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脈炎分享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病例分析,蘇北醫(yī)院神經內科,大動脈炎患者一例,于海龍,病例介紹,患者楊某某,女,42歲。主訴:因“頭暈伴全身乏力3個月”入院現(xiàn)病史:患者3月前無誘因出現(xiàn)頭暈,表現(xiàn)為額部昏脹感,伴全身乏力不適,雙眼疲勞、睜眼無力,伴有雙下肢小腿、左側臀部輕度痛漲感,活動后加重,有間歇性行走不利。既往史:有脾功能亢進史,行“脾切除術”十年余;06年有腸系膜上動脈血栓史,行“腸系膜上動脈支架置入”史;自06年起無月經史,短暫高血壓史。,,,病例介紹

2、,查體:右臂血壓:102/62mmHg,左臂血壓:143/75mmHg,T:37.5℃,心率:72次/min,脈搏右側微弱,神志清楚,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mm,光敏,頸軟,四肢肌力5-,四肢肌張力正常,雙側共濟檢查正常,雙側巴氏征陰性,克氏征陰性。,,,輔助檢驗學檢查結果,1,2,3,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3.5×10^9/L、血紅蛋白:104g/L、血小板計數:552×10^9/L,血沉:24mm/H、

3、C-反應蛋白:<3.34mg/L抗鏈球菌溶血素0:616.0IU/ml,ANKA:陰性、抗心膦脂抗體:陰性、組蛋白:陰性、核糖體P-蛋白:陰性、核小體:陰性、抗Sm:陰性、抗U1RNP:陰性、抗SSA:陰性、抗SSB:陰性、抗Sc1_70:陰性、抗J0_1:陰性、抗核抗體:陰性、抗ds-DNA:陰性、Ro-52:陰性、著絲點蛋白B:陰性,,影像學檢測,下肢血管超聲:右側腘動脈,足背動脈流速減低。頭顱MRI可見多發(fā)陳舊性缺血兆

4、頭顱MRA提示左側頸內動脈未見顯影。全腦血管造影術,全腦血管造影術,,,,,全腦血管造影術,,,全腦血管造影術,,,全腦血管造影術,,,全腦血管造影術,,,診斷與治療,診斷依據:1.雙側脈壓差>10mmHg;2.右側脈搏微弱;3.間歇性行走不利;4.血沉:24mm/H;5.血小板:血小板計數:552×10^9/L6.抗鏈球菌溶血素0:616.0IU/ml7.DSA示主動脈弓上血管出現(xiàn)多發(fā)血管狹窄、閉

5、塞表現(xiàn)。診斷為: 多發(fā)性大動脈炎,診斷與治療,治療:1.藥物治療進行甲強龍沖擊治療5天逐漸減量。(2)抗血小板、降脂及改善血液循環(huán)等對癥治療。2.手術治療經皮腔內血管支架成形術,行血管介入治療,治療前,治療后,,,預后狀況,1.頭暈及四肢乏力癥狀好轉;2.仍有間歇性行走不利;3.出院帶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強的松40mgQD,每周減10mg,減至20mg時,每周減5mg,10m

6、g維持1個月后復診。4.患者最終失訪。,大動脈炎,Takayasu arteritis,發(fā)病率,,,,,,Female,Male,3-10:1,1.全世界發(fā)病率:2.6/百萬,3.發(fā)病年齡:40歲以下較多見,2.亞洲發(fā)病較多,歐美罕見,大動脈炎分型,,,,,,,<40歲,雙上肢脈壓差大,動脈造影異常,鎖骨下動脈、主動脈雜音,六項符合三項可診斷,間歇跛行,臂動脈搏動減弱,1990年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分類標準,診斷標準,,第一小時E

7、SR>20 mm,CRP增高,,,,,高血壓,雙上肢脈壓差大,鎖骨下動脈、主動脈雜音,其余五項符合一項,間歇跛行或外周動脈搏動減弱,2010年歐洲風濕病學會兒童TA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影像學(CTA、MRI、DSA)血管節(jié)段性異常,必備條件,2011中國大動脈炎診斷及治療指南,腦動脈缺血癥狀,表現(xiàn)為單側或雙側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以及頸部血管雜音。,無脈及有眼底病變者。,臨床診斷:,1,2,3,單側或雙側肢體出現(xiàn)缺血癥狀,

8、表現(xiàn)為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降低或測不出。,近期出現(xiàn)的高血壓或頑固性高血壓。伴有上腹部Ⅱ級以上高調血管雜音。,5,4,不明原因低熱,聞及背部脊柱兩側或胸骨旁、臍旁等部位或腎區(qū)的血管雜音,脈搏有異常改變者。,40歲以下女性,具有下列表現(xiàn)1項以上者,應懷疑本病,,實驗室檢查,,,,ESR增高:男>15mm/h 女>20mm/h,C反應蛋白增高:>8mg/L,抗鏈球菌溶血素增高,其他

9、:疾病活動期白細胞增高或血小板增高,影像學檢查,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狹窄或閉塞(頸動脈、鎖骨下動脈、腎動脈等),但對其遠端分支探查較難。,可直接顯示受累血管管腔變化、管徑大小、管壁是否光滑、受累血管的范圍和長度,但不能觀察血管壁厚度的改變。,臨床治療,,,,,,,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3.生物制劑:TNF-α單克隆抗體及TNF-受體抗體融合蛋白4.擴血管、抗凝,改善血循環(huán):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前列環(huán)素,2.外科手術治療:,1.經

10、皮腔內血管成形術:血管成形術為大動脈炎的治療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大動 脈狹窄支架處理取得好的療效。,1.糖皮質激素治療:潑尼松、甲潑尼松2.免疫抑制劑:環(huán)磷酰胺、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人工血管重建術、內膜血栓摘除術,吳振彪教授解析大動脈炎治療策略(2016),1.激素仍為1線藥物:(1)EULAR/ACR 起始 12.5~25 mg/d ,2 周起效,4 周完全反應。 (2)RCT 研究比較,起始劑

11、量 20 mg 與 10 mg、20 mg 組復發(fā)率低。 (3)基本原則:激素緩慢減量,推薦 10 mg,維持 4~8 周后減量,每 4 周減 1 mg,如復發(fā)恢復至上一個有效劑量。(4)至少維持 1 年,多數 1~10 年,部分需終生服用。2.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大。3.最有希望的生物藥物: TCA:妥珠單抗,用于難治性大動脈炎,或激素副作用產生者。,吳振彪教授解析大動脈炎治療策略,4.手術治療多發(fā)性大動脈炎(1)70%

12、患者需手術治療 --- 血管重建及支架; (2)不同研究中心手術率 12%~50%; (3)支架術后再狹窄約 5%~31%;(4)國內經皮血管成形術 / 支架再狹窄率高達 12%~71.4%。無論外科開放手術還是血管內重建均有較高的失敗率,再狹窄是最常見的原因。危險因素包括傳統(tǒng)的心血管風險,如高脂血癥、高血壓,長期的糖皮質激素應用,病情活動等。,思考:診斷和治療的權衡,1.動脈DSA術的實施:患者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符合多發(fā)性

13、大動脈炎診斷,患者腦缺血癥狀輕微---為明確患者腦缺血與可能代償狀況行全腦血管造影術。2.治療方案制定:(1)激素治療方案的制定,小劑量激素口服OR沖擊治療---予以了沖擊方案,是否合適?(2)支架成型術的實施,考慮患者前向后盜血明顯,右側頸總動脈分支血管血供重要---行支架成行術。3.出院服藥:傳統(tǒng)雙抗+激素 是否會導致胃部損害? 阿司匹林+西諾他唑+激素+PPI是否更好?,www.th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