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犯罪再論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禮儀犯罪再論</b></p><p>  關鍵詞: 禮儀法/禮儀犯罪的特點/明代/法律史 </p><p>  內(nèi)容提要: 中國古代的禮儀犯罪, 在其違禮的內(nèi)容、侵犯的社會關系、成罪以及處罰等諸多方面都有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性, 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禮儀法文化的特色。 </p><p>  禮儀犯罪作為一個罪類在中國古代法中

2、的存在, 是“禮儀之邦”的一個特有現(xiàn)象。明代, 禮儀法與禮儀犯罪制度已相對成熟, 具有一定典型性; 明律的結構變化, 《禮律》的獨立成篇, 也為我們對禮儀犯罪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此前, 筆者曾圍繞著“禮儀犯罪”的界定、禮儀犯罪入律的歷史沿革、國家立法對禮儀犯罪的規(guī)制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 1 ] ( P57) 在此, 試圖以明代禮儀犯罪的立法為中心, 深入解析中國古代禮儀犯罪的特點, 進一步透視傳統(tǒng)禮儀法文化的特色。 <

3、/p><p>  一、從違反“五禮”角度的分析 </p><p>  中國古代的禮儀規(guī)范按內(nèi)容性質(zhì)可分為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 統(tǒng)稱之為“五禮”。 </p><p>  “吉禮”, 即祭祀之禮, 古人祭祀為求吉祥, 故稱吉禮。祭祀的對象有天地、日月星辰、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澤以及四方百物等?!凹味Y”, 內(nèi)容比較龐雜, 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

4、之禮、脤膰之禮和賀慶之禮?!百e禮”, 是迎賓待客之禮。在秦以前是天子接受諸侯王朝見等方面的禮儀, 在秦以后主要是皇帝接受藩王朝覲和外國使者的覲見禮, 歷代帝王封前代帝王的后裔的禮(如周天子封夏、商帝王的后裔) , 皇帝與官僚議事的朝會時舉行的儀式, 按尊卑排位次等禮。“軍禮”, 是行兵仗之禮, 出師征伐前的儀式, 命將出征的典禮, 以及四時田獵、建造城邑、劃定疆界等所行之禮?!皟炊Y”, 主要是喪葬之禮, 如喪服的禮制規(guī)定, 埋葬和吊唁死

5、者的禮儀, 帝王貴族官僚死后的謚法等, 也包括對天災人禍(如饑饉、水旱、戰(zhàn)敗、寇亂等) 的哀悼。 </p><p>  禮儀犯罪主要集中在對吉、嘉、兇三禮的違反。 </p><p>  (一) 違反吉禮的犯罪 </p><p>  吉禮主要指祭祀之禮, “祭祀之禮, 取以善得福, 是謂之吉禮” (《周禮正義》) 。它位居“五禮”之首, 是古代禮儀法的重要組成部

6、分, 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所謂“凡治人之道, 莫及于禮;禮有五經(jīng), 莫重于祭?!?( 《禮記·祭統(tǒng)》) 中國歷代法規(guī)及禮儀法典中所規(guī)定的祭祀禮儀, 內(nèi)容之宏富, 種類之繁多為世所矚目; 其程序之復雜, 儀節(jié)之繁瑣, 規(guī)矩之嚴格, 場面之宏大, 也堪稱一絕。 </p><p>  按祭祀的對象來分, 祭禮大致可歸為三大系列, 或稱“三禮”, 即祭祀天神之禮、祭祀地祗之禮、祭祀人鬼之禮?!端鍟?#1

7、83;禮儀志一》: “唐虞之時, 祭天之屬為天禮, 祭地之屬為地禮, 祭宗廟之屬為人禮, 故《書》云命伯夷典朕三禮?!比绻醇漓氲哪康膩矸?, 又可分為祈福祭、弭災祭和報謝祭。如果按等級來分, 祭禮的可以分為大祀、中祀和小祀。 </p><p>  大祀、中祀和小祀這三等, 神的大小, 禮的輕重, 祭祀規(guī)格的高低, 皆有區(qū)別。一般祭昊天上帝、皇帝祗、宗廟等為大祀, 祭社日月星辰、山川百物、社稷、先代帝王、祭孔子等

8、為中祀, 祭風雨雷電等為小祀。在明代, 每年都要舉行的大祀有十三個, 中祀二十五個, 小祀八個。祭祀的重要性不同, 參與者及相關程序亦不同。大祀主要是祭圜丘、方澤、宗廟、社稷, 大祀以及中祀中的祭山川,是由天子親祀的, “若國有大事, 則命官祭告”; (《明史·禮志一》) 帝王陵廟和孔子廟“傳制特遣”來祭祀; 其他祀事只要“遣官致祭”就可以。《大明律·禮律》單獨設置了“祭祀”一門, 包括“祭享”、“毀大祀丘壇”、“致

9、祭祀典神祗”、“歷代帝王陵寢”、“褻瀆神明”和“禁止師巫邪術”六個條目。從明律的保護對象看, 涉及了大祀和中祀、小祀活動的程序性事項、參與者的行為、奉祀之物的擺放與喂養(yǎng), 以及破壞大祀場所的行為。 </p><p>  1. 與大祀相關的犯罪 </p><p>  由于大祀是體現(xiàn)皇權至高無上性的活動, 由天子親祀, 各朝各代對大祀活動都很重視, 并加以嚴格的管理。國家禮典及相關令式對于

10、大祀的祭祀日期的告示、祭祀活動的程序、祭祀貢品的管理、祭祀場所的維護等, 都有嚴格的規(guī)范。《大明律》中, 關于違反大祀禮儀的犯罪, 主要集中在“祭享”和“毀大祀丘壇”兩條。 </p><p>  (1) 大祀及廟享不預申期 </p><p>  《大明律·禮律》“祭享”條規(guī)定: “凡大祀及廟享, 所司不將祭祀日期預先告示諸衙門者, 笞五十。因而失誤行事者杖一百。其已承告示而失

11、誤者, 罪坐失誤之人?!?</p><p>  (2) 大祀牲牢之屬不如法 </p><p>  《大明律·禮律》“祭享”條規(guī)定: “若大祀牲牢玉帛稷之屬, 不如法者, 笞五十; 一事缺少者,杖八十; 一座全缺者, 杖一百。” </p><p>  (3) 大祀犧牲喂養(yǎng)不如法 </p><p>  《大明律·禮律》

12、“祭享”條規(guī)定: “若奉大祀犧牲, 主司喂養(yǎng)不如法, 致有瘦損者, 一牲笞四十。每一牲加一等, 罪止杖八十。因而致死者, 加罪一等。” </p><p>  (4) 散齋不宿凈室、已受誓戒而吊喪問疾 </p><p>  據(jù)《大明會典》載: 在祭祀的程序方面, 明代也有相應的規(guī)定, “洪武三年定, 大祀百官先沐浴更衣, 本衙門宿歇, 次日聽誓戒畢, 致齋三日?!笔紫仁倾逶「?, 對于服

13、飾有不同的要求; 其次是誓戒, 不是必經(jīng)程序, “宗廟社稷亦致齋三日, 惟不誓戒”; 再次是散齋, 洪武十年定制, “前期二日, 太常司官宿于本司”; 然后是致齋“凡致齋, 大祀三日, 中祀二日”。( 《大明會典》卷八十一)祭祀中, 人們必須按照禮所規(guī)定的儀式程序去做才能表達出對天地鬼神的感激與敬畏, 其最大特征就在于“敬”, 只有舉止如禮, 神明才能接受貢品, 否則就是對神明的褻瀆?!洞竺髀?#183;禮律》“祭享”條規(guī)定: “散齋不

14、宿凈室, 罰俸錢半月。致齋不宿本司者, 罰俸錢一月?!薄叭舭俟僖咽苁慕?, 而吊喪問疾、判署刑殺文書, 及預筵宴者, 皆罰俸錢一月。” </p><p>  (5) 毀大祀丘壇及神御之物 </p><p>  《大明律·禮律》“毀大祀丘壇”條規(guī)定: “凡大祀丘壇而毀損者, 杖一百, 流二千里, 壝門, 減兩等。若棄毀大祀神御之物者, 杖一百, 徒三年。遺失及誤毀者, 各減三等。

15、” </p><p>  2. 中祀、小祀違禮 </p><p>  (1) 中祀祭享違禮 </p><p>  《大明律·禮律》“祭享”條, 主要規(guī)定大祀違禮的諸種行為, 且“中祀有犯者, 罪同?!?</p><p>  (2) 失誤祭祀 </p><p>  明律加強了對地方上祭祀禮儀的保護力度

16、, 對祭祀活動的管理已經(jīng)從中央擴展到了地方。對于在外府州、縣所進行的中祀、小祀, 《大明律·禮律》“致祭祀典神祗”條規(guī)定, 各地有司, 對于其所轄境內(nèi)“載在祀典”中的“社稷山川風云雷雨等神, 及圣帝明王、忠臣烈士”, 都應當“置立牌面,開寫神號祭祀日期, 于潔凈處常川懸掛, 依時致祭”, 凡“至期失誤祭祀者, 杖一百”, “不當奉祀而致祭者, 杖八十”。 </p><p>  (3) 于歷代帝王陵寢等

17、樵棌耕種及放牧 </p><p>  《大明律·禮律》“歷代帝王陵寢”條規(guī)定: “歷代帝王陵寢, 及忠臣烈士、先圣先賢墳墓, 不許于上樵棌耕種及牧放牛羊等畜。違者, 杖八十?!?</p><p><b>  3. 違禁致祭 </b></p><p>  (1) 僭越禮制 </p><p>  按明代禮制

18、, 庶人可以“祭里社、鄉(xiāng)歷及祖父母父母”, “余俱禁止”。(《大明會典》卷八十一)《大明律·禮律》“褻瀆神明”條規(guī)定: “凡私家告天拜斗, 焚燒夜香, 燃點天燈七燈, 褻瀆神明者,杖八十”。至于僧、道, 依明律規(guī)定, 若“修齋設醮, 拜奏青詞表文及祁禳火災者”, 與前者同罪。 </p><p>  (2) 師巫邪術擾亂國政 </p><p>  《大明律·禮律》“禁

19、止師巫邪術”條規(guī)定: “凡師巫假降邪神, 書符咒水, 扶鸞禱圣, 自號端公、太保、師婆, 及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云宗等會, 一應左道亂政之術或隱藏圖像, 燒香集眾, 夜聚曉散, 佯修善事, 扇惑人民, 為首者, 絞; 為從者, 各杖一百, 流三千里?!薄叭糗娒裱b扮神像, 鳴鑼擊鼓, 迎神賽會者, 杖一百”。 </p><p>  (二) 違反嘉禮的犯罪 </p><p>  

20、嘉禮是親睦兄弟、男女、朋友、賓客和邦國萬民的一套禮儀制度。《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嘉禮親萬民”。嘉禮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 主要包括了飲食之禮、冠婚之禮、賓射之禮、賀慶之禮、饗燕之禮等。從適用對象上看, 大體可分為行于朝廷的和通行于天下的, 前者用于調(diào)整君臣關系、大臣之間關系的禮儀規(guī)范; 后者則適用于社會中的各個階層?!洞竺髀?#183;禮律》的“儀制”門二十個條目中, 就有十八個都是針對違反嘉禮的犯罪行為作出的規(guī)定

21、, 其中又以違反宮中禮儀和朝儀為主。 </p><p>  1. 違反宮中禮儀 </p><p>  宮廷禮儀與皇帝的尊嚴、健康、安全以及皇權的實施具有最為直接的關系, 所以違反這部分禮儀的行為就大多被納入了禮儀犯罪的范疇?!洞竺髀?#183;禮律》“儀制”門的“合和御藥”條和“乘輿服御物”條所涉及的行為, 因其對皇權侵害的直接性和后果的嚴重性, 甚至被列入“十惡”重罪。 </

22、p><p>  2. 違反朝廷禮儀 </p><p>  朝廷禮儀主要包括朝賀、朝儀、登極儀、冊立儀、王國禮、官員禮等方面的禮儀規(guī)范。其中, 朝賀與朝儀因與皇帝政權的實施息息相關, 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部分。朝賀對象主要有皇帝、太子、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等; 朝儀包括大朝儀、常朝儀、午朝儀、諸司奏事儀、百官朝見儀等。《大明律·禮律》的“儀制”門中“失誤朝賀”、“失儀”、“奏對失序”

23、、“朝見留難”、“上書陳言”五個條目, 針對的主要是朝賀中阻礙皇帝處理政務的違禮行為?;实厶幚碚辗绞接袃煞N: 一是朝會, 召集臣僚, 商議政務; 二是頒布詔令, 批閱奏章。[ 2 ] ( P201) 通過這兩種方式, 皇帝可以知曉天下諸事, 同時使自己的指令得到有效的傳達。明代的朝會, 最常見的是一日三朝, 即早朝、午朝與晚朝, 稱為“常朝”。百官常朝班次以及奏事等禮儀, 牽涉到朝廷的大禮。對于入朝的順序、站位及相關人員的職責, 《大

24、明會典》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大明會典》卷四十四) </p><p>  《大明律·禮律》的“失誤朝賀”條規(guī)定: “凡朝賀及迎接詔書, 所司不預先告示者, 笞四十。其已承告示, 而失誤者, 罪亦如之?!薄笆x”條規(guī)定: “凡祭祀及謁拜園陵, 若朝會行禮差錯及失儀者, 罰俸錢半月。其糾儀官, 應糾舉而不糾者, 罪同。”“奏對失序”條規(guī)定: “凡在朝侍從官員, 特承顧問, 官高者, 先行回奏。卑者以次進對

25、。若先后失序者, 各罰俸錢半月。”對于儀禮司官, 如果托故留難阻擋應當朝見的官員, 按“朝見留難”條規(guī)定, 要被處以極刑———斬。 </p><p>  3. 違反出使禮儀 </p><p>  加強了對出使禮儀的規(guī)制。明代有分封的王府在外, 所以不免常有使命往來, “行人司”就是“專以奉使出外, 傳宣詔命為職” (《明史·職官志三》) 的機構?!洞竺髀?#183;禮律》“御

26、賜衣物”條規(guī)定了使臣必須親自完成送達任務, 否則就構成犯罪。對使臣在外的行為, “禁止迎送”條作出了規(guī)定, “凡上司官及使客經(jīng)過, 若監(jiān)察御史、按察司官出巡按治, 而所在各衙門官吏出郭迎送者, 杖九十。其容令迎送不舉問者, 罪亦如之?!?</p><p>  4. 違反服飾禮儀 </p><p>  服飾禮儀是一代等級制度最突出的反映。[ 3 ] ( P11) 古代的服飾制度始終貫穿著

27、禮的“分等級,定尊卑”的精神。《后漢書·輿服志》曰: “夫禮服之興也, 所以報功章德, 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不得相逾, 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所以順禮也?!彼^“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維護的是古代社會等級中人與人之間貴與賤、上與下的系統(tǒng)排列, 身份地位差異。歷代王朝以帝王冠服為主線、以各級官吏為從屬, 制定了各自的冠服制度, 在質(zhì)地、樣式、紋飾等方面的禮制極為分明, 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符號, 各等級的差別極為明顯, 真

28、可謂是“望其章而知其勢位”, (《古今圖書集成·禮儀典》) 界限森嚴, 不得逾越。否則要入律治罪。 </p><p>  《大明律·禮律》的“服舍違式”條規(guī)定: “凡官民房舍車服器物之類, 各有等第?!比暨`式僭用, “有官者, 杖一百, 罷職不敘”, “無官者, 笞五十”?!叭糍杂眠`禁龍鳳紋者, 官民各杖一百, 徒三年工匠杖一百?!?</p><p>  5. 違反

29、鄉(xiāng)飲酒禮 </p><p>  鄉(xiāng)飲酒禮始于西周, 一直沿用到明清, 其儀式在不同時代有所不同, 主要內(nèi)容是規(guī)定官府每年按時將鄉(xiāng)紳、宗室、村民聚在一處, 宣講人倫和律令, 目的在于淳厚風俗、和睦鄰里、息訟止爭, 禮法在民間的普及正是通過鄉(xiāng)飲酒禮實現(xiàn)的。[ 4 ] ( P163) 為了加強對基層社會的管理, 這一禮儀在明代得到了發(fā)展?!昂槲涑?, 詔中書省詳定鄉(xiāng)飲酒禮條式, 使民歲時宴會習禮讀律。期于申明朝廷之法、

30、敦敘長幼之節(jié)。遂為定制。”若讀律令, “以刑部所編申明戒諭書兼讀之”。(《大明會典》卷七十九)在歷代法典中, 《大明律》首次將違反鄉(xiāng)飲酒禮的行為列入禮儀犯罪的范疇, 《大明律·禮律》的“鄉(xiāng)飲酒禮”條規(guī)定: “凡鄉(xiāng)黨序齒及鄉(xiāng)飲酒禮, 已有定式。違者, 笞五十。” </p><p>  6. 其他方面的犯罪: </p><p>  《大明律·禮律》的“儀制”門對違反其他

31、嘉禮的行為也作出了規(guī)定, 包括“收藏禁書及私習天文”、“僧道拜父母”、“術士妄言禍福”、“失占天象”等條目。 </p><p>  (三) 違反兇禮的犯罪 </p><p>  兇禮是指遭遇兇喪禍患時哀憫吊唁、救患分災的禮儀。《周禮·春官·大宗伯》云: “以兇禮哀邦國之憂”。兇禮本有五種, 包括喪禮、荒禮、吊禮、禬禮、恤禮, 但秦漢之后, 隨著新的政治體制和“大一統(tǒng)

32、”格局的形成, 古老的吊禮、荒禮、恤禮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喪禮便成為了兇禮最主要的內(nèi)容。[ 5 ] ( P464) 喪禮是與殯殮死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有關的種種儀式禮節(jié), 如《周禮·春官·大宗伯》所言“以喪禮哀死亡?!薄抖Y記·曲禮下》: “居喪未葬, 讀喪禮?!笔瑁?“喪禮, 謂朝夕奠下室, 朔望奠殯宮及葬等禮也?!?</p><p>  中國古人重死猶重生, 甚重喪禮。喪葬禮儀

33、世代傳承, 構成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內(nèi)容。在諸項人生儀禮中, 喪葬禮也尤為集中而典型地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社會等級制度。歷朝統(tǒng)治者對治喪程式和所用器物皆作出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 目的也在于維護這一傳統(tǒng)的社會制度。明代統(tǒng)治者強調(diào)“喪葬之禮通乎上下, 各有等差無敢僭逾”, (《大明會典》卷九十六) “本之《儀禮士喪》, 稽諸《唐典》, 又參以《朱子家禮》”, 主編了《明集禮》, 對品官和民間士庶的喪葬程序、喪服禮儀、守喪禁忌等做了嚴格而細致的規(guī)

34、定。而對于嚴重違反喪禮的行為, 納入律中, 以刑罰懲治?!洞竺髀?#183;禮律》中的“匿父母夫喪”條和“喪葬”條是對違反喪禮行為的專門性規(guī)定, 主要可以分為喪事違禮與守喪違禁兩類: </p><p><b>  1. 喪事違禮 </b></p><p><b>  (1) 匿喪 </b></p><p>  凡得知

35、五服內(nèi)親屬死亡的消息, 應立即舉哀哭泣。聞喪而故意隱匿不舉者, 稱為“匿喪”。此罪在違反喪服制度的處罰中最重?!洞竺髀?#183;禮律》“匿父母喪”條規(guī)定: “凡聞父母(若嫡孫承重,與父母同) 及夫之喪, 匿不舉哀者, 杖六十, 徒一年; ”“若聞期親尊長喪, 匿不舉哀者, 杖八十。”此外, “其父母喪, 計原籍程途, 每千里限五十日, 過限匿不舉哀, 不離職役者, 俱發(fā)邊外為民?!?</p><p><

36、b>  (2) 不葬 </b></p><p>  凡有喪之家必須及時依禮安葬?!洞竺髀?#183;禮律》“喪葬”條規(guī)定: “若惑于風水及托故停柩在家, 經(jīng)年暴露不葬者, 杖八十。若從家長之遺言, 將尸燒化及棄之水中者, 杖一百。卑幼并減二等。若亡役遠方, 子孫不能歸葬, 而燒化者, 聽從其便?!?</p><p>  (3) 詐稱有喪 </p>&l

37、t;p>  《大明律·禮律》“匿父母喪”條規(guī)定, 如父母活著而詐稱有喪, 或父母早已亡故而詐稱新喪者,皆與匿喪罪同處杖六十、徒一年。 </p><p><b>  2. 守喪違禁 </b></p><p>  (1) 居喪釋服從吉 </p><p>  指服喪時間未滿, 脫下喪服而穿上吉服?!洞竺髀?#183;禮律》“匿父

38、母喪”條規(guī)定: 父母、夫喪,“若喪制未終, 釋服從吉, 杖八十”; 期親尊長喪, “喪制未終, 釋服從吉, 杖六十”。 </p><p>  (2) 居喪作樂、雜戲、參與筵宴 </p><p>  《大明律·禮律》“匿父母喪”條規(guī)定: 居父母、夫喪忘哀作樂, 杖八十。針對唐以來崇尚佛、道, 民間喪事請和尚、道士做佛事、道場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 禮律中正式規(guī)定: “其居喪之家修齋設

39、醮, 若男女混雜, 飲酒食肉者, 家長杖八十, 僧、道同罪還俗?!睂痈改浮⒎騿省皡⑴c筵宴”與居喪作樂、釋服從吉之處罰同。 </p><p>  (3) 居父母喪兄弟別籍異財 </p><p>  《明律·禮律》規(guī)定: “若居父母喪而兄弟別立戶籍、分異財產(chǎn)者, 杖八十”。處罰減輕, 而且此條《明律》原注: “須期親以上尊長告乃坐”。 </p><p>

40、;  (4) 居父母喪冒哀從仕 </p><p>  《大明律·禮律》“匿父母喪”條規(guī)定: “若喪制未終, 冒哀從仕者, 杖八十?!?</p><p>  二、從侵犯社會關系角度的分析 </p><p>  (一) 侵犯封建等級秩序的犯罪 </p><p>  《大明律·禮律》的二十六個條目中, 有十九個條目屬于侵

41、犯封建等級秩序的犯罪, 可以分為四種情形: </p><p>  第一, 直接侵犯皇帝人身健康、安全的行為。包括“合和御藥”和“乘輿服御物”兩條, 是各朝律典共有的條文, 并被列入“十惡”條款, 是“大不敬”的表現(xiàn)。 </p><p>  第二, 侵犯皇帝施政權力的行為, 共有八個條文。召開朝會和批閱奏章是皇權運作的兩種基本方式, “儀制”門目中的“失誤朝賀”、“失儀”、“奏對失序”三

42、條都是針對違反朝會禮儀的行為作出的處罰規(guī)定, 并對“朝見留難”和阻礙“上書陳言”的行為加以嚴懲。同時, 為保證中央的意思能有效地傳達到地方, 對“使者”的行為也加以管制, 包括“御賜衣物”、“禁止迎送”和“公差人員欺凌長官”條。 </p><p>  第三, 對具有象征意義的物品之侵犯。包括“祭享”、“毀大祀丘壇”、“歷代帝王陵寢”及“禁止師巫邪術”、“收藏禁書及私習天文”、“現(xiàn)任官輒自立碑”、“失占天象”、“

43、術士妄言禍?!钡葪l款。這些物品是皇權的象征, 對于維護政治的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 </p><p>  第四, 對維護皇權之外的等級秩序的僭越。包括“致祭祀典神祗”、“褻瀆神明”、“服舍違式”、“僧道拜父母”和“鄉(xiāng)飲酒禮”四個條文。正所謂“祭祀的范圍有多大, 權力就有多大”, 因此致祭“不當奉祀之神”是犯罪, “私家告天拜斗, 褻瀆神明”也是犯罪。衣服、器用、房舍是最能體現(xiàn)社會地位的外在形式, 對于這種禮儀的侵犯

44、就是對等級秩序最大的挑戰(zhàn), 當然要上升為犯罪?!吧腊莞改浮币嗍切略鰲l文, 單獨列出了僧道在服飾方面應遵守的規(guī)定, 并加強了管制?!班l(xiāng)飲酒禮”是明律中的新增條款, 集中體現(xiàn)了明代加強了對地方禮儀的貫徹和管理。 </p><p>  (二) 侵犯家庭倫理秩序的犯罪 </p><p>  侵犯家庭倫理秩序的犯罪主要包括“匿父母夫喪”、“棄親之任”、“喪葬”三個條文, 是各朝律典共有的條文,

45、 也是“親親”觀念的具體化, “三年之喪”、“服制”都是封建禮儀規(guī)范中最為穩(wěn)定且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明代吏部的稽勛清吏司負責“喪養(yǎng)”之事, “凡父母年七十, 無兄弟, 待歸養(yǎng)。凡三年喪, 解職守制, 糾擿其奪喪、匿喪、短喪者, 惟欽天監(jiān)官奔喪三月復任”。( 《明史·職官志一》) 《明史·禮志》“品官喪禮”規(guī)定: 洪武二十六年, 除期服奔喪之制, “今后除父母、祖父母承重者丁憂外, 其余期喪不許奔, 但遣人致祭”, 對奔喪

46、的范圍加以限制, 以保證政府工作順利進行。 </p><p>  三、禮儀犯罪的成罪特點 </p><p>  (一) 禮儀犯罪主體的特點 </p><p>  《大明律·名例律》針對不同犯罪主體有不同的量刑規(guī)定, 主要分為五類: 普通平民, 包括士、農(nóng)、工、商、醫(yī)、陰陽等; 官員; 八議者; 軍官; 化外人。《明史·職官志》則將明代犯罪主

47、體概括為四類: 軍民、官吏、宗室、勛戚。在明代, 禮儀犯罪的主體范圍也是非常廣泛的。 </p><p>  “禮儀犯罪”中的特殊主體依據(jù)其身份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官吏, 包括所有官吏都可能構成的犯罪, 如“祭享”中的百官、諸衙門官員等; 也有特殊職責的官吏才構成的犯罪, 如監(jiān)臨提調(diào)官、儀禮司官等, 同時還包括較低級別的“吏”, 如庫役。二是從事特定工作的人, 包括在朝廷中從事特定工作的專業(yè)人員, 例如醫(yī)人、廚子

48、、工匠等, 因其掌握專門技術而在朝廷中工作, 而其從事的工作又與皇帝的健康、安危息息相關, 因此各朝律典都對其行為加以嚴格規(guī)定; 此外還有僧道。三是婦人,禮儀犯罪中專門以“婦女”作為主體的條款有一個, “褻瀆神明”條規(guī)定, “凡私家告天拜斗, 焚燒夜香, 燃點天燈七燈, 褻瀆神明者, 杖八十。婦女有犯, 罪坐家長”; “若有官及軍民之家, 縱令妻女于寺觀神廟燒香者, 笞四十, 罪坐夫男。無夫男者罪坐本婦?!痹瓌t上, 婦女犯罪由家長承擔責

49、任, 沒有家長則由婦女本人承擔刑罰。 </p><p>  在明律二十六個條文中, 主體完全不涉及官吏的只有八條??梢哉f, 禮儀犯罪所規(guī)制的對象主要是官吏, 分為以下幾種情形: </p><p>  第一, 泛指官員, 對官員的級別沒有規(guī)定。如“祭享”條中參與祭祀的“諸衙門官員”、“百官”; “失誤朝賀”條中應參加朝賀的官員; “失儀”條中參與朝會而行禮有差錯的官員; “奏對失序”指的

50、也是在朝侍從官員、特承顧問; “現(xiàn)任官輒自立碑”、“匿父母夫喪”、“棄親之任”三條的主體也是泛指所有的為官之人。 </p><p>  第二, 主管官員, 即負有特定職責的官員?!胺察胧?, 皆領于太常寺而屬于禮部”, ( 《明史·禮志一》) 太常寺是掌管宗廟祭祀的國家機構, 是“祭享”條中的“所司”。此外, “合和御藥”中的“監(jiān)臨提調(diào)官”主要指光祿寺和太醫(yī)院的卿、院使等, 光祿寺卿“掌祭享、宴勞、酒醴

51、、膳饈之事”。( 《明史·職官志三》) “乘輿服御物”中的“監(jiān)臨提調(diào)官”是指太仆寺, “掌牧馬之政令, 以聽于兵部”。(《明史·職官志三》) 順應明代王府分封在外的需要而設置的“行人司”, “專以奉使出外, 傳宣詔命為職”, ( 《明史·職官志三》) 即是“御賜衣物”條中的“使臣”?!笆д`朝賀”條中的“所司”和“失儀”條中負有糾舉職責的“糾儀官”都隸屬于禮部下的儀制清吏司, 職責之一即掌管朝廷典禮?!俺娏?/p>

52、難”中的“儀禮司官”, 國初掌禮衙門, 后改為鴻臚寺, 鴻臚寺的職責是“掌朝會、賓客、吉兇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 郊廟、祭祀、朝會??各供其事”; “百官使臣之復命、謝恩,若見若辭者, 并鴻臚引奏”。( 《明史·職官志三》) 與“上書陳言”相關的衙門是通政司, 《明史·職官志》曰: “章奏則達之通政司, 糾劾則責之都察</p><p>  第三, 涉及地方官的條款?!爸录漓氲渖耢蟆敝械摹坝兴?/p>

53、”是指各地負責祭祀活動的官員, 《明史·職官志》有云: “天下神祗在祀典者, 則稽諸令甲, 播之有司, 以時謹其祀事?!薄敖箮熚仔靶g”條中, 如果“軍民裝扮神像, 鳴鑼擊鼓, 迎神賽會”, “罪坐為首之人”, “里長”如果知道此事, 即使不是為首之人, 也要笞四十。“禁止迎送”條所涉及的主要是地方官吏, “所在各衙門官吏出郭迎送者”。 </p><p>  第四, 較低級別的“吏”。“官”僅指官吏中

54、具有法定身份或官品的那一部分, “吏”指其余部分。在明代法律中, “官”與“吏”的區(qū)別尤其嚴格, [ 6 ] ( P109) 吏就是指低級官員。如太常寺之下的“各祠祭署, 俱奉祀一人”, 負責祭器的擺放, 即“大祀牲牢玉帛黍稷之屬”的管理; “犧牲所,吏目一人”, 即“奉大祀犧牲”的“主司”。“合和御藥”中負有搜檢職責的“門官及守衛(wèi)”; “調(diào)習車馬之屬、駕馭之具”的“庫役”; “祗侯”是官府中供奔走役使的衙役。 </p>

55、<p>  禮儀的范圍很廣, 規(guī)范社會的各個方面, 任何人的行為都被納入其中。但違反禮儀規(guī)范的行為并不全都上升到犯罪領域, 只有關涉到政權、皇權的違禮行為才受到律典的規(guī)制, 與此直接相關的當然主要是官吏的行為。如大祀的參與者必定全部都是官吏, 而儀制篇中所涉及的也大多是宮廷禮儀, 官吏犯罪的機會更大。從前文的闡述中也可看到, 禮儀犯罪中對官吏的處刑規(guī)定往往重于常人, 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代“重典治吏”的基本方針。 <

56、/p><p>  官吏成為禮儀犯罪的主體, 在司法過程中需依據(jù)《大明律·名例律》“職官有犯”條及“應議者犯罪”條的規(guī)定完成審判程序, 這使得禮儀犯罪受到皇帝的特別關注。同時, 在量刑中, 也要援引“文武官犯公(私) 罪”的條款作相應的處理, 對于官員的級別升降也會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此外, 明代發(fā)達的監(jiān)察制度在禮儀犯罪中, 尤其是官員作為主體的禮儀犯罪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官員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規(guī)范的規(guī)定是監(jiān)察的

57、重要對象, 而對官員違禮行為的舉報也是監(jiān)察官員的重要職責。 </p><p>  (二) 禮儀犯罪的故意與過失 </p><p>  在禮儀犯罪中, 有些犯罪行為只有在主觀上存在故意時才構成, 如明知“有緦麻以上喪, 或曾經(jīng)杖罪”, 仍然“遣充執(zhí)事, 及令陪祀”, 罰俸錢一月, “不知者不坐”; 朝見留難, 若“大臣知而不問”, 斬, “不知者不坐”; 對于“匿父母夫喪”的行為, 如果

58、“該官司知而聽行”, 各與同罪, “不知者不坐”。有些犯罪若主觀上具有過失就構成禮儀犯罪, 如果有故意則構成其他罪名?!昂虾陀帯睏l與“乘輿服御物”條均是如此, 因過失而沒有依照藥方行事, 及封題錯誤、誤犯食禁, 或過失導致“御幸舟船不堅固”在名例律中列為“大不敬”的行為, 如果主觀上是故意, 則上升為“謀反”的行為。 </p><p>  還有一部分犯罪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都可構成禮儀犯罪, 但量刑有異。如“毀

59、大祀丘壇”條,過失造成該后果的比故意造成的要“減三等”量刑; 同樣, “遺失及誤毀”乘輿服御物比故意棄毀者也要“減三等”量刑。 </p><p>  (三) 禮儀犯罪行為方式特點與既遂形態(tài) </p><p>  古代禮儀犯罪的行為方式表現(xiàn)為“作為”和“不作為”的都有。如毀損大祀丘壇的行為, 破壞帝王陵寢的行為, 利用師巫邪術蠱惑人心的行為等, 都表現(xiàn)為“作為”的行為方式?!安蛔鳛榉浮钡?/p>

60、典型特征是以負有某種特定義務為前提, 在此主要是指負有相應職責的官員沒有履行職責而構成犯罪。如前文所述, 在某方面負有特定職責的官吏構成禮儀犯罪的情形共涉及十個條款, 均是不作為犯。此外還有明知應做而不做的行為, 如“已承告示”而錯過大祀的諸衙門官員, 對載于祀典中的忠臣烈士等負有“依時致祭”職責的各地有司; “禁止師巫邪術”中沒有盡到監(jiān)管職責的里長等。 </p><p>  從既遂形態(tài)上看, 禮儀犯罪中的“行

61、為犯”較多?!洞竺髀?#183;禮律》的二十六個條目可分解為八十一種具體行為, 大多是行為犯, 不要求造成嚴重后果即構成犯罪。如“歷代帝王陵寢”條, 只要有在陵寢、墳墓上面“樵采耕種及牧放牛羊”的行為就構成犯罪; “禁止師巫邪術”條, 只要有“左道亂政之術”、“煽惑人民”的行為, 為首者就要被處以絞刑。這是由禮儀犯罪的特點所決定的, 有了違禮行為, 符合律典規(guī)定, 就滿足了犯罪構成的要件。 </p><p> 

62、 同時, 有一些條文規(guī)定若造成后果要加重處罰, 后果嚴重處罰也更重。以“祭享”條為例, “所司不將祭祀日期預先告示諸衙門”就已經(jīng)構成了犯罪, 無論是否延誤了祭祀活動, 都要“笞五十”;倘若因此導致“失誤行事”, 則要“杖一百”。還是這一條規(guī)定, “奉大祀犧牲, 主司喂養(yǎng)不如法, 致有受損者, 一牲笞四十, 罪止杖八十”, 若“因而致死”, 則“罪加一等”。結果犯在明代禮儀犯罪中是很少的, 只有“祭享”條中存在一處, “奉大祀犧牲, 主司

63、喂養(yǎng)不如法”, “致有瘦損”才構成犯罪, 若“致死”則加重處罰。 </p><p>  四、禮儀犯罪的懲罰 </p><p>  (一) 禮儀犯罪的懲罰種類 </p><p><b>  1. 五刑 </b></p><p>  從禮儀犯罪的刑種上看, 五種刑罰都有所涉及。其中, 死刑有三處, 對象分別是“禁止師

64、巫邪術”條的為首之人, “朝見留難”條負責引見進諫官員的儀禮司官, “上書陳言”條阻擋上奏人的各衙門官員。流刑有兩處, 對象是“禁止師巫邪術”條的從犯, 和故意毀損大祀丘壇之人。徒刑有三處, 分別是“毀大祀丘壇”條, “乘輿服御物”條將御用之物借給他人或損毀之人, “匿父母夫喪”條中“聞父母夫喪, 匿不舉哀者”。其余各條都處以笞杖刑。 </p><p>  從輕、重刑的數(shù)量分配上看, 對禮儀犯罪的處罰主要集中在

65、笞、杖刑, 很多原有被判處重刑甚至死刑的犯罪, 在明代的處罰都大大減輕了, 較典型的如“合和御藥誤不依本方, 及封題錯誤, 若造御膳誤犯食禁, 御幸舟船誤不堅固”的行為雖然依舊列入“大不敬”條, 屬于“十惡”之罪, 但只處以杖刑。明代禮儀犯罪中重刑的減少, 也體現(xiàn)了明代“輕其所輕”的刑事政策。 </p><p>  2. 經(jīng)濟類處罰 </p><p>  對于官員而言, 經(jīng)濟處罰主要體

66、現(xiàn)為罰俸, 有一個月和半個月兩種情形。如《大明律·吏律·公式》中“講讀律令”條規(guī)定不能講解律令, 不曉律意者, “初犯罰俸錢一月, 再犯笞四十, 附過;三犯, 于本衙門遞降敘用?!笨梢?, 這是專門適用于官吏的一種處罰方式, 且針對的是危害性較小的犯罪。在禮儀犯罪中有多處都適用了這種處罰, 如“祭享”條中有喪有過之人充當執(zhí)事, 已受誓戒的人員不按規(guī)定住宿就要處以這種刑罰; 朝會失儀、奏對失序之人亦然。 </p&

67、gt;<p>  對普通民眾的經(jīng)濟處罰往往是與其他刑罰并處適用, 在禮儀犯罪部分僅有一處, 即“收藏禁書及私習天文”之人在杖一百的同時, 還要“追銀十兩”用來給付告發(fā)之人。 </p><p>  還存在一種經(jīng)濟處罰的方式即“沒收”, 它的作用主要在于恢復原狀, 明律的規(guī)定中僅有一條,即“服舍違式”, 違禁品要“入官”。但在司法實踐中, “沒收”非法所得這一處罰的運用還是極為廣泛的, 如永樂年間,

68、尚寶司丞逼求白金, 構成了“公差人員欺凌長官”條的犯罪, 處罰結果是“姑宥其罪, 凡所受皆沒入官”。[ 7 ] </p><p>  同樣起到恢復原狀作用的一種經(jīng)濟處罰方式是“賠償相應損失”, 在實錄中也可以看到, 如正統(tǒng)年間, 保定伯監(jiān)牧草場, 馬多損失, 違反了“乘輿服御物”條的規(guī)定, 在得到寬宥的同時, “第令具償官之數(shù)以聞”。[ 7 ] </p><p>  3. 贖刑的廣泛適

69、用 </p><p>  贖刑的運用可以說由來已久, 最早確立于西周的《呂刑》, 規(guī)定了“對于沒有確鑿證據(jù)的犯罪允許繳納錢財?shù)众H刑罰, 以此來緩解國家財政壓力”, [ 8 ] ( P27) 之后的各朝在刑罰運用中都對贖刑加以明確規(guī)定?!洞竺髀?#183;名例律》開篇便在“五刑”條中對贖刑加以規(guī)定, 每種刑罰都可以“贖銅”的方式取代。通過對《律條直引·禮律》的考察, 可以看到, 贖刑在實踐中的運用是非常

70、普遍的,且不限于“贖銅”這一種方式。如“祭享”條中犯罪的官員通過“納米”免除了笞、杖刑, 同樣情形的還有“致祭祀神祗”、“失誤朝賀”、“現(xiàn)任官輒自立碑”、“禁止迎送”、“服舍違式”等條中的官員, 以及“現(xiàn)任官輒自立碑”、“禁止迎送”、“服舍違式”中所涉及到的吏及普通民眾都可通過“納米”來免除笞、杖, 乃至徒刑。除納米外, 納鈔、運炭也是贖罪的方式, 用來免除刑罰的執(zhí)行。從《律條直引》的規(guī)定來看, 贖刑的適用往往優(yōu)先于法定刑種, 如“有力

71、納米, 無力的決”, 對于官吏,則干脆只規(guī)定了贖刑, 如“納米等項, 完日還職”。 </p><p>  從對禮儀犯罪量刑的研究中可以看到, 明代的贖刑有了更大的發(fā)展, 并表現(xiàn)出兩個特點, 一是主體廣泛, 不限身份、等級; 二是方式多樣, 納鈔、納錢、納糧并行通用。在明代尤為盛行的是“以役代刑”制度。明代贖刑及勞役刑的盛行, 順應了明代資本主義萌芽, 工業(yè)手工業(yè)和商品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對于危害性不太

72、大的禮儀犯罪處以經(jīng)濟上的處罰, 一方面國家的財政收入可直接得到補充; 另一方面, 罪犯的人身自由沒有被剝奪, 做官的可以繼續(xù)操持政事, 為民的也能接著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 可以避免勞動力的浪費。而囚犯從事勞役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 對于加強專制統(tǒng)治也是有利無害的。 </p><p>  4. 處罰中的教育手段 </p><p>  《問刑條例》“服舍違式”條針對不同主體規(guī)定了不同的處罰方式, 對

73、構成禮儀犯罪的宗藩而言,刑罰目的主要在于知禮、懂禮, 宗族違式, “革去官帶, 戴平頭巾, 于本處儒學讀書習禮三年, 方許復職”, 這可以說是最能體現(xiàn)禮儀犯罪特點, 最有針對性的一項刑罰。在對宗藩犯罪的考察中也看到, 這一刑罰被廣泛地運用到實踐中, 如豐潤伯居祖喪, 納妓女為妾, 命其“戴頭巾于國子監(jiān)讀書一年”; 懷仁王遣儀賓來朝, 僭服麒麟, 責令其“戴民巾一年”; 儀賓僭用服飾, 命其“還府戴頭巾讀書習禮一年”; 儀賓飾詞構陷, “

74、落冠帶, 遣人頌系舊府, 送鄉(xiāng)君處閑住, 令洗心改行”。 </p><p>  可見, 依據(jù)禮儀犯罪的特點, 明代的刑罰規(guī)定遵循了教育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jù)不同主體,處以不同刑罰, 種類靈活、多樣, 針對性強。這一立法規(guī)定, 也是對司法實踐成果的吸收。據(jù)《明實錄類纂·宗藩貴戚卷》, 上述案件均發(fā)生于明代宗天順年間, 當時條例尚未頒行。對于司法實踐成果的吸收, 補充了律典的規(guī)定, 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

75、要, 體現(xiàn)了明代立法因時制宜的特點。 </p><p>  (二) 禮儀犯罪量刑的特點 </p><p>  1. 侵犯的客體與量刑 </p><p>  從條款的數(shù)量上看, 禮儀犯罪的懲治對象主要是侵犯封建等級秩序的行為, 再從量刑的力度上進一步考察?!洞竺髀?#183;禮律》的二十六個條文八十一種行為中, 共有三處死刑, 兩處流刑, 七處徒刑, 其余均為笞

76、杖刑。從重刑的分布上看, 最重的斬刑在“朝見留難”和“上書陳言”兩條, 這是阻礙皇帝施政的最嚴重的行為, 正是所謂的欺君之罪。實施“師巫邪術”的首犯被處以絞刑, 因為這種行為直接危害到政權的穩(wěn)定。兩處流刑的對象是故意損毀“大祀丘壇”之人和“師巫邪術”的從犯??梢哉f, 刑罰運用的著眼點主要在于鞏固政權和維護統(tǒng)治, 封建統(tǒng)治者確定犯罪性質(zhì)的輕重首先不是根據(jù)犯罪的社會危害性, 而是根據(jù)犯罪對皇權的危害程度, 法律對直接侵害皇權以及對皇權可能帶

77、來危害的犯罪規(guī)定了最嚴厲的刑罰, 而對其他的有違倫理、僭越禮制的行為尚可姑息。 </p><p>  2. 官吏身份與量刑 </p><p>  首先, 《大明律·名例律》的“文武官犯公罪”條和“文武官犯私罪”條針對不同犯罪類型在量刑方面加以專門規(guī)定。公罪是指官員在執(zhí)行職務時由于過失或對法律的理解錯誤而構成的犯罪; 私罪則是因徇私情、謀私利所構成的犯罪。唐代, 便確立了“私罪

78、從重, 公罪從輕”的處罰原則, 明律的規(guī)定也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犯私罪往往伴隨著人事處分, 包括“附過還職”、“解現(xiàn)任別敘”、“罷職不敘”三種情形; 犯公罪則可通過“收贖”、記過的方式來替代, 并“不必附過”。從前文的分析看, 官員的禮儀犯罪大多數(shù)情形下屬于職務犯罪, 適用犯公罪的規(guī)定。其次, 同是官員犯罪, 品級越高, 處刑越輕。如“公差人員欺凌長官”條規(guī)定一般的公差人員因不巡禮法而犯罪要處以“杖六十”的刑罰, 而低級別的“校尉”有同樣的

79、罪行則要被“杖七十”, 更低級別的“祗候、禁子”則為“杖八十”。在司法實踐中, 低官代罪的現(xiàn)象也非常普遍, 如正統(tǒng)年間, 慶王置酒與長史、紀善等官雜坐, 連日宴飲, 罪在長史、紀善, 輔佐不力, 姑記之; 天順年間, 沈王與郡王、郡主服父喪未終,卻要在服內(nèi)成親, 廢三年之喪, 追究“長史不能輔導之罪”, 命巡按御史執(zhí)問如律。[</p><p>  總之, 中國古代的禮儀犯罪, 在其違禮的內(nèi)容、侵犯的社會關系、成罪

80、以及處罰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性, 表現(xiàn)出禮儀法文化的特色。 </p><p><b>  注釋: </b></p><p>  [ 1 ] 呂麗. 禮儀犯罪初探[ J ]. 法制與社會發(fā)展, 2008, (3 ). </p><p>  [ 2 ] 張顯清. 明代政治史[M ].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

81、;/p><p>  [ 3 ] 陳寶良. 明代社會生活史[M ].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p><p>  [ 4 ] 馬小紅. 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p><p>  [ 5 ] 楊志剛. 中國禮儀制度研究[M ].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