義的研究.pdf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檢測及其與臨床關系的探討.pdf
- HCV基因型及其基因變異在慢性丙型肝炎臨床演變中的意義.pdf
- 海南地區(qū)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臨床意義初探.pdf
- 探討TNF-α在痙攣型腦癱中的異常表達及其臨床意義.pdf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臨床意義的研究.pdf
- 大連地區(qū)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臨床意義的研究.pdf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臨床病理分級分期的關系.pdf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亞型分布及與臨床關系的研究.pdf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基因型及其臨床意義的初步研究.pdf
- 早期子宮頸腺癌組織中人乳頭狀瘤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臨床意義.pdf
- HC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NS5B區(qū)耐藥相關變異及其耐藥屏障分析.pdf
- 抗—HCV陰性的HIV感染者血清中HCV RNA、HCV病毒載量及基因型的狀況.pdf
- 淋巴瘤患者血清TNF-α及TNF-β測定及其臨床意義.pdf
- HCV基因型和亞型:分型技術、臨床意義及其流行病學研究.pdf
- HBV基因型的分布及臨床意義.pdf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檢測方法學比較及與臨床關系.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