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頜面影像》word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第一章牙及牙周牙及牙周疾病疾病第1節(jié)齲病齲病(dentalcaries)是牙硬組織發(fā)生慢性進行性破壞的一種疾病,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齲病按病變進展情況分為急性齲(acutecaries)、慢性齲(chroniccaries)、靜止齲(arrestedcaries)和繼發(fā)齲secondarycaries),按解剖學分類可分為頜面齲和平滑面齲、根面齲及線性釉質齲;按病變深度可分為淺齲、中齲和深齲,這種分類在臨床上最適用,本節(jié)擬按病

2、變深度分類的X線表現(xiàn)進行描述。病理病理:齲病是牙硬組織脫鈣和有機物分解,牙硬組織逐漸溶解、消失而形成齲壞。早期病損區(qū)的釉柱橫紋和生長線特別明顯,隨病變發(fā)展釉柱分解崩潰,形成三角形的病損區(qū)。病變繼續(xù)向下侵犯牙本質,使牙本質小管擴張,管壁基質脫鈣。當牙本質纖維受刺激后,在相應的牙髓端的成牙本質細胞活躍,形成沉積物,封閉牙本質小管,在此基礎上形成繼發(fā)性牙本質。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齲病好發(fā)于牙的窩溝、鄰面、頸部和根部。淺齲在平滑面表現(xiàn)為白堊狀,

3、窩溝處為小黑點(斑),僅限于釉質或牙骨質,患者無自覺癥狀。中齲是指齲壞已進展至牙本質淺層,有較深的齲洞,有時對冷、熱、酸、甜等刺激較為敏感,也可無自覺癥狀。深齲是指病變已發(fā)展至牙本質深層,有很深的齲洞,對各種刺激敏感或疼痛。影像學表現(xiàn):影像學表現(xiàn):1淺齲只累及釉質或牙骨質。發(fā)生于頜面或窩溝者,臨床檢查就可發(fā)現(xiàn)。對于鄰面牙頸部的齲壞,需采用X線檢查。檢查用常規(guī)根尖片或頜翼片。淺齲表現(xiàn)為圓弧形的凹陷缺損區(qū),邊緣不光滑,其范圍一般較小。牙頸部

4、是齲病的好發(fā)部位之一,但在X線片上所顯示的影像往往與正常牙頸部釉牙骨質交界處的三角形密度減低區(qū)發(fā)生混淆,需認真區(qū)別。正常牙頸部的透射區(qū)其邊緣清楚,相鄰多數(shù)牙可呈現(xiàn)相同的影像。讀片時應仔細觀察。2、中齲:齲病已進展至牙本質淺層,X線片可清楚地顯示病變。有的表現(xiàn)為圓弧凹陷狀牙硬組織缺損;有的表現(xiàn)為口小底大的倒凹狀的缺損。由于中齲時牙髓組織受到激惹而產生保護性反應,在齲洞底相應的髓室壁有修復性牙本質形成,故洞底的邊界清楚。3深齲:齲病進展至牙

5、本質深層,接近牙髓室甚至與牙髓室相通,臨床上可見很深的齲洞。X線檢查的目的是了解齲壞的程度,是否伴有根尖周炎癥。對于鄰面深齲和有些隱匿性齲洞,X線檢查顯得更為重要。X線片上可見到較大的齲洞,齲洞底與髓室接近,髓室角變低,髓室變小。有的齲洞與髓室間有一薄層清晰的牙本質和繼發(fā)牙本質影像,提示尚無穿髓;當齲洞與髓角或髓室相融合則提示有可能已穿髓。但是單從X線片確定齲壞的深度及是否穿髓并不十分準確可靠,須結合臨床檢查確定。由于投照原因,牙的立體

6、結構投影在X線片上顯示的是一個平面重疊圖像,在診斷時往往會將未穿髓者誤認為穿髓;反之,也可因穿髓處被頰或舌側尚存的正常牙硬組織所掩蓋而顯示不清。繼發(fā)齲繼發(fā)齲是指齲病治療后,窩洞周圍牙體組織又發(fā)生齲壞,須經X線檢查確診。X線片上可顯示在金屬充填物的窩洞邊緣,牙硬組織破壞形成密度減低的不規(guī)則的窄縫,邊緣常不光滑。在觀片時要注意與金屬充填物下方的墊底材料鑒別,因為這些材料往往是透射性的,X線表現(xiàn)為低密度影像。第2節(jié)牙發(fā)育異常節(jié)牙發(fā)育異常由于全

7、身或局部因素引起牙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障礙,造成牙發(fā)育異常。包括形態(tài)、結構、位置及數(shù)目等的異常。(一)、牙體形態(tài)異[臨床表現(xiàn)]畸形中央尖(centralcusp)為牙頜面中央窩處有一額外的錐形牙尖,常為對稱性發(fā)生。多見于下頜前磨牙或上頜前磨牙,磨牙偶爾可見。中央尖長短不一,一般約23mm。由于中央尖細而小,一旦磨損或折斷,可導致牙髓和根尖感染。畸形中央尖由釉質、牙本質組成,容易磨穿。感染發(fā)生的越早,根尖就越不容易形成。[影像學表現(xiàn)影像學表

8、現(xiàn)]畸形中央尖的X線表現(xiàn)與牙萌出時間和有無感染有關。新萌出的牙,牙尖無磨損,X線片上可顯示頜面中央窩處有肥大,牙根與頜骨有無粘連,牙根分叉的大小,牙根長短粗細;⑥牙根與下牙槽神經管的距離和磨牙后間隙的大小等,有利于正確判斷鑿骨增隙的多少。下頜第三磨牙投照時,牙片的安放位置不易準確,被投照牙不可能放在牙片的中心,照片時常把球管中心線傾斜一定的方向和角度,方能完整地顯示牙的情況。由于投照角度的影響,使X線片顯示的影像與臨床檢查不完全符合,如

9、有時可見第三磨牙牙冠緊抵第二磨牙遠中、阻生牙根尖與下牙槽神經管的距離很近或重疊等。少數(shù)患者由于張口受限,無法進行口內拍片時,可采用曲面體層攝影,不僅可減少投照時的不適,還可清楚準確地顯示鄰牙之間、阻生牙與鄰近解剖結構之間的關系。其他部位的阻生牙也需經x線檢查確定。如上頜尖牙、上頜切牙及額外牙的阻生。通過X線片了解阻生牙的位置、方向、數(shù)目以及與鄰牙的關系和伴隨的其他病變。前牙區(qū)的阻生牙還可采用埋伏牙定位投照以了解阻生牙位于唇側或腭側,以利

10、于治療方案的確定。第3節(jié)牙周炎牙周炎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組織炎癥性、破壞性疾病,其患病率隨年齡增高,而且病變嚴重程度也隨之增加。牙周炎常侵犯一組牙或全口牙的牙周組織,以磨牙區(qū)和下前牙發(fā)病最多。[牙周炎分類]牙周炎有多種分類方法。主要分類原則有病因學分類、病理學分類和臨床表現(xiàn)分類。綜合各種分類情況,目前多傾向于將牙周炎分為①慢性成人牙周炎(chronicadultpefiodontitis),②青少年

11、牙周炎(juvenileperiodontitis),③快速進展性牙周炎(rapidlyprogressivepe—riodontitis),④青春前期牙周炎(prepubertyperiodontitis)等,此外還有一些伴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如I型糖尿病等。[病理]牙周炎是菌斑感染引起的非特異性炎癥,其破壞機制比較復雜。初期是牙齦炎癥的出現(xiàn),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浸潤,使膠原的破壞增加,結合上皮向根方增生,并與牙面分離,形成牙周袋。

12、隨炎癥的進一步發(fā)展,牙周袋加深,牙槽骨的吸收使牙周膜主纖維束破壞,出現(xiàn)牙松動及牙周溢膿等征象。頜部創(chuàng)傷在牙周炎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協(xié)調作用,可成為加重牙周炎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菌斑和炎癥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機體反應性的差別對牙周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臨床表現(xiàn)]牙周炎的基本表現(xiàn)是牙齦炎癥,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及牙松動。不同類型的牙周炎其臨床表現(xiàn)可有不同。成人牙周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佳姥例l紅腫,有較多的牙石附著及不同深度的牙周袋

13、。青少年牙周炎主要發(fā)生于青春期至25歲的年輕人,女性多于男性。早期菌斑及牙石很少,牙齦炎癥輕微,但檢查時可見較深的牙周袋,牙松動移位,牙伸長,導致咬合紊亂。切牙可呈扇形移位??焖龠M展性牙周炎病變彌散,影響大多數(shù)牙的牙周組織,有嚴重及快速的牙槽骨破壞,少數(shù)患者可伴有全身癥狀。青春前期牙周炎是一種少見的發(fā)生于兒童的牙周炎,床上表現(xiàn)為彌散性牙齦重度炎癥,牙槽骨破壞速度很快,牙松動甚至脫落,除慢性成人牙周炎外,有的患者可有外周血的中性粒細胞和(

14、或)單核細胞功能低下。[影像學檢查方法]常用的有根尖片、曲面體層片和頜翼片。根尖片根尖片有分角線投照技術和平行長焦距投照技術兩種方法。臨床上由于分角線技術操作簡單,應用最為廣泛,一般情況下能滿足臨床需要。但分角線技術拍攝的根尖片所顯示的牙槽骨吸收,會有不同程度的失真,造成測量骨缺失量不夠準確,尤其是不易辨別頰、舌側牙槽骨高度,不利于作治療前與治療后的對比觀察。平行長焦距投照顯示牙槽骨吸收的情況明顯優(yōu)于分角線投照,對于牙周病的診斷有重要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