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語言交際中的中日文化差異.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從對交際和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入手,從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環(huán)境語角度對中日非語言交際進行對比。在參考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一些中日非語言交際的實例,總結表層的中日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差異,進而深入探討產生此差異的文化原因。旨在借鑒對非語言交際和文化的認識,更好地尋求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方法。
   本論文分為共六部分。
   緒論。簡單介紹了關于非語言交際的先行研究。
   第一章、非語言交際。本章對非語言交際進

2、行了概述。從非語言交際的定義、分類、特點、功能四方面分析論述。
   第一節(jié)、非語言交際的定義。本節(jié)闡述了Malandro,Barker,et al.、Burgoon和Saine、Samovar et al對于非語言交際的定義。本文認為Samovar et al的說法更具有說服力,因為他首先限定的前提是“在一定交際環(huán)境中”。如果脫離交際,單純的動作沒有交際性,也就沒有以它來傳情達意的主觀意圖,別人無論是主客觀上是正解還是誤解也都

3、無妨,兩者都與交際效果、目的等無關。
   第二節(jié)、非語言交際的分類。本節(jié)論述了Ruesch (魯希)和Kees(基斯)的三分類、日本學者東山安子按照發(fā)音和不發(fā)音的標準的二分類、Knapp(納普)的七分類、Jensen (詹森)在總結有關學者對“無聲語言”研究的成果的基礎上的四分類、Condon(康登)的二十四分類以及中國學者從跨文化交際和外語教學的需要出發(fā)歸納的四分類。
   本文按照中國學者對非語言交際研究的一般分類

4、方法,將全文分為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huán)境語四部分。
   第三節(jié)、非語言交際的特點。本節(jié)論述了非語言交際的特點包括:相隨性、廣泛性、社會性、連續(xù)性、立體性及可靠性六個方面。
   第四節(jié)、非語言交際的功能。本節(jié)論述了非語言交際的功能包括:重復、抵觸或否定、替代、補充或輔助、強調、調節(jié)六項。
   第二章、體態(tài)語中的中日文化差異。
   第一節(jié)、面部表情。面部是最原始的感覺和情緒的非語言傳播者。作為東方

5、人,中國人和日本人的面部表情都不像西方人那么富于變化。但是中國人的感情比日本人外露。中國人不善于掩飾和造作,喜怒哀樂形于表、不控制情感。
   眼睛是面部最富有表現(xiàn)力和魅力的,最能反映人的內心世界,最為引人注目。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屬于運用目光接觸不多的民族,而日本人較中國人運用的更少。
   中國人微笑常常是情感所致或為了強調談話中的一些要點,特點是時現(xiàn)時消。日本人的微笑在開始時是非常令人產生好感和魅力的,但

6、是不停地微笑又令人困惑,事實上,日本人的微笑與日本社會的群體主義特征以及“以和為貴”的文化特征密切相關,它是克制自我,尋求和諧的心理體現(xiàn)。
   第二節(jié)、身體動作。
   在手勢動作方面中日的不同表現(xiàn)在,例如合掌放在胸前的動作,在中國表示祈求、懇請;在日本表示感謝和抱歉。日本人想從他人面前通過時,習慣將手掌豎著伸出(手刀)做劈砍狀,表示歉意,等等。
   身勢動作在特定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形成的,往往具有約定俗成的性

7、質。比較中日兩國身勢動作,得出中國屬于“高姿態(tài)文化”、日本屬于“低姿態(tài)文化”的結論。中日兩國姿態(tài)高低的不同,與其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緊密相聯(lián)。
   第三章、副語言與客體語中的中日文化差異。
   第一節(jié)、副語言的中日文化差異。副語言要素包括:音型、音質、發(fā)聲等。本節(jié)主要以非語言聲音和沉默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
   日語屬于高低型聲調的語言,講話時不像強弱型聲調語言那樣音量、音幅變化強烈。日本人從高聲喊叫到低聲

8、細語,對音量和音高、語速都有意節(jié)制,日本人在對于笑聲、哭聲、嘆息聲、口哨聲等情緒音的控制方面也十分注意,對打哈欠、咳嗽、打噴嚏、打呼嚕、呻吟、打嗝等生理音的控制則更嚴。而中國人則對以上兩種功能性發(fā)聲不是特別注意,甚至在公共場合亦是如此。
   交際過程中的沉默,在中國和日本一般都是具有肯定意義的,但是其形成原因也存在差異。中國人的沉默主要受道家和儒家思想較深。日本人崇尚沉默可能出于等級地位關系、對對方的體察、群體的壓抑感等原因。

9、
   第二節(jié)、客體語的中日文化差異。本節(jié)將主要以服飾為主題進行中日服飾文化的對比研究。
   中國自古以來的服飾的特點在于寬松,寬松則較多周旋余地,在人際關系上的表現(xiàn)就是以親情來維持秩序,亦即寬容。但是中國可以說沒有可以稱得上“國服”的服飾。其中存在許多原因。
   日本最具特色的可以說是“和服”。除此之外,日本人服飾的均一性也是廣為人知的,同時日本人對制服也十分青睞。而日本年輕一代在借鑒西方時尚的基礎上,形成

10、了具有日本風格的服飾潮流。
   第四章、環(huán)境語中的中日文化差異。
   第一節(jié)、空間信息。中國傳統(tǒng)的“天圓地方”、“上下四方”的空間意識,構成的不是一個單純的物理空間,更是一個價值空間,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系統(tǒng),中國人的主觀空間意識的伸縮性是很大的。而日本人自古以來就具有明確的“內外有別”的意識。他們以自己為中心在周圍畫圈,區(qū)別“內”和“外”,并對于處于圈內的人待之以親近,對于圈外的人待之以疏遠。這些意識根源于日本四面環(huán)

11、海的島國特征和長期以來的農耕生活,四周被海所包圍的日本,歷史上一面遭受外來文化的沖擊,一面實行鎖國政策,使日本結成了以家、部落為中心的人際關系,并由此形成了對外閉鎖,重視家族、集團利益的倫理觀,這構成了日本獨特的文化。
   第二節(jié)、近體距離。與西方人相比,東方的人際距離要小,而同為東方人,日本的人際距離似乎又比中國人大一些。這與日本傳統(tǒng)的「間の意識」恐怕不無關系。
   第三節(jié)、座位安排。
   現(xiàn)代中國人的席

12、位順序,一般以中央的位置為最尊貴。如果圍繞圓桌開會有2列以上席位時,則靠近圓桌的席位比較重要。如果會議在講堂召開,那么會長的座位一般在最前列的正中央。
   在日式房間內,背朝壁龕的席位是上座,如果沒有壁龕,那么離房間入口遠的席位是上座;在壽司店等日式餐館里,座位往往圍著廚師的操作臺,這時面對廚師長的位置是上座,應該讓主賓坐在那里。不論在什么樣的房間,離入口近的席位,永遠是主人的位置,而不能將這一席位留給客人。
   第

13、四節(jié)、時間信息。
   中國文化以整體綜合性的思維見長,加之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的遺風,所以東方人趨向于采用多向時間制式。日本人對內,他們自身的對事物的看法及工作方法是P時間型,而對外部世界則變?yōu)镸時間型。日本人原本P時間型的生活方式,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社會生活的基本規(guī)則逐漸偏向M時間型,也許正是這種矛盾的存在,才使日本人容易感到壓力。
   中國人在時間取向上采取向后看,也就是過去取向。人們對過去懷著鮮明的崇敬,過去的經驗和

14、教訓往往是今天事情成敗的重要參考。而日本人在時間取向上一方面注重時間順序,重視經驗但與年齡無關;另一方面,又喜歡對未來做好計劃。
   第五節(jié)、顏色。
   本節(jié)將顏色分為:紅色、白色、黃色、黑色、青色進行論述。
   紅色是中國文化中基本的崇尚色,它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追求和向往。它象征富貴、吉祥、喜慶。而在遠古時代的日本稱赤色,即紅色為「赤不浄」,代表血與火是一種大兇之色。赤色不僅與污穢骯臟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還意味著

15、滅頂之災。另一方面,日本人對赤色除了厭惡和忌諱,似乎又包含著復雜的情感。日本人還自稱日出之國,以紅色的太陽圖案作為國旗,可以看出日本人對紅色還心存敬畏之感。
   白色與紅色相反,它是中國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摒棄和厭惡。它象征死亡、兇兆、悲涼。而日本人將白色視為“神”的色彩,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認為凡是帶色彩的都是不潔凈的,只有白色“潔凈無垢”,人正是通過白色與神聯(lián)系溝通的。
   黃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富

16、象征意義。中國人與黃色淵源頗深,中國人是典型的黃色人種,中華文明發(fā)源于黃河,稱好日子為“黃道吉日”,即使人死后的去處也稱為“黃泉”。而到了現(xiàn)代,黃色開始與色情、庸俗淫穢聯(lián)系在一起,要特別說明的是中國文化中并沒有以黃色象征色情,現(xiàn)在通行的“黃色”觀念,實際是從美國文化中引入的。黃色在日本人的傳統(tǒng)審美意識中是并不受青睞的。
   黑色無論在中國或是日本,象征意義都比較復雜,既包含積極意義,又包含消極意義。
   青色的象征意

17、義也并非一成不變的。中國對于“青色”特有的象征意義有因妻子有外遇而使丈夫臉面無光,低人一等。現(xiàn)在也稱妻子有外遇而給丈夫“戴了綠帽子”。日本的“青”卻是一種跨度廣泛的色彩,它包括了綠、藍、青、灰,甚至近乎白色的多種色調。青色作為有神靈依附的草木之色,象白色一樣神圣不可褻瀆。
   結論:
   本論文對比了非語言交際中的中日文化差異,強調了非語言交際的重要作用,但同時無意于貶低語言交際的作用。在交際中,脫離非語言行為配合的

18、孤立的語言行為往往難以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而脫離語言行為,片面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及功能也往往是不科學的。
   在中日交流中正確地運用非語言手段,要做到要充分了解中日非語言行為的文化特性;其次,非語言手段的運用要準確適度、自然得體。要做到準確地傳遞信息,貼切地表達思想,非語言手段就要與語言配合協(xié)調一致。還要注意非語言手段運用的頻率、動作幅度和力度的把握。
   論文中論述的多為中國人和日本人帶有普遍性的非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