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髕腱腱病運動員等速運動中股四頭肌表面肌電的研究 目的:探討髕腱腱病與股內斜肌/股外側肌功能異常之間的關系。 對象及方法:選取16例患有髕腱腱病的運動員共20膝作為髕腱腱病組進入研究,配對選擇16名無癥狀的運動員共20膝作為正常對照組。分別接受等速向心和離心測試(60°/s)。等速測試中獲得的股內斜肌和股外側肌肌電數(shù)據(jù)以MyoresearchXP1.03.06(Noraxon,2003)進行處理。獲得股內斜肌(Va
2、stus Medialis Oblique,VMO)與股外側肌(Vastus Imteralis,VL)的肌電積分比率(VMO:VL)及兩者之間的激發(fā)時間差異(Time<,VL>ˉTimevMo)。比較兩組運動員的股內斜肌與股外側肌的肌電積分比率(VMO:VL)和兩組VMO和VL激發(fā)時間的差異。 結果:與正常對照組相比,髕腱腱病組VMO:VL更大,但Time<,VL>ˉTimev<,MO>差別無顯著性意義。 結論:髕腱腱
3、病運動員中存在股內斜肌肌力相對增強,但股內斜肌和股外側肌肌肉激發(fā)的先后順序沒有改變。 第二部分髕腱腱病運動員髕股排列的核磁共振研究 目的:評價髕腱腱病運動員中髕股關節(jié)排列狀態(tài)。 對象及方法: 36名運動員60膝參加本研究,其中髕腱腱病組21例共30膝,正常對照組15例共30膝。受試者以雙側(無癥狀成人)或患側(髕腱腱病患者)膝接受MRI檢查,在屈膝O°位非負重及負重15%體重狀態(tài)下進行掃描。選取髕骨中部切面圖像,
4、測量以下指標:1)滑車溝角;2)髕股適合角;3)髕骨傾斜角;4)髕骨外側偏移量。 結果:正常對照組和髕腱腱病組在負重后髕股適合角減小(P<0.05),髕骨傾斜角減小(P<0.05),髕骨外側偏移量增大(P<0.05)。與正常對照組相比,髕腱腱病組在非負重狀態(tài)下各指標之間比較顯著性差異不明顯(P>0.05),在負重后髕骨外側偏移量較小(P<0.05),髕骨外側偏移量負重前后之差也較小(P<0.05)。 結論:髕腱腱病運動員
5、負重后髕骨外側偏移量更小,提示髕腱腱病運動員存在股四頭肌收縮相關的髕股排列異常。 第三部分股內斜肌/股外側肌肌力不平衡對髕腱末端受力影響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應用MRI圖像建立膝關節(jié)三維有限元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探討股內斜肌/股外側肌肌力不平衡時髕腱近端止點內/外側應力的變化趨勢。 材料及方法:1)一名志愿者在屈膝60°位接受MRI掃描。獲得的MRI圖像以Mimics 8.1建立三維模型。經過Magic RP優(yōu)化后,
6、以MSC.PATRAN四面體網格化。并建立模擬的髕腱,附加材料屬性;2)在有限元模型的基礎上,計算股內斜肌負載從ON依次增加到33N、66N及100N時的髕腱近端止點內/外側VMS等效應力的變化。 結果:1) 獲得一個幾何形狀高度相似的并包括骨、軟骨等組織的膝關節(jié)三維有限元模型;2) 隨著股內斜肌從ON增加到100N,髕腱內側應力逐漸下降,髕腱外側應力逐漸增加。髕腱近端止點內側受力逐漸下降,峰值VMS等效應力從2.41 Mpa降
7、低到1.41 Mpa:而髕腱近端止點外側受力逐漸增加,峰值VMS等效應力從2.90 Mpa增加到5.03 Mpa。 結論:1) 可以利用MRI圖像獲得一個幾何形狀高度相似的并包括骨、軟骨等組織的膝關節(jié)三維有限元模型;2)在屈膝60度狀態(tài)下,股內斜肌肌力增加時髕腱近端止點外側受力增加,髕腱近端止點內側受力減小。 第四部分股內斜肌/股外側肌肌力不平衡對髕腱近端受力影響的生物力學研究 目的:探討股內斜肌不同負載情況下髕
8、腱近端內、外側拉伸應力的變化,并驗證膝關節(jié)三維有限元模型虛擬計算的有效性。 材料及方法:6例新鮮膝關節(jié)尸體標本,建立與有限元模型相當?shù)膶嶒災P汀T谇?°、30°和60°時,分別將股內斜肌負載從ON增加到30N,60N,100N。測量髕腱近端內、外側的拉伸形變。然后取下髕腱內、外側部分,置于萬能實驗機上進行拉伸測試至失敗。根據(jù)所得到的結果計算髕腱內、外側受到的拉伸應力。并將結果與模型計算結果比較。 結果:在膝關節(jié)屈曲0°
9、、30°和60°時,股內斜肌加載從ON到30N,內側髕腱拉伸應力差別無顯著差異(p>0.05)。其余情況下,隨股內斜肌加載增加,在屈膝同一角度時,各相鄰工況的拉伸應變差異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現(xiàn)為內側髕腱拉伸應力減小,外側髕腱拉伸應力增大。這個應力改變的趨勢和模型計算的趨勢一致。 結論:1)在股內斜肌肌力增加時,髕腱近端外側拉伸應力增加,內側拉伸應力減小,這種趨勢在膝關節(jié)屈膝0°、30°和60°時均存在;2)所建立的
10、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結果趨勢與實驗結果吻合,可用于生物力學分析。 第五部分髕腱腱病運動員接受不同治療后肌肉功能變化及臨床療效分析 目的:觀察沖擊波和離心性肌肉治療髕腱腱病的臨床療效及肌肉功能改變情況,并探討療效與肌肉功能改變之間的關系。 對象及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共48名髕腱腱病患者60側髕腱接受治療,患者隨機分為3組接受治療:1)理療組:微波15 min/次+激光15 min/次,各1次/天;2
11、)沖擊波治療組:沖擊次數(shù)1,000次,頻率4H<,Z>,能量流密度0.08mJ/mm<'2>,2次/周, 15分鐘/次;3)離心訓練組:離心性肌肉訓練,1次/天?;颊咴谥委熐昂椭委?周后進行以下指標的評定:1)維多利亞運動學院評分(Victorian Institute of Sport Assessment,VISA評分);2)等速肌力測試(60°/s)中股內斜肌和股外側肌的肌電積分比率(VMO:VL)及兩者之間的激發(fā)時間差異(Tim
12、eV<,L>-TimevMo)。 結果:理療組中各測量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沖擊波治療組中治療前后比較,VISA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1),但向心期和離心期VMO:VL及T<,VL>-T<,VMO>無顯著性差異(P>0.05)。離心性訓練組中治療前后比較,VISA評分(P<0.01)及向心期和離心期VMO:VL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向心期和離心期T<,VL>-T<,VMO>無顯著性差異(
13、P>0.05)。治療前各組各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離心性訓練組與理療組相比,VISA值(P<0.01)、VISA治療前后差值(P<0.05)、向心期及離心期VMO:VL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5);與沖擊波組相比,離心期VMO:VL有顯著性差異(P<0.05);沖擊波組與理療組相比,VISA值(P<0.01)及VISA治療前后差值(P<0.05)有顯著性差異。離心性訓練組中,向心期或離心期VMO:V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髕股疼痛綜合征患者股外側肌及股內斜肌表面肌電特征的研究.pdf
- “接骨丹”對自體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腱-骨愈合影響的臨床研究.pdf
- 自體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內側髕股韌帶治療復發(fā)性髕骨脫位.pdf
- 半腱肌、股薄肌腱與骨-腱-骨肌腱重建后交叉韌帶臨床研究.pdf
- 前叉韌帶重建中雙層骨腱骨與四股半腱肌的兔實驗對比研究.pdf
- 自體四股與五股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術后MRI信號改變的對比研究.pdf
- 膝關節(jié)鏡下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臨床研究.pdf
- 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治療髕骨外側高壓綜合征的療效分析.pdf
- 膝關節(jié)鏡手術病人的股外側肌和股內側肌的表面肌電信號檢測研究.pdf
- 一次大負荷跳躍及冷水浸沒對髕腱股直肌炎癥因子和修復的影響.pdf
- 肱二頭肌肘窩腱損傷
- 關節(jié)鏡下四股半腱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方法探討.pdf
- 肌醇加氧酶在糖尿病腎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pdf
- 人肱橈肌和股薄肌的肌構筑、肌內神經肌梭分布及神經入肌點的研究.pdf
- 半腱肌重建后交叉韌帶的臨床觀察.pdf
- 小指間的腱聯(lián)合除指總伸肌外
- 膜攻擊復合物在壞死性肌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pdf
- 股四頭肌麻痹的步行代償機制研究.pdf
- 股四頭肌功能鍛煉方法
- LARS韌帶與自體半腱-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中長期臨床效果比較.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