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上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試題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福建省漳州市第二片區(qū)福建省漳州市第二片區(qū)20172017屆高三語文上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試題屆高三語文上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滿分150分,考試時長150分鐘。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閱讀題總分70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儒家傳

2、統(tǒng)與魯迅的精神至上觀劉倩魯迅的通過轉變國人的思想意識,振興疲弱的舊中國的理想,我們稱之為“精神至上觀”或“精神至上主義”。精神至上主義是魯迅思想模式的一個特征,而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據(jù)又主要與儒家文化傳統(tǒng)有關。精神至上主義作為魯迅的一種思想模式,它需要長期的環(huán)境、心理、知識的積累和思想的訓練才能形成。就魯迅的精神結構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而言,魯迅從小受到的是正規(guī)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環(huán)境是一個以儒家傳統(tǒng)為信仰的正統(tǒng)家庭,魯迅的

3、精神結構在本質上是與儒家傳統(tǒng)緊密傳承的。魯迅之所以被譽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個動蕩的時代而沒有成為曇花一現(xiàn)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終沒有失去他的現(xiàn)實意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腳踏著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積淀,自覺或不自覺地與民族傳統(tǒng)保持著積極的聯(lián)系。魯迅的“個人”是指一種獨立人格,而這種獨立人格又是在個性精神的支撐下實現(xiàn)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興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徑最終歸結為“尊個性而張精神”上來。在魯迅看來,個人化的思想是歷史進化和社會解

4、放的動力之源。他所強調的人的精神,不僅是一種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歷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歷史文化評判中不聲不響地成為某種價值標準。他所提倡的是與肯定個性精神和思想意識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價值,他所反對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壓制精神至上的歷史觀念和文化現(xiàn)象。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為雖也不斷地變化,但始終沒有放棄思想啟蒙這個追求。魯迅走上文藝的道路是出于他看準了文藝最善于改變人的精神。作為文藝家的魯迅,也正是自覺用這樣一種價值原則去選擇

5、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選擇。魯迅批判政治和張揚文藝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終的目的。他所急于實現(xiàn)的歷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變,即人的精神的獨立。概而言之,從存在角度說,這種精神至上主義,在魯迅的思維結構中是否是一種自覺,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覺十分復雜,但無可辯駁的是魯迅的思維所觸及的許多方面都體現(xiàn)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傾向。同時精神至上主義在魯迅一生的精神活動中,構成了某種反復和不斷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這說明精神至上主義已經(jīng)成為魯迅的分析范式。3閱讀下面的文章,完

6、成4—6題。中國航空之父中國航空之父——馮如馮如1909年9月21日,美國奧克蘭市郊匹滿高地的伍吉典梓農(nóng)場。一架升降舵裝設在飛機前部的鴨式布局輕型飛機在農(nóng)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著升上天空。那個駕駛著簡陋的飛機在10~15英尺之間的低空飛行了約半英里航程的年輕、挺拔的身影,猶如一道永恒的閃電,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天空上馮如。中國航空之父,首位駕駛自制飛機上天的中國人。舊金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是美國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貿(mào)易港口。這座

7、城市人口眾多,工業(yè)發(fā)達,馮如終其一生的對于機器和工業(yè)的迷戀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他白天在工廠勞動,晚上回家學習,研讀各類科技書籍。經(jīng)過十年的工作實踐和學習,馮如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業(yè)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制造各種機器。特別是他制造的小型發(fā)電機,不但運輸、移動方便,而且發(fā)電效率優(yōu)良。他設計制造的抽水機、打椿機、發(fā)電機、無線電報機等輕便耐用,深得社會贊譽。1906年前后,有兩件事情給馮如內心帶來了強烈震撼。一是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

8、弟自制載人動力飛機試飛成功,揭開了世界載人動力飛行史的第一頁。馮如萌生了效仿萊特兄弟試制飛機的念頭。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國為了爭奪我國東北的特權,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狗咬狗的戰(zhàn)爭。1905年9月兩國在美國的調停下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和約竟規(guī)定將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大連及附近海域轉讓給日本;從長春到旅順口的鐵路也交給日本所有。這件事情更使他堅定了研制飛機的決心。馮如為祖國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機器夢“破滅了:“是(指制造機

9、器)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茍無成,毋寧死!”從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國”的思想,發(fā)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報效祖國。馮如勤奮學習、研究,先后從《美國科學》、《航空學》《航空器》和《昆蟲式飛機》等當時著名的航空科學書刊上,搜集了大量制造飛機的技術資料。為了探索飛機的制造和駕駛技術,馮如通過觀察飛鳥的飛行情況,領會到要制造一架能夠在空中飛行的飛機,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穩(wěn)定的操縱系統(tǒng),而且要達

10、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滿結合。經(jīng)過充分觀察研究之后,馮如選定以萊特式飛機為設計飛機的主要藍本,同時參考花曼、寇蒂斯、伯里利奧等當時著名飛行家的飛機圖形繪制成飛機結構施工圖。在施工過程中,由于資金不足,無法購置足夠的生產(chǎn)工具,飛機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制成一個合規(guī)格的零部件。馮如的家人也屢屢催促他回國團聚,馮如復信婉言勸慰,并毅然宣布,“飛機不成,決不歸國”。1909年9月21日傍晚,馮如駕駛著

11、經(jīng)過檢驗和更換了新車輪的飛機,冒著強風,在伍吉典梓農(nóng)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起飛。圍繞著一座小土山,飛機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間。在未經(jīng)試飛證實確屬安全之前,馮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風險,進行更高的飛行。飛機飛行了一圈,航程約半英里。這表明這架飛機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能夠如意地進行操縱。馮如首次試飛的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史的開端。1909年9月23日,美國《舊金山考察家報》、《舊金山呼聲報》等英文日報,分別以《在航空領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