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和目的】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治性手術是其首選治療方法。近百年來,經(jīng)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術(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和經(jīng)腹前切除術(Anteriorresection,AR)成為治療的金標準。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手術方式多為層次欠清的手指鈍性分離和鉗夾離斷結扎,導致直腸系膜切除不足,腫瘤部分殘留于病人盆腔內,是引起術后復發(fā)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致力于尋找直腸系膜內癌灶與腫瘤惡性程度之間的關系,
2、然而,對不同臨床分期、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直腸部位腫瘤系膜內癌灶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仍然缺乏,無法使術者明確不同區(qū)域直腸系膜殘留所致的危害,不能為直腸癌手術方式的合理選擇提供客觀的腫瘤病理學依據(jù)。我們設想從直腸的冠狀面、矢狀面、額狀面(X、Y、Z三軸)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直腸系膜內癌灶,探索其在直腸系膜遠端、徑向及環(huán)周切緣的解剖學分布方式及規(guī)律,并觀察腫瘤轉移灶與原發(fā)腫瘤位置的關系。運用大組織切片,能夠全面觀察直腸及其周圍系膜內癌播散、轉移情況,為實
3、現(xiàn)本研究目的奠定了方法學基礎。 另一方面,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應用于臨床己逾20年,成為歐美國家施行直腸癌手術的基本原則,但我國大部分外科醫(yī)生仍沿用傳統(tǒng)術式;即使施行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的醫(yī)生,也存在對該原則理解不深、操作不規(guī)范等情況。因此,研究直腸系膜內癌灶,還有助于闡明完整切除直腸系膜的意義和必要性,從而推動該術式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 此外,一些研究著眼于直腸癌最主要的轉移途徑,研究了淋巴結癌轉移規(guī)律,提出根據(jù)其受累狀況判斷
4、患者預后,同時證實腫瘤轉移灶檢出率隨淋巴結檢獲數(shù)目的增加而增加。我們擬聯(lián)合運用大組織切片技術與組織芯片方法研究直腸系膜淋巴結,探尋腫瘤細胞微轉移與腫瘤病理學特征之間的聯(lián)系。 【方法】實驗第一部分,選取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普外科2001年10月至2002年1月62例直腸癌全直腸系膜切除手術標本。標本固定過程注意保持直腸系膜生理形態(tài),橫向取材,制作大組織切片,HE染色,顯微鏡觀察。觀察記錄包括原發(fā)腫瘤病理特征、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
5、并評價遠端系膜及環(huán)周切緣。根據(jù)觀察到的直腸系膜形態(tài),將其劃分為左、后、右三個區(qū)及內、中、外三帶,并據(jù)此對每一癌灶進行定位,研究分布規(guī)律。凡在距離手術切緣1mm的直腸系膜內觀察到腫瘤細胞,該病例判為環(huán)周切緣癌浸潤(CMI);手術切緣處觀察到腫瘤細胞的病例,判別為真陽性切緣(RPM)。 實驗第二部分,納入前部分實驗后31例連續(xù)手術標本,標記所有大組織切片上未查見癌轉移的淋巴結,相應石蠟包埋塊上定位,運用組織芯片技術轉移到己作孔的受體
6、石蠟塊。組織芯片行HE染色、免疫組化(CK20標記)分析,檢測腫瘤細胞微轉移,實驗結果與大組織切片觀察記錄合并分析。 【結果】實驗第一部分,62例手術標本中,37例檢獲到直腸系膜內癌灶,共計349處。位于直腸系膜左、后、右區(qū)的癌灶分別占總數(shù)20.6%(72),48.7%(170)及30.7%(107);按照分帶,63(18.1%),171(49%),115(33%)枚癌灶分別位于直腸系膜內、中、外帶。原發(fā)腫瘤主要位于直腸壁一側(
7、左或右)的標本,38.5%癌灶位于腫瘤同側直腸系膜內,11.9%位于對側系膜,兩者有統(tǒng)計學差異。直腸后壁腫瘤,53.3%的癌灶位于系膜后區(qū)。6例標本證實存在遠端直腸系膜內癌播散,播散距離1~3.5cm。遠端系膜內癌播散率隨TNM分期升高而增加(p<0.05),而與腫瘤位置、分化程度無明顯關系。23例標本證實存在環(huán)周切緣癌浸潤,其中8例觀察到真陽性切緣。環(huán)周切緣癌浸潤發(fā)生率隨腫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不同分化程度腫瘤間CMI發(fā)生率差別具有顯
8、著性(p<0.05)。不同浸潤深度的腫瘤(Tstage)之間,淋巴結轉移狀況(Nstage)差異顯著(p<0.001)。 實驗第二部分,31例標本共檢獲淋巴結972枚,其中癌轉移淋巴結148枚,無癌淋巴結844枚,每例標本平均檢獲31.4枚。淋巴結轉移率與腫瘤浸潤深度T(r=0.558,p=0.001)正相關,與腫瘤分化程度負相關(r=-0.426,p=0.017)。直腸系膜左、右、后區(qū)內分別檢獲癌轉移淋巴結32、25和71枚,
9、其中后區(qū)癌轉移淋巴結占總數(shù)的55.5%(71/128);涉及分帶,直腸系膜內、中、外帶檢獲的癌轉移淋巴結數(shù)目分別是26、62和40枚,其中外帶淋巴結占總數(shù)的31.2%(40/128)。Logistic回歸分析未能證實原發(fā)腫瘤位置、腫瘤分化程度、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與環(huán)周切緣癌浸潤的發(fā)生存在關系。組織芯片免疫組化分析,9例標本淋巴結內查見腫瘤細胞微轉移,微轉移發(fā)生與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無明顯關系(p>0.05),但隨腫瘤分
10、化程度降低,微轉移發(fā)生率有升高趨勢(p=0.06)。 【結論】①大組織切片全面展示了直腸及其周圍系膜內癌灶,提高了淋巴結檢獲率,是適用于直腸癌研究的病理學方法;②運用組織芯片技術,能集中分析大量淋巴結標本,檢出腫瘤細胞微轉移灶,是詳盡研究直腸癌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的病理學方法之一;③直腸癌系膜內癌播散、轉移發(fā)生率高,系膜外帶、腫瘤同側有多量癌灶分布,直腸系膜切除不完整,盆臟筋膜完整性破壞,導致術后腫瘤盆腔局部殘留可能增大,可能是引起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直腸癌直腸系膜區(qū)域微轉移與手術根治.pdf
- 直腸癌向直腸系膜遠端微轉移規(guī)律的研究.pdf
- 結直腸癌肺轉移
- 結直腸癌肺轉移2016
- 直腸癌直腸系膜淋巴結轉移和微轉移規(guī)律的臨床病理學研究.pdf
- 結直腸癌肝轉移外科治療
- 結直腸癌骨轉移治療規(guī)范
- 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
- 結直腸癌MMP-2的表達與血液微轉移的關系.pdf
- 結直腸癌伴肝轉移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探討.pdf
- 組織切片聯(lián)合CK20 mRNA檢測直腸癌系膜內轉移規(guī)律的臨床研究.pdf
- 結直腸癌肝轉移的診斷與治療進展.pdf
- 直腸癌淋巴結分布及轉移的規(guī)律與位置區(qū)域圖的研究.pdf
-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與微轉移的相關臨床研究.pdf
- 結直腸癌肝轉移外科治療進展
- 結直腸癌肺轉移多因素分析.pdf
- 直腸癌淋巴結分布及轉移研究.pdf
- 胃癌、結直腸癌肝轉移的臨床分析.pdf
- 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多因素分析.pdf
- 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