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說理與類比推理的不同藝術特點——《勸學》論證方法辨正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引言 一、引言《勸學》是《荀子》首篇,又名《勸學篇》 。其從儒家道德修養(yǎng)論的立場系統(tǒng)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以及學習的內容、方法、途徑和最終所達境界等問題。雖然文中所談學習與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養(yǎng)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張,如學無止境、鍥而不舍、用心專一、虛心求教等,在各個領域均有普遍借鑒意義。不僅有助于個體道德建設、彰顯生命價值,更對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會整體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使用大量喻證,生動形象

2、地說明道理。但是鄭光復認為《勸學》的論證特點是類比而非比喻。他認為《勸學》屬于議論文體裁,因而文中所用為類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證。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卻混淆了喻證說理與類比推理的區(qū)別。本文擬就此對喻證法與類比進行比較分析,并探討修辭與邏輯的關系,從而進一步領略《勸學》的藝術魅力。目前學界雖有針對比喻論證與類比推理關系的研究,但幾乎都從邏輯學角度進行論述,很少涉及修辭學和邏輯學之間的對比分析研究,而針對《勸學》中比喻論證與類比推理的爭議研究

3、更是少之又少。鑒于此,澄清比喻論證和類比推理的關系,對修辭學和邏輯學研究都將大有裨益。二、喻證法與類比的界定 二、喻證法與類比的界定比喻屬于修辭學范疇,類比屬于邏輯學范疇。修辭是語言運用的藝術,常因語言而異;邏輯是抽象思維活動的規(guī)律,是人類共同的。修辭運用離不開思維活動,但不一定符合邏輯規(guī)律,可以只表達形象思維、感性認識;邏輯思維雖然也離不開語言運用,但必須符合邏輯規(guī)律,依賴抽象思維、理性認識,主要運用消極修辭手段表達,一般不用積極修辭

4、手段。對二者的混淆會產生兩個后果:或者認為邏輯不可靠,或者認為修辭等同于推理。喻證法即比喻論證,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對論點進行證明的一種論證方法,多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論證觀點的正確性, “喻巧而理至” 。從先秦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 ,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證法證明觀點或解釋晦澀的術語,因其清晰易懂,生動形象。目前,邏輯學和寫作學論著均把“比喻論證”列為論證方法之一,公認議論文

5、體中也可以使用比喻辭格。各地中高考多次考查比喻論證,如哈爾濱 2013 年中考語文,提問“謙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卷;謙和,似一篇清麗的婉約文章”是哪種論證方法。上海、內蒙古、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福建等省市均有此類考查內容??梢娪髯C法不僅使用廣泛,而且成為中學語文要求掌握的內容。類比推理,是一種前提與結論具有或然性聯(lián)系的推理,也稱類比法,是根據(jù)兩個(或兩類)事物在若干屬性上相似從而推出其在其他屬性上也相似的推理,是從特殊到特殊的推導

6、事理的邏輯手段。喻證與類比的構成很相似,都具有比與被比的兩個事物,這兩個事物必須有類似之處,并且要求比較雙方相似處越多越好。但二者的區(qū)別也十分明顯,類比論證,稱“類比論證也叫比喻論證” ;廣東考試服務網所載資料認為比喻論證屬于類比論證,稱“凡比喻論據(jù)都是類比論證法” 。因而亟須澄清喻證和類比的關系,避免出現(xiàn)更多謬誤。三、 三、 《勸學》中喻證與類比的爭議 《勸學》中喻證與類比的爭議喻證可否用于議論文進行說理?答案當是肯定的。喻證說理與類

7、比推理并非水火不容、截然相反,只是作用和特點不同,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喻證說理重在形象說明作用,類比推理重在抽象推出結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參考書》認為, 《勸學》運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設喻, “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正好指出喻證說理的作用、特點。在《勸學》中, “學不可以已”是開篇提出的論點,但這只是個抽象道理,不易于被人接受,于是荀子借助常見具體事物,形象、生動地加以解釋說明,以達到勸導目

8、的?!秳駥W》中的草木變化、動物活動,顯然不能與人的行為類比,不能由水和冰的關系推理出人與人的關系,更不能由蚯蚓、馬等動物推導出人的某些能力、性質。它們與人的關系只是形似而非質同,沒有內在、必然的聯(lián)系。僅因文體是議論文便認定只能用類比而不能用比喻的觀點是片面且不符合事實的。鄭文也許覺得憑借《勸學》是議論文體就說不能用比喻不妥,所以又接著說:“另外,比喻在議論文中的作用,主要是為了精辟入微地說理,使人有所悟,也就是從形象的比喻中明白道理。

9、”如此可以說,其也同意可使用比喻在議論文中說理??墒?,接下來其又以《荀子·富國》 “事強暴之國難……辟之是猶處女嬰寶珠……而遇中山之盜也……”為例,質疑道:“荀況是設喻高手,同出自其筆下的《勸學》字里行間為什么找不到這樣完整的妙喻呢?”進而說:“再有,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fā)凡》所引例證廣泛而繁多。倘若《勸學》真是有那么‘多種多樣’的比喻形式,陳先生為什么一句也不引呢?是故,我們認為《勸學》是古文中運用邏輯推理非常成功的典范文章

10、,這種現(xiàn)象在先秦散文中俯拾皆是,如果要討論其論證方法,則是類比論證法,而絕非喻證法。 ”這種論證與其論證的觀點正好相反,恰恰是在證明《勸學》完全可以用比喻說理,只要把“同出自其筆下的《勸學》字里行間為什么找不到這樣完整的妙喻呢”一句后邊改成“……為什么不可以用這樣的妙喻呢” 。至于是否“完整” ,則沒有本質區(qū)別。用語簡繁、整散,須視需要而定。比喻說理不見得都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鄭文不也說修辭“要根據(jù)題旨情境選擇恰當?shù)恼Z言形式”嗎?至于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