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DCM原理、結構、磁場、方程、特性分析 2h,專題2:DCM基礎,一、DCG基本工作原理,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一、DCG基本工作原理,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電勢正方向:abcdB+,A-,電勢正方向:,電勢正方向:dcbaB+,A-,直流發(fā)電機工作原理.swf,一、DCG基本工作原理,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發(fā)電機運行幾點結論:,電樞線圈內電勢、電流方向是交流電;線圈中感應電勢方向與電流方向一致;電刷間為直流電勢;電刷外接負載
2、的電流為直流;從空間看, 電樞電流產生的磁場在空間上是恒定不變的磁場;線圈產生的電磁轉矩M與轉子轉向相反, 是制動性質;,一、DCM基本工作原理,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電流正方向:dcba轉矩方向:順時針電勢方向:abcd,電流正方向:dcba轉矩方向:電勢方向:,電流正方向:abcd轉矩方向:順時針電勢方向:dcba,DCM運行演示,一、DCM基本工作原理,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直流電動機運行幾點結論:,外施電壓、電流
3、是直流, 電樞線圈內電流是交流;線圈中感應電勢與電流方向相反;線圈是旋轉的,電樞電流是交變的。 電樞電流產生的磁場在空間上是恒定不變的;產生的電磁轉矩M與轉子轉向相同, 是驅動性質;,1、無論DCG/DCM:線圈中的電勢/電流都是周期交變2、無論DCG/DCM:電刷間電勢是直流電勢。3、無論DCG/DCM:旋轉電樞繞組產生固定方向電磁轉矩 4、同一臺直流電機:通過改變外界條件,既可作DCG、也可作DCM運行。換向器和電刷
4、配合:整 流 ①將線圈中的交流電勢整流成電刷間的直流電勢; ②把轉動的電路與外面靜止的電路連接。 電勢波形:電勢脈動很大; 電動轉矩:轉矩脈動大為了減小電勢/轉矩脈動,實際直流電機采用很多元件配合相應換向片組成電樞線圈,均勻分布在電樞表面,并按一定規(guī)律連接,電刷間串聯的元件數增多,可有效降低脈動減小,就得到較高品質的直流電和輸出轉矩。,一、DCG/DCM基本工作原理結論:,伺服系統技術
5、研發(fā)中心,線圈的交變電動勢波形,電刷間的直流電動勢波形,一、DCM基本工作原理,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總體構成,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定子及轉子,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電樞繞組: 直流電機的電磁感應的關鍵部件之一, 是直流電機的電路部分,亦是實現機電能量轉換的樞紐。對電樞繞組的要求: 在通過規(guī)定的電流和產生足夠的電勢和電磁轉矩前提下,所消耗的有效材料最省, 強度高(機
6、械、電氣、熱), 運轉可靠,結構簡單等。,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電樞繞組形式,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極距:鐵芯表面, 一個極所占的距離,極軸線:磁極中心線,幾何中心線:磁極之間的平分線,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單疊繞組,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疊: 兩個相臨聯接的元件, 后面元件的端部緊疊在前一元件的端部。,單: 首末端相聯的兩換向片相隔一個換向片的寬度。,特點: 槽數Z、元件數S和換向片數K三者相同,y=yk=1,數
7、據計算:y=yk=1,實例: P=2, Z=S=K=16,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單疊繞組聯接圖,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槽展開,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繞組及磁極電刷放置,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元件1:上元件邊在1號槽, 下元件邊放在相距y1=5即6號槽下。元件2: 上元件邊在2號槽, 下元件邊放在相距y1=5即7號槽下層。其余元件:以此類推,轉子運動:某瞬間磁極和電刷的相對位置磁 極:磁極寬度約0.7τ
8、, 均勻分布,N、S極交替安排。電 刷:連接內、外電路。為了在正負電刷間獲得最大直流電勢以及產生最大的電磁轉矩, 電刷放在被電刷短路的元件電勢為零的位置。 電勢為零的元件:在一個主極下的元件邊電勢具有相同的方向。 在磁極的幾何中心線上電勢為零。 電刷放置:電刷放置在使電刷的中心線與主磁極軸線對準的換向片上。,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繞組元件連接順序,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繞電樞一周, 所有元件互相串聯構成一閉合
9、回路。,結合電刷的放置, 得到該瞬時的電路圖,單疊繞組重要特征:每個極下的元件組成一條支路。 即單迭繞組的并聯支路數正好等于電機的磁極數。,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單疊繞組特點總結,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元件的兩個出線端連接于相鄰兩個換向片上。并聯支路數等于磁極數, 2a=2p;整個電樞繞組的閉合回路中, 感應電動勢的總和為零, 繞組內部無環(huán)流;每條支路由不相同的電刷引出, 電刷不能少, 電刷數等于磁極數;正負電刷引出的電
10、動勢即為每一支路的電動勢, 電樞電壓等于支路電壓;由正負電刷引出的電樞電流Ia為各支路電流之和, 即,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單波繞組,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為了使緊相串聯的元件所生的電勢同向相加, 元件邊應處于相同磁極極性下, 即合成節(jié)距,單波繞組: 換向片極距yk必須符合 即,為了使繞組從某一換向片出發(fā), 沿電樞鐵芯一周后回到原來出發(fā)點相鄰的一片上, 則可由此再繞下去。,二、DCM
11、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單波繞組計算,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實例:P=2, Z=S=K=15 左單波繞組,1。繞組數據計算,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單波元件、磁極、電刷放置,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元件、換向片的放置:1#元件上層邊1#槽, 下層邊4#槽;首末端所連的換向片相距yk=7;為了端部對稱, 首末端所連的兩換向片之間的中心線與1#元件的軸線重合。 1#元件上層邊所連的換向片定為1#。 依次聯接。,磁極放置: N、S極磁極
12、均勻交替的排列。,電刷的放置:放在與主極軸線對準的換向片上。,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單波繞組聯接圖,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槽展開,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單波繞組連接順序圖,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從繞組展開圖可以看出, 全部15個元件串聯而構成一個閉合回路的順序是:,用聯接順序圖表示為:,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單波繞組,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單波繞組把相同極性下的全部元件串聯起來組成一條支路。 由于磁極只有N、S之
13、分, 所以單波繞組的支路對數a與極對數多少無關, 永遠為1,即a=1。單波繞組特點:當元件的幾何尺寸對稱時, 電刷在換向器表面上的位置對準主磁極中心線, 支路電動勢最大。電刷組數:理論上用1組,實際常用全額電刷; 電樞電流 Ia=2ia 。,二、DCM基本結構及電樞繞組—直流繞組總結,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直流電機電樞繞組是自成閉路;電樞繞組的支路數(2a)永遠是成對出現:由于磁極數(2p)是一個偶數.
14、 注:a-支路對數; p-磁極對數; 為得到最大的直流電勢,電刷總是與位于幾何中線上的元件相接觸。,直流電機空載是指電機對外無功率輸出、不帶負載空轉的一種狀態(tài)。直流電機空載時,勵磁繞組內有勵磁電流,電動機電樞電流很小可忽略而發(fā)電機電樞電流為零,這時電機的磁場由勵磁電流單獨建立。,直流電機的空載磁場分布,三、DCM磁場—空載磁場及磁通,1、NS交替、對稱性2、主磁通Φ0 能量變換
15、3、漏磁通Φσ 不參與變換,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如果不考慮電樞表面齒槽效應,假設電樞表面是光滑的,根據磁路定律可推出氣隙磁密反比于氣隙長度,即有Bδ∝1/δ。主磁極下的氣隙小,而且均勻,氣隙磁密分布均勻;在主磁極極靴尖,氣隙增大,磁阻增大,磁密下降;在極靴尖外,氣隙迅速增大,氣隙磁密急劇下降,在相鄰兩極的空間分界線上,磁密降為零。我們稱氣隙磁密沿電樞表面空間分布的波形為平頂波。,三、DCM磁場—空載氣隙磁密分布及大小,伺服系
16、統技術研發(fā)中心,三、DCM磁場—負載氣隙磁密分布,負載運行時電樞電流Ia不為零,氣隙中的磁勢由勵磁電流If產生的勵磁磁勢Ff和電樞電流Ia產生的電樞磁勢Fa共同建立。,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三、DCM磁場—直流電機電樞反應,電樞反應的作用 使氣隙磁場發(fā) 生畸變 使物理中性線 偏移幾何中心線α 當磁路飽和時有 去磁作用,將電樞外表面從幾何中心線處展開成直線如圖所,并設主磁極軸線與電樞表面的交
17、點處為原點0,這點的電樞磁勢為零,在離原點x處作一矩形磁閉合回路,根據安培環(huán)路定律,當磁路不飽和時,有,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感應電勢Ea: 一對正負電刷之間引出的電勢,也稱電樞電勢。,Ea公式推導: 設Za為電樞繞組槽數, a為并聯支路對數,Bav為一個磁極內的平均磁密,l為導體的有效長度,υ為導體切割磁場的速度,則:,每根導體的感應電動勢為,式中:,— 導體所在處的氣隙磁密;,— 導體的有效長度;,— 導體相對氣隙磁場的速度。,繞組
18、電動勢Ea是一條支路各串聯導體的電動勢的代數和,則,三、DCM磁場—感應電勢,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三、DCM磁場—感應電勢,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電樞表面任一點處載流導體的電磁轉距為 式中, — 該點處的氣隙磁密。 則一個極下的載流導體上的電磁轉矩 應為 式中, — 氣隙平均磁密。,三、DCM磁場—電磁轉矩,電磁轉
19、矩Te:電樞上所有載流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所形成的轉矩的總和。,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可得直流電機的電磁轉矩公式為,再考慮到,則整個電樞上的電磁轉矩 為:,三、DCM磁場—電磁轉矩,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根據 和 可得到電勢常數與轉矩常數之間的關系式: 所以有:CT=9.55Ce,三、DCM磁場—電勢常數和轉矩常數關系,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①Ea∝φn,改變
20、φ或n的大小,可使Ea大小發(fā)生變化,當磁通Φ單位為Wb,轉速n單位為r/min,則電勢Ea單位為V;②Ea方向取決于φ和n的方向,改變Φ的方向(即改變勵磁電流If的方向),就可改變Ea的方向,n同樣。,①T∝φIa,改變φ或Ia的大小,可使T大小發(fā)生變化,當磁通Φ單位為Wb,電樞電流Ia單位為A,則電磁轉矩T單位為N·m;②T方向取決于φ和Ia的方向,改變Φ的方向(即改變勵磁電流If的方向),就可改變T的方向,同樣Ia。,
21、三、 DCM磁場—感應電勢和電磁轉矩的調節(jié),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四、DCM基本方程—電壓方程,發(fā)電機等效電路圖,電動機等效電路圖,發(fā)電機:,電動機:,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四、DCM基本方程—轉矩方程,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四、DCM基本方程—電磁功率方程,發(fā)電機: 將機械能 轉化為電能 ;電動機: 將電能 轉化為機械能 。,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在轉矩平衡方程式T1=
22、T2+T0兩邊同乘以角速度Ω可得: T1Ω=T2Ω+T0Ω 則有:Pem=P2+p0; 也可表示為:P2=Pem-p0 式中電磁功率Pem的性質為機械功率, 空載損耗:p0=pFe+pm+pad,四、DCM基本方程—電磁功率分配圖,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工作特性:在U=UN,If=IfN且電樞回路不外串電阻的條件
23、下,轉速n、轉矩T、效率η與輸出功率P2( Ia)之間的關系曲線。,五、DCM工作特性—自然轉速、轉矩、效率特性,根據電勢方程式Ea=CeΦ·n和電壓方程式U=Ea+Ia·Ra可得轉速特性:,根據轉矩公式T=CTΦIa,忽略電樞反應,轉矩特性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根據效率的定義可得:,式中:總損耗,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五、DCM工作特性—自然轉速、轉矩、效率特性圖,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電源電壓U=UN,氣隙磁通=
24、ФN,電樞外串電阻RΩ=0時,電動機的轉速與轉矩之間的關系稱為機械特性n=?(T):,六、DCM機械特性—固有機械特性,式中 稱為固有斜率,ΔnN為額定負載時的 轉速降。,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六、DCM機械特性—固有機械特性圖,結論:特性硬,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每臺電動機只有一條固有機械特性;當改變電氣參數如變電源電壓、或變氣隙磁通、或變電樞外串電阻時,所得到的機械特性,稱為人為機械特性。,六、DCM
25、機械特性—人為機械特性圖/串電阻調速,電樞回路串電阻時的人為機械特性是指:在電源電壓U=UN,氣隙磁通Ф=ФN,改變電樞外串電阻RΩ時,n=?(T)的機械特性,其數學表達式為:,式中:β稱為人為斜率(與不串電阻的固有斜率對應),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六、DCM機械特性—人為機械特性圖/串電阻調速,結論:隨串入電阻的增大而特性變軟,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改變電樞電源電壓時的人為機械特性是指:在氣隙磁通Ф=ФN,電樞外串電阻RΩ=0,改變電
26、樞端電壓時,n=?(T)的機械特性,其數學表達式為:,六、DCM機械特性—人為機械特性圖/變電壓調速,式中U<Un。,結論:平行于固有特性的一族曲線,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中心,減少氣隙磁通時的人為機械特性是指:在電源電壓U=UN,電樞外串電阻RΩ=0,僅改變氣隙磁通Ф時,n=?(T)的機械特性,其數學表達式為:,六、DCM機械特性—人為機械特性圖/弱磁調速,式中氣隙磁通Ф<ФN,結論:越弱磁、特性越軟(斜率大),伺服系統技術研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DCM脫鹵酶基因的克隆表達及特性的研究.pdf
- dcm_adv
- 開關電源ccm及dcm工作模式
- 回路脈動熱管運行傳熱特性及管路結構改進的研究.pdf
- 60074.水下運行結構自振特性研究
- 直流鍋爐的特性及運行調整
- 液壓缸結構設計及運行特性分析_劉曉明.pdf
- 磁通切換型電機拓撲結構及運行特性的分析與研究.pdf
- 雙熱源聯網運行的管網水力特性及運行調節(jié).pdf
- 煤炭類材料微觀結構的CT表征與DCM研究.pdf
- DCM猝死者與晚期DCM患者心臟病變的比較研究.pdf
- 微網控制及運行特性分析.pdf
- 企業(yè)DCM系統及移動商務在其中的應用.pdf
- 光輔助厭氧反應器的運行特性及微生態(tài)結構研究.pdf
- FPGA中DCM的設計研究.pdf
- 基質結構與運行負荷對人工濕地堵塞及微生物特性影響研究.pdf
- 異步風機運行特性及并網影響研究.pdf
- 脈沖澄清池運行特性及改造方案研究.pdf
- 微電網的建模、仿真及運行特性分析.pdf
- 新型節(jié)能冰箱運行特性及參數優(yōu)化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