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我屬于這個語言”――德國移民文學概貌</p><p> 今天,無論是走在德國的大街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還是進入公共場所,總能看到不同膚色、不同相貌特征、不同衣著、不同口音的不同人種,在德國某些大城市的街區(qū)甚至讓人恍惚以為是否身在他國。其實,目前幾乎1/5的德國人(1500萬)有移民背景(德國的總人口數(shù)在8200萬左右,其中730萬是外國人)。2000年當時執(zhí)政的社會民主黨已經(jīng)明確德國是
2、個移民國家。 </p><p> 在文化領域圍繞著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沖突、移民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等展開的討論一直非常激烈。德國與美國等其他國家不同,移民問題主要是二戰(zhàn)之后產(chǎn)生的,移民文學的發(fā)展從歷時性上通常分為三個發(fā)展時期,表現(xiàn)為三代移民作家的創(chuàng)作。第一代作家創(chuàng)作多開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體反映客籍工人和移民的生活,高舉反偏見反歧視的大旗,被稱為“抱怨文學”。作家多來自客籍工人的來源國,如土耳其、意大利、
3、希臘等,多數(shù)仍使用母語寫作,少部分使用雙語。第二代作家主要是在兩種文化中漫游,其創(chuàng)作開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生活在兩種文化之間,關注身份問題。土耳其作家薩菲勒?尚歐加克在散文集《熱帶德國圖集》中,有一篇名叫“關于第三種語言的對話――德國的土耳其人和他們的未來”,里面談到“我”在回土耳其時遇到一個賣報紙的女孩子,被追問到底是德國人還是土耳其人,“我”的回答是:既不也不,或者:既是也是。身份的困擾在這一代作家中常常表現(xiàn)為在東西方聯(lián)結中緩
4、慢痛苦的自我折磨過程。第三代作家多數(shù)是移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出生、成長在德國,也常被稱為“后移民時代”作家。女性作家的數(shù)量在增加,隊伍呈現(xiàn)多元化和年輕化的趨勢。這一代作家似乎更關注</p><p> 在移民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作主題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憤懣的抱怨、漫游與迷惘,到尋找個性與自我意識,群體意識讓位于個體意識,東西方的沖突逐漸讓位于東西方的融合,那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時代已經(jīng)結束了。文學樣式也從開始
5、的詩歌、散文、戲劇,發(fā)展到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很多作家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融入當代德國文學,研究者不再關注他們的身份和背景。費里頓?蔡莫格魯 、多和田葉子、 伊利亞?特洛揚諾夫、艾米耐?瑟威吉?御斯達瑪勒、 奇那哥、 弗拉基米爾?卡米內(nèi)和祖薩?班克等都成為德國文壇上備受關注的德語作家。沙夏?史丹尼奇的《士兵修好了留聲機》和伊利亞?特洛揚諾夫的《收藏世界的人》獲2006年度德國圖書獎提名,雖然最終沒有獲獎,但可以說在移民文學作家所取得的成就上又添加
6、了濃重的一筆。有不少作家除了獲得過專屬該作家群體的沙米索獎外,還獲得巴赫曼獎、黑塞獎等德語文壇重要獎項。 </p><p> 除移民文學外,在德國圍繞該題材文學創(chuàng)作的概念很多,如移民作家文學、外國人文學、客籍工人文學、流亡文學、跨文化文學、沙米索文學等。移民作家文學更強調(diào)作家的身份,并排除了創(chuàng)作移民題材的本土作家,盡管本土作家涉獵該領域的很少;當然有人堅持認為移民文學等同于移民作家文學,是獨立的,與本土文學區(qū)分
7、開。最早的移民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三代,但德國主流社會依然將移民歸納到“外族人”行列,因而有人稱這種文學為外國人文學。上世紀七十年代這種題材的文學還被稱作“客籍工人文學”,是因為移民文學的開始與客籍工人的涌入分不開。而流亡文學在二戰(zhàn)期間扮演著支撐德國文化精神的重要角色,有其特定的歷史涵義。在德國,有些移民作家認為 “移民文學” 這種標志意味著被打上了特定的烙印,而疏忽了文學內(nèi)涵和藝術元素,他們激烈地反對這種沒有多少文學含量的劃分,認為這個概念給他
8、們貼上了標簽,讓他們非主流化。目前多數(shù)人認為跨文化文學可以替代移民文學。 </p><p> 在跨文化的語境下,對德國移民文學的關注視角還拓展到土耳其德語文學、俄羅斯德語文學、希臘德語文學和意大利德語文學等。土耳其德語文學在移民文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與土耳其移民數(shù)量眾多有密切關系,另外也與土耳其文化同德國文化相對較大的差異有關。相關的代表作家包括:土耳其方面的御科薩?帕薩勒卡亞、阿拉斯?御蘭(沙米索獎的第
9、一任得主)、施納西?迪吉曼和艾薩勒?御薩肯等;俄羅斯方面的弗拉基米爾?卡米內(nèi),娜塔莎?沃丁(俄羅斯-烏克蘭后裔、出生在德國),阿力克西?席彭克等,他們大部分還是用俄語寫作;希臘方面的迪米特里斯?查特茲斯,伊范吉利斯?多曼尼第斯等;意大利方面的弗蘭克?比昂迪和季諾?卡邁?切里諾等。 </p><p> 御科薩?帕薩勒卡亞被視為土耳其移民作家的開路先鋒和重要代表,也是土耳其方面關注勞工移民現(xiàn)象的第一批作家,同時是德
10、國的土耳其文學雜志Anadil(土耳其語,意為“母語”)的出版人。阿梅特?多昂是Ararat出版社創(chuàng)始人,這家出版社創(chuàng)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它的目標群主要是土耳其移民的孩子,將現(xiàn)代土耳其文學翻譯成德語出版,很多作品是雙語讀物。出版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讓那些在與土耳其人打交道過程中因文化差異產(chǎn)生沖突的德國人了解土耳其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在文學上給那些迷失在兩個世界中的土耳其人提供方向上的幫助。弗蘭克?比昂迪曾是意大利勞工移民創(chuàng)建的文學組織
11、的代言人,他和季諾?卡邁?切里諾等發(fā)起成立了多民族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和出版“南風――客籍工人德語”的文選。他們自身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對比研究上,雖然也進行背景研究,但不再以生平為重點,而是強調(diào)語言、文學和文化的來源。 </p><p> 隨著移民對德國經(jīng)濟帶來重要影響,德國文化界開始認識到,移民文化也是德國走入多元化現(xiàn)代移民國家的重要元素。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起慕尼黑大學對外德語學院開始舉辦的針對移民的文學競賽。此類作家的作
12、品陸續(xù)出版,1984年的《文學和語言學雜志》一整冊都是關于移民文學的題材。八十年代開始,魏因里希和阿克曼一起領導了慕尼黑大學對移民文學的系列項目。博世基金會每年定期頒發(fā)沙米索獎正是對慕尼黑項目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該獎項頒發(fā)給那些德語寫作有突出成就的、而德語非其母語的作家。除沙米索獎、沙米索榮譽獎外,還有沙米索促進獎,獲獎作家的來源國涉及到二十多個國家,上述著名作家?guī)缀醵极@得過該獎項,土耳其人共獲得11次,是獲獎最多的來源國。2004年諾貝爾獎
13、得主匈牙利人凱爾泰斯,曾在2001年獲沙米索榮譽獎。2007年來自中國的羅令源獲得沙米索促進獎,她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集《你給我從五樓上滾下去》其后在國內(nèi)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最新獲獎者為波蘭作家阿爾圖爾?貝克爾,評委會認為“他的創(chuàng)作賦予德語文學語言新的色彩和音色,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將波蘭文化和德國文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文學和語言為了不同的文化間的互相理解服務。這些獲獎作家的文化</p><p> 移民文學的言語多樣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