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名醫(yī)劉河間寒熱藥物配伍應用規(guī)律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研究劉河間寒熱藥物配伍應用的規(guī)律,為豐富和發(fā)展中醫(yī)方劑學理論提供參考。
  方法:應用文獻研究法和數據統(tǒng)計方法,從劉河間重要的代表作《黃帝素問宣明方論》、《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中甄選出符合標準的方劑共計255首,用SQL2005數據庫對255首方劑的病因病機、證候、功用、用藥用量等方面進行數據記錄、頻數統(tǒng)計和數據分析。
  結果:⑴劉河間寒熱藥物配伍應用的藥性從高到低分別為熱性藥、寒性

2、藥、平性藥,其出現次數和應用比例分別為944次、49%;692次、36%;277次,15%。⑵高頻寒熱藥物統(tǒng)計:前10位高頻寒性藥物是芍藥、黃芩、大黃、黃連、牽牛子、石膏、滑石、薄荷、梔子、澤瀉;前10位高頻熱性藥物是人參、當歸、白術、川芎、木香、半夏、防風、檳榔、陳皮、炙甘草。⑶高頻寒熱配伍藥組統(tǒng)計:最常使用的寒熱配伍藥組是芍藥配當歸、黃芩配人參、芍藥配川芎、芍藥配白術、芍藥配人參、黃芩配白術、大黃配當歸、石膏配人參、柴胡配人參、芍藥

3、配黃芪,共有10個寒熱配伍藥組。⑷寒熱藥物配伍應用的病因統(tǒng)計:發(fā)病原因從高到低依次是風、燥\火\暑、濕、寒、痰\瘀等,其出現頻率分別為28.2%、26.7%、19.6%、15.7%、7.1%。⑸功用統(tǒng)計:功用頻數統(tǒng)計從高到低依次是補益氣血陰陽、重視調養(yǎng)脾胃、針對風邪治病、清熱攻邪、祛濕利水、溫中散寒、祛痰祛瘀、解除郁結等。⑹劉河間運用寒熱并用配伍方法劑量規(guī)律統(tǒng)計:①寒證:當病機病因表現虛寒癥候時,寒熱藥之平均劑量比例約為2:5;當病機病

4、因表現實寒癥候時,寒熱藥之平均劑量比例約為1:3。②熱證:當病機病因表現虛熱癥候時,寒熱藥之平均劑量比例約為2:1;當病機病因表現實熱癥候時,寒熱藥之平均劑量比例約為3:1。③寒熱錯雜:當病機病因表現寒多熱少時,寒熱藥平均劑量之比約為3:5;當病機病因表現熱多寒少時,寒熱藥平均劑量之比約為3:2;當病機病因表現臟腑虛實夾雜,或者陰陽不調引起寒熱往來時,寒熱藥之劑量比例約為1:1。④陰陽格拒:當病因病機表現厥逆(熱厥)時,寒熱藥之劑量比例

5、約為7:3。⑤寒熱不著:當病因病機表現無明顯的寒熱特征時,常用的習慣用藥為寒熱藥之劑量比例約為1:3。⑥劉河間應用寒熱藥物配伍時的劑量,根據所分類的寒熱錯雜、陰陽格拒、寒證、熱證、寒熱不著等五大證型的不同,寒熱藥物平均用藥比例分別為39%:42%;65%:24%;22%:60%;51%:34%;36%:49%。
  結論:⑴劉河間對于風邪引起的病癥最常使用寒熱藥物配伍治療。⑵劉河間在寒熱藥物配伍應用的方劑中,最常用的寒性藥是芍藥、

6、黃芩、大黃、黃連、牽牛子、石膏、滑石、薄荷、梔子、澤瀉;最常用的熱性藥是人參、當歸、白術、川芎、木香、半夏、防風、檳榔、陳皮、炙甘草;常用的寒熱配伍藥組是芍藥配當歸、黃芩配人參、芍藥配川芎、芍藥配白術、芍藥配人參、黃芩配白術、大黃配當歸、石膏配人參、柴胡配人參、芍藥配黃芪。⑶在藥物的功效選擇上,劉河間寒熱藥物配伍主要方劑中常涉及的藥物功效為清熱瀉火、清熱解毒、生津潤燥以及補氣、理氣、健脾等。⑷在治則治法的選擇上,劉河間寒熱藥物配伍應用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