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藥學概述第一講,主講:劉芳 開平市中醫(yī)院藥劑科,第一節(jié) 中藥學基本知識1.中藥、中藥的來源 、中藥學的發(fā)展、中藥學的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2.中藥的產地、采集、干燥和儲存,易質變中藥材的在庫檢查 ,中藥的炮制(目的、方法、常用中藥炮制品種)3.中藥的性能(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毒性)、毒性中藥調劑、有毒中藥臨證切用、引起中藥不良反應(中毒)的主要原因、4.中藥的用法(配伍、用藥禁忌、中藥的用量、中藥煎煮法、藥食同源)
2、第二節(jié) 第1法; 汗法 (1.解表藥、 2.祛風濕藥)、吐法(催吐藥)、下法 (瀉下藥),第一節(jié) 中藥學基本知識,中藥 一、是近代以來,在西方醫(yī)藥系統(tǒng)傳入我國以后,人們相對于西藥而對傳統(tǒng)藥物的總稱。 二、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并具有康復和保健作用的物質。 (用此理論指導中藥采集、炮制、制劑,并說明其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中藥的來源 ——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
3、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其中以植物藥居多。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 古代文獻記載的藥物,已達3000多種,經目前調查,則在12,800種以上,其中有藥用植物11,146種,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種。但古今臨床常用和研究比較深入的品種,大約在500種左右。這些功用明確,療效可靠的藥物,是醫(yī)藥人員必須熟知的,也是本課程介紹的重點。中藥學的發(fā)展1、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后220)《神農本草經》(本經)—
4、—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專著,它總結漢以前的藥學成就,對后世本草學的發(fā)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各論載藥365種,按藥物有毒與無毒、養(yǎng)身延年與祛邪治病的不同,分為上、 中、下三品。每藥之下,依次介紹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長環(huán)境等。如黃連治痢,阿膠止血,人參補虛,烏頭止痛,半夏止嘔,茵陳退黃……,2、魏晉南北朝時期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古代藥物學的各種知識,各論收錄藥物730種,首先采用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
5、方法,列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類,各類再分三品排序 。 該書代表了南北朝時期的藥學成就,初步確立的綜合性本草的合理模式,為后世本草學家沿襲使用。其學術內容亦成為以后各主流本草著作的基干。所以,《本草經集注》是我國藥史上一部承上啟下的劃時代專著。南·雷效《炮炙論》——它是中國第一部炮制專著。收錄了300種藥物的炮制方法。通過適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藥效,減輕毒性或烈性副作用。 該書介紹了近300種
6、藥物的炮制方法,總結了水飛、煨等多種炮制技術,其對輔料選用十分考究,主張淫羊霍用羊脂炙、厚樸用姜汁炙、茜草忌鐵等內容,甚為合理。 3、隋唐時期李績、蘇敬《新修本草》(唐本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最早一部藥典學著作。全書卷帙浩博,收載藥物共844種,書中還增加藥物圖譜,并附文字說明,這種圖文對照的方法開創(chuàng)了世界藥學著作的先例。,隋唐時期,由于政權統(tǒng)一,經濟、文化、交通和海外交往的進一步發(fā)展,醫(yī)藥學又有了明顯的進步。這一
7、時期的本草已達百種之多。綜合性大型本草的編修已成為國家的行為,其規(guī)模更大,水平更高。藥圖、食療、外來藥等專門性本草的出現(xiàn),又構成了此時本草的另一特色。隋唐宮廷醫(yī)藥教育的開設,唐代藥材交易的活躍,又促進了種藥、采藥、辨藥、貯藥和制藥知識的提高。當時各地使用的藥物已達1000種以上,而且十分重視特效藥的應用,如以常山、蜀漆治瘧,昆布、海藻及羊靨、鹿靨治癭,動物肝臟治夜盲,粳米治腳氣,人胞補虛,等等。 在
8、唐王朝“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的基礎上,根據(jù)原有文獻及全國性的藥物調查資料,于顯慶4年(公元659年)頒行了由李勣、蘇敬等23人編纂的《新修本草》,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除正文之外,《藥圖》部分的彩色圖譜繪制考究,并輔以文字說明的《圖經》以介紹各藥形態(tài)特征,這種圖文對照的方法,開創(chuàng)了世界藥學的先例。該書以其嶄新的形式和內容很快傳入日本等國,并成為醫(yī)生的必修課本。該書由國家頒行,代表了國家的藥學水平,雖然沒有完全符合現(xiàn)代藥典的
9、要求,但仍被學術界多數(shù)人視為古代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比第一部冠以藥典之名的歐洲紐倫堡藥典早出近900年?!缎滦薇静荨芬云湄S富的藥材基原考證和臨床用藥經驗,一直受到中外醫(yī)藥界的高度重視。,陳藏器·《本草拾遺》——增補大量民間藥物,陳氏同時將各種藥物功用概括為十類,即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是中藥按臨床功效分類的發(fā)端。 張鼎·《食療本草》——全面總結了唐以前的營養(yǎng)學和食治經驗。 《海藥本草》——主要
10、介紹海外輸入藥物和南藥。擴充了本草學的內容 4、宋代1061年刊行《本草圖經》(圖經本草)——附900多幅藥圖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圖譜。 國家藥局——是北宋的一大創(chuàng)舉,它的產生促進了藥材檢驗、成藥生產的發(fā)殿、帶動了炮制、制劑技術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劑的規(guī)范。宋代由私人著述的本草形式多樣,成績斐然。如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載藥1700余種(按《大觀》等版本計算),藥后附列單方3000余首。尤其可貴
11、的唐氏轉引了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藥資料,而這些原書其后大多已佚失,全憑該書摘錄而得以流傳后世,故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方藥兼收)在宋代醫(yī)藥教育需要等多種因素影響下,出現(xiàn)了探索藥效機理的風氣,至金元則形成了完整的“法象”藥理模式。這一作法雖然促進了藥學理論的發(fā)展,但僅按藥物形、色、氣、味等外部自然特征,是很難真正闡明藥效機理的。,金元時期的本草,內容簡要,具有明顯的臨床藥學特征。這些本草的主要價值在于:
12、; 一是發(fā)展了升降浮沉、歸經等理論,并使之系統(tǒng)化,進一步完善了中藥性能的內容。 二是根據(jù)中醫(yī)理論,結合藥物主治經驗,總結各藥功效,提高了本草的學術性、臨床實用性和可讀性。這些本草促進了明清本草家的求實風格;其用以闡述藥效機理的法象藥理模式,又導致了不可輕視的消極影響。5、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采,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7年編著,全
13、書52卷,約200萬言,收藥1892種(新增374種),附圖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藥之下,分正名、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fā)明、附方諸項,逐一介紹。它集中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十七世紀末傳授海外,對世界自然科學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1552年至1578年,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通考800余種文獻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廣泛地實地考察、采訪和親自實踐,采取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歷時近30載,三易其稿,完成了
14、《本草綱目》這一不朽的巨著。 全書52卷,載藥1892種(新增374種),附方11000多首,附圖1109幅。前4卷對中藥基本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總結和發(fā)揮,創(chuàng)見頗多。各論按自然屬性分藥為16部60類。各藥項下,又分正名、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fā)明、附方諸項,逐一介紹,析族區(qū)類,綱振目張。該書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文獻整理、品種考辨、藥性理論、功效應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卷帙之大 ,內容之廣
15、,體例之新,見地之高,無不光前裕后,本草學因此進入了以《本草綱目》為核心的時期。該書在語言文學及其他自然科學方面,亦有突出貢獻,被國外學者譽為“16世紀中國的百科全書”。6、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共十卷,補充了馬尾連、金錢草、鴉膽子等大量療效確切的民間藥。民國時期 陳存仁·《中國藥學大辭典》,是民國時期本草學中的一件大事,是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藥學辭書。,7、近代《全國中草藥匯編》、《中
16、藥志》、各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005版《藥典》 國家藥典的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專論中藥、中成藥。每五年修改一次?!陡叩柔t(yī)藥院校統(tǒng)編(規(guī)劃)教材·中藥學》,已經出了第七版。 大型中藥工具書問世 《中藥志》、《全國中草藥匯編》、《全國中成藥大全》、《中草藥彩色圖譜》 中藥學的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 臨床中藥學的發(fā)展前沿 “臨床中藥學”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方
17、法研究中藥與機體相互作用、作用規(guī)律、以及臨床應用,發(fā)展成為中藥藥理學。 1.應用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方法: 藥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藥物基因組學、天然藥物化學等各種生命科學研究方法、技術、理論、成果。 2 .研究內容:中藥藥效學——中藥對機體的作用、作用機理、產生作用的物質基礎(化學成分)中藥藥動學——機體對中藥的處理,即機體對中藥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一、中藥的產地、采集、干燥和儲存
18、,除機制冰片、人工麝香、輕粉、升藥等極少數(shù)的人工制品外,絕大多數(shù)的中藥材均以天然的植物、動物及礦物直接入藥。這些天然藥物的生長或形成,都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我國疆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日照、濕度、溫差、土質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因地而異。在某地區(qū)適宜于某些植(動)物的生長,而不宜于另一些品種的生長。即使是分布很廣的物種,也由于自然條件不同,其藥用質量并不一樣。因此,天然藥材大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一)產地: “道地藥材”------
19、--所謂“道地藥材”,是指具有明顯地域性,因其品種優(yōu)良,生長環(huán)境適宜,栽培(或養(yǎng)殖)及加工合理,生產相對集中而產量較大,其質量優(yōu)于其他產地的藥材。 如黃花蒿所含的青蒿素,因日照等差異,而使南方生長者明顯高于北方。對于這種現(xiàn)象,古人早有認識。如陶弘景認為“諸藥所生,皆有境界?!薄肚Ы鹨健分赋觥坝盟幈匾劳恋亍薄!侗静菝审堋?強調“地產南北相殊,藥力大小懸隔?!睘榱吮WC天然藥材質量,自唐宋以來,人們逐漸形成了“道地藥材”的概念。
20、確定道地藥材的依據(jù)是多方面的,但最關鍵的是臨床療效。道地藥材的產區(qū)在實踐中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三七原以廣西為上,稱為廣三七或田七(以田州,即今之百色為集散地),云南后來居上,成為新的道地藥材產區(qū)。研究表明:優(yōu)良的品種遺傳基因是形成道地藥材的內在原因。這種內在因素控制著物種的穩(wěn)定性、抗病蟲害能力及有效成分合成等諸多特點,是道地藥材質優(yōu)效佳的保證。如甘草有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脹果甘草等多個品種,而道地品種植物甘草中甘草甜素
21、、甘草次酸的含量,大大高于其他品種;紫草以新疆紫草和紫草兩個品種入藥,而前者的色素含量可達后者的3~5倍。適合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合理的種植(馴養(yǎng))、采收、加工方法,是形成道地藥材的重要外在原因。在植物的進化過程中,環(huán)境因素對其形態(tài)、解剖、生理等方面均有影響,目前的各種藥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需要的生態(tài)條件是不一樣的,有的還十分嚴格。一旦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藥材的性狀、組織特征和所含成分也會隨之變化,從而影響其藥用質量。,根據(jù)地理位置來源劃分 云
22、廣 川 藏 東 北 江 浙,道地藥材,藥材所含有效化學成分是其防治疾病的物質基礎,這些成分的含量高低,因采收的時間和方法不同而出現(xiàn)明顯差異。正如《千金翼方》所說:“不依時采取,與朽木無殊,虛費人工,卒無裨益?!笨梢?,適時而合理的采收,不僅可以保證藥材質量,還往往能增加產量,并有利于保護藥材資源。長時期以來,四川的黃連、附子、川芎、川貝母,東北的人參、細辛、五味子 ,河南的地黃、山藥、牛膝,甘肅的當歸,山東的阿
23、膠,山西的黨參,寧夏的枸杞,廣東的砂仁,廣西的肉桂,江蘇的薄荷,等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藥材,這些藥材習慣上冠以產地名稱,如寧枸杞、北細辛、川芎、秦歸等等。如四川(黃連、川芎、附子)、江蘇(薄荷、蒼術)、廣東(砂仁)、東北(人參、五味子、細辛)云南(茯苓)、河南(地黃)、山東(阿膠)……廣三七——滇三七。(二)采集:不同的生長發(fā)育階段,植物中化學成分的積累是不相同的?!肚Ы鹨健罚骸霸鐒t藥勢未成,晚則盛勢已歇”藥農歌曰:“三月茵
24、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人參:人參皂苷的含量 1月>3月青蒿:青蒿素的含量 7-8月花前期最高人參、何首烏等根類藥物,生長年頭越長越好;而芍藥中的芍藥苷的含量以兩年生者含量最高,隨生長年限越長,含量下降。,全草入藥者——在植株充分成長或剛開花的時候采集,此時有效成分含量較高。(薄荷、紫蘇、車前草、蒲公英、忍冬藤) 葉類——在花蕾將放或正盛開時(大青葉、荷葉、艾葉、枇杷葉) 桑葉——須經霜后采收——霜桑葉花——
25、在花正開時(菊花、旋覆花)、花蕾期采收(金銀花、槐花、辛夷) 紅花:花冠由黃色變橙色時采收。 蒲黃:花粉入藥故需待花盛開時采收。 果實、種子——在果實成熟時(瓜蔞、枸杞、烏梅、枳實) 茴香、豆蔻、牽牛子:剛開始成熟時采。 枸杞、女貞子:清晨或傍晚時采 。根、莖——古時二、八月為佳。古人認為:“津潤始萌,未充枝葉,勢力淳濃”,“至秋枝葉干枯,津潤歸流于下” :天麻。 半夏、延胡索:夏季采收樹皮、
26、根皮——春、夏植物生長旺盛時(黃柏、厚樸、杜仲) 肉桂:十月油多易剝離。動物類 動物類:以保證藥效及容易取得為主要原則,如桑螵鞘應在三月中旬采收,過時則蟲卵已孵化;鹿茸應在清明后45-60天取,過時則角化;驢皮應在冬至后剝取,皮厚質佳;小昆蟲等,應在活動期數(shù)量較多時撲捉。,中藥的命名,中藥的命名1、與產地有關 (1)本身包含地名?。薄⒛z原產于山東東阿縣的阿井?。?、巴豆產于巴蜀 (2)強調道地藥材 道地藥材:
27、功效穩(wěn)定雄厚,歷代沿襲下來主產于某一特定產區(qū)的中藥材。 廣陳皮(新會皮)——廣東 杭菊——杭州 川連、川芎——四川2、與形、色、氣味有關因味得名:細辛、甘草、五味子、苦參因色得名:黃連、紅花、板蘭根因形態(tài)得名:牛膝、白頭翁、木通因生態(tài)得名:夏枯草、冬青因氣香得名:木香、麝香、檀香因氣臭得名:魚腥草、臭椿因質地得名:滑石3、與功效有關益母草——對產婦有益骨碎補——對骨折有利石決明、決明子——都可明目
28、合歡花、夜交藤——都可安神防風——防避風邪外襲蓯蓉——補而不峻,有從容和緩之性王不留行——活血行滯,走而不守,雖有王命也不能留其行,4、與采制有關霜桑葉——霜打以后采摘的桑葉側柏炭、姜炭、血余炭——炒炭存性生用以止血斂澀5、與古代傳說有關使君子——潘州郭使君治療小兒科疾病常用的藥何首烏——有位姓何的老人,因吃了它而獲長壽且須發(fā)變黑而得名牽牛子——傳說中田野老人牽牛謝醫(yī)而得名還有劉寄奴、杜仲、徐長卿等6、與外來語的
29、翻譯有關胡麻仁、羌活、番紅花——從外國而來補骨脂(破故紙)——“婆胡子”的音譯(就好比巧克力、美利堅等的音譯)曼陀羅——梵語“細小圓形美麗的花”的意思訶子——原名訶黎勒,梵語“天主持來”的意思7、與避諱有關避帝王的名諱 延胡索-玄胡索(避清康熙帝玄燁的名諱) -元胡索(避宋真宗名諱) 薯蕷-薯藥(避唐代宗李預名諱) ?。剿帲ū芩斡⒆谮w曙名諱) 群眾喜吉厭兇 白僵蠶-佳蠶 茯苓
30、-福臨 旋復花-全?;?(三)干燥與儲存(常見的中藥養(yǎng)護方法 ),(A)傳統(tǒng)方法有:生石灰吸潮、乙醇養(yǎng)護、磷化鋁施毒等(B)現(xiàn)代養(yǎng)護方法:一般養(yǎng)護方法:暴曬、攤曬、高溫烘燥、密封吸濕、木炭干燥、翻跺通風等。新技術養(yǎng)護方法:(1)對抗養(yǎng)護法:澤瀉、山藥與牡丹皮同儲存防蟲保色,藏紅花防冬蟲夏草生蟲,細辛、花椒護鹿茸等。(2)氣調養(yǎng)護法:在密閉條件下,人為調節(jié)空氣的成分,造成一種低氧的環(huán)境,抑制害蟲和微生物的生長繁
31、殖及藥材自身的氧化反應,以保持中藥品質。該方法可殺蟲、防霉,還可在高濕季節(jié)里,有效防止走油、變色、變味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無殘毒、無公害,是一項科學而經濟的養(yǎng)護技術。(3)低溫養(yǎng)護法:采用低溫(0℃以上、15度以下)儲存中藥,可以有效的防止不宜烘、曬藥材的生蟲、發(fā)霉、變色等變質現(xiàn)象的發(fā)生。特別適宜貴重中藥材的儲存。,易質變中藥材的在庫檢查,中藥商品養(yǎng)護的重點是要勤檢查,要保證商品質量,一定要重視在庫檢查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易蟲蛀品種的在
32、庫檢查:該類品種主要有:人參、黨參、當歸、南沙參、獨活、澤瀉、白芷、防風、板藍根、前胡、川烏、草烏、桔梗、藕節(jié)、甘草、半夏、何首烏、北沙參、山藥、全瓜蔞、瓜蔞皮、大棗、枸杞子、桑椹、龍眼肉、白果仁、預知子、佛手、香櫞、山楂、浮小麥、蓮子、薏苡仁、火麻仁、柏子仁、桃仁、苦杏仁、赤小豆、冬瓜子、菊花、金銀花、款冬花、紅花、雞血藤、肉蓯蓉、鎖陽、蛤蚧、鹿茸、蘄蛇、烏梢蛇、刺猬皮、羌活魚、地龍、冬蟲夏草等。檢查可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一般夏秋
33、季氣溫高,濕度大,有利于害蟲生長發(fā)育,需5-7天檢查一次;冬春季,溫濕度低,不利于害蟲生長,可每10-15天檢查一次。要根據(jù)品種、季節(jié)的具體情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檢查要依次對品種逐堆逐垛地進行,根據(jù)倉蟲的生活習性,首先要注意觀察藥垛表面有無害蟲的絲繭、幼蟲及飛蛾,對包件也必須抽樣查看。 (二)易發(fā)霉、泛油品種的在庫檢查:該類藥材主要有:黨參、當歸、人參、毛知母、紫菀、天門冬、牛膝、獨活、玉竹、黃精、白果、柏子仁、火麻仁、全瓜蔞、
34、山茱萸、桑椹、菊花、紅花、大薊、小薊、車前草、蛤蚧、蛤蟆油、烏梢蛇等。,在庫中藥應經常進行檢查,檢查時間可依據(jù)季節(jié)而定,也可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冬季每月檢查一次,梅雨季節(jié)對易蟲中藥應5-7天檢查一次,檢查應以各類易霉中藥為重點,分批分類檢查。檢查時,應注意藥材本身有無潮濕、柔軟、發(fā)霉、泛油以及生蟲現(xiàn)象。重點藥材,必須拆包或開箱檢查。 貴重藥材的保管養(yǎng)護貴重藥材主要有人參、鹿茸、冬蟲夏草、麝香、燕窩、西紅花、海狗腎等應儲存于干
35、燥、陰涼的地方,一般溫度不超過20℃,相對濕度不超過70%比較合適,有條件的可采用冷藏的保管方法,也可以用密封吸潮方法,動物類可與花椒、細辛存放在一起防蟲。,二 、中藥的炮制,炮制是藥物在應用前或制成各種劑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處理過程,包括對原藥材進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藥材的特殊處理。古人稱為炮炙、修治、修事等。按照不同的藥性和治療要求而有多種炮制方法,有些藥材炮制還要加適宜的輔料,并且要注意操作的技術和火候。炮制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藥
36、效,而少數(shù)毒性和烈性的藥物的合理炮制,是確保安全用藥的措施。“藥性有宜丸者、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可違越”。,(一)、炮制的目的,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 巴豆:壓油制霜以去除毒性球蛋白 干漆:燜煅成炭,破壞漆酚。 扁豆:含有對人紅細胞的非特異凝集素,故需?;虺?馬錢子:含有馬錢子堿和士的寧,兩者含量相同,藥理作用相似,但馬錢子堿的藥效是士的寧的1/40,
37、毒性卻是士的寧的20倍。增強藥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延胡索:醋制可增強止痛的效果。 斑蝥:加堿制可增加斑蝥素的溶解度。 麻黃:蜜炙后增強止咳平喘的作用。 五味子:“入補藥熟用,入嗽藥生用”。改變藥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適應病情的需要。 大黃:入下焦,酒炒后則可入上焦。 茴香、橘核:鹽制后入腎經。改變藥物的某些性狀,便于貯存和制劑 肉蓯蓉:曬干后,或鹽制后儲存。 桑螵蛸:蒸后曬干便于儲存。純凈藥
38、材,保證藥材品質和用量準確及矯臭、矯味,以便于服用,1.修治法(純凈處理、粉碎處理、切制處理) 去蘆:“去蘆頭者免吐”—人參、黨參、橘梗 去心:“去心者免煩”—五加皮、地骨皮 去核:“使山茱萸,須去內核,核能滑精” 蛤蚧:“毒在眼,效在尾”、“無尾者不用” 2.水制法(洗、淋、泡、潤、漂、水飛) 3.火制法炒(炒黃、炒焦、炒炭)炙(蜜、酒、醋、姜汁、童便)燙煅(明煅、燜煅)煨(面裹、紙裹、直接煨)炮燎
39、烘焙 4.水火共制(煮、蒸、淬、燉) 5.其他制法(制霜、發(fā)酵、發(fā)芽),(二)、炮制的方法,常用中藥炮制品種,麻黃:(生)麻黃(偏發(fā)汗解表) 炙麻黃(偏平喘)甘草:生甘草(偏清熱利尿) 炙甘草(偏潤肺和中)黃芪:生黃芪(偏托毒生?。?炙黃芪(偏補氣潤肺)枇杷葉:生枇杷葉(止嘔)炙枇杷葉(肺虛久咳)款冬花:款冬花(外感暴咳) 炙冬花(止咳)姜:生姜 干姜 炮姜 姜炭 石膏:生石膏(瀉火除煩止渴,內服) 煅
40、石膏(收斂生肌,外用)龍骨:(煅)龍骨(收斂固脫) 生龍骨(鎮(zhèn)驚安神,平肝潛陽) 牡蠣:(煅)牡蠣(收斂固澀,制酸止痛) 生牡蠣(平肝潛陽,鎮(zhèn)驚安神、軟堅散結) 荊芥:荊芥 荊芥炭(止血)荊芥穗(力強),黃連:(生)黃連 酒(炒)黃連 姜黃連 吳萸連 黃連炭 黃芩:(生)黃芩 酒(炒)黃芩 黃芩炭麥芽: 生麥芽(疏肝)炒麥芽(消積) 焦麥芽(消積)山楂:(生)山楂(活血) 焦山楂(消失導滯
41、)谷芽:生谷芽(和中) 炒谷芽(消食) 焦谷芽(消食力強)半夏:(法)半夏 清半夏 姜半夏 竹瀝半夏白術:(炒)白術(健脾和胃) 土炒白術(補脾止瀉) 焦白術(補脾止瀉,溫中止血) 生白術(健脾燥濕)當歸:(生)當歸 酒當歸(活血力強) 土當歸 當歸炭 白芍: 生白芍(平肝斂陰)炒白芍(養(yǎng)血調經) 酒白芍 醋白芍 土白芍人參:生曬參 參須 白參(糖參)杜仲:生杜仲 杜仲炭(止血)烏梅:烏梅(生津安蛔)
42、 烏梅炭(止瀉止血),紫蘇:蘇葉(發(fā)表散寒),蘇梗(理氣寬中、安胎)。菊花:黃菊花(疏散風熱),白菊花(平肝明目)瓜蔞:(全)瓜蔞 瓜蔞皮(清肺化痰,利氣寬胸) 瓜蔞仁(潤肺化痰,滑腸通便)當歸:全當歸(和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破血)薏苡仁:生薏苡仁(清利濕熱、除痹排膿) 炒薏苡仁(健脾止瀉)大黃:生大黃(瀉下) 制大黃(制軍) 酒大黃(酒軍活血) 熟大黃 大黃炭(止血)柴胡:生柴胡(解表清熱) 醋柴胡(疏
43、肝解郁)梔子:生梔子(瀉火) 梔子炭(止血)首烏:生首烏(解毒、截瘧、潤腸通便) 制首烏(補肝腎、宜精血),大黃,生大黃(大黃、川軍、綿紋),浸潤切片干燥而成熟大黃(制大黃、熟軍),切咀用定量黃酒蒸透酒大黃(酒軍),切片黃酒悶潤炒大黃炭(大黃炭、川軍炭、綿紋炭、軍炭),切片炒至焦黑色,功效:攻積導滯、瀉熱通便、活血祛瘀,生大黃:瀉下作用峻烈,易傷胃氣;熟大黃:瀉下作用緩和,并增強活血祛瘀的功效酒大黃:借酒提升之性,引
44、藥上行可清上焦實熱;大黃炭:瀉下作用極弱,并有止血作用,用于大腸積滯而致的便血。,人參,園參:栽培者山參:野生者林下參:播種在野生狀態(tài)下自然生長生曬參:園參經曬干或烘干生曬山參: 山參經曬干紅參:高溫蒸汽蒸2小時直至全熟為止,干燥后除去參須,再壓成不規(guī)則方柱狀糖參:鮮根以針扎孔,用糖水浸后曬干白參:多選用身短、質較次者,用沸水燙煮片刻,然后曬干參須:以紅參須為多見,性能與紅參相似,但效力較小而緩和,功效:大補元氣,補脾
45、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野生人參功效最佳生曬人參性較平和,適用于氣陰不足者;紅參藥性偏溫,溫補,多用于氣陽兩虛者。白參、糖參,性溫和。性最平和,效力相對較小,適用于健脾益肺。,生: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煅:收濕生肌,斂瘡,止血,生石膏,煅石膏,石膏,【功效】: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清熱解毒、瀉火。,杜仲,【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鹽杜仲:補肝腎,止血、安胎降壓,生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杜仲炭:補益肝腎止血,三、中
46、藥的性能,任何疾病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引起人體陰陽偏盛偏衰,臟腑經絡機能失常的結果,而藥物的基本作用在于糾正陰陽的偏盛偏衰,是機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的正常狀態(tài)。清代醫(yī)家徐靈胎:“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知”。藥物之所以能夠針對病情,發(fā)揮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種藥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
47、將之稱為“偏性”,意思是說以藥物的偏性來糾正疾病所 表現(xiàn)出來的偏盛偏衰。藥性----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統(tǒng)稱為藥性,它包括藥物發(fā)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作用,它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藥性理論----研究藥性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guī)律的理論,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配伍、禁忌等。,1、含義 中藥性能又稱藥性,是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藥性能的理論就是藥性理論。
48、2、藥性理論的內容 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毒性等 (1)藥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 (2)中藥的作用:①治療效用 ;②不良反應。 (3)臨床用藥的基本原則:①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中藥的治療作用②盡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4)中藥的性能與形狀的區(qū)別: 性狀:是以藥物本身為觀察對象,用于描述藥材的各種天然物理特征,其主要內容為形狀、顏色、氣臭、滋味、質地(如輕重、粘潤、疏密、軟硬、堅脆
49、)等。 性能:是用以描述藥物作用的特性,主要以服藥后的人體為觀察對象;性能的總結要以陰陽、臟腑、經絡、治則治法等中醫(yī)基礎理論為基礎,并以藥物作用為依據(jù)。明末賈九如原著的《藥品化義》,對此已有清楚的認識。該書指出:藥物的“體”(燥 、潤、輕、重等)、“色”(青、紅、黃、白等)、“氣”(、臊、香 、腥等)、“味”(酸、苦、甘、辛等)四者,為“天地產物生成之法象”,實際上是用以表述藥材性狀的內容,“形”(陰、陽、木
50、、火等)、“性”(寒、熱、溫、涼等)、“能”(升、降、浮、沉等)、“力”(宣、通、補、瀉等)四者,乃“醫(yī)人格物推測之義理”,實際上是用以闡釋藥理的性能內容。盡管前人常將此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但認識中藥時應加以區(qū)分。,(一)、四氣,1、含義 四氣又稱四性,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品性,它反映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和寒熱變化的特點,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氣之外,還有平性。藥性分寒溫,不晚于西漢年代;“藥有寒熱溫涼四氣
51、”首先由《神農本草經》提出。 宋代《本草衍義》為避免與香臭之氣相混,提議改“氣”為“性”,此后則二者并用。 在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中,涼次于寒,實為同一類藥性;溫次于熱,又為另一類藥性。 為了進一步區(qū)分藥物的寒熱程度,本草中又使用了大熱、大溫、微溫、大寒、微寒等概念,以期表示其更細微的差異。 溫熱屬陽,寒涼屬陰。此外,還有不少藥物對人體的寒熱
52、病理變化沒有明顯的影響,自古以來,將其稱為平性。關于四性、三性、五性的說法2、確定依據(jù)歷代藥學著作,在各藥之后均要注明其藥性的寒熱,要理解和掌握這一內容,首先應弄清其確定依據(jù)。 《內經》指出:“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薄渡褶r本草經百種錄》又指出:“入腹則知其性?!闭f明四氣的確定,是在患者服藥以后,以中醫(yī)寒熱辨證為基礎,從藥物對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癥狀寒熱性質的影響中得以認識的。即是說,
53、藥物的寒熱溫涼之性,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fā)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主要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的。,以用藥反應為依據(jù),以病證寒熱為基準。 (1)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其清熱力強者為大寒或寒性,力較弱者,為微寒或涼性 ),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石膏、板藍根, (2)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熱性或溫性(其祛寒力強者為大 熱或熱性,力稍次者為溫性,力再次者為微溫 ),如附子、干姜。這是確定藥性的主要依據(jù)。 3
54、、效用 包括治療作用和不良反應。 (1)治療作用:寒涼性藥物具有清熱 、瀉火、涼血、解熱毒等作用;溫熱藥物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 、溫經通絡 、 回陽救逆等作用。 (2)不良反應:寒涼性有傷陽助寒之弊,溫熱則有傷陰助火之害。,4、 陰陽屬性 溫熱屬陽,寒涼屬陰。 同性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溫次于熱,涼次于寒。 5、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1)根據(jù)病證的寒熱選擇相應藥物,治熱病投寒藥,治寒病投熱藥。 如
55、治氣分高熱,投性寒的石膏 、知母;治亡陽欲脫,投性熱的附子 、干姜 。 (2)據(jù)病證寒熱程度的差別選擇相應藥物。 如治亡陽欲脫,選大熱附子,治中寒腹痛 ,投溫性之煨姜。 (3)寒熱錯雜者,則寒熱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據(jù)情而定。 (4)對于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者,當分別治以熱藥或寒藥,必要時加藥性相反的反佐藥。,四氣:又稱四性,是指寒凉熱溫四種藥性。,四氣,(二)、五味,1、含義 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
56、苦、咸等味,既是藥物作用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黃帝內經》最早歸納了五味的基本作用。 2、確定依據(jù) 今之藥味的確定,主以藥效,參以口嘗。 藥味可以與滋味相同 ,也可以與滋味相異,藥味既是藥物的滋味,又超出藥物的滋味,是藥物作用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 3、 所示效用與臨床應用 (1)辛 能散 、能行,有發(fā)散 、行氣、活血作用 。 臨床用于治療表證,氣滯,血瘀等證。 辛味藥大多能耗氣傷陰,
57、氣虛陰虧者慎用。 解表藥-----發(fā)散風寒或風熱。 理氣藥-----調理氣機,疏通氣滯。 理血藥----通行血脈,祛除血瘀。 此外某些芳香氣味的藥物。 (2)甘 能補 、能緩 、能和;有補虛 、和中 、緩急、調和藥性等作用 。 臨床用于治療虛證,攣急作痛,調和藥性,解藥 、食毒,滋燥等 。 甘味藥大多能膩膈礙胃,令人中滿 、凡濕阻、食積、中滿氣滯者慎用 。
58、 補氣藥(黨參、白術、黃芪); 補血藥(當歸、何首烏、熟地) 補陰藥(麥冬,沙參) 補陽藥(杜仲、肉蓯蓉) 飴糖、甘草等緩和拘急疼痛、調和藥性。補益人體陰陽氣血不足,改善或消除各種虛弱證候。,(3)酸 能收、 澀,有收斂固澀作用,還能生津、安蛔 。 臨床用于治療久瀉久痢 、久咳 、大汗、虛脫、崩漏經多 、生津 、安蛔等,酸味藥大多能收斂邪氣,凡邪未盡之證當
59、慎用。 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 山茱萸(滋補肝腎,澀精斂汗) 金櫻子(酸、澀)能固精縮尿,澀腸止瀉。(4)苦 能泄、能燥、能堅. 1.有泄的作用: 通泄——大黃,適用于熱結便秘; 降泄——杏仁,適用肺氣上逆的咳、喘; 清泄——梔子,適用于熱盛心煩。 2.有燥的作用:多用于濕證,可根據(jù)寒濕或濕熱的不同,選用苦味藥,如寒濕用厚樸;濕熱用黃
60、連。 3.有堅陰作用(瀉火存陰):如黃柏、知母(苦)清相火治痿證。(5)咸 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腸作用。 臨床用于治療瘰疬,痰核,鉦瘕,熱結便秘等證。如海藻、昆布消瘰疬;牡蠣治痰核、芒硝瀉下通便。 “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 ,故咸味藥不宜多食,有的能傷脾胃,脾虛便溏者慎用。(6)澀 能收、能斂,有收斂固澀作用,臨床用于治療滑脫諸證,久痢脫肛,崩漏帶下。 澀味藥大多能斂邪,凡邪氣未盡者當慎用。 酸味
61、與澀味的區(qū)別:酸性藥能生津,酸甘化陰;澀藥則無。 (7)淡 能滲 、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臨床用于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證,過用亦能傷津,凡陰虛津虧者慎用。(8)芳香 能散 、能行 、能開,有化濕 、辟穢 、開竅 、醒脾等作用,與辛味藥一樣,亦能耗氣傷陰 ,氣虛陰虧者慎用 。習慣上將淡附于甘,澀附于酸,芳香歸為五臭之列,有的也標上辛味,稱為辛香之氣。,4、陰陽屬性 辛 、甘 、淡屬陽 ,酸 、苦 、咸屬陰 。5、氣味配合
62、氣與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其中氣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 。 (1)原則:① 任何氣與任何味均可組配。 ② 一藥中氣只能一,而味可以有一個或更多。味越多,說明作用越廣。 (2)規(guī)律:①氣味均一;③一氣二味或多味 。 (3)氣味配合與療效之間的關系: ① 氣味相同,功能相近; 同一類藥物大都如此, 辛溫—發(fā)散風寒 甘溫—補氣助陽
63、 氣味相同,又有主次之分: 甘溫之黃芪與鎖陽,前者偏于甘以補氣,后者偏于溫一助陽。 ② 氣味相異 、功能不同 。 a 性同味不同: 由于五味的差異,作用因而不同。如同一溫性藥,有辛溫、酸溫、甘溫、苦溫、咸溫的不同。味不同則功效不同:甘溫能補陽,苦溫能燥濕,酸溫能固澀。溫性藥物:辛溫(蘇葉、生姜)、酸溫(五味子、山茱萸)、甘溫(黨參、白術)、苦溫(蒼術、厚樸)、咸溫(蛤蚧、肉蓯蓉),b、味同性不同:由于四
64、氣的不同,功效有異。同一辛味藥,有辛寒(浮萍、牛蒡子)、 辛涼(薄荷、葛根),辛溫(麻黃、桂枝),辛熱(附子、干姜)的不同,作用有所不同。辛溫發(fā)散風寒,辛涼疏散風熱。 一藥兼有數(shù)味,使一藥而具有兩種以上的作用,則標志其治療范圍的擴大,并可根據(jù)其藥味的濃淡而分別其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 如桂枝(辛甘溫),主要味是辛(辛溫),次是甘(甘溫)。因此,主要作用是發(fā)散風寒,其次則是溫通經脈。并有強壯作用;當歸甘溫,主要是補血
65、,但味兼有辛、苦,又能散能泄,故又能活血。 五味運用注意事項辛能散氣,故氣虛時不宜用;甘能助濕,故中滿者不宜用; 苦能燥濕,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 酸能斂澀,故余邪未盡者慎用之; 咸多滋潤,故脾胃虛寒者忌用之。,(三) 、升降沉浮,1、 含義 即指藥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 ,這種趨向與所療疾總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 升是上升,表示作用趨向于上;降是下降,表示作用趨向于下;浮是發(fā)散,
66、表示作用趨向于外;沉是收束閉藏,表示作用趨向于內。自金代開始,則成為重要的性能理論。 在此四種作用趨向中,升與降,浮與沉,分別是相對而言的。而升與浮,降與沉,又是分別相互聯(lián)系,相互交叉,而難以截然區(qū)分的。在實際應用中,升與浮,沉與降,又往往相提并論。2、 確定依據(jù) (1)藥物的質地輕重:凡花、葉、皮、枝類質輕的藥多主升?。喝缧烈?、荷葉、花藥類;種子、果實、礦石、貝殼類的藥品多主沉降:如蘇子、枳實、磁石。 (2)藥物的
67、氣味厚薄: 凡氣味薄者多主升??;氣味厚者多主沉降。 (3)藥物的性味:性溫熱 、味辛甘為陽性,多主升?。汗鹬?,柴胡、黃芪之類;而性寒涼,味酸苦咸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大黃、黃柏、芒硝、之類。 (4)藥物的效用:藥物的臨床療效是確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jù),病勢趨向常表現(xiàn)為向上、向下、 向外、 向內,病位表現(xiàn)為在上 、在下 、在外 、在里。 (5)但仍有一些藥,升降浮沉不十分明顯,有些藥具有二重性,如當麻黃,上能發(fā)汗,又平喘,下
68、能利水。川芎“上行頭目”又“下行血?!薄?3、所示效用及臨床應用 升浮類藥能上行向外,分別具有升陽發(fā)表 、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勢下陷類疾病的防治; 沉降類藥能下行向內,分別具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zhèn)安神、潛陽息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勢上逆類疾病的防治。4、 陰陽屬性 升浮屬陽,沉降屬陰5、影響因素 每一
69、味藥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影響其轉化的條仵主要有兩個方面:(l)炮制:某些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變。如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 (2)配伍:在復方配伍中,少量性屬升浮的藥,在同較多的沉降藥品配伍時,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約,反之亦然。 李時珍:“升降在物,亦在于人”。6、臨床意義: 一是利用藥物的升降沉浮性能,糾正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失調,使之恢復正常。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