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是柑橘重要起源中心和遺傳變異中心,對柑橘種質資源進行科學的收集、保存、分類、鑒定和利用是維持柑橘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證。經過幾代前人的研究,柑橘類植物分類已取得較大進展,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分類系統(tǒng);但對種以下不同類型其衍化關系還不是很清楚。像碰柑,是柑橘屬植物寬皮柑橘中的優(yōu)良類型,是起源于我國的重要柑橘類型,在我國廣泛栽培,但對其不同品種的系譜關系研究還很少報道。基于此,本研究收集了我國主要椏柑產區(qū)的17份主要椏柑試材及4份椏柑近緣類型
2、材料,利用AFLP分析技術,對椪柑系譜關系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從104對AFLP引物對中篩選出8對多態(tài)性較好的引物組合,采用AFLP技術,應用篩選出的引物對收集的21份椏柑及其近緣類型的親緣關系進行分析,共獲得了469條清晰擴增譜帶。平均每對引物獲得58.6條清晰帶,469條擴增譜帶中多態(tài)性條帶僅有116條,多態(tài)性比例平均為24.7%。 2.17個椪柑品種、品系聚為一類,并且椪柑各栽培品種相似性系數(shù)在0.8
3、6以上,說明各品種間親緣關系很近,椪柑遺傳背景很窄,椪柑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遺傳上差異較小。UPGMA聚類結果表明,建柑與紅橘相似性相對較高(相似系數(shù)為0.84),可以聚為一類,二者間親緣關系較近,而與椪柑、本地早橘親緣關系較遠。 3.‘華柑2號’椪柑年審(認)定的優(yōu)良椪柑品種,但對其來源認識不清,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其與長源椪柑親源關系最近,‘華柑2號’有可能是由長源椏柑變異而來?!A柑2號’產生的無籽變異類型與其在分子水平上也有差異,
4、并且在聚類上相距較遠,有可能的原因是椪柑各類型間親緣關系極為相近,所以即使較小的遺傳變異在聚類上也會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一未知名椪柑,經過104對AFLP引物檢測,與硬蘆未表現(xiàn)譜帶差異,可能二者在遺傳上表現(xiàn)為同一種質。 4.云南具有代表性的椏柑品種——白橘,在DNA水平上并未表現(xiàn)出較高多態(tài)性,相反跟較晚出現(xiàn)的黔陽無核、鄂柑一號等品種聚在一起,從分子水平上可以認為云南可能不是椏柑最早的起源地。硬蘆系、臺灣椏柑以及選自福建詔安縣的長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綏農號大豆品種系譜分析及主要性狀比較研究.pdf
- 我國不同品種金柑主要營養(yǎng)及功能成分研究.pdf
- 中國馬鈴薯審定品種系譜分析及遺傳多樣性研究.pdf
- PtCBF轉化枳和椪柑及在枳和椪柑內的時空表達.pdf
- 異常氣候條件衢州椪柑貯藏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研究.pdf
- 屏山縣椪柑營銷策略研究.pdf
- 我國主要小麥品種品質現(xiàn)狀與北方冬麥區(qū)品種演變研究.pdf
- 椪柑基因組BAC文庫構建.pdf
- 椪柑多倍體的分離以及臍橙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分析.pdf
- 張家界椪柑中橙皮苷的提取及椪柑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活性比較.pdf
- 湘西椪柑市場競爭力提升研究.pdf
- 中國主要水果種植成本收益比較研究——以蘋果、柑、桔為例.pdf
- 椪柑體細胞胚胎發(fā)生機理的初步研究.pdf
- 中國主要家鵝品種分子系統(tǒng)進化研究.pdf
- 我國主要小麥推廣品種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檢測.pdf
- 中國主要糧食品種進口結構優(yōu)化問題研究
- 簡易設施對椪柑(citrusreticulatablancocv.ponkan)品質的影響
- 中國主要山羊品種RAMP標記多態(tài)性的研究.pdf
- 椪柑采后蒂腐病菌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研究.pdf
- 椪柑省力化疏果和促進果實膨大技術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