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閱讀與大眾文化傳播的相關性調查及心理因素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這是一個被稱為“淺閱讀”的時代,現代通訊技術的快速進步為文化傳播帶來了巨大便利,同時也在前所未有地改變人們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在過往的人類文明史中,與淺閱讀相對的深閱讀一直居于主導地位。比如,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我國的小說、詩歌、散文等等各種文學形式中,思想的深度仍決定著作品的藝術高度和傳播速度。讀者評判作品的好壞是以思想性、藝術性為標準的。這一時期涌現出的傷痕文學、尋根文學、鄉(xiāng)土文學等等,絕大多數是精雕細琢的思想藝術精品。受眾如果

2、不深入地閱讀,便很難真正領受作品的底蘊。而與此相對,受眾對作品的心態(tài)是敬畏和求知的;受眾對作品的關注,更注重其思想性而不是娛樂性。許多人會在閱讀時通過做筆記、做邊批、做卡片等各種形式對作品進行深入而廣泛的學習思考。一部好的作品在好讀者手里甚至可能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但90年代后,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極大的逆轉。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體驗正在被互聯網上走馬觀花、一目十行的快速瀏覽所取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愿意將閑暇時間和精力投向對漫畫、網絡小說

3、等快餐文化產品的淺嘗輒止中。從日本進入“讀圖時代”到法國有人預言“書將死亡”,公眾對那些在公交車、地鐵上甚至馬路上,拿著手機、ipad或者雜志閱讀的人已習以為常。在這種情勢之下,就連深度報道這樣以深度著稱的新聞文體也在以為支持受眾的這種淺閱讀的實現而存在,否則便難以生存。今天的受眾開始需要的是一種盡可以對他們有用、讓他們輕松并且海量的信息傳播,如果媒體的報道不能滿足他們的這些要求,那么他們完全可以將注意力轉向別處。有果必有因,存在即合理

4、。筆者認為,這種情形的出現必然有其固有的受眾社會心理原型。本文運用唯物辯證主義心理觀,從淺閱讀與受眾在文化傳播中的淺閱讀行為的相關性調查入手,對于我國受眾的這種在以資訊爆炸為顯著特征的信息時代下的獲取信息的行為及隱匿于其后的受眾文化傳播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在參考了社會心理學、新聞寫作學、新聞傳播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的基礎上,通過對“淺閱讀”現象下受眾心理的分析、研究和思考,進而提出了受眾在“淺閱讀”行為背后隱藏的心理接受模式和政府

5、、高校、媒體等相關生產部門應對受眾心理變化的策略。本文的研究結論主要包括:一、“淺閱讀”是人與文化信息的“性關系”的“實現工具”;二、深度報道扮演了現代大眾文化傳播中的祭品角色;三、淺閱讀與深閱讀在文化傳播中地位變化的本質是同一種心理模式兩端的歷史博奕;四、紙質媒介面臨生存危機。本文的研究建議主要包括:一、解決受眾不深度閱讀書籍問題的建議;二、解決淺閱讀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建議;三、受眾選擇互聯網的策略建議;四、改善高校閱讀環(huán)境的建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