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頸椎解剖與病癥及對應正骨手法,認識頸椎,頸椎解剖,頸椎解剖,頸椎結構解剖,1、正常頸椎,由七個椎體,六個椎間盤和三十五個大小關節(jié)組成,除第一第二頸椎結構特殊外。2、其余頸椎皆由:椎體、椎弓、突起(橫突、上下關節(jié)突、和棘突)等結構組成。,頸椎的形態(tài),1、正面觀,頸椎呈1字形柱狀體,側面觀,頸椎有前凸的生理曲度。2、后關節(jié)面大約呈45度關節(jié)面,瓦狀重疊。3、頸椎每個后關節(jié)有2°左右的旋轉空間。7個椎體相加大概可以旋轉15
2、176;。4、從解剖結構可看出,頸椎活動范圍較大但穩(wěn)定性較差,屬易錯位關節(jié)。,頸椎活動功能,1、頸椎主要有:前屈后伸(各35°--45°)、左右側屈(45°左右)、左右旋轉(60°--80°)等動作功能。2、枕寰關節(jié)的活動功能主要是點頭動作,此動作有無障礙,作為枕寰關節(jié)是否正常的標志。3、寰樞關節(jié)的活動功能:頭部向側方位旋轉主要靠此關節(jié)完成,此關節(jié)患病時頭部旋轉功能幾乎喪失。,寰椎
3、,1、“ 寰椎”無椎體和棘突,由前后弓及左右側塊組成環(huán)狀體。2、前弓短,內面有關節(jié)面,與樞椎齒狀凸面形成關節(jié)(側齒關節(jié))。3、“齒狀突”由連接側塊的“橫韌帶”固定于關節(jié)內。,寰椎,1、“寰椎”前弓、前方正中有結節(jié),是兩側頸長肌的附著點。 2、后弓長,其后方正中有后結節(jié)向上突起,能防止頭部過伸。是兩側頭小直肌的附著點。 3、后弓上面兩側近側塊處有椎動脈溝。側塊上面有橢圓形的凹形關節(jié)面,與枕骨髁突形成枕寰關節(jié)。,寰椎,1 、“寰椎”
4、下面兩側,各有平坦的關節(jié)面,朝下前方,與樞椎上關節(jié)面的關節(jié)突形成“寰樞關節(jié)”。2、“側塊”兩側有橫突比較長大,是寰椎旋轉的支點。,樞椎,1、“樞椎”在椎體上端向上形成一突起,稱“齒狀突"。2、此突入寰椎椎孔內,位于寰椎椎孔前部。,樞椎,1、齒狀突,與側塊形成齒側關節(jié)。2、齒狀突,與環(huán)椎的前弓一般有2mm的間距,活動時起樞紐作用3、寰、樞的關節(jié)髁,構成寰樞關節(jié),與齒側關節(jié)共同協(xié)調活動。4、樞椎棘突較大且長。,第七頸椎
5、也稱為隆椎,是頸椎最下面的一個,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最長,其余結構和普通錐體一樣,它隆突于皮下,隨著頸部轉動而轉動,是臨床上作為辨認椎骨序數的標志。,頸椎、關節(jié)、結構,1、椎體在前,椎弓在后,兩者環(huán)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相連形成椎管;管內容納脊髓。 2、椎體上面周緣兩側偏后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上一椎體的下緣兩側斜坡對合形成鉤椎關節(jié)。此關節(jié)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后方突出。 3、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
6、,頸椎、神經結構,1 、頸部脊神經根和相伴的血管從椎間孔通過2、頸椎橫突較短,中間部位有孔,名“橫突孔”3、除第七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余橫突孔均有椎動脈通過。,頸椎、韌帶結構,1、自第二頸椎向下,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后由前后縱韌帶相連接。,2、椎弓之間則通過關節(jié)突關節(jié)、黃韌帶、脊間韌帶、脊上韌帶、項韌帶和橫突間韌帶相連接。3、頸椎韌帶成分多數是膠原纖維,承擔頸椎大部分的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余
7、大部分韌帶延伸性低,這也是頸椎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頸椎、肌肉解剖,1、胸鎖乳突肌:以內外二頭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內側段,二頭會合斜向后上方,至于乳突。2、作用:此肌一側收縮時,使頭向同側屈、臉轉向對側并上仰,兩側同時收縮時成屈頸勢,由于它經過環(huán)枕關節(jié)軸之后,故可伸頭仰面,用力吸氣時此肌協(xié)助上提胸骨。,頸部肌肉解剖,頸部深層肌肉群有內、外兩群;外側群有前、中、后三對斜角肌,前斜角肌起于C3-6頸椎橫突前結節(jié),止于第一肋骨上面內側。
8、中斜角肌起于C2-7頸椎橫突后結節(jié),止于第一肋骨上面外側。后斜角肌起于C5-7頸椎橫突后結節(jié),止于第二肋骨側面。,斜角肌的作用,作用;在頸椎固定時可以上提肋骨,協(xié)助吸氣,胸廓固定時,可以曲頸。一側肌肉收縮可使頸側屈。在前、中斜角肌之間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神經通過。,頸椎肌肉解剖,頸椎前方“椎前肌”。有“頸長肌”和“頭長肌”等組成1、頸長肌位于全部頸椎和上三個胸椎;頭長肌起于C3-6頸椎橫突前結節(jié),止于枕骨底部。2、作用;均有屈
9、頭和曲頸的作用。3、頸后部為項,項肌屬于背肌的一部分,與頸項部關系密切的淺層背肌有;(1)斜方肌、(2)肩胛提肌、(3)菱形肌。,頸項肌肉解剖,1、斜方??;起于枕骨結節(jié)外側、項韌帶和全部胸椎棘突,至于肩胛崗、肩峰和鎖骨的肩峰部。135.8401.9959聯系我們,領取相關視頻教學課程2、作用;全部肌肉收縮時;使肩胛骨靠近脊柱,上部肌肉收縮時提肩,下部肌肉收縮時肩下降。神經支配;副神經外側支C3--C4)。,頸椎肌肉解剖圖,1、
10、肩胛提?。何挥谛狈郊∩顚印⑵鹱陨?個頸椎的橫突,至于肩胛骨的內側角。2、作用:收縮時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旋轉,肩胛骨固定時此肌收縮可使頭后仰或仰向對側神經支配:肩胛背神經(c2—c5)。,1、菱形?。何挥谛狈郊〉纳顚?,起自c6、c7及T1-T4棘突,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緣。作用:使肩胛骨靠近脊柱并稍上提。神經支配:肩胛背神經(c4、c5),菱形肌,頸椎韌帶和椎間盤的作用,1、韌帶、肌肉起著保護頸椎,使椎體在正常生理范圍內活動、和維
11、持關節(jié)的平衡作用。2、頸椎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連接上下相鄰的椎體,減輕和緩沖外力對頸椎及頭顱的震蕩,保持椎體的穩(wěn)定并參于頸椎活動。,頸椎活動功能,頸椎的活動:前屈時,以下頸椎為主;后伸時,以中間幾個頸椎為主;左右側屈、旋轉時,整個頸椎全部參與。,頸椎病,頸椎病,是指頸部骨組織及其周圍軟組織,由于各種損傷及退行性病變,造成椎體失穩(wěn)、移位、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脊髓、血管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稱之為頸椎病,又稱為頸椎綜合癥。,頸椎病的類型
12、概述,頸椎病產生的癥狀,在臨床表現是復雜的。病變部位、受壓組織及壓迫輕重的不同 ,其表現癥狀是完全不同的。根據臨床癥狀大致分為;1、神經根型,2、頸型,3、椎動脈型,4、交感神經型,5、脊髓型,6、混合型。,1、頸型,“頸型”頸椎病很常見,屬最早期的頸椎病,臨床表現為頸部僵硬、脹痛、反復落枕、頸部陣發(fā)性酸脹等,多在長時間低頭工作和感受風寒時發(fā)作,輕者幾日后可自行緩解,嚴重的需要治療。,頸型頸椎病的治療,1 、“頸型”頸椎病多為慢性、反復
13、發(fā)作,和工作和生活習慣關系密切。2、癥狀:肌肉緊張、僵硬、頸肩部疼痛、頭痛、眼干澀。3、病癥的原因;肌肉勞損或后關節(jié)失衡(這造成局部血循環(huán)障礙)4、治療:這類型易治療、療效確切,關鍵在于患者需改變致病元兇。,2、神經根型頸椎病,因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所致,其表現為與脊神經根分布區(qū)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病理病因;椎間盤突出或脫出,后方小關節(jié)的骨質增生或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鉤椎關節(jié)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鄰的三個關節(jié)(椎體間
14、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及后方小關節(jié))的松動與移位等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與壓迫。,神經根型頸椎病,頸脊神經共有8對,并支配不同部位,因此當其受累時,視受累部位不同而癥狀的分布與差異較大。在臨床上,以頸5~8脊神經根受累較多。,橈神經系由頸5~7和胸1脊神經所組成,在上臂位于肱骨干橈神經溝內,緊貼骨面走行。正中神經由頸7和胸1脊神經參與構成。尺神經由頸7、8和胸1脊神經參與組成。,神經根型頸椎病,如c5--c6椎間盤突出,c6神經根部受壓,出
15、現拇指麻木,橈骨膜反射和肱二頭肌反射減弱或消失。c6-c7間盤會壓迫c7神經,中指麻木肱三頭肌反射減弱或消失。c7-t1間盤會壓迫c8神經小指和前臂尺側麻木。,神經根型頸椎病,3、椎動脈型,兩側椎動脈自鎖骨下動脈發(fā)出,從第六頸椎橫突孔內,向上經寰枕關節(jié)處進入大腦。椎體移位椎動脈扭曲、受壓均造成腦部供血不足,出現頭痛、耳鳴、眩暈、視力減退、猝倒、記憶力差、失眠、近視(小兒假性近視)。,,4、交感神經型,交感神經受刺激臨床癥狀復雜,可
16、出現眼瞼無力,流淚,面頰潮紅,易出汗,煩躁,耳鳴,心動過速,頭暈胸悶,心前區(qū)疼痛,陣發(fā)性高血壓或低血壓等等癥狀。此類型頸椎病極易誤診,須認真仔細分析病情。,5、脊 髓 型,1、由于脊髓受壓,臨床上多先有下肢無力,麻木,步態(tài)不穩(wěn),行走似踩棉花易跪倒、胸腰部有束帶狀,肢體感覺異常、嚴重的大小便失禁甚至癱瘓。屬最危險的頸椎病。2、造成此病的原因多為椎間盤突出、椎體滑脫、椎管內增生等。,6、混 合 型,同時具有上述二型以上者,頸椎病的檢查,
17、1、正常頸椎活動功能靈活,無牽拉疼痛,其正常活動時前屈35°—45°后仰35°—45°左右側屈45°左右旋轉60°—80°2、在正?;顒臃秶鷥瘸霈F障礙,均視為頸椎發(fā)生病變。應根據癥狀、體態(tài)綜合分析判斷病因所在。,問診,1、問病人有哪些不適。2、什么時間開始有這種感覺。3、是什么原因引發(fā)疾病。,望診,看形態(tài)1、觀察頸椎項肌是否平衡。2、后仰時觀察項部
18、折痕是否正常。,觸診,觸診在臨床應用廣泛,準確的觸診對正骨直接起引導作用,需長期臨床不斷積累經驗。1、首先摸生理曲度。2、觸摸寰椎的橫突,對比橫突是否有異?,F象。3、由樞椎開始向下摸椎弓。對比相鄰椎弓之間關系。4、如觸及到肌肉僵硬、增厚、有疼痛感或病癥有明顯反應,僵硬的肌纖維索、椎旁棘突有明顯壓痛等,都屬重點懷疑部位,應進一步仔細加以鑒別診斷。,陽性反應試驗,此試驗在臨床意義較大,判斷疾病準確率較高且簡單易行。1、壓頂試驗。
19、2、臂叢神經牽拉試驗。3、頸椎旋轉試驗等。這些實驗均可檢測出頸椎病的類型甚至可以準確判斷病變部位。,影像片檢查,影像學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給正骨帶來方便,可以較直觀的發(fā)現病變部位,135.8401.9959聯系我們,領取相關視頻教學課程,疾病程度。常見的有MRI、CT和X片。頸椎X片可根據病情選擇拍片方位。一般取正位、側位,如有腦供血異常時需加拍張口位。根據需要還可拍旋轉位、過傾過仰位。,正骨前的準備,1、“正骨”先整肌,這一點非常
20、關鍵,既有利于診斷又有利于治療。2、施術者的心理素質;沉穩(wěn)、心靜、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施術上。(你的行為會影響到患者)3、與患者保持愉快溝通,在條件不成熟時不可強硬施術。,頸椎仰位引伸牽拉法,本方法可有效解決椎間隙狹窄,解除因椎間隙狹窄造成的病癥。如“神經根型頸椎病”。 要領:仰位垂直、平行、舒緩牽拉,肩、肘關節(jié)起固定作用,腳尖抓地腰部發(fā)力。 禁忌:抬高患者頭或脊椎不在垂直線時發(fā)力,不可使用肩臂發(fā)力。,
21、仰位引伸牽拉法,操作方法:患者仰躺位,術者坐位一手托患者頸部,一手于患者下頜部,以柔和力牽開關節(jié)囊的同時順勢寸勁即可(是身體整體發(fā)力并非臂力)。本法可有效解決神經根型頸椎病,改善椎間隙有利于頸椎間盤突出的修復。(原理是瞬間牽引力會讓關節(jié)囊形成真空負壓),頸椎仰位引伸左右旋轉,仰位引伸左右旋轉法:可有效解決椎體旋轉問題,如“椎動脈型”頸椎病。要領:輕緩牽開椎間隙同時做左右旋轉,當旋到適當角度時輕發(fā)牽拉力。禁忌:不可離開椎體垂直線牽拉
22、、旋轉,不得發(fā)暴力牽拉旋轉,旋轉角度以肌張力為標。,仰位引伸左右旋轉法,操作方法:仰位牽拉旋轉,雙手與上法位置一致,牽開關節(jié)囊的同時順勢向左旋轉牽拉,再向右旋轉牽拉。本法可調整頸椎旋轉錯位、側擺式錯位、輕度椎體滑脫、改善椎間隙等問題。是頸椎正骨手法中應用廣泛療效確切的手法。(當年的吳式正骨就是以此法享譽中南海)。,仰位寰樞椎復位法,仰位寰樞椎復位法;可解除因寰樞椎錯位造成腦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癥狀。如頭暈、頭痛、眼干澀、耳鳴等。要領;頸
23、椎中立位牽、旋、仰頭,讓第二頸椎棘突壓住第三頸椎棘突,順勢發(fā)力。禁忌;脊椎離開中立位,手臂發(fā)力。,仰位寰樞椎復位,操作方法:術者一手虎口掐住患者寰樞關節(jié)處,另一手與患者下巴,牽拉開關節(jié)囊的同時向一側旋轉,大致40---80度時,頭盡可能的后仰,需讓樞椎棘突壓住第三頸椎棘突,此時順勢寸勁即可。本法可解決:寰樞椎前后移位及旋轉位錯位。,坐位定點旋轉法,可準確有效解決椎體旋轉錯位造成的病癥。要領:肘尖和患者鼻尖垂直后,肩肘關節(jié)只起固定作
24、用,身體向上歸正發(fā)身體力。禁忌:不可讓患者臉歪斜、不可使用肩、臂發(fā)力。,坐位定點旋轉復位,操作方法; 患者端坐,術者站或坐與患者身后一手拇指腹至于作用點,另一手肘窩部固定住患者整個下頜,身體向上歸正,當患者肌張力產生時順勢發(fā)力。本法準確有效解決;神經根卡壓、后關節(jié)紊亂、椎動脈受壓等癥狀。,坐位寰樞椎復位法,可準確解除寰樞椎錯位造成的病癥。要領;肘尖對準患者鼻尖,肘、肩關節(jié)起固定作用,身體歸正時略抬患者下頜,致使樞椎棘突壓住第三椎
25、椎弓時,順勢發(fā)力。禁忌;不可使患者頭部歪斜,不可發(fā)手臂力。,坐位寰樞椎復位,操作方法:術者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放置于定點處(椎弓),另一手肘窩固定下頜關節(jié),做牽拉旋轉使關節(jié)囊打開,旋至肌張力產生時,使樞椎棘突壓住第三頸椎,順勢寸勁即可??捎行СC正寰樞椎錯位,解除寰樞關節(jié)錯位造成的病癥。,頸椎鉤椎關節(jié)復位法,又稱側偏復位法術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置于患側鉤椎關節(jié)處,一手置于對側頭部側面,向患側緩緩推壓,至肌張力產生時,順勢發(fā)力。,頸椎生
26、理曲度調整,患者坐位低頭,助手站與患者正前面,雙手掌置患者前額,術者坐位于患者正后方雙手拇指腹分上下作用患者6、7頸椎棘突,向上推漸行漸加力,行于頸椎中段部位時囑患者抬頭助手稍用推力,反復數次即可。一般當場就見效果。,頸椎病的預防,治療頸椎病固然重要,掌握一些基本常識,減少頸椎病的復發(fā),可使療效更加穩(wěn)定。長期伏案工作四十分鐘起身活動一會,平時多做后仰動作,不靠在沙發(fā)、床上看電視、少玩和不玩手機游戲。治療期不可大幅度旋轉頸椎、提拿重物、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骨手法講義
- 龍層花正骨手法簡介
- 電視教材中醫(yī)正骨手法的編制與應用
- 頸椎精細解剖及頸椎病
- 正骨手法配合后內側鋼板微創(chuàng)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解剖與臨床觀察.pdf
- 屈頸正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pdf
- 頸椎解剖
- 龍層花正骨手法之體會
- 頸部解剖及頸椎病
- 頸椎病的正骨推拿治療ppt課件
- 針刺落零五穴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pdf
- 腰骶部解剖及手法應用
- 關節(jié)松動手法頸椎
- 頸椎關節(jié)松動手法
- 頸椎旋轉手法的數字解剖和三維有限元研究.pdf
- 正骨按摩可治骨折 按摩手法禁忌不可忽視
- 頸椎精細解剖pptppt課件
- 正骨松解手法為主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pdf
- 頸椎解剖學觀測及對頸椎后路內固定手術的意義.pdf
- 龍氏正骨手法治療腰椎滑脫癥的臨床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