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今文禮學新論.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用“禮經三百,威儀三千”之說來強調學禮與行禮之間的辯證關系,其微言大義得到曾子、子思與七十子后學的闡發(fā)而不斷具體化進而對漢初禮學觀念的分化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伴隨著傳記之學的興起,早期禮記大量出現,禮的外延逐漸擴大,而經記混同、師法泯滅的程度隨之也不斷加深??梢哉f,“混亂龐雜”、“層累形成”是今文《禮》經及其傳記長期具有的特點。秦火之后,《禮》經喪亡,高堂生等早期今文禮學者唯能傳其訓詁、不至失墜而已,

2、經的殘缺和記的混亂使得今文禮學傳授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與此同時,一些習禮者脫離“禮經”、單求“威儀”以應付實用:上至國家制禮,則叔孫通漢儀一派大行其道;下至曲禮威儀,則徐生禮容之學盛行不衰。期間雖有蕭奮、徐延、桓生等人兼習《禮》經與禮容,“禮經”與“威儀”的分化仍然使得儒家禮學精義湮沒不彰。
  在經歷了早期數代學者的薪火相傳之后,今文禮學在西漢武、昭之際做好了重返學林、轉移風氣的準備,四傳弟子后蒼于昭帝中立為博士,他開創(chuàng)“推士禮以

3、致天子”之法,在昭、宣二朝兼顧傳經與制禮,致力于“禮經”與“威儀”的統(tǒng)一,從而奠定了隨后數百年今文禮學發(fā)展的基礎。他的弟子戴德、戴圣編選禮記以羽翼殘經、襄助制禮,一方面促進今文禮學由單純的訓詁傳經之學過渡為兼習經記之學,另一方面也使得先秦禮記文獻的層累龐雜程度進一步加深。西漢末年,劉歆在《七略》禮類小序中改換概念,將“禮經三百”落實為《周禮》,從此孔子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說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含義,加上其他一些背景因素的影響,《儀禮

4、》、《周禮》孰為“禮經”的千載公案由此產生。
  在古文家融合今古文的改制行動失敗后,今文禮學在東漢初年光武帝時代再度參與東京一朝的制禮行動。后蒼弟子慶普早在西漢元、成之際即已別起慶氏家法,采用禮記作為傳經、制禮的素材,至光武末年由其三傳弟子曹充立于學官。曹充繼承學脈、撰作章句以重振今文禮學,同時順應時代、通經致用,提出“大漢富自制禮”(《后漢書·曹褒傳》)的重大方針。他和董鈞在光武、明帝二朝采用“推士禮以致天子”之法制定七郊、三

5、雍、大射、養(yǎng)老等天子之禮,為穩(wěn)定東漢政治秩序、建立一代禮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曹、董卒后,慶氏禮一度出現了十余年的空缺局面,曹褒繼任博士后撰作《通義》、《演經雜論》,使得慶氏禮由《禮》經章句之學發(fā)展為兼采群經的通學,從而為后來三《禮》的融合埋下了伏筆。在傳經之外,他在章、和二朝改定《漢禮》,前后歷時近十年,然而他的激烈改制遇到了極大阻力,最終僅有少數新禮在和、順二朝得到施行。《漢禮》既不獲行,慶氏禮只能傳習《禮》經說記,和二戴《禮》不再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