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20世紀60年代Branemark成功地將牙種植體植入頜骨內修復失牙,并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骨結合理論以來,骨結合理論已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接受并應用于臨床實踐。目前,國際上主流種植系統(tǒng)的10年成功率已達97%以上??v觀牙種植學發(fā)展的歷史,結合臨床實踐,筆者就當前牙種植學的發(fā)展作以下總結。骨內種植體是目前國際上占主流的種植系統(tǒng),也是發(fā)展最快、臨床應用成功率最高的類型。本文主要討論這種類型的牙種植體。骨內種植體可分為柱形及根形兩大類,在
2、此基礎上又形成螺紋柱形或螺紋根形種植體。牙種植體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1)植體(fixture),是植入骨內與骨發(fā)生骨結合的部位,類似于天然牙的牙根;2)基臺(abutment),是連接植體后,從牙齦內穿出,類似天然牙作基牙時制備后的基牙牙冠。牙種植體設計主要涉及到植體—基臺連接方式、植體表面處理和植體外形設計3個方面,以下就這3個方面的研究進展及其與臨床實踐的關系進行討論。1植體植體—基臺連接方式基臺連接方式目前除了一段式種植體是將基臺
3、與植體部分預成為一體以外,多數(shù)種植系統(tǒng)是將種植體設計為兩段式,即將植入骨內的植體與基臺分開設計,在修復完成時再將基臺與植體連接。行使咀嚼功能時,在基臺上完成的牙冠會產生不同方向的應力及旋轉,基臺與植體的連接方式要求連接穩(wěn)固,能承受應力,并能抗旋轉。1.1內連接與外連接植體—基臺連接方式主要有內連接和外連接2種方式。外連接指從植體部位向外的突起嵌入到基臺相對應的凹陷內,再通過緊固螺栓將兩者固定(圖1左)。由于植體一期愈合的要求,這種連接方
4、式多數(shù)只能將植體上的突起設計得較低,所以會對緊固螺栓產生較大的應力;而由于設計空間所限,螺栓通常較為纖細,在完成修復并使用一定時間后,常會出現(xiàn)緊固螺栓松動甚至破壞的現(xiàn)象。另外由于植體位于牙齦下,無法直視植體—基臺連接部位,二者的連接是否已經到位,在臨床操作時很難憑手感判斷,經常需要反復拍攝X線片確認其就位情況。由于這些缺點,外連接方式目前已經不是主要的連接方式。內連接是由基臺向下的突起嵌入到植體相對應的凹陷內(圖1右)。由于基臺向下的突
5、起可有較大的設計空間,內連接方式較外連接方式的植體上的突起長,在緊固螺栓固定后,其長的突起與植體內腔側壁間可產生有效的側壁固位作用,牙冠在行使咀嚼功能時產生的應力主要作用于基臺與植體連接處,對緊固螺栓產生的應力較小,所以該連接方式較少發(fā)生連接處的松動或破壞。另外,由于基臺較長的突起進入植體內腔時有一滑行就位的過程,可通過手感明確地判斷其就位情況,基本可省略連接后拍攝X線片的步驟,操作骨內高度,可造成種植體冠根比例增大,尤其在骨質較差的部
6、位以及選用較短的植體時。這種吸收常與種植體的早期失敗相關。種植體頸部的骨吸收,以及種植體之間的骨缺失是牙乳頭缺如的一個重要因素,與種植修復的美學效果密切相關。如何有效預防種植體頸部骨吸收一直都是種植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近年來,有研究提出基臺—植體連接處的微動以及連接處內的細菌是造成種植體頸部吸收的主要因素。左:摩擦抗旋轉;中:內六方多角形嵌合式抗旋轉;右:栓道嵌合式抗旋轉1.3.1基臺—植體連接處微動與種植體頸部的骨吸收King等[1]
7、將種植體的基臺—植體連接處焊接4個點以消除其微動,植入后觀察發(fā)現(xiàn),與未焊接的兩段式種植體相比,焊接后種植體頸部的吸收明顯減少。由此可以看出,基臺—植體連接處的微動可導致種植體頸部周圍骨組織的吸收。1.3.2基臺—植體接口處細菌因素與種植體頸部骨吸收有學者觀察了炎細胞在種植體嵴頂部的分布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兩段式種植體的基臺—植體連接處有明顯的炎癥細胞聚集,且在此連接處以上約0.5mm處聚集最明顯;而一段式種植體的嵴頂部軟組織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炎
8、癥細胞聚集[23]。因此有理由推論:在骨平面上的微間隙內的細菌聚集及滲漏,是導致炎癥細胞趨化聚集、促進破骨細胞形成和生長,最終導致骨吸收的重要因素。1.3.3平臺遷移骨保存技術與錐度連接設計保存種植體頸部周圍骨質有學者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應用大直徑植體而修復時采用小直徑基臺時,種植體頸部吸收較少甚至不吸收。在此基礎上,學者們提出了平臺遷移骨保存技術(platfmswitchingbonepreservationtechnique)的理念(圖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