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探討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腎陽虛證與LTBP1的相關性,為研究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腎陽虛證的證候基因組學提供參考。
方法:
選擇福州地區(qū)絕經后婦女受試者,通過問卷調查、雙能X線骨密度檢測及中醫(yī)辨證分型,分為PMOP腎陰虛證組(32例)、PMOP腎陽虛組(25例)、對照組(32例)。分別抽取靜脈血,分離白細胞,用Trizol一步法提取總RNA,檢測RNA質量后,將樣品RNA逆轉錄為cDNA。將各組的目的基因(L
2、TBP1)和內參基因(GAPDH)進行RT-PCR反應,繪制梯度稀釋DNA標準曲線,將每個樣品的LTBP1的濃度除以GAPDH的濃度,即為此樣品此基因校正后的相對濃度。采用Western-blot技術檢測PMOP腎陽虛證組(25例)、對照組(25例)LTBP1蛋白表達。最后,SPSS20.0統(tǒng)計,比較各組LTBP1表達水平。
結果:
①各組的年齡、初潮年齡、絕經年齡、BMI無統(tǒng)計學差異,LTBP1校正后的mRNA相對
3、濃度分別為:PMOP腎陰虛證組:0.055±0.060;PMOP腎陽虛證組:0.010±0.011;對照組:0.027±0.026;②PMOP腎陽虛證組與對照組比較,PMOP腎陽虛證組與對照組LTBP1的mRNA表達水平存在明顯差異(P=0.004),且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③PMOP腎陰虛證組與對照組LTBP1的mRNA表達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99);④PMOP腎陰虛證組與PMOP腎陽虛證組LTBP1的mRNA表達水平存在統(tǒng)計學
4、差異(P=0.001);⑤對照組LTBP1的灰度值:0.687±0.592,PMOP腎陽證組:0.362±0.289,PMOP腎陽虛證組與對照組比較,PMOP腎陽虛證組LTBP1蛋白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Wilcoxon秩和檢驗,Z=-2.202,P=0.02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PMOP腎陽虛證組與對照組相比,LTBP1表達水平顯著下調(P<0.01),這與前期課題中基因芯片的檢測結果是相同的,進一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腎陽虛與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的相關性研究.pdf
-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中醫(yī)證素特征及其腎陽虛證形成的機制研究.pdf
- 中醫(yī)體質與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相關性研究.pdf
-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中醫(yī)證型與T細胞亞群的相關性研究.pdf
-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微量元素與中醫(y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pdf
-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腎陰虛證相關基因初探.pdf
-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常見中醫(yī)證型與護骨素的相關性研究.pdf
-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防治
- 絕經婦女骨關節(jié)炎及骨質疏松癥的相關性研究.pdf
- 溫州地區(qū)絕經婦女骨質疏松癥與相關因素的分析.pdf
- 血清IL-17與牙周炎和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相關性研究.pdf
-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中醫(yī)證型與血清中Bcl-2、Bak的相關性研究.pdf
-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腎陰虛證相關基因CLCF1表達的研究.pdf
- 重慶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研究
- 絕經前婦女、老年婦女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及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研究.pdf
- CTR基因多態(tài)性與絕經后婦女2型糖尿病伴骨質疏松癥的相關性研究.pdf
-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中醫(yī)腎虛證候分布規(guī)律研究.pdf
- 絕經后婦女骨密度變化規(guī)律及骨質疏松癥的篩選.pdf
- GGPS1基因多態(tài)性與阿侖膦酸鈉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療效的相關性研究.pdf
- 針刺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實驗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