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碳硫硅鈣石是混凝土硫酸鹽侵蝕產(chǎn)物之一。水泥硬化體一旦發(fā)生碳硫硅鈣石型侵蝕,強度最終會完全喪失,給建筑工程帶來巨大的安全問題和經(jīng)濟損失,是目前急需解決的一大技術難題。碳硫硅鈣石型侵蝕發(fā)現(xiàn)較晚,但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明確碳硫硅鈣石的侵蝕機理、穩(wěn)定性,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其防治技術,對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意義重大。
本文用化學方法合成出純的碳硫硅鈣石和鈣礬石,并對合成出的碳硫硅鈣石進行微觀結構表征,用以研究其鑒定方法;用C3S, C2S
2、,二水石膏和碳酸鈣配制凈漿以研究碳硫硅鈣石直接生成機制,同時在研究C3A或鈣礬石含量對碳硫硅鈣石生成影響的基礎上,探討碳硫硅鈣石生成的間接機制;用合成出的純碳硫硅鈣石和鈣礬石對比研究二者的穩(wěn)定性;研究粉煤灰、礦渣和鋇鹽對碳硫硅鈣石生成的影響,并結合其鑒定方法、生成機理及穩(wěn)定性探討碳硫硅鈣石型硫酸鹽侵蝕防治技術。主要結論如下:
1)碳硫硅鈣石和鈣礬石的XRD圖譜相似,不能用XRD鑒定碳硫硅鈣石。EDS能譜能證明碳硫硅鈣石和鈣礬石
3、在元素組成上存在差異,但不能用于鑒定真實膠凝體系下的碳硫硅鈣石。[SiO6]基團在IR和Raman光譜中分別存在500cm-1和658cm-1處的特征峰,但是IR光譜中500cm-1處的吸收峰不太明顯。因此在真實膠凝系統(tǒng)中宜采用Raman測試來鑒定碳硫硅鈣石的存在。
2)碳硫硅鈣石可以通過配制的C3S, C2S,二水石膏和碳酸鈣配制凈漿直接生成。在摻有C3A或鈣礬石的膠凝系統(tǒng)中,碳硫硅鈣石的生成量與C3A和鈣礬石摻量成正比,且
4、該系統(tǒng)水化18月后檢測不到鈣礬石的存在。研究表明,碳硫硅鈣石可以通過直接機制和轉化機制生成,但當鈣礬石存在時,更容易通過轉化機制而生成。
3)碳硫硅鈣石的熱穩(wěn)定性高于鈣礬石,鈣礬石在70℃作用2 h即可被完全破壞,而碳硫硅鈣石在90℃作用5h后才可被完全分解。在碳化條件下,碳化時間為10h時碳硫硅鈣石未發(fā)生顯著變化,鈣礬石的碳化程度則隨碳化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在3h后鈣礬石幾乎完全分解。鈣礬石比碳硫硅鈣石更易受到碳酸鈉破壞,碳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碳硫硅鈣石的形成機理及防治技術的研究.pdf
- 水泥石碳硫硅鈣石型硫酸鹽侵蝕影響因素及抑制機理研究.pdf
- 水泥基材料碳硫硅鈣石型硫酸鹽侵蝕影響因素研究.pdf
- 碳硫硅鈣石結構鑒定及特性研究.pdf
- 水泥基材料碳硫硅鈣石型硫酸鹽侵蝕影響因素研究(1)
- 膠凝材料中鋁相對碳硫硅鈣石型硫酸鹽侵蝕的影響.pdf
- 水泥基膠凝材料中碳硫硅鈣石的形成研究.pdf
- 碳硫硅鈣石在砌體結構修復中錯誤干預的證據(jù)
- 水泥基材料碳硫硅鈣石型硫酸鹽腐蝕抑制措施研究.pdf
- 402.高烈度地震區(qū)黃土滑坡穩(wěn)定性與防治技術研究
- 穩(wěn)定性二氧化氯脫氮除硫技術研究.pdf
- 硫硒化鎘對硅堿鈣石微晶玻璃著色機理的研究.pdf
- 強化采油采出水乳液穩(wěn)定性機理及脫穩(wěn)技術研究.pdf
- 多孔硅發(fā)光穩(wěn)定性的研究.pdf
- 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與加固技術研究.pdf
- 隧道洞口邊坡穩(wěn)定性與控制技術研究.pdf
- TRT頂壓穩(wěn)定性控制技術研究.pdf
- 硫代硫酸鹽浸金的機理及穩(wěn)定性研究.pdf
- 公路滑坡的防治技術與穩(wěn)定性分析研究.pdf
- 雙側沿空強礦壓巷道穩(wěn)定性控制機理與技術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