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腦科業(yè)務學習-CT篇,邯鄲市中醫(yī)院腦一科 劉聰,2016-3-31,內容,顱腦CT讀片基本知識顱腦CT斷層解剖常見腦血管病CT診斷,,顱腦CT讀片基本知識,,CT,CT(computed tomography):計算機體層攝影。 1969年,亨(Hounsfield)氏首先設計成計算機體層攝影裝置,獲得1979年諾貝爾醫(yī)學生物學獎。 成像原理:CT是以X線束從多個方向沿著頭部某一選定的斷層層面
2、進行照射,測定透過的X線量,數(shù)字化后經(jīng)過計算得出該層層面組織多個單位容積的吸收系數(shù),然后重建圖象。,CT圖像,CT圖象在顯示器上以由黑到白的不同灰度表示,黑表示低吸收區(qū),即低密度區(qū)。高表示高吸收區(qū),即高密度區(qū)。,CT診斷術語,平掃( simple scaning) 即普通掃描 , C T 檢查一般均先作平掃 ,需要時再作增強掃描增強掃描(co nt rast enhancement . CEC T)一般用 CE 或 + C 來表
3、示 ,應用造影劑注入靜脈或動脈內 ,同時進行掃描 ,可顯示組織器官及病變的血流狀態(tài) ,有利于病變的診斷及鑒別。,CT診斷術語,窗寬 ( window widt h , WW) 表示圖像的C T 值范圍 ,最低可為 - 1000 ,最高為 + 4000 ,觀察不同部位或組織可以選擇。窗位( window level . WL ) 表示圖像的 C T值中心位置 ,也可以根據(jù)不同組織的圖像加以選擇。,CT診斷術語,C T 值代號為
4、 HU ,表示該組織的 X 線衰減系數(shù)。組織密度高則 C T 值大 ,密度低則小 ,如水為 O HU ,這對病變的定性診斷極為重要。偽影(artifact s) 即因機器或技術等原因出現(xiàn)了實際上并不存在的各種影像。有條狀、環(huán)形、黑色區(qū)等形狀。產(chǎn)生原因 : 如物體運動、骨腦交界處、氣體交界處等 ,讀片時必須加以注意 ,以免誤診。,正常人體組織的CT值(Hu),顱腦斷層常用基線,眶耳線(OML)或眥耳線(CML):為外耳道中點與外眥的
5、連線。顱腦軸位掃描(橫斷層掃描)多以此線為基線。,顱腦斷層常用基線,常規(guī)掃描 以OM線為基線,層厚10mm,層距10mm自顱底至頂部分為9—11層面,掃描定位像,顱腦CT斷層解剖,1、蝶竇2、腦干3、小腦 (綠色部分為顳葉),4、第四腦室5、小腦中角6、乙狀竇7、顳骨及乳突氣房 8、橋小腦角9、腦橋10、垂體窩(綠色部分為顳葉)(淺紅色部分為額葉),11、小腦蚓部 12、
6、基底動脈 13、橋前池 14、鞍背 15、側腦室顳角 (綠色部分為顳葉)(淺紅色部分為額葉),16、環(huán)池 17、角間池 18、大腦角 19、側裂池 (綠色部分為顳葉)(淺紅色部分為額葉),22、尾狀核頭部 23、島葉 24、外囊 25、豆狀核 26、丘
7、腦(綠色部分為顳葉)(淺紅色部分為額葉)(黃色部分為枕葉),27、縱裂 28、內囊前肢 29、內囊膝部 30、內囊后肢 31、側腦室三角區(qū)及脈絡叢鈣化 32、側腦室枕角(綠色部分為顳葉)(淺紅色部分為額葉)(黃色部分為枕葉)(褐色部分為頂葉),33、側腦室體部34、放射冠 (淺紅色部分為額葉)(黃色部分為枕葉)(褐色部分為頂葉),35、半卵圓中心(淺紅色部分為
8、額葉)(黃色部分為枕葉)(褐色部分為頂葉),36、中央前回 37、中央溝 38、中央后回(淺紅色部分為額葉)(褐色部分為頂葉),基底節(jié)(基底節(jié)區(qū)),基底節(jié)區(qū),影像學名詞包括:基底節(jié)及其周圍白質、內囊(內囊前肢、內囊膝部及內囊后肢),放射冠與半卵圓中心,放射冠:是指由內囊到大腦皮層間的放射狀纖維白質,呈放射狀分布的投射纖維,只含有投射纖維(輻射冠部分纖維會穿過半卵圓中心(或者說沿途成為半卵圓中心的一部分)到
9、皮質。,放射冠與半卵圓中心,一般半卵圓中心是指腦室上部的腦白質區(qū)域(層面上不出現(xiàn)側腦室),而放射冠是指兩側側腦室周圍的腦白質層面;簡單理解:放射冠范圍較半卵圓中心要大,半卵圓中心通常指的是側腦室頂部以上的白質區(qū),即是說看到半卵圓中心的時候已經(jīng)看不到側腦室。,常見腦血管病CT診斷,腦出血,可由腦動脈瘤、血管畸形、腫瘤和炎癥等引起,中老年人以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為常見。出血部位以內囊-基底節(jié)和丘腦區(qū)常見,其次為小腦和腦干。,腦出血,急性期:
10、出血后一周內,血腫為高密度,CT值60—80Hu,可為腎形、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伴有周邊水腫和占位效應,使臨近的腦室受壓移位,并越過中線,內囊內側型血腫,易破入腦室。,血腫吸收期:兩周開始,血腫逐漸吸收 ,密度減低,邊緣模糊,4周以后變?yōu)榈让芏榷Щ驓埩糗浕睢DX水腫及占位效應消失。,囊腫形成期:指發(fā)病兩月后,血腫一般完全吸收,呈低密度囊腔,邊緣清楚,CT值近似于腦積液。囊腔多呈條狀或新月狀,較小的出血灶形成纖維疤痕,鄰近腦室、腦
11、溝擴大。,出血量的計算方法:,多以田氏方程計算:,出血量( ml ) ﹦π/6×長×寬×高,腦梗死,急性腦梗死,發(fā)病后12—24小時內,CT可無陽性發(fā)現(xiàn)。發(fā)病2天后,CT有典型改變。第1周:梗塞區(qū)呈低密度、底邊向外的三角形或扇形影,邊界欠清、密度不均勻。第2周:病灶密度變均勻,邊界清楚。,腦梗死,第2—3周:梗塞區(qū)腦水腫消退,血液循環(huán)逐漸恢復及吞噬細胞浸潤,其密度相對增高,平掃時為等密度,稱為模糊效應。
12、第4周—2個月:梗塞的密度繼續(xù)降低,直至腦積液密度。占位效應:第1—2周顯著,從第3周逐漸消退,CT表現(xiàn)為腦室受壓變形,輕度向對側移位。增強掃描:病變區(qū)增強在2—3周內發(fā)生率90%,其特征性表現(xiàn)是腦回樣強化。,陳舊性腦梗塞,梗塞區(qū)腦水腫和占位效應消失,僅留1個低密度囊腔,邊緣清楚,銳利,其內為液化或瘢痕組織,并同時有局限性腦萎縮。在增強掃描時,無強化效應。,在扇形或三角形低密度梗塞內,出現(xiàn)斑片狀及點狀高密度出血灶,與高血壓性出血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