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論刑事歸責體系</b></p><p> 摘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當代中國“罪─責─刑”的刑法學理論體系的不足,提出刑事歸責體系,并詳細論述規(guī)則體系的構建及其意義。 </p><p> 關鍵詞:刑法學理論體系;刑事責任;刑事歸責 </p><p> 一、當代中國刑法學理論體系 </p><p
2、> 中國有關刑法學體系中的刑事責任的體系地位,理論歸屬一直倍受爭議,當代刑法學界通說即高銘暄教授之主張:“刑事責任既是犯罪的后果,又是刑罰的先導。罪─責─刑的邏輯結構,乃是整個刑法內容的縮影?!盵1]然新世紀以來,隨著德日刑法理論的沖擊,中國刑法學犯罪構成理論受到強勁批判。 </p><p> ?。ㄒ唬┲袊缸镎撝械姆缸飿嫵伤囊菍π袨榉缸镄耘袛嗟闹饕罁?jù),然該模式完全是封閉式的,主要對已經發(fā)生的犯罪行
3、為進行評價,過度側重于對行為的客觀評價,而忽視對行為人主觀方面的評價─即未能將事實評價與價值評價區(qū)分開來。一部真正完美的刑法學體系應當包含這兩方面的內容,在解決了“是與不是”的問題后,應以一定的價值觀念為基礎,對行為人進行價值評價,進而解決“應不應當”的問題。我國封閉式的犯罪構成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p><p> ?。ǘ┊斍啊白铹へ煩ば獭钡男谭▽W理論體系中也確實存在價值評價的內容,即刑法第13
4、條規(guī)定的“但書”制度及刑罰論中的酌定量刑情節(jié)制度。其二者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首先,“但書”中所謂的“犯罪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沒有具體標準,全憑法官主觀自我判斷,使得同一案件,判決卻因人而異。且實踐中大部分法官謹慎至極,寧重勿輕,一般不會輕易適用“但書”。其次,酌定量刑情節(jié)這一中國獨創(chuàng)特色制度確實給予法官針對行為人進行價值評價的一定自由裁量權,但酌定量刑的幅度僅限于法定性之內,因而其對量刑結果的影響也極為有限。 </p>
5、<p> ?。ㄈ┬淌仑熑文芰μ幚聿划?。我國刑法學理論將刑事責任歸于犯罪主體的核心要素,造成理論邏輯上的矛盾沖突。既然刑事責任是犯罪的后果,即犯罪后才產生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那么相應的刑事責任的能力問題理應在犯罪論后的責任論中提及,而不是將它作為犯罪論中犯罪主體的成立要件。另外,以刑事責任的有無與程度兩個方面為標準,將刑事責任能力劃分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和減輕刑事責任能力。然,在減輕刑事
6、責任能力情形下,行為已認定為犯罪,犯罪行定性已經完成,那么為何還要涉及刑事責任的程度問題呢?明顯“混淆了犯罪行為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的界限”[2] </p><p> 二、刑事規(guī)則體系的基本構建 </p><p> 分析可知中國刑法學體系中的犯罪論只能解決事實判斷問題,根據(jù)休謨法則─價值判斷不能從事實判斷中推導出來,即“是與不是”并不必然得出“應不應當”判斷,要想真正解決價值評價問題,只
7、能突破犯罪論封閉模式的制約,構建其他制度―刑事歸責體系。 </p><p> ?。ㄒ唬┬淌職w責的界定 </p><p> 誠如犯罪論與刑罰論的中心理論分別為定罪與量刑,歸責即刑事責任論的中心理論。何為歸責?“所謂歸責就是把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的行為與行為人聯(lián)結起來,對行為人進行非難?!盵3]即在法官將行為人的行為定罪后,再結合犯罪人人格主體方面的要素對其進行價值評價,綜合考量犯罪人應不應當
8、承擔或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 </p><p> (二)刑事歸責的要素 </p><p> 1.刑事歸責能力。在刑法中,如果行為人具有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具備使其危害行為成立犯罪行為的能力─犯罪行為能力,那么,他就必然應當就自己的行為后果承擔刑事責任─刑事歸責能力。也就是說刑事責任能力包含犯罪行為能力和刑事歸責能力,兩者只是從犯罪論與責任論兩個不同的角度考量。影響刑事歸責能力
9、的因素:年齡;精神障礙;生理缺陷。我國對年齡采取了四分制─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和減輕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同時專門規(guī)定了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將其分為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對于盲、聾、啞人,若生理缺陷影響到其辨認和控制行為的能力,則其缺陷就應該成為刑事歸責能力的要素之一。 </p><p> 2.違法性認識
10、。違法性認識是德日刑法學理論中的舶來品,指行為人主觀上認識到自己行為為一般性法律規(guī)范所禁止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包括事實認識錯誤和法律認識錯誤,這兩方面在我國刑法學體系中都屬于犯罪論犯罪構成的研究內容。就事實認識錯誤而言,指的是對犯罪構成中的具體構成要素產生了認識錯誤,對定罪必然構成影響。而法律認識錯誤指的是行為人對法律認識上的錯誤,并不影響定罪,因而應將其從犯罪論中分離出來,轉而在責任論中作為刑事歸責的要素來研究。 </p>
11、<p> 3.期待可能性?!八^期待可能性,是依據(jù)行為之際的現(xiàn)實情形,能夠期待行為人不實施犯罪行為而實施適法行為,反之,則為期待不可能性?!盵4]通說將期待可能性定位于犯罪論中作為罪過的構成要素,使之與故意過失放在同一層面。然而,期待可能性的實質并非行為人自己對行為之際的現(xiàn)實情況之認識,而是國家或法官根據(jù)行為人認識的事實對行為人選擇所做出的價值判斷,因而,期待可能性理應作為刑事歸責要素來研究。 </p><
12、;p> 4.人身危險性。人身危險性是指已實施犯罪的行為人再次實施同一或同一類型犯罪可能性的主觀判斷。實踐中,法院在適用刑罰時,將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直接作為量刑考量的因素,認為人身危險性從屬于社會危害性。從本質看,兩者全然不同。人身危險性是說明行為人人身主觀特征的,表現(xiàn)于犯罪人罪前、罪中、罪后各方面因素。而社會危害性是指已經發(fā)生的犯罪行為對社會產生的客觀危害。兩者性質本質不同,將人身危險性歸為刑事歸責因素更為適宜。 </
13、p><p> 5.社會評價。隨著網(wǎng)絡和國際人道主義的發(fā)展,社會評價在司法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但卻一直在刑罰體系中無一席之地,即使將其納入酌定量刑情節(jié)的范圍,影響力不是很大時也極易被法官忽略。若將其納入刑事歸責的因素,不僅使其法律化進而完善刑法體系,而且有利于法官對犯罪人的價值評價依法定罪量刑。在刑事歸責中可通過民意、新聞媒體或報道、被害人及其家人親友對犯罪人的態(tài)度等方面綜合考量。 </p><
14、p> 三、刑事歸責體系構建的意義 </p><p> 刑事歸責體系的構建雖不能使中國刑法學體系臻于完善,但可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上文提到的當前刑法學體系的有些不足。首先使得前文論述的刑事責任能力的處理得以妥善解決,即將犯罪行為能力與刑事歸責能力分離,其中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問題也應歸于刑事歸責能力的范疇。其次刑事規(guī)則體系的構建使其五個因素成為司法者確定犯罪人刑事責任輕重時必須考慮的因素,而非對“但書”“酌定量
15、刑情節(jié)”的主觀臆斷。 最后使歸責成為與犯罪論中定罪、刑罰論中量刑完全相同的法律地位,定罪、歸責、量刑前后相繼,一方面補充了我國價值評價的空缺,另一方面事實評價與價值評價的結合使我國刑法體系趨于完善。 </p><p><b> 參考文獻: </b></p><p> [1]參見高銘暄主編:《刑法學原理》(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頁。 &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論刑事責任的歸責要素
- 論客觀歸責理論的體系定位.pdf
- 論環(huán)境侵權二元歸責體系.pdf
- 論環(huán)境侵權的二元制歸責體系.pdf
- 論刑事證據(jù)種類體系的重構.pdf
- 論刑事審判中的體系解釋.pdf
- 論行政賠償?shù)臍w責原則
- 刑法中的客觀歸責論
- 論缺陷產品及其歸責原則
- 客觀歸責論基本構造的辨析
- 論侵權行為歸責原則.pdf
- 論刑事歸責中的被害人過錯——側重于經濟犯罪的研究.pdf
- 侵權責任歸責原則論.pdf
- 論我國侵權歸責體系的建構.pdf
- 論表見代理之本人可歸責性
- 論刑事政治與刑事政策
- 論個人資料隱私侵權歸責原則
- 環(huán)境侵權責任的歸責體系研究.pdf
- 論醫(yī)療損害責任歸責原則的適用.pdf
- 論國家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