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媒介批評類別探討與特征反思</p><p> 媒介批評是近年來國內(nèi)傳播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2000年11月,教育部《高?!笆濉毙侣剛鞑W學科研究規(guī)劃及課題指南(草案)》,將“媒介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列入“‘十五’重點研究課題”。而后,浙江大學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分別將“媒介批評”列入重點研究范圍,前者還將“媒介批評學研究”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此后,北京廣播學院等高校新聞傳播
2、院系,還提出開設媒介批評課程的動議。①2001年,劉建明和王君超二人相繼出版了《媒介批評通論》和《媒介批評――起源?理論?方法》,這兩部著作的出版使媒介批評在我國第一次以一門學科的方式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有學者評價說:“這兩部著作的出版,一方面標志著呼喚多年的媒介批評理論開始逐步確立自己的研究范疇與規(guī)范,另一方面也預示我國的媒介批評進入‘預熱’階段?!雹诖撕螅浇榕u研究進入了更為豐富和完善的階段。一些專家學者紛紛介入媒介批評研究,將媒介批
3、評研究引向更為具體、更為系統(tǒng)的層面。像雷躍捷對媒介批評定義的研究和對新中國媒介批評發(fā)展歷程的梳理,③董天策對媒介批評對象與形態(tài)的思考,④謝靜對美國新聞媒介批評的解讀以及對媒介批評與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研究⑤等,都是近年來</p><p> 本文試圖在以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媒介批評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媒介批評的類別――入手,對媒介批評的類別進行新的系統(tǒng)界定,從而廓清以往媒介批評研究類別不清、分類膚淺的弊端,為以后
4、的媒介批評研究奠定一個學術敘事的基礎。另外,筆者還試圖在對媒介批評類別界定的基礎上,分析媒介批評不同類別的具體特征,進而為媒介批評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提供理論敘事的依據(jù)。 </p><p> 一、媒介批評的傳統(tǒng)分類 </p><p> 關于媒介批評的分類,較早作出解釋的是臺灣學者黃新生。他在《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的開篇就認為,媒介批評應包括三個類別:(1)哲學的批評:知識分子根據(jù)個人的觀
5、察和本身的性向(predisposition),對大眾媒介的批評,其特征是不作具體的內(nèi)容分析,流于空洞的泛論;(2)報章的批評:報社記者或?qū)谧骷业呐u,對象通常是電視媒介,一般影響深遠,很受報社和讀者的重視;(3)學術的批評:主要由學院派學者撰寫,并發(fā)表在學術期刊上或以教科書形式出版的主題專精、強調(diào)理論,通常不為一般大眾所注意的批評。⑥在媒介批評研究引入大陸之后,大陸學者對媒介批評的類別也作過其他相應的表述。像展江就認為,廣義的媒介批
6、評是對一切與大眾傳媒有關的問題的分析和評判。它至少涉及以下三個層面的間題:(1)本體層面:作為大眾傳播學和媒介評論學的基本內(nèi)容,它們包括大眾傳播的五大部類。(2)現(xiàn)象層面:指大眾傳媒制作的產(chǎn)品,即提供給受眾的新聞、娛樂、廣告等等。(3)文化層面:主要指大眾傳媒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⑦王君超對媒介批評的類型作過更為系統(tǒng)的總結(jié)性研究。他認為媒介批評從層次上分,包括宏觀層次的媒介批評、中觀層次的媒介批評和微觀</p><p&g
7、t; 以上分類林林總總,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筆者認為,根據(jù)以上媒介批評的分類依然很難廓清媒介批評的具體類別,它們要么相互重復,要么分類膚淺。因此,筆者下文試圖對媒介批評進行重新的分類。 </p><p> 二、媒介批評類別的重新界定 </p><p> 1.媒介批評重新分類的標準 </p><p> 本文對媒介批評進行重新分類的標準是:(1)分類具有
8、排他性。即分類之后的媒介批評類別彼此之間在概念上應該具有排斥性,不能相互重復或替代;(2)現(xiàn)實具有操作性。媒介批評是一項現(xiàn)實操作性極強的社會活動,因此對它的分類,必須能在概念上解決其與現(xiàn)實操作的緊密聯(lián)系問題;(3)類別具有明晰性。分類的目的在于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因此媒介批評的分類應該簡單、明晰,而不必過多過雜,以免將其復雜化。 </p><p> 2.媒介批評重新分類的依據(jù) </p><p
9、> 本文對媒介批評進行重新分類的依據(jù)是根據(jù)媒介批評的主體來分的。媒介批評是一項離不開人為操作的社會活動,因此從批評的實現(xiàn)來看,它永遠擺脫不了批評的主體層面。此外,就媒介批評本身而言,正是基于媒介批評主體的多樣性,才決定了媒介批評類別形式的多樣性。這一點不言自明。另外,盡管前面提到的其他學者也從媒介批評的主體角度對媒介批評進行過相應的分類,但根據(jù)前面所言的三個標準,筆者認為對它還有重新分類的必要。 </p><
10、p> 3.重新界定的媒介批評類別 </p><p> 根據(jù)媒介批評的主體來分類,那么就必須得首先搞清楚媒介批評的主體究竟有哪些,如何對這些主體進行最簡單和最有現(xiàn)實意義的分類。 </p><p> 關于媒介批評的主體,學者們已經(jīng)做過很多探討。像劉建明就認為,媒介批評的主體是指誰來批評,由誰批評,繼而表明媒介批評是批評者的主體行為。他還認為,媒介批評的主體多是由多種批評者構成的,批
11、評者分布在社會各個層面,同新聞媒體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批評者的社會分布主要包括普通批評者、批評家群體、媒體的監(jiān)管者和優(yōu)秀稿件的評選者四種類型。⑩另外,從前面的介紹中也可看出,王君超為媒介批評主體的分類與劉建明的差不多,除了最后一種說法略有差別外,其余分類基本一致。 </p><p> 然而,從新聞事業(yè)本身的情況來看,整個新聞傳播活動在大的范圍上應該主要涉及三類主體利益元素,即政府(包括政黨)、新聞界自身和公眾。
12、因此,就媒介批評的主體而言,它也無外乎以上三類情形。這點可以在哈欽斯委員會的報告中求得佐證,報告第六章《怎么辦》一文寫道:“這些建議依據(jù)行動的源頭――政府(包括法院)、新聞界自身和公眾――進行分組?!雹嫌纱吮砻?,哈欽斯委員會恐怕也傾向于將新聞活動涉及的“源頭”概括為以上三類?;诖耍P者認為,媒介批評重新界定的類別應該是以下三種形態(tài):(1)政府的批評(管制的批評);(2)媒介的批評(自律的批評);(3)公眾的批評(監(jiān)督的批評)。顯然,這
13、三種形態(tài)的分類基本符合前面提出的三個分類標準。下面,我們將對其各自的具體特征進行分析說明。 </p><p> 三、媒介批評三種形態(tài)的特征分析 </p><p> 1.政府的批評(管制的批評) </p><p> 它是基于政府或政黨對媒介的控制和使用而言的。這種批評在本質(zhì)上是基于政治控制的需要。這種批評在世界各國都極為普遍。在我國尤其如此。像我們的宣傳、出版部
14、門對大眾媒體的監(jiān)督與管理就是如此。比如各級宣傳主管部門的新聞閱評小組和各級新聞出版部門的審讀小組都是這類的代表。它們行使的是新聞管理職能和宣傳控制職能,其主要目的是使新聞傳播事業(yè)更好地為黨和政府服務。它們在實際操作中還形成了專門的“閱評制度”和“審讀制度”等具體的規(guī)章制度。 </p><p> 政府的管制顯然是一種強制形態(tài)的批評。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的批評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新聞審查。關于新聞審查,馬克思曾經(jīng)給予一針見血
15、的回擊:“書報檢查就是官方的批評。書報檢查的標準就是批評的標準,因此,就很難把這種標準和批評分割開來,因為他們是建立在同一基礎上的?!睍鴪髾z查“剝奪了報刊出版者本人的全部意志”。⑿因此,資本主義制度下新聞審查對新聞自由造成的限制,以及有可能造成的傷害,對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阻礙和制約值得重視。 </p><p> 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忽略政府批評管制的必要性。就連哈欽斯委員會的報告也認為政府權力是規(guī)范媒介行為的重要
16、力量――盡管它們“不是建議采取更多的政府行為”。正如它們所說:“根據(jù)本委員會判斷,每一個關心新聞自由和民主的未來的人,都應該不遺余力地督促新聞界擔負起責任,因為如果它沒有通過自己的行動做到這一點,那么作為最后一種手段,政府權力將迫使它做到?!雹褤Q句話說,政府依然是監(jiān)督媒介、確保新聞自由的重要力量。 </p><p> 2.媒介的批評(自律的批評) </p><p> 它是基于媒介自身的
17、自我批評,在本質(zhì)上表現(xiàn)為一種媒介自律的形態(tài)。這類現(xiàn)象在國內(nèi)外都有實例。像我國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多媒體組織開始聘請知名新聞傳播學專家作為本機構的“新聞閱評人”,為本機構的新聞工作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并定期做出具體的點評。這種自己掏錢雇人批評自己的“新聞閱評人”就是媒介自律性批評的代表。相比而言,這類批評的形態(tài)在國外發(fā)展得已經(jīng)比較成熟。像美國很多媒體都已經(jīng)形成了制度非常完善的“新聞公評人制度”。除此之外,他們有的還聯(lián)合起來出資組織類似“新聞評議會
18、”的媒介批評組織,對整個新聞行業(yè)進行全面的觀察和監(jiān)督。 </p><p> 媒介的自律顯然是一種道德層面的自我批評,它也是新聞傳媒及其從業(yè)人員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理想不斷追求的結(jié)果。但是,這種批評的最大弊端在于它無法保證批評的獨立性。首先,無論是聘請“新聞閱評人”,還是組織“新聞評議會”,都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經(jīng)濟負擔導致很多媒體根本無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批評。有資料顯示,全美現(xiàn)有日報1489份,也就是說絕大多數(shù)銷
19、量低于5萬份的日報沒有公評人制度。⒁另外,這種自律的批評往往很難達到真正意義上“批評與建設”的效果。正如人們常說的,“沒有一個老板愿意批評自己”,所以,媒介自律的批評往往會異化為“一種象征性儀式”⒂,即新聞業(yè)本身會對媒介批評進行操縱與控制,它們通過有計劃的或無計劃的形式,使媒介批評展現(xiàn)、維護、修復原有的規(guī)范。從這一點上來看,媒介自律性批評極有可能異化成為媒介自身行為的一種專業(yè)性策略。 </p><p> 盡管如
20、此,我們還是認為媒介自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媒介批評形式。從美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來看,作為媒介自律的媒介批評在推動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的形成和發(fā)展方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謝靜在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媒介批評對新聞專業(yè)主義建設的貢獻時指出,“20世紀20年代,在批評的強大壓力下,美國的新聞業(yè)開始向?qū)I(yè)化邁步”,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也由此形成并逐漸走向成熟。⒃ </p><p> 此外,對媒介自身來說,媒介自律的批
21、評也是它們更為容易接受的一種形式。我們前面說的“沒有一個老板愿意批評自己”,其實主要是基于外部批評而言的。相對媒介自身來說,有利于自身發(fā)展和維持自身利益需要的自我批評顯然會深受“老板”的喜愛。 </p><p> 3.公眾的批評(監(jiān)督的批評) </p><p> 它是基于社會公眾的批評,在本質(zhì)上它是一種社會公眾對媒介行為的監(jiān)督活動。這一點在哈欽斯委員會的報告中有過特別的說明。當談到面對
22、當前新聞界的現(xiàn)狀公眾該怎么辦的問題時,哈欽斯委員會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他們(指社會公眾――本文作者注)擁有或者能夠創(chuàng)辦這樣的機構:可被用來彌補新聞界的不足、制定新聞界的競爭標準以及使新聞界恪守它的責任。”⒄這里提到的“這樣的機構”就是公眾批評媒體的機構,這一機構的具體活動在形式上就是媒介批評。哈欽斯委員會在它的報告中還具體羅列了這樣的一個機構應該包括的具體活動。 </p><p> 從形式來看,這種公眾的媒介批
23、評機構更類似于一種所謂的受眾權益保護組織。這樣的組織在國外已經(jīng)有很多案例。如美國媒介批評組織的AIM和FAIR,加拿大的Media Watch等都是其中的代表。這些組織的一般特點是:(1)有深厚的媒介批判理論作為指導;(2)以有具體資料研究成果作為監(jiān)督的利器;(3)與地方性及全球性的媒介行動(Mediaactivism)組織結(jié)盟;(4)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medial i tera cy)和鼓勵公眾的積極參與;(5)掌握各式的發(fā)聲通道。⒅
24、 </p><p> 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公眾的媒介批評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媒介批評形態(tài)。首先,由于任何社會公眾都可以廣泛參與媒介批評,他們甚至可以代表各自不同的社會利益,因此,這種公眾的媒介批評在主體上具有社會普遍性。其次,媒介批評組織的建立,相應機構和設施的完善使得這種公眾的媒介批評在表現(xiàn)形式上具有了現(xiàn)實的操作性。比如美國的媒介批評組織FAIR,它們不僅擁有自己的媒介批判雜志《Extra!》,而且還
25、有自己的廣播節(jié)目Counter Spin,這些基礎設施保證了媒介批評的現(xiàn)實操作性。再次,公眾的媒介批評在批評實踐上更有可能實現(xiàn)獨立性和公正性追求。一方面,公眾的媒介批評主要代表作為受眾的社會公眾的利益,它很少受到政府利益或媒介自身利益的干擾,從而保持批評主體和批評實踐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公眾的媒介批評往往具有公開性的特點,它的批評能夠引起社會公眾的注意,因而它的批評會更加關照公正性因素。 </p><p><
26、;b> 四、結(jié)論 </b></p><p>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以下幾點結(jié)論: </p><p> 1.媒介批評在主體層面上包括政府的批評(管制的批評)、媒介的批評(自律的批評)和公眾的批評(監(jiān)督的批評)三種類型。三種批評形式分屬不同的主體、發(fā)揮不同的職責,它們共同作用完成對新聞界的監(jiān)督和批評。 </p><p> 2.媒介批評的類型特征決
27、定了我們的媒介批評理論研究和媒介批評業(yè)務實踐活動應更加注重其現(xiàn)實操作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媒介批評的三個類別層面上同時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訓練。最為主要的是,在學習國內(nèi)外先進媒介批評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加強對三個類別不同層面的媒介批評的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從而確保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jié)合。 </p><p> 3.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當前最為或缺的是媒介自律的批評和社會公眾的批評。因此,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媒介批評實
28、踐都應加強這兩個層面的關照。特別是在基于受眾權益保護的社會公眾的媒介批評的組織建設與制度建設方面,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p><p><b> 注釋: </b></p><p> ?、偻蹙骸段覈浇榕u的現(xiàn)狀與思考》,《報刊之友》2002年第1期 </p><p> ?、趧Ⅸi:《在實踐發(fā)展中尋求理論
29、創(chuàng)新――2001年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熱點綜述》,《新聞記者》2002年第1期 </p><p> ?、蹍⒁娎总S捷:《媒介批評是對大眾傳媒和大眾文化的反思活動――對國內(nèi)關于“媒介批評”定義的辨析》,《現(xiàn)代傳播》2003年第3期;《簡述新中國媒介批評的發(fā)展歷程》,《現(xiàn)代傳播》2003年第6期 </p><p> ④參見譚舒、董天策:《媒介批評:疑問與思考》,《新聞記者》2002年第2期 <
30、;/p><p> ?、輩⒁娭x靜:《建構權威?協(xié)商規(guī)范――美國新聞媒介批評解讀》,該文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3年4月底完成,文章來源:CNKI全文期刊數(shù)據(jù)庫 </p><p> ?、撄S新生:《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第4~11頁,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版 </p><p> ?、哒菇骸秱髅皆u論的范圍和任務》,《當代傳播》1998年第4期 </p
31、><p> ⑧王君超:《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第27~51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p><p> ⑨譚舒、董天策:《媒介批評:疑問與思考》,《新聞記者》2002年第2期 </p><p> ?、鈩⒔鳎骸睹浇榕u通論》第47~51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p><p> ?、息癣眨勖溃菪侣勛杂晌瘑T會:《一
32、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第50、51、60頁,展江、王征、王濤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p><p> ⑿馬克思:《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卷⒁轉(zhuǎn)引自許倩:《美國新聞公評人制度的歷史和現(xiàn)狀》,《新聞記者》2004年第10期 </p><p> ?、又x靜:《媒介批評:專業(yè)權威的建構策略――從新聞專業(yè)主義解讀美國的新聞媒介批評》,《新聞大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媒介批評現(xiàn)狀及其反思.pdf
- 媒介批評的空間
- 網(wǎng)絡與網(wǎng)絡媒介批評芻議.pdf
- 香港媒介批評的歷史與現(xiàn)狀.pdf
- 媒介批評的整體缺席與系統(tǒng)失語
- 國外媒介批評機制研究
- 媒介嬗變與中國當代媒體批評研究
- 媒介批評下的新聞自律
- 受眾與媒介——全媒體時代媒介與人的關系反思.pdf
- 媒介批評監(jiān)督功能研究.pdf
- 犯罪預備的反思批評與重構.pdf
- 美國媒介批評的歷史變遷.pdf
- 工作反思和自我批評
- 網(wǎng)絡媒介下的文學批評
- 對網(wǎng)絡媒介批評缺失的思考
- 電影批評理論的反思與重建——論“詮釋本文”的電影批評.pdf
- 臺灣政治轉(zhuǎn)型時期的媒介批評.pdf
-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介批評現(xiàn)狀
- 從媒介批評角度看新媒介環(huán)境中相聲藝術的翻紅
- 從媒介批評角度看新媒介環(huán)境中相聲藝術的翻紅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