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隨著柴油硫含量標準的日趨嚴格,柴油深度脫硫已成為當今煉油企業(yè)迫切而重要的任務。傳統(tǒng)的加氫脫硫技術,硫含量越低,脫硫操作越難進行,面臨日趨嚴重的技術經濟問題。為此,研究更為經濟、有效的脫硫技術成為世界范圍內共同關注的課題。 柴油氧化脫硫技術以其脫硫率高、反應條件溫和、設備投資費用低等成為研究熱點,本文以模型化合物和柴油為研究對象,分別研究了H<,2>O<,2>HCOOH、KMnO<,4>/HCl及綠色高效Fe(Ⅵ)體系的氧化脫硫性
2、能及影響因素,并研究了氧化反應機理和反應動力學,取得了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 論文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三部分: 一、H<,2>O<,2>/HCOOH體系深度氧化脫硫技術 柴油氧化脫硫多以H<,2>O<,2>作為氧化劑,以有機酸、雜多酸或其它固體作催化劑,氧化劑消耗量較大。本文利用相轉移催化劑及活性炭催化H<,2>O<,2>/HCOOH體系中的氧化脫硫反應,提高氧化脫硫效果,減少H<,2>O<,2>用量,降低脫硫成本。
3、 (1)考察了H<,2>O<,2>/HCOOH體系對模型化合物(苯并噻吩BT和二苯并噻吩DBT)及柴油的氧化脫硫效果。結果表明,H<,2>O<,2>/HCOOH體系中加入相轉移催化劑,可提高氧化脫硫效果,減少氧化劑的用量。相轉移催化劑的加入時機對其催化氧化反應效果有很大影響,反應初期加入相轉移催化劑,不但沒有起到催化作用,反而使BT和DBT的脫除率降低,反應進行到35min時加入脫除率達最大,此后,再推遲加入時間脫除率又逐漸下降。
4、 (2)活性炭對H<,2>O<,2>/HCOOH體系氧化模擬油和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起催化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活性炭催化H<,2>O<,2>分解產生氧化性很強的羥基自由基(OH·和HO<,2>·),而且壽命很短的自由基容易在碳表面通過共軛而穩(wěn)定,從而有效氧化有機含硫化合物;二是活性炭對H<,2>O<,2>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加入反應體系后可分散于油相中,提供大的反應接觸面積,具有相轉移作用。 (3)分別用(NH<,4
5、>)<,2>S<,2>O<,8>和濃H<,2>SO<,4>對活性炭進行改性,與未改性活性炭相比,改性后活性炭對模擬油和柴油的催化氧化脫硫效果明顯提高。使用氮氣吸附和Boehm滴定等手段對活性炭進行表征,結果表明,改性后活性炭結構性質和表面化學發(fā)生較大改變?;钚蕴拷洷砻娓男院?,比表面積略有減少;中孔數(shù)量增加;表面含氧基團數(shù)量顯著增加,其中經(NH<,4>)<,2>S<,2>O<,8>改性的活性炭增加最多,表面羧基量增加也最多?;钚蕴勘砻嫠?/p>
6、性基團數(shù)量和中孔數(shù)量的增加均明顯有利于含硫化合物的氧化脫除。 二、KMnO<,4>HCl體系深度氧化脫硫技術 將高錳酸鉀與鹽酸構成廉價的KMnO<,4>/HCl強氧化脫硫體系,通過調節(jié)反應介質的pH、加入相轉移催化劑和采用紅外光照射等手段提高KMnO<,4>的氧化脫硫活性,并優(yōu)化了氧化脫硫工藝條件。 (1) 考察了K4nO<,4>/HCl體系對DBT和BT的氧化性能。結果表明,反應體系pH、氧化劑用量、反應溫度、
7、反應時間等對氧化脫硫活性均有較大影響。加入相轉移催化劑使氧化脫硫反應更容易進行,同時減少了氧化劑的用量。 (2) 研究了DBT在KMnO<,4>/HCl體系中氧化反應動力學,確定DBT氧化反應為一級反應,并求得表觀活化能E<,a>=55.23kJ/mol,指前因子k<,0>=4.88×10<'8>min<'-1>,說明KMnO<,4>氧化脫硫反應容易進行。 (3) 在對模型化合物氧化脫硫研究基礎上,考察了KMnO<,4>/HC體
8、系中柴油的氧化脫硫效果。結果表明,KMnO<,4>/HCl氧化體系可有效脫除柴油中的有機含硫化合物,在反應溫度為25℃,V(油)∶V(HCl)=3∶4,反應時間為60min,n(KMnO<,4>)∶n(S)=4∶1,相轉移催化劑用量為0.006mol/L(油),pH=0.2的條件下,氧化萃取后柴油的脫硫率可達97.4%。 (4) 在氧化反應過程中,采用紅外光照射可提高KMnO<,4>/HCl體系的氧化脫硫活性,氧化反應后的柴油無
9、需經過溶劑萃取,水洗后脫硫率即可達到89.2%。從而節(jié)約了萃取劑及其回收費用,簡化了工藝流程,節(jié)省了設備投資,降低了生產超低硫柴油的成本。同時紅外光照射還可減少氧化劑用量,縮短反應時間。 三、Fe(Ⅵ) 體系深度氧化脫硫技術 Fe(Ⅵ)化合物是一種強氧化劑,電子轉移數(shù)高達3個,其氧化能力比KMnO<,4>、O<,3>和Cl<,2>還強,可以氧化大部分有機物,并可通過調節(jié)其結構、pH值等來調控其氧化活性,其副產物鐵銹無毒無
10、害。因此,K<,2>FeO<,4>作為綠色氧化劑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潛力。本文對Fe(Ⅵ)化合物氧化脫硫性能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1) 系統(tǒng)研究了合成Fe(Ⅵ)脫硫劑的影響因素,對Fe(Ⅵ)脫硫劑的合成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 (2) 考察了Fe(Ⅵ)化合物在水相、加入相轉移催化劑及有機酸相中對模擬油中BT和DBT的氧化性能。研究結果表明,在水相中K<,2>FeO<,4>對BT和DBT的氧化活性比較低,水的存在使K<,2>FeO<
11、,4>分解成黃色的Fe(OH)<,3>而失去氧化有機硫化物的能力;在乙酸體系中,F(xiàn)e(Ⅵ)脫硫劑的氧化活性明顯提高,BT和DBT的脫除率分別由水相中的15.2%和13.7%提高至60.3%和54.2%。 (3) 催化劑KM使Fe(Ⅵ)脫硫劑的氧化活性顯著提高,減少了氧化劑的用量,并使其氧化活性溫度降至室溫。適宜的反應條件為:常溫,常壓,V(乙酸)∶V(油)=0.8,n(FeO<,4><'2->)∶n(S)=1∶1,n(KM)∶n
12、 (FeO<,4><'2->)=1∶1。此時,DBT脫除率可達98.4%,BT的脫除率為70.1%。 (4) 系統(tǒng)研究了Fe(Ⅵ)化合物氧化BT和DBT的反應動力學,確定BT與DBT氧化反應的動力學方程分別為: 求得BT和DBT氧化反應的活化能分別為51.12 kJ/mol和33.49kJ/mol,通過參數(shù)估算求得指前因子k<,0(BT)>為4.285×10<'8>min<'-1>,k<,0(DBT)>為4.693×10
13、<'6>min<'-1>。氧化反應活化能比加氫反應的活化能低,因此,噻吩類含硫化合物的氧化反應比加氫反應更容易進行。 (5) 在對模型化合物氧化脫硫研究的基礎上,考察了Fe(Ⅵ)化合物、催化劑KM及乙酸構成的氧化脫硫體系對柴油的氧化脫硫性能,優(yōu)化了柴油氧化脫硫的工藝條件。在常壓,溫度為17~25℃,V(乙酸)∶V(油)=0.8,n(FeO<,4><'2->)∶n(S)=2∶1,n(KM)∶n(FeO<,4><'2->)=0.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柴油深度氧化脫硫技術的研究.pdf
- 柴油催化氧化深度脫硫研究.pdf
- 汽油深度脫硫新技術研究.pdf
- 柴油氧化法脫硫研究.pdf
- 柴油深度脫硫方法的研究.pdf
- 乳液氧化法用于柴油的超深度脫硫.pdf
- 反應-吸附法對柴油深度脫硫的研究.pdf
- 輕質油品氧化吸附耦合深度脫硫.pdf
- 直餾柴油催化氧化脫硫工藝研究.pdf
- 磷鎢酸光催化劑的制備及光催化氧化柴油深度脫硫研究.pdf
- 柴油綠色催化氧化脫硫的研究.pdf
- 超聲協(xié)助脫硫劑高效制備技術研究.pdf
- 輕質油品綠色氧化脫硫技術研究.pdf
- 煤炭脫硫微生物高效菌種選育及脫硫試驗研究.pdf
- 超聲波作用下高硫柴油深度脫硫研究.pdf
- 汽柴油的吸附和氧化脫硫方法研究.pdf
- 基于離子液體氧化—萃取脫硫新技術研究.pdf
- 過氧鉬酸鹽催化氧化燃油深度脫硫的研究.pdf
- 聚合離子液體催化劑在柴油催化氧化深度脫硫中的應用.pdf
- 煙氣催化氧化法脫硫及尾液生物處理技術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