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四川農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轉基因再生植株后代細胞質雄性不育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及其初步遺傳分析指導老師學科專業(yè)研究方向徐小遜2005年5月摘要本文以農桿菌介導法將Bt基因導入受體自交系18(紅)所獲得的轉基因再生植株作為主要研究材料。一方面,檢測外源基因是否在轉基因再生植株中繼續(xù)遺傳;另一方面,在T。代再生植株中發(fā)現(xiàn)大量表型變異(不育變異和農藝性狀變異)并分析了轉基因分離株系與對照自交系7個農藝性狀的差異。對出現(xiàn)的不育株,通過用受體自交系保種獲得
2、兩個完全不育穗行。于不同年份不同地點種植兩個不育穗行及用18(紅)回交轉育的各世代進行觀察,鑒定不育性狀的穩(wěn)定性。同時將完全不育穗行與生產上常年使用的幾個自交系進行測交,對不育性狀的遺傳、分類進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結果:1、分子檢測證實T。代再生植株各株系中,外源基因發(fā)生了分離。各株系陽性植株比例均低于3:l,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2、各轉基因再生植株株系中均出現(xiàn)大量不育株,通過與未轉化對照自交系及用農桿菌轉化后外源基因沒有
3、整合入受體基因組的陰性植株后代的比較,證明再生植株后代中出現(xiàn)的不育變異與轉化前的組織培養(yǎng)過程有關,屬于體細胞克隆變異。3、對轉基因分離株系、陰性植株自交后代和對照自交系7個農藝性狀進行了田間調查與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再生植株中株高、穗位高、穗長、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穗粒數(shù)、結實率等7個農藝性狀的變異受外源基因插入的影響較小,變異的形成與組織培養(yǎng)過程直接有關。4、對出現(xiàn)的不育株采用同行可育株授粉及用受體白交系保種,通過幾個世代的觀察,證明該不
4、育變異可以穩(wěn)定遺傳。對完全不育穗行用正常散粉系測交后,找到了相應的保持系和恢復系,證明該不育變異屬丁細胞質核互作雄性不育。5、對兩個完全不育穗行用相應保持的白交系回交轉育,并于四川和云南兩地進行了兩年的育性穩(wěn)定性觀察。結果表明:兩個不育穗行及回交世代在四川受氣候條件的影響,一些不育株出現(xiàn)了育性的部分恢復,而在云南各世代不育性表現(xiàn)非常穩(wěn)定。預示該不育材料具有潛在的生產應用價值。6、兩個完全不育穗行與育性恢復專效性測驗系恢313、自風1測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稻紅蓮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遺傳及其候選恢復基因的篩選.pdf
- 棉花細胞質雄性不育相關線粒體基因篩選.pdf
- 小麥T型細胞質雄性不育恢復基因的RAPD分析.pdf
- 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材料CMS-P的分類鑒定及遺傳分析.pdf
- 植物線粒體與細胞質雄性不育.pdf
- 洋蔥細胞質雄性不育發(fā)生機制的初步研究.pdf
- 洋蔥細胞質雄性不育的機理研究.pdf
- 棉花細胞質雄性不育機理的研究.pdf
- 棉花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進展
- 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育性恢復遺傳機理研究.pdf
- 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cms)雜交制種
- 紅麻細胞質雄性不育相關基因nad的克隆與再生體系的初探.pdf
- 芥菜型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WJS01A及其衍生后代的研究.pdf
- 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的遺傳和分子基礎研究.pdf
- 水稻雄性不育細胞質骨加研究.pdf
- 白菜源細胞質雄性不育株的發(fā)現(xiàn)及轉育研究.pdf
- 棉花細胞質雄性不育恢復基因的圖位克隆及PPR基因家族的分析.pdf
- 紅菜薹細胞質雄性不育系Eru-3A的遺傳鑒定.pdf
- 激素及其相關酶與棉花細胞質雄性不育的關系.pdf
- 蘿卜細胞質雄性不育細胞學與分子標記的初步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