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痹的證治規(guī)律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目的:
  臨床產后痹患者頗多,西醫(yī)沒有相應治療或僅能對癥處理,療效較不令人滿意,希望探究中醫(yī)證治規(guī)律,并進行臨床觀察研究,以期進一步提高產后痹的臨床療效,為今后產后痹的研究奠定基礎。
  研究方法:
  1.收集2011年9月至2015年2月汪悅教授病案資料檔案及江蘇省中醫(yī)院門診中符合產后痹標準的194例產后痹病案,作為研究對象,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軟件對所錄數據進行統(tǒng)計與歸納,將所錄產

2、后痹的證治規(guī)律,使用表格比較進行描述性討論及分析;
  2.同時將2014年4月-2015年2月中汪悅教授病案資料檔案及江蘇省中醫(yī)院門診中符合產后痹標準的氣虛血瘀、風寒痹阻型的52例病案,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為基礎,隨癥加減,并在治療前后做VAS、自擬量化評分表、SAS、SDS等臨床療效觀察,4周為1療程,觀察3個療程,進行量化評估中醫(yī)藥治療產后痹的療效觀察。
  研究結果:
  1.綜觀產后痹的整理發(fā)現,患者平均發(fā)病年齡

3、為30.78±4.55歲。平均發(fā)病時間為產后44.89±44.78天。總用藥133味,總計2754次,平均每味使用頻次為20.71次,白芍(95.9%)、桂枝(91.2%)、黃芪(190.7%)是使用頻次最多的三種藥物。補虛藥(22種,16.54%),祛風濕藥(19種,14.29%)、清熱藥(17種,12.78%)為使用頻次最多的三類藥物。藥性以“溫”、“平”為主;五味則著重在“甘”“辛”“苦”三方面;歸經以“肝”為主,與“脾”、“腎”

4、相關。辯證分型則以氣血虧虛(39.2%)為最為常見。
  2.汪教授治療產后痹特點
  汪師遵“產后皆虛”原則,以“補益”為辨治重點,但其本質仍脫離不了“虛、邪、瘀”,故以扶正補虛、祛邪通絡為主,活血化瘀、安神定志為輔,為本病治療大法。臨證喜用《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為基礎,隨癥加減,對2014年4月-2015年2月期間符合氣虛血瘀、風寒痹阻型的52例產后痹患者進行臨床觀察,4周為一個療程,觀察3個療程治療后,VAS、自擬

5、量化評分表、SAS和SDS評分均有所改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0.05)。
  結論:
  產后痹發(fā)病時間為產后2天后到產后240天左右;氣血虧虛型為最常見證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產后痹主要致病原因以氣血虧虛為基本,故治療上以補虛藥為主,其次為祛風濕藥、清熱藥、活血化瘀藥等,根據其病位差異、病邪偏盛的不同,驅邪各有所側重,用藥性以溫、平性藥物為主,藥味重在甘、苦、辛。產后痹可向類風濕關節(jié)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jié)炎、致密性骨炎等疾

6、病轉歸,同屬痹癥的范疇,此外內分泌激素失調及心理情緒波動皆可誘發(fā)本病。
  汪悅教授對產后痹臨床治療特點,認為氣血虧虛是本病之本,風、寒等外邪入侵,導致脈絡瘀阻為標,強調“虛、邪、瘀”為病理基礎;重視陰血在產后痹中地位,重在調理肝脾腎三臟外,還需重視患者體質,舒暢情志。故以扶正補虛、祛邪通絡為主,活血化瘀、安神定志為輔,為本病治療大法。汪悅教授臨證喜用《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為基礎,隨癥加減,時常佐以活血化瘀藥,正所謂“治風先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