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02年5月在川西平原四個地區(qū):蒲江大興、邛崍臥龍、雙流黃水和邛崍固驛,從油菜病株莖桿上采集菌核,經分離和鑒定,共得到373個菌株.對油菜菌核病菌的群體結構進行了研究,主要結果如下:1. 373個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在含多菌靈PDA上的測定結果表明1ug/ml和5ug/ml濃度下平均菌絲生長抑制率分別為94.31﹪和97.99﹪,最低分別為55.30﹪和90.43﹪,兩處理下菌絲生長均不明顯,地區(qū)間平均菌絲生長抑制率差異亦不明顯;測得8個
2、菌株的EC<,50>為0.1266~0.2817ug/ml,平均EC<,50>為0.1773ug/ml.無抗藥性菌株發(fā)現,說明川西地區(qū)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普遍敏感.2.油菜菌核病菌菌絲生長速度的測定結果表明四個地區(qū)共373個菌株其菌絲生長速度為1 mm/48h~85 mm/48h,平均生長速度為60.47 mm/48h,菌株間菌絲生長速度差異較大.3.油菜菌核病菌菌核產生情況的研究結果表明邛崍臥龍產核菌株所占比例最少為59.00﹪,而蒲
3、江大興則高達94.74﹪,地區(qū)間差異明顯.在此實驗過程中還發(fā)現,有的菌株產的菌核數目少但菌核大,最少的每皿只有2個;而有的菌株所產生菌核小但數量多,每皿可達48個.4.油菜菌核病菌菌絲融合群(MCGs)的測定結果表明40個來自四個地區(qū)的油菜菌核病菌的菌株兩兩配對后,14天后記錄觀察結果發(fā)現40個菌株分屬于30個MCGs,有23個MCGs只包含一個菌株,它們只與自身融合;最大的MCGs<,1>包含4個菌株,每個地區(qū)的菌株屬于特定的MCGs
4、,只有MCGs<,4>由兩個不同地區(qū)的菌株配對組成.5.用9個隨機引物對30個不同菌絲融合群(MCGs)的油菜菌核病菌菌株進行RAPD擴增,共產生53條多態(tài)性帶,平均每個引物5.89條.利用Nei's法計算RAPD相似系數,UPGMA聚類表明,供試材料中除兩個菌株(Ⅳ<,66>、Ⅱ <,52>)與其它菌株遺傳距離稍遠外,整個川西平原的油菜菌核病菌可以聚成一大類作為一個整體,進一步劃分,這一大類又分為7個亞類并且亞類間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油菜菌核病菌群體遺傳結構分析.pdf
- 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油菜對菌核病抗性生化機制研究.pdf
-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營養(yǎng)生理初步研究.pdf
- 油菜菌核病菌中的新病毒及其特性研究.pdf
- 油菜菌核病菌對腐霉利的抗性及其機制.pdf
- 柑桔內生細菌對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作用研究.pdf
- 川西平原兩漢墓葬研究_20678.pdf
- 油菜菌核病菌弱致病力菌株的生物學性狀研究.pdf
- 咯菌腈對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作用機制研究.pdf
- 川西平原堰渠體系與城鄉(xiāng)空間格局研究.pdf
- 西南地區(qū)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菌核凈的抗性監(jiān)測及抗性機理.pdf
- 川西平原新農村民居環(huán)境模式探究.pdf
- 菌核病菌誘導甘藍型油菜抗病基因表達差異的分析.pdf
- 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室內誘導方法研究.pdf
- 菌核病菌誘導甘藍型油菜差異表達Rsk基因的初步分析.pdf
- 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抗性的分子機制和分子檢測.pdf
- 魯西平原區(qū)粘性土結構與滲透特征研究.pdf
- 甘藍型油菜SOD基因的克隆及菌核病菌誘導的表達.pdf
- 申嗪霉素對水稻白葉枯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學活性及抗性風險評估.pdf
- 油菜菌核病菌不同菌株生物學特性比較及抗病性鑒定方法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