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兒科 :車蓬麗,粒細胞異常治療中注意事項,“粒細胞”是什么?,粒細胞:是血液白細胞的重要成分,其中的中性粒細胞所占比例最大,占比達到50%-70%。它是白細胞中的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堿性粒細胞的總稱。,血細胞組成,“粒細胞”異常包括哪些?,1.中性粒細胞減少癥2.中性粒細胞增多癥3.嗜酸粒細胞增多癥,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兒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生后2周至1歲的嬰兒低于1×109/L時
2、,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中性粒細胞減少原因很多,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上分為三類1.中性粒細胞生成缺陷2.中性粒細胞破壞或消耗過多3.中性粒細胞分布異常,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病因:(1)感染:細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布氏桿菌病,粟粒性結核,嚴重敗血癥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涣⒖舜误w感染,如斑疹傷寒等。(2)理化損傷:電離輻射,如X線、放射性核素等;化學品,如鉛、苯、汞等
3、;藥物,如抗癌藥、氯霉素等。(3)血液?。涸偕系K性貧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巨幼紅細胞貧血等。(4)自身免疫性疾?。合到y(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慢性活動性肝炎、新生兒同種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癥、純粒細胞再生障礙等。,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病因:(5)脾功能亢進:肝硬化、瘧疾、慢性溶血性貧血、晚期血吸蟲病、黑熱病、原發(fā)性脾原性粒細胞減少癥等。(6)遺傳因素: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即嬰兒遺傳性粒細胞缺乏癥,慢性家族性中性
4、粒細胞減少癥、兒童期慢性粒細胞減少癥、先天性代謝缺陷病伴發(fā)的粒細胞減少癥、胰腺功能不全伴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網狀組織生成不良等。(7)其他:周期性粒細胞減少癥、慢性特發(fā)性粒細胞減少癥、過敏性休克、營養(yǎng)不良等。,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診斷:1.常有感染、理化物質接觸、用藥、免疫因素等病史。2.粒細胞缺乏時,起病急驟,可出現(xiàn)重癥感染癥狀。3.血常規(guī):白細胞數(shù)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比率相對增多。根據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可分為輕度(≥
5、1.0×109/L),中度(0.5~1.0×109/L),重度(<0.5×109/L)又稱粒細胞缺乏。4.骨髓象:無特異性變化。,粒細胞缺乏癥,血中粒細胞數(shù)近乎消失,就稱為粒細胞缺乏癥。是指中性粒細胞絕對值降至0.5×10^9/升(500/立方毫米)以下。中性粒細胞是抵御感染的主要白細胞,所以粒細胞缺乏癥最嚴重的后果就是導致嚴重的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積極搶救。在抗生素問世前,死亡率
6、高達90-95%,自應用抗生素后,已下降至20%,但仍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粒細胞缺乏癥,該病多系機體對藥物或化學品過敏所致。起病急,服藥者常于服藥后6~10d突然寒顫、高熱、頭痛、困倦、乏力、全身及關節(jié)酸痛。咽峽炎伴頜下、頸部淋巴結腫大,扁挑體、唇、舌、口腔、皮膚、鼻腔、直腸、肛門、陰道等部位發(fā)生壞死性潰瘍。常見感染部位有充血疼痛和壓痛,部分病兒感染缺乏相應的體征。本癥容易繼發(fā)膿毒血癥。,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治療1.病因治療:明確病
7、因,積極治療原發(fā)病。若由藥物引起,需停用可疑藥物如抗生素、退熱止疼藥等。,中性粒細胞減少癥,2.防治感染:輕度粒細胞減少:不需特別的預防措施,中度減少者:感染幾率增加,減少進出公共場所,注意皮膚、口腔、呼吸道衛(wèi)生,去除慢性感染灶。粒細胞缺乏者:應采取隔離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住室應定期用紫外線消毒,注意口腔清潔。當<0.2×109/L時,應入院且注意嚴格消毒隔離,最好使用有特殊裝置的無菌床或無菌間,醫(yī)務人員進入必須穿隔離衣
8、、戴口罩和換鞋;病兒的用具及食具應消毒。有感染者:進行病原菌培養(yǎng),明確感染部位和類型。在致病菌未明確前,應經驗性采用廣譜、高效、足量抗生素治療,注意真菌感染。,中性粒細胞減少癥,3.對癥、升白治療 可應用鯊肝醇、利血生、鹽酸小檗胺、地榆生白片等。 粒細胞缺乏者,可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粒細胞減少癥的治療中最重要的措施是立即停用有關藥物或化學品、早期合理的抗感染治療和輸血。避免使用可能導致白細胞減少的藥物,接
9、觸相應物理化學因素,避免感染,并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有時可迅速使粒細胞數(shù)上升,患者全身情況明顯改善;但是皮質激素也可使感染擴散,使感染加重。所以是否該應用皮質激素,以及怎樣應用,都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中性粒細胞增多癥,中性粒細胞增多癥是指年齡大于1個月的兒童和各年齡組成人外周血中性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計數(shù)大于7.5×109/L和小于1個月的嬰兒大于26×109/L。 中性粒細胞增多癥
10、是根據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計數(shù)出的絕對值升高,而并非是根據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時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病因:1.感染:多種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細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等;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質炎、水痘等。 2.物理和情緒刺激:物理刺激如冷、熱、運動、劇痛、抽搐、創(chuàng)傷妊娠、電休克、缺氧等,情緒激動如憂慮、憤怒、驚嚇過度興奮等均可使中性粒細胞暫時增高。 3.炎癥及組織壞死:風
11、濕性疾病如風濕熱、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組織壞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4.腫瘤:胃、肺、肝、胰腺、乳腺、子宮、腎癌、淋巴瘤等。,中性粒細胞增多癥,,5.代謝和內分泌紊亂:甲狀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癥、肝性腦病急性痛風、子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 6.中毒和變態(tài)過敏反應:一些化學品和藥物如鉛汞、腎上腺皮質激素、洋地黃類等,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抗原抗體復合物、補體激活等。 7.急性失血及溶血:急性失血后2h即可見白細胞增多
12、,宮外孕破裂,肝、脾破裂,大量急性溶血等。 8.血液?。汗撬柙錾约膊 ?9.其他:手術后12~36h即有中性粒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增多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增多的機制有三: 1.循環(huán)粒細胞與邊緣粒細胞之比約為44.3∶55.7,當邊緣粒細胞動員到血液循環(huán)中,中性粒細胞數(shù)可成倍增加稱為假性中性粒細胞增多癥。劇痛、運動、癲癇、心動過速或情緒激動時,血流加快,邊緣粒細胞快速進入血循環(huán)。2.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可透過毛細血管進入組織或器
13、官,執(zhí)行吞噬細胞及異物功能。如其進入組織的速度降低,可導致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增多。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乙醇、保泰松和吲哚美辛等可阻止粒細胞從血循環(huán)進入組織。 3.骨髓生成粒細胞及釋放入血流的速度增快使粒細胞增多。感染、炎癥、細菌內毒素刺激骨髓粒細胞增生,釋放加快,使血中中性粒細胞大量增加。,中性粒細胞增多癥,中性粒細胞增多可以暫時性阻塞毛細血管,可暫時性減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損傷和梗死等。 最常
14、見的并發(fā)癥為栓塞,見于心腦、腎、脾及肺栓塞等。,中性粒細胞增多癥,治療:主要是對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的原發(fā)性疾病的治療。預防并發(fā)癥。,嗜酸粒細胞增多癥,嗜酸粒細胞增多癥:是指外周血中嗜酸粒細胞絕對值大于0.4×109/L。嗜酸粒細胞增多癥分為輕度:嗜酸粒細胞(0.4~1.5)×109/L;中度:嗜酸粒細胞(1.5~5)×109/L;重度:嗜酸粒細胞>5×109/L。,嗜酸粒細胞增
15、多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病因:1.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 2.寄生蟲病 3.藥物 4.感染5.皮膚病 6.血液病 7.腫瘤 8.風濕性疾病 9.內分泌疾病 10.嗜酸性粒細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腫11.家族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2.免疫缺陷綜合癥13.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癥14.其他:放射線照射,炎癥性腸病、嗜酸性粒細胞性膀胱炎,嗜酸粒細胞增多癥,治療及預后: 嗜酸粒細胞增多癥應以治療原發(fā)病為主,若由寄生蟲、變應性、藥物等所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