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 《壇經(jīng)》唯心凈土思想辨析</p><p> 摘要:《壇經(jīng)》中凈土思想主要來源于韶州韋刺史與六祖慧能的一段對話,其主旨可概括為自性清凈心和無相、無分別行。自性清凈心思想根源于《楞伽經(jīng)》和《大乘起信論》,無相、無分別行則根源自《金剛經(jīng)》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诙咧系奈ㄐ膬敉僚c傳統(tǒng)彌陀等凈土存在明顯的差異,但又是相互圓融的。 </p><p> 關(guān)鍵詞:壇經(jīng);自性清
2、凈心;無相 </p><p> 中圖分類號:B9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3)01-0134-04 </p><p> 《壇經(jīng)》,禪宗首要經(jīng)典,也是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國人撰寫并被命名為“經(jīng)”的法寶,故其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由于歷史原因,《壇經(jīng)》版本眾多,據(jù)1976年日本影印的《六祖壇經(jīng)諸本集成》所錄,版本達十一種。但為學(xué)界所公認的為以下
3、幾個版本:(1)唐敦煌寫本,“《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2)北宋惠昕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師壇經(jīng)》;(3)北宋契嵩本,《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4)元德異本,《六祖法寶壇經(jīng)》;(5)元宗寶本,《六祖法寶壇經(jīng)》;(6)敦煌博物館藏本(敦博本)。在此六版本中,敦煌寫本和敦博本被認為最接近法海所集的原始本,而宗寶本由于文雅且內(nèi)容全面,故幾乎成為唯一流通本,所以本文關(guān)
4、于“唯心凈土”思想的辨析主要基于上述三個版本。 </p><p> 一、《壇經(jīng)》唯心凈土內(nèi)容及其辨析 </p><p> 《壇經(jīng)》中關(guān)于凈土思想的描述主要集中于韋刺史與六祖慧能的對話。其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內(nèi)容如下: </p><p> “刺史又問日。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愿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愿為破疑?!?</p><p&
5、gt;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wèi)城中,說西方引化。經(jīng)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shù)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
6、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后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愿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剁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菽芘c諸人,移西方于剁那問,目前便見。各愿見否?!?</p><p> 此段對話,其大意為:六祖慧能(又作惠能)否定了凈土遙遠、難于實現(xiàn)的觀念,強
7、調(diào)所謂的遠近、東西只是基于個人的根器的假象,只有做到悟自性,辯識心中凈土,才算真正領(lǐng)悟到佛說凈土的含義。為了達到明心見性,需斷十惡除八邪,修十善,常行慈悲喜舍、平直,做到破除人我法我執(zhí),內(nèi)外明澈,則西方凈土現(xiàn)前。 </p><p> 此中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六祖慧能在回答韋刺史時說“世尊在舍衛(wèi)城,說西方引化,經(jīng)分明說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shù)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睋?jù)凈宗所宗之五經(jīng)一論,佛在舍衛(wèi)國
8、說西方接引的唯有《佛說阿彌陀經(jīng)》,經(jīng)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日極樂?!辈o“里數(shù)十萬八千”的說法,對比兩者,可知六祖慧能并未照搬原有經(jīng)典闡述凈土思想。但在敦煌寫本《壇經(jīng)》中,并沒有“若論相說,里數(shù)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一句。因而,此段極有可能是慧能之后的禪宗門人所加。 </p><p> 其次,此對話中,六祖慧能強調(diào)“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
9、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究其本意,可理解為:從究竟理上說,法是一,因個人根器不同,故見有遲疾,如《大寶積經(jīng)》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修進或調(diào)伏?!蓖瑫r,世人念佛,大多停留在持名階段后無有長進,執(zhí)著于外在的西方凈土這一法相,不識心中凈土,故引佛說“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而此句經(jīng)文出自《維摩詰所說經(jīng)》(佛國品):“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維摩詰
10、所說經(jīng)》作為闡述大乘佛教般若空觀的重要經(jīng)典,提倡“唯心凈土”和“人世出世一而不二”,實際上,二者有著內(nèi)在的必然聯(lián)系,正因為“心凈則佛土凈”,故又何須遠離俗世,向東向西尋找凈土? </p><p> 再者,由于《壇經(jīng)》是基于般若空觀與涅?佛性之上的綜合闡述,故慧能在唯心凈土的基礎(chǔ)上言“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
11、愿東愿西。”雖然凈宗的西方凈土和《壇經(jīng)》中所說的地理上的東西方并不是同一回事,但此句目的在于破斥世人在相位上的執(zhí)著,從因位上著手識其自性,修習(xí)凈土,“隨所住處恒安樂”。另,《壇經(jīng)》較好的繼承了《金剛經(jīng)》的中道思想,并通過三十六對法進行了闡述,《壇經(jīng)》付囑品云:“汝等不同余人,吾滅度后,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倆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
12、除,更無去處?!庇纱丝勺C,六組慧能在破斥對西方的執(zhí)著時,舉西方人念佛求往何國,正是通過動用三十六對,勸人離兩邊悟自性。 </p><p> 最后,六祖慧能破斥了帶業(yè)往生之說,其云:“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倍鴰I(yè)往生一直是凈宗所提倡,其主張往生與否與業(yè)力大小無關(guān),因其依仗阿彌陀佛愿力接引,故只需信愿專修念佛即可。六祖慧能在此強調(diào)非帶業(yè)往生,目的不在于否定凈宗其說,而在于強調(diào)止惡揚善,自凈其意。 </
13、p><p> 其對話的第二部分內(nèi)容如下: </p><p> “師父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nèi)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鰲。貪嗔是地獄,愚癡
14、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欲,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nèi)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nèi)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禪宗不主張外相上的凈土,以“自性彌陀,唯心凈土”為其宗旨,因而為了徹悟自性,必先了解此色身。此色身因內(nèi)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產(chǎn)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生
15、起種種分別,為無明所覆,故無法了達世界真相,不識心中凈土。為了使心性契合佛道,就須將心安在平直、平等之上,斷貪嗔癡三毒、法我執(zhí),行四無量心,關(guān)照內(nèi)六根,凈化外六塵,做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p><p> 其第三部分內(nèi)容如下: </p><p>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
16、;/p><p> 為了徹底破斥世人在外相上的執(zhí)著,六祖慧能更否定了在家與出家的絕對區(qū)分,強調(diào)只要如法修行,從自性著手做到出離心,化煩惱為菩提,即可超越在家與出家的區(qū)別。這也是對《維摩詰所說經(jīng)》立場的一貫性延續(xù),強調(diào)世間出世間的不二,注重人世關(guān)懷,利他濟世。 </p><p> 二、《壇經(jīng)》唯心凈土來源辨析 </p><p> 縱觀六祖慧能在《壇經(jīng)》中闡述的凈土思想
17、,其大致可歸納為兩個基本點:本體上的自性清凈心,方法上的無相、無分別行。 </p><p> “自性”乃《壇經(jīng)》核心思想所在,六祖慧能在回答韋刺史的提問時亦不離自性。其所提倡的自性清凈心承接禪宗脈統(tǒng),來源應(yīng)追溯至劉宋時期求那跋陀羅所譯之四卷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如“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覺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這里《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十分明確的強調(diào)了如來藏心(亦即自
18、性心)本自清凈,離名相妄想。 </p><p> 而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卷二《一切佛語心品》中大慧菩薩與世尊的一段對話,更是直指自心本自清凈,本自有之,只是為無明煩惱所覆?!盃枙r,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轉(zhuǎn)三十二相,入于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fù)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
19、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于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p><p>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愿、如、實際、法性、法身、涅?、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于此處,世尊更是十分明確的強調(diào)如來藏清凈心非外道之“我”。 </p><p&
20、gt;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通篇貫徹著如來藏自性清凈心,眾生在因地和果地上都畢竟本性清凈,均有清凈之如來法身。而作為研究早期禪宗史實的《楞伽師資記》較好的記載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對禪宗東土五祖師的影響。 </p><p> 其二,自性清凈心另一重要來源則是《大乘起信論》,如“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凈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如是眾生自性清凈心,因無明風(fēng)動,心與無明
21、俱無形相、不相舍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xù)則滅,智性不懷故。不思業(yè)相者,以依智凈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yīng),種種而見,得利益故?!惫士芍?,《大乘起信論》主張人人都有清凈的真如本體,即自性清凈心。永明延壽在《宗鏡錄》,以及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都指出禪宗所傳的正是此自性清凈心。 </p><p> 禪宗唯心凈土思想本體論上正是基于《楞伽經(jīng)》和《起信論》之上的自性清凈心凈土,而
22、其方法論之修行方式則是無相、無分別行。六祖慧能提倡“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戒、無相懺悔、無相三皈依,甚至直言“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于相,即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在回答韋刺史的疑惑時強烈破斥念佛之人執(zhí)著于所謂的“西方”,帶業(yè)往生和出家等,其內(nèi)在思想即源于《金剛經(jīng)》和《維摩詰所說經(jīng)》。 </p><p> 《金剛經(jīng)》號稱般若經(jīng)王,乃大般若經(jīng)之精華,其主旨在于闡發(fā)緣起性空之觀念:諸法
23、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無一法不依他而起,其性本空。如卷一載:“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薄捌兴_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薄胺鸶骓毱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此中,世尊強調(diào)諸法皆是緣起,只有做到離相無相,才能得見諸佛,即空性。另一方面,《壇經(jīng)》中強調(diào)世人為六根、六塵、六識所困,故不識本性清凈,此觀點在《金剛經(jīng)》中則
24、表述為“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惫士梢姡廊藨?yīng)空掉外相,即六塵等。 </p><p> 《金剛經(jīng)》從四祖道信開始進入禪宗體系,五祖弘忍更以其作為印心之經(jīng)典,六祖慧能因《金剛經(jīng)》而人五祖門下,聞《金剛經(jīng)》而開悟。故《金剛經(jīng)》對六祖慧能影響深遠,因而《金剛金》無相觀念順理成章的進入《壇經(jīng)》唯心凈土思想中。 </p><
25、;p> 當然,此中無相非為斷滅見意義上的“空”、“無”。如果世人執(zhí)著于斷滅空,則易產(chǎn)生種種邪見,故六組慧能強調(diào)在家與出家的不二,此即無分別行。此無分別、不二法門則完整的詮釋于《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中“入不二法門品”。此中不二,即真如實相,如如平等,無彼此之差別,若悟此如實平等之理,則人平等之境。如“不晌菩薩日: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人不二法門?!贝司溲詫ν饩车念I(lǐng)納與不領(lǐng)納為二,若不領(lǐng)納,
26、則無法可得,無法可得則無取舍造作,是為不二。又如“德頂菩薩日:垢、凈為二。見垢實性,則無凈相,順于滅相,是為人不二法門?!贝藙t強調(diào)染凈不二。再如“善宿菩薩日: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人不二法門?!薄吧蒲燮兴_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是為人不二法?!薄澳橇_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人不二法門?!薄跋惨娖兴_曰:色、色空
27、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而通達者,是為人不二法門。”這幾句</p><p> 總的來說,《壇經(jīng)》中的凈土思想在本體論上是強調(diào)自性清凈心本自有之的,世人因無明等覆蓋而不識。方法論上強調(diào)修無相、無分別行,勿執(zhí)著于外相。 </p><p> 三、與西方凈土思想比較 </p><p> 廣義
28、上的佛教凈土應(yīng)包括彌陀凈土、彌勒凈土、華藏凈土、藥師凈土和唯心凈土兩大類。而第一類中彌陀凈土最為流行、最具有代表性。因而,此處即用彌陀凈土與唯心凈土比較,明確二者的異同。 </p><p> 就相異而言,唯心凈土乃是從因地上發(fā)心,修無相行,依靠自力,成就現(xiàn)世凈土。彌陀凈土則是從果地上發(fā)心,修有相行,依靠他力,成就往生凈土。于理事關(guān)系上,唯心凈土是從理體層面著手,彌陀凈土是從事相層面著手。于二諦區(qū)別上,唯心凈土屬
29、于第一義諦、圣義諦,彌陀凈土屬于世俗諦。于三身關(guān)系上,唯心凈土屬于法身凈土,彌陀凈土屬于報身、化身凈土。 </p><p> 就相融性而言,諸法皆由心生,不離自性,而所謂的彌陀凈土亦只是心性的化現(xiàn),迷人不識本心,執(zhí)念于外在的彌陀的接引,故世尊方便說彌陀凈土以普被三根。而六祖慧能破斥世人執(zhí)著于外相,亦是方便之說,迷人不了自性,停留于外相念佛不再前進,故此破斥只為提醒世人無相無住。 </p><
30、p> 總的來說,唯心凈土與彌陀凈土是不同層面的事物,故不可以從相上以唯心凈土而否定彌陀凈土,亦不能因?qū)ο蟮木窒薅裾J唯心凈土的價值,二者是不一不異的。 </p><p><b> 四、結(jié)語 </b></p><p> 自六祖慧能在曹溪開壇說法,其自性自度思想已流行千多年,而此中關(guān)于“唯心凈土”的爭論亦未曾中斷。歷代凈宗或禪宗門人都從各自立場闡述了“唯心凈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壇經(jīng)》思想研究.pdf
- “彌陀凈土”思想研究
- 《六祖壇經(jīng)》版本及得法偈辨析.pdf
- 壇經(jīng)倫理思想研究
- “彌陀凈土”思想研究.pdf
- 太虛大師凈土思想研究
- 道綽凈土思想研究
- 曇鸞凈土思想研究
- 《壇經(jīng)》倫理思想研究.pdf
- 《壇經(jīng)》的實修思想研究.pdf
- 太虛大師凈土思想研究.pdf
- 道綽凈土思想研究.pdf
- 曇鸞凈土思想研究.pdf
- 善導(dǎo)大師的凈土思想
- “自性自度”——壇經(jīng)成佛思想探究
- 論《碧苑壇經(jīng)》的報恩思想
- 蕅益智旭凈土思想研究
- 論凈土思想在龜茲的流傳
- 蕅益智旭凈土思想研究.pdf
- “自性自度”——《壇經(jīng)》成佛思想探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