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教研室,尹瑞雪,Vojta療法,2,主要內容,概述:*定義理論基礎:*移動運動三因素* Vojta七種姿勢反射中樞性協(xié)調障礙*治療技術臨床應用,3,一、概述,20世紀60年代由德國學者Vaclav Vojta博士提出,是一種集診斷、治療、預防為一體的運動療法 。首先從研究小兒腦癱(CP)的異常反射、異常肌緊張的抑制入手,對CP的診治進行嘗試。在20世紀70年代初,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療

2、CP的理論與手技,并總結出7種“vojta姿勢反射”。,4,,定義:讓患兒取一定的出發(fā)姿勢,通過對身體特定部位(誘發(fā)帶)的壓迫刺激,誘導患兒產(chǎn)生全身性、協(xié)調化的反射性移動運動,促進與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又稱為誘導療法。主要內容Vojta七種姿勢反射:早期腦性癱瘓和腦損傷性疾病的診斷中樞性協(xié)調障礙:癥候學的輔助診斷治療技術:反射性俯爬、反射性翻身,5,二、理論基礎,基本觀點小兒CP運動障礙特殊性:中樞神經(jīng)損傷引起,機能處于發(fā)育狀

3、態(tài)之中,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機能發(fā)育。從神經(jīng)運動生理學的觀點出發(fā),促進反射性俯爬和反射性翻身兩個移動運動的完成與協(xié)調發(fā)展,通過這兩種移動運動反復規(guī)律地出現(xiàn),促進正常反射通路和運動,抑制異常反射通路和運動,達到治療目的。,6,(一)陰性體征和陽性體征,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到損傷時出現(xiàn)以下兩種體征:陰性體征:正常情況應該出現(xiàn)的功能因素即正常因素的減弱或消失,如翻正(立直)反應和平衡反應。陽性體征:在患兒身上出現(xiàn)了正常情況下并不出現(xiàn)的因素即異常

4、因素。如巴氏征、緊張性反射群(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緊張性迷路反射、Moro反射)。 異常因素分為:①原始反射;②正常發(fā)育過程中不出現(xiàn)的因素:不隨意運動、震顫等。治療原則:促進正常運動功能的恢復(促進陰性體征的恢復);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抑制陽性體征的出現(xiàn))?;痉结槪?① 促進正常因素;②抑制異常因素;③兩者同時應用。,7,(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層次性和可塑性,層次性:脊髓-延髓-橋腦-中腦-間腦-皮質下-皮

5、質 。下位受上位控制,當失去上位控制后就會出現(xiàn)下位中樞的釋放現(xiàn)象,出現(xiàn)異常的姿勢與運動。Vojta通過促進移動運動的促進手法,促進正常運動功能形成,從而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的出現(xiàn),阻斷惡性循環(huán),防止關節(jié)攣縮變形,達到治療腦癱的目的??伤苄裕涸诮Y構與功能上腦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并能適應改變了的新環(huán)境,即腦的適應能力,如神經(jīng)再生和突觸發(fā)生,從而使腦損傷具有恢復的可能 。Vojta通過誘導刺激,不斷強化突觸的傳遞功能,促進遞質釋放,增

6、加突觸電位,激活或建立新的突觸聯(lián)絡,恢復正常的移動運動功能。,8,(三)對移動運動的認識:(四方面),移動運動的特點構成移動運動的三要素支持點與三維運動反射性移動運動,9,移動運動的特點:,開始于一定的出發(fā)肢位,運動后又恢復到出發(fā)肢位的一種反復性的、協(xié)調的自動機能(如走路)。全身骨骼肌參與運動,而且是按某種規(guī)律各自發(fā)揮作用(主動肌、拮抗肌、固定肌)。移動本身不是目的,但往往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10,構成移動運動的三要素,姿

7、勢調節(jié)能:決定身體穩(wěn)定性的能力(靜態(tài)反應和動態(tài)反應)。相位運動能:決定移動性的能力。抬起結構與支持性:由水平位逐漸抬起而最后成為垂直位,由全身支持逐漸縮小基底面而最后成為雙足支持。 舉例:四爬運動,11,支持點與三維運動,移動時,首先要確立支持點,然后全身肌肉向支持點方向收縮,身體重心向支持點進行向垂直、前方及側方的三維運動。確立支持點、三維運動 和移動運動三要素是順 利進行移動的基本保證。,12,反射性移動

8、運動(reflex-locomotion,R-L),特點:1、有反射性俯爬(reflex-kriechen, R-K)與反射性翻身(reflex-umdrechen, R-U)兩種。,13,2、無目的性,不必考慮“是否促進”,可給予長時間大量刺激。3、針對三要素(姿勢調節(jié)能、相位運動能、抬起結構與支持性)而言,促進一種就可促通另兩種。4、通過誘發(fā)R-L可以激活四肢的正常運動模式:如前臂旋后、腕關節(jié)的橈背屈、下肢外旋、外展及踝關節(jié)的

9、背屈等。 由此糾正異常運動模式,如前臂旋前、手握拳、下肢內收、內旋、交叉步態(tài)及尖足等。,,14,5、誘發(fā)R-K時,顏面?zhèn)鹊闹?、膝起支持作用,后頭側上下肢作為推進器官進行相運動,頭回旋,又回到原來的出發(fā)姿勢。,出發(fā)肢位 中間肢位 終了肢位 刺激 刺激(抵抗運動)出發(fā)肢位--誘發(fā)帶 等張性收縮 等長性收縮

10、 全身骨骼肌收縮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15,6、通過對R-L運動模式的誘發(fā)和促通,可使R-L運動模式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行組織系統(tǒng)化。 ① A CNS

11、 R ② B CNS R ③ A CNS R B ④ B CNS R利用時間和空間積聚的原理AB誘發(fā)帶 CNS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R運動反應,,,,,,,

12、,,,,,,,,,,,,,,,,,,,16,R-L在腦癱運動療法中的意義:,1、R-L的出發(fā)肢位有利于促進腦癱患兒姿勢發(fā)育的成熟與抑制異常姿勢發(fā)展。 R-K的俯臥位和R-U的仰臥位是最穩(wěn)定的姿勢。2、R-L可促進肌肉收縮方向的轉換(正常時肌肉收縮方向均向著支持點---重心向側方、垂直及前方移動)。3、 R-L促進正常運動發(fā)育的運動模式。4、 R-L的刺激促進運動模式的再現(xiàn)。5、利用促通手技可誘發(fā)出存在于正常運動發(fā)育過程中的

13、、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利用的運動模式。,17,R-L正反饋回路機制,誘發(fā)帶 主誘發(fā)帶 輔助誘發(fā)帶 骨膜及肌肉伸張的固有感受器 刺激 刺激 直接誘發(fā)肌肉的伸張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組織及程序設計 刺激 R-L 肌肉收縮、支持性、抬起動作、相運動,,,

14、,,,,,,,,18,三、Vojta姿勢反射,Vojta姿勢反射中樞中腦的紅核、黑質及周圍網(wǎng)狀結構。大腦皮質、錐體外系及小腦也參與。有七種Vojta姿勢反射,用于早期診斷腦癱。Vojta姿勢發(fā)育分期:第1屈曲期:0-6周;第1伸展期:6周-4月;第2屈曲期:5-8月;第2伸展期:9-12月。,19,(一)拉起反射,1、誘發(fā)方法: 患兒取仰臥位,頭正中,檢查者面對患兒,把兩手拇指從小兒手掌尺側伸入掌心,用其余四指固定

15、小兒腕部,當確定小兒發(fā)生手握持反射并緊緊地握住檢查者的拇指時,將小兒用力從床上拉起,使軀干與床面成45°時,觀察小兒頭部與下肢的變化。,20,2、正常反應:分五相Ⅰ相:頭背屈,兩下 肢輕度外展屈曲。(0-6周)Ⅱa相:拉起時,軀干屈曲,頭頸在上部軀干延長線 上,雙下肢稍向腹部屈曲。(7周-3月)Ⅱb相:拉起時軀干進一步屈曲,頭頸前屈,下頦抵胸,雙下肢

16、 屈曲,大腿可抵腹部。(4-6月)Ⅲ相:軀干伸展,用坐骨結節(jié)支撐體重,肩外展,被拉起時, 上肢屈曲有用力的表現(xiàn),頭抬高,下肢半屈曲半伸展, 并略抬高。(7-8月)Ⅳ相:軀干伸展充分,以骶椎為軸,上肢用力主動拉起,下肢 輕度外展,伸展不動,足背屈,足跟貼床。(9-12月),21,3、異常反應,a、拉起時,頭向后方呈極度背屈狀態(tài),多為肌張力低下型腦癱。,b

17、、頭背屈、四肢極度屈曲。c、頭極度背屈,下肢硬性伸展,拉起時呈角弓反張 狀態(tài),擬拱型橋,又稱橋狀拉起。d、脊柱與四肢硬性伸展,拉起時全身似木棒,無髖 關節(jié)的分離動作,又稱棒狀拉起。e、各相指標較同齡兒延遲。,22,(二)立位懸垂反射,1、誘發(fā)方法:取俯臥位,檢查者雙手扶持小兒腋下,將小兒垂直提起,注意不要觸碰小兒背部,注意觀察兩下肢動作反應。,2、正常反應:Ⅰa相:兩下肢呈弛緩性半伸展、半屈曲狀態(tài)(0-3月)Ⅰb相

18、:兩下肢主動屈曲向腹部(4-7月)Ⅱ相:兩下肢主動地自由伸展(7-12月),23,3、異常反應:①雙下肢內收、內旋、硬性伸展,交叉尖足,多見于痙攣性腦癱。,②兩側下肢一側伸展,一側屈曲,這是受 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的影響所致。③上肢伸展,下肢屈曲,或上下肢全呈屈 曲狀態(tài)。,24,(三)俯臥位懸垂反射,1、誘發(fā)方法:小兒取俯臥位姿勢,檢查者用雙手掌扶持小兒腋下并呈水平狀提起,觀察頭部、軀干及四肢的變化。2、正常反應:

19、Ⅰ相:頭、軀干、四肢依重力呈自然下垂及輕度屈曲狀態(tài)(0-6周)Ⅱ相:頭頸伸展達軀干延長線上,脊柱略伸展,四肢呈輕度屈曲狀態(tài)。(7周-4月)Ⅲ相:頭頸、軀干對稱性伸展,6個月時伸展能到尾部。上肢自由伸展,下肢輕度屈曲或伸展。(4-12月),25,3、異常反應:①手握拳吃手,上肢屈曲緊貼胸部,下肢硬性伸展。②上下肢均呈伸展狀態(tài),這是由于受緊張性頸反射的影響所致。③頭與四肢下垂,脊柱上凸,呈倒“U”字形,多為肌張力低下型腦癱,或者

20、脊髓性肌營養(yǎng)不良疾病的特點。④頭背屈、脊柱與下肢呈硬性伸展、下肢交叉、尖足、角弓反張。,26,(四) Collis水平反射,1、誘發(fā)方法:使小兒仰臥位或側臥位,手指伸開,檢查者位于小兒身后或一側,一手握住一側上臂,另一手握住小兒下肢大腿根部,從檢查臺上向上水平提起,觀察另一側上下肢的姿勢變化。,27,2、正常反應:,Ⅰ a相:上肢突然伸展,手指張開呈擁抱反射樣、頭部 下垂、下肢呈屈曲狀態(tài)。(0-6周)

21、Ⅰ b相:手指張開但不呈擁抱反射樣,上肢輕度屈曲或 伸展,頭頸伸展與軀干平行。(7周-3月)Ⅱ相:手指張開、支撐在檢查臺上,下肢稍彎曲或略 伸展。(3/4-6/8月)Ⅲ相:上下肢對檢查臺都呈支撐動作。(6/8-12月),28,3、異常反應:①頭背屈、手握拳緊貼胸部,上肢呈屈曲狀態(tài)。②上肢呈擁抱反射樣動作,上肢伸展、下肢也伸展③上下肢伸直,但無支撐樣動作。,29,(五)斜位

22、懸垂反射,1、誘發(fā)方法:小兒取俯臥位,檢查者用雙手握住小兒胸腹部垂直上提,然后迅速向一側傾斜,觀察上側上下肢和頭部及軀干的變化。,30,2、正常反應:Ⅰ相:上肢呈擁抱反射樣動作,上側下肢屈曲,足背屈、內旋、趾張開;下側下肢伸展,足背屈、外旋、趾屈曲、,脊柱側彎上凸。(0-10周) Ⅰu相:是Ⅰ Ⅱ相過渡期,上肢呈擁抱反射樣,下肢屈曲,頭頸部較Ⅰ相略伸展。(2.5-5月)Ⅱ相:四肢對稱屈曲,手指伸展,下肢屈曲略外展,足呈中間位,略外

23、展。(4/5-6/7月)Ⅱu相:是 Ⅱ Ⅲ相過渡期,上肢稍外展,下肢緩慢地屈曲或伸展。(7/5-9月)Ⅲ相:頭部立直,上側上下肢充分伸展外展,下側上下肢輕度屈曲。(8/9-12月),31,3、異常反應:①上肢呈擁抱反射樣姿勢,下肢呈硬性伸展狀態(tài)。②手緊握拳、緊貼胸部,下肢伸展。③上肢屈曲,吃手,下肢硬性伸展。,④頭背屈,肩后伸,四肢伸展。下肢內收、內旋、交叉、尖足。⑤頭下垂,脊柱上凸、上下肢呈弛緩性伸展狀態(tài)。,32,(六)C

24、ollis垂直反射,1、誘發(fā)方法:小兒取仰臥位,檢查者位于小兒頭上方,用手握住小兒一側大腿,待肌緊張發(fā)生后,向上迅,速提起,使小兒垂直倒立姿勢,觀察另一側下肢的反 應,然后再檢查另一側。 2、正常反應:Ⅰ相:自由側下肢屈髖、屈膝呈90°的姿勢。(0-3月)Ⅱ相:髖關節(jié)屈曲、膝關節(jié)伸展,上肢呈保護性伸展反射樣,出現(xiàn)雙手支撐動作。(6/7-12月),33,3、異常反應:①自由側下肢呈硬性伸展姿勢,尖足、上肢屈曲或伸

25、展,多為痙攣型腦癱的特點。,②自由側下肢呈屈曲狀態(tài)。③肌張力低下,患兒呈倒垂狀,無頭、頸、軀干的伸展。無雙手的保護性伸展動作,自由側下肢呈弛緩性伸展或屈曲狀態(tài)。,34,(七)倒位懸垂反射,1、誘發(fā)方法: 5月以下取仰臥位, 5月以上取俯臥位,足底向著檢查者,軀干與檢查者垂直,檢查者雙手分別握住小兒兩側大腿,迅速上提呈倒立懸垂狀,觀察小兒頭、頸、軀干的伸展狀態(tài)以及上肢與軀干的夾角。,35,2、正常反應:,Ⅰa相:頭朝下呈倒立懸垂后,上肢

26、出現(xiàn)擁抱反射樣,頭頸部無伸展動作。(0-1.5月)Ⅰb相:兩上肢呈擁抱反射伸展相動作,上臂與軀干成90°角,頭正中略有伸展,髖關節(jié)稍屈曲。(1.5-3月)Ⅱ相:頭、頸伸展到胸腰部,髖關節(jié)伸展,上臂與軀干成135°角 。(4/5-6月)Ⅲ相:頭、頸、軀干伸展到骶尾部,上肢伸展有保護性伸展反射樣動作。上臂與軀干成170°角 。(6/7-12月)Ⅳ相:自發(fā)的隨意運動,當小兒呈倒立懸垂后,小兒軀干屈曲,有主

27、動抓住檢查者的抓人動作。 (9-12月),36,3、異常反應:①手緊握拳,上肢屈曲緊貼胸部,頭、頸、軀干無伸展動作。,②雙手伸展,肩后退,上肢向后呈非對稱性姿勢。③上肢屈曲于胸前呈吃手樣動作。,37,Vojta7種姿勢反射,(一)拉起反射(二)立位懸垂反射(三)俯臥位懸垂反射(四)Collis水平反射(五)斜位懸垂反射(六)Collis垂直反射(七)倒位懸垂反射,38,四、中樞性協(xié)調障礙,由Vojta提出,是癥候群的輔助

28、診斷手段。姿勢反應性:正常嬰兒對姿勢的變化都具有反應的能力,是通過中樞神經(jīng)協(xié)調作用實現(xiàn)的。中樞性協(xié)調障礙:中樞神經(jīng)損傷,協(xié)調作用就會發(fā)生障礙,導致姿勢反應性異常,出現(xiàn)異常的姿勢和異常的運動,形成腦癱。診斷:1、有1-3種反射異常,可診斷為極輕度中樞性協(xié)調障礙。2、有4-5種反射異常,可診斷為輕度中樞性協(xié)調障礙。3、有6-7種反射異常,可診斷為中度中樞性協(xié)調障礙。4、有7種反射異常并有肌張力異常為重度中樞性協(xié)調障礙。Voj

29、ta姿勢反射可用于中樞協(xié)調性障礙的早期診斷,早期發(fā)現(xiàn)運動發(fā)育遲滯,判定腦性癱瘓的輕重程度,及治療前后對比以確定療效。,39,五、治療技術,*Vojta治療手法包括反射性俯爬與反射性翻身兩種移動運動。Vojta利用一定的出發(fā)姿勢和誘發(fā)方法,在患兒身體上一定部位的誘發(fā)帶上給予刺激,誘導出上述移動運動,從而促進和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誘發(fā)帶分為主誘發(fā)帶和輔助誘發(fā)帶。輔助誘發(fā)帶目的:促進肌肉收縮活動增加和對移動運動給予抵抗,調節(jié)運動方向,加

30、強肌肉持續(xù)性收縮。在利用主誘發(fā)帶刺激后出現(xiàn)反應時,才可以使用輔助誘發(fā)帶。,40,(一)反射性俯爬(R-K),反射性俯爬是在俯臥位姿勢下,促進頭部回旋上抬、肘支撐、手支撐、膝支撐等功能,以及促進爬行移動的刺激手法。,41,1、出發(fā)姿勢,取俯臥位,頭頸軀干 在一條直線上,顏面 向一側旋轉30°,頭 略前屈,前額抵床。 頸部伸展,肩胛部、髖部與床面平行。顏面?zhèn)壬现杭珀P節(jié)外旋上舉110-135 °

31、;。肘關節(jié)屈曲40 °,手在肩的延長線上,手指半張開。后頭側上肢:肩關節(jié)內收內旋,位于軀干一側。肘關節(jié)伸展,前臂內旋。手指呈自然地半伸展狀態(tài)。雙下肢: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30 °,膝關節(jié)屈曲40 °,踝關節(jié)取中間位,足跟在坐骨結節(jié)的延長線上。,42,(1)主誘發(fā)帶分布(四肢遠端),顏面?zhèn)壬现殴莾壬削粒合蚣珉喂堑膬葌?、背側、尾?個方向給予刺激。顏面?zhèn)认轮晒莾葌洒粒合蚬晒欠较虻膬葌?、背側進行壓迫刺激。

32、后頭側上肢前臂橈骨莖突上1cm處:,向外側、背側、頭側3個方向給予刺激,與上 肢外展、前臂移動相對抗。 后頭側下肢跟骨:向膝關節(jié)方向的內側、腹側、頭側 3個方向給予刺激。,,,,,,,2、誘發(fā)帶與刺激方向,43,(2)輔助誘發(fā)帶分布(軀干伸肌群)5處,顏面?zhèn)燃珉喂莾染壪?/3處:向顏面?zhèn)戎怅P節(jié)方向的頭側、外側、腹側3個方向給予刺激,使內收肌放松,肩胛骨內收。顏面?zhèn)洒那吧霞合騼葌?、背側、尾?個方向給予刺激,使腹斜肌收

33、縮,下肢屈曲。,后頭側臀中肌處:向顏面?zhèn)认リP節(jié)內側、腹側、尾側3個方向 給予壓迫,利于臀中肌收縮、髖關節(jié)內收、外展。后頭側肩峰:向內側、背側、尾側給予抵抗,使胸大肌伸展。后頭側肩胛下角下7-8肋間:向顏面?zhèn)戎怅P節(jié)內側、腹側、 頭側給予壓迫刺激,使肋間肌與橫膈伸展。,44,3、誘發(fā)的反應,顏面?zhèn)壬现杭珉喂莾仁展潭ā⒅怅P 節(jié)屈曲,并保持中間位置、腕關節(jié)掌 屈和背屈、拇指外展。后頭側上肢反應:肩胛水平位前舉

34、、 肩胛外展外旋上舉、肘關節(jié)屈曲、腕關節(jié)背屈。顏面?zhèn)认轮姆磻后y關節(jié)外展外旋90°,膝關節(jié)屈曲外展、骨盆抬高、膝關節(jié)支撐后踝關節(jié)背屈。后頭側下肢的反應: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伸展,用腳蹬床面向前移動,與顏面?zhèn)认轮换ミ\動,形成俯爬移動運動。頭頸部反應:由頭部向一側回旋開始,逐漸變?yōu)橹虚g位,然后向對側旋轉,由于頸部給予一定抵抗,所以頭部出現(xiàn)上舉旋轉,從而脊柱旋轉-腰方肌、背闊肌收縮-顏面?zhèn)燃怪炭s,由于腹肌、肛門擴約肌的

35、收縮,常伴有排尿和排便。,45,4、反射性俯爬移動運動標準反應模式,顏面?zhèn)壬现蚝?、后頭側上肢向前、頭向對側旋轉、顏面?zhèn)认轮?、后頭側下肢伸展的移動運動反復規(guī)律出現(xiàn),這就是反射性俯爬移動運動標準模式。,46,5、反射性俯爬移動運動的其他類型,R-K1法:主誘發(fā)帶:顏面?zhèn)入殴莾壬削?,后頭側跟骨;輔助誘發(fā)帶:肩胛骨下角或肩胛骨內側緣下1/3等3個以上的誘發(fā)帶,由2位訓練師完成。,47,,R-K2A法:用于上半身障礙嚴重的患兒。主誘發(fā)帶:顏

36、面?zhèn)入殴莾壬削粒惠o助誘發(fā)帶:后頭側肩胛骨內側緣下1/3,或后頭側髂前上棘處。反應同R-K。,48,,R-K2B法:適用于下半身重于上半身的患兒。出發(fā)姿勢:顏面?zhèn)认轮诨純焊共肯路健V髡T發(fā)帶:顏面?zhèn)入殴莾壬削?,后頭側跟骨;輔助誘發(fā)帶:后頭側臀中肌、髂前上棘,誘發(fā)下肢屈曲、抬高骨盆。,如為促進肩胛帶與骨盆抬高,可選用肱骨內上髁,髂前上棘;如為促進肘膝支撐,可選用顏面?zhèn)韧沃屑?;如為促進下肢交互運動,可選用跟骨、股骨內側髁。,49,,R-K

37、變法(E-Po):又稱位置變法。出發(fā)姿勢:雙下肢屈曲于腹部下方,俯臥于治療臺上,足背距治療臺外2cm。主誘發(fā)帶:顏面?zhèn)入殴莾壬削?,后頭側跟骨;輔助誘發(fā)帶:后頭側肩胛骨內側緣下1/3或髂前上棘處。,此法適用于較大患兒,可促進抗重力伸展。促進下肢的支撐及爬行移動的起立,促進踝關節(jié)背屈,糾正足尖及踇趾內收。,50,(二)反射性翻身(R-U),1、出發(fā)姿勢: 患兒仰臥,頭部 正中或向一側旋轉 30°,頸部伸展

38、、頭略前屈,顏面?zhèn)壬现煺?、后頭側上肢屈曲,或者兩側上肢呈自由伸展姿勢,兩側下肢輕度外展、外旋,髖關節(jié)與膝關節(jié)呈輕度屈曲狀態(tài),頭部、頸部、軀干成一條直線。,51,(1)主誘發(fā)帶,在顏面?zhèn)刃夭?,乳線(鎖骨中線)上,膈肌附著點附近(鎖骨中線與劍突水平橫線交點),即乳頭下兩橫指與乳頭外側一橫指處??梢宰笥疑舷乱苿?cm。刺激時向軀干內側、背側、頭側三個方向給予壓迫性刺激。方法:用拇指尖端與誘發(fā)帶部位呈近于垂直的方向,持續(xù)性地由小到大給予刺

39、激,注意指甲必須剪短,手指不可來回移動,以防止產(chǎn)生疼痛。,,,2、誘發(fā)帶,52,(2)輔助誘發(fā)帶,后頭側肩峰:向主誘發(fā)帶方向給予刺激。下頜骨:向顏面方向給予壓迫刺激。,53,3、誘發(fā)反應,局部反應:按壓刺激使7-8肋 間肌伸展,橫膈擴張;肺部 受壓,縱隔移動,腰肌、腹 肌收縮而使骨盆抬高,身體向對側旋轉。遠隔反應:顏面?zhèn)壬现杭珀P節(jié)水平內收,肘關節(jié)屈曲10-15°,腕關節(jié)背屈或橈屈,手指呈半伸展狀態(tài),

40、顏面?zhèn)壬现愃茡肀幼?,上肢向身體對側移動。后頭側上肢:肩關節(jié)輕度外展外旋,使支點逐漸向后頭側的肩部移動;上臂呈內旋或中間位置;肘關節(jié)輕度屈曲,腕關節(jié)背屈或橈屈,手指伸展,這時支點由肩部移向肘部,用肘支撐,頭部可見旋轉動作。,54,4、反射性翻身移動運動標準反應模式,典型的翻身動作(右側為例)從出發(fā)姿勢開始,訓練師一手將患者頭部向右側旋轉30°,一手在右側胸部主誘導帶向脊柱方向給予壓迫刺激,使脊柱向左側突出,由此使右肋弓部

41、與左髂前上棘間距離縮短,左肋弓部與右髂前上棘間距離加大,使腹?。ㄗ髠雀雇庑奔?、右側腹內斜?。┦湛s,骨盆向左側旋轉,雙下肢屈曲、顏面?zhèn)裙桥杼Ц卟⑾蜃髠刃D,左下肢伸展、右下肢屈曲。右上肢伸展、肩關節(jié)水平內收,越過胸部翻向左側。頭部與軀干一起向左側旋轉成左側臥位,完成翻身的移動運動。,55,5、反射性翻身移動運動的其他類型,R-U2出發(fā)姿勢:側臥位,雙下肢伸展,下側上肢外旋,肩關節(jié)外展90°肘關節(jié)屈曲90°,上側上肢伸

42、展,肩上舉。誘發(fā)帶:A、上側肩胛帶內緣下1/3處,向對側肘方向壓迫。B、上側髂前上棘,向后方壓迫。C、上側股骨內側髁,向同側髖臼方向壓迫。D、下側肱骨內側髁,向同側肩胛帶方向壓迫。,A、B適用于小齡患兒,可誘發(fā)軀干的直立反應及進一步翻身,由側臥位向俯臥位翻身。C、D適用于年長患兒,兩誘發(fā)帶同時應用,促進翻身,并能抑制雙下肢交叉,促進脊柱伸展。,56,,R-U3:出發(fā)姿勢:上肢與R-U2相同,雙下肢屈曲。誘發(fā)帶及刺激方向:上側肩胛

43、帶內緣下1/3處,向腹部方向壓迫。B、下側股骨外側髁,向股骨頭背側、頭側、內側3個方向壓迫。誘發(fā)反應:較R-U2更易促進腹肌活動。,57,,R-U4:出發(fā)姿勢:側臥位,上肢與R-U2相同,上側下肢屈曲,下側下肢伸展。誘發(fā)帶及刺激方向:上側肩胛骨內側緣下1/3處,及下側股骨內側髁,兩誘發(fā)帶給予相反方向的刺激。誘發(fā)反應:較R-U2更易促進下肢交互動作。,58,六、臨床應用,(一)進行Vojta手法治療遵循要點:擺好正確的出發(fā)姿勢。

44、給予刺激前要使欲促通的肌肉呈伸張狀態(tài)。給誘發(fā)帶以壓迫刺激,誘發(fā)全身反射性運動。給誘發(fā)的反射性運動以抵抗,延長反應時間。,59,(二)Vojta療法基本要求,1、按小兒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設計治療目標,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治療。2、治療前必須明確患兒的診斷、分型、癱瘓部位、疾病的嚴重程度。3、醫(yī)生和治療師要精通本法的理論和具有實際操作經(jīng)驗,要有指導和傳授給家長的能力。4、訓練前要與患兒多接觸,消除其恐懼心理,避免哭鬧,在配合玩具,使患兒

45、能愉快地配合治療。5、治療師要熟練掌握手法,訓練時注意觀察出現(xiàn)的反應,訓練治療中應不斷地調整刺激點與刺激的強度。,60,6、訓練室要溫暖、光線充足、沒有噪音;訓練前患兒要處理好大小便,戴上尿布,訓練時裸體。7、飯后1小時才能訓練,訓練后10分鐘才可進飲料。8、治療前后不可馬上入浴洗澡。9、最早出現(xiàn)的效果是:改善呼吸、食量增大、睡眠安穩(wěn),以后才是姿勢與運動的改善。10、對患兒治療前后的變化,要有書面記錄,定期總結,找出不足,適當

46、調整,以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11、患重病、高熱時應停止治療。,61,(三)應用工具,主要是訓練師的雙手,必要時也用胸、腹部及下肢。溫暖適宜、光線充足和沒有噪音的訓練室、高度適宜的訓練床、保持姿勢時所需的毛巾卷和毛巾等、固定膝部的布帶和手握的小圓棒等。,62,(四)治療時間和次數(shù),原則上一種手技每日4次,每次治療時間為10-30分鐘,R-U、R-K每側3-5分鐘。治療次數(shù)取決于患兒的身體狀況,若身體欠佳可適當減少次數(shù)。,63,(五)

47、治療程序的設定,程序設定要點:充分理解運動三因素的理論;仔細分析和熟練掌握反射性移動運動中的各種誘發(fā)反應;從運動學觀點觀察分析患兒的運動發(fā)育狀態(tài),以及與運動三因素的關系。觀察患兒要點:患兒的語言、精神和社會發(fā)育的情況;俯臥位時患兒的上下肢和軀干的支持能力;仰臥位時患兒的握持能力;患兒的移動能力與移動模式;患兒的神經(jīng)反射情況以及Vojta姿勢反射情況。治療時要結合運動發(fā)育規(guī)律決定手技,同時運用抬起機構和支持運動。只有復活頭、手、足的相

48、運動,姿勢調節(jié)能力才能隨著抬起機構與相運動的復活而正常化。注意全身的協(xié)調運動。,64,注意事項,不適合呼吸運動功能較差或體質較差的患兒。病重、高熱時應停止治療。具體實施時患兒應裸體進行,使之有利于正確選用誘發(fā)帶,清楚觀察各部位反應的狀態(tài)。進食后1小時內不宜治療,治療后應注意補充水分。治療前后不宜洗澡.,65,思考題,1、Vojta療法的定義2、構成移動運動的三要素是什么?3、了解Vojta的七種姿勢反射4、Vojta療法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